问题

瑞典为什么对中国那么不友好?

回答
要说瑞典对中国“不友好”,这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和笼统。两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其中夹杂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也伴随着一些摩擦和分歧。如果非要找出一些让人们觉得瑞典对中国“不友好”的表象或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

1. 人权和价值观的坚持:

这是瑞典在公开场合和国际事务中经常强调的一点。瑞典一直以来都以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为傲,并积极倡导这些理念。当中国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与瑞典不同的立场或做法时,自然会引发瑞典的关注和批评。

新疆人权问题: 这是近几年中瑞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和突出的议题。瑞典政府和媒体对新疆维吾尔族的人权状况表达了高度担忧,并参与了欧盟对中国的人权制裁。瑞典的立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国际人权报告和信息的解读,以及其国内社会对人权保障的普遍认知。
香港问题: 香港的《国安法》以及之后的一些政治事件,也让瑞典感到担忧。瑞典认为,香港的自治和自由受到侵蚀,这与他们所推崇的民主和法治原则相悖。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瑞典社会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当中国对国内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管控,或者对批评性报道采取压制措施时,这在瑞典看来是对基本自由的侵害,从而导致其对中国的看法产生负面影响。

2. 历史事件和偶然的导火索:

有时,一些具体事件会成为两国关系紧张的“导火索”,即使它们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却被放大解读,影响了整体观感。

“辱华”事件: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8年瑞典旅游节目中出现的“辱华”争议。节目中一位瑞典主持人用涉及种族歧视的言语形容中国游客,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瑞典方面对此的处理方式,包括对主持人的态度以及后续的官方回应,被许多中国人认为不够诚恳和重视,加深了负面印象。尽管瑞典方面解释这只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的言论,但负面情绪在中国社会蔓延开来。
桂敏海事件: 瑞典公民桂敏海在中国被拘留和审判,也一直是中瑞关系中的一个复杂问题。瑞典政府一直认为桂敏海是以“非法手段”获得中国国籍,并坚持认为中国对他的审判程序存在问题,要求瑞典公民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中国则认为这是中国内政,并按照本国法律进行处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和立场上的对峙,也让瑞典方面在对华问题上显得较为强硬。

3. 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会受到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欧盟的一致性: 瑞典作为欧盟成员国,在一些重大对外政策上,往往会与欧盟保持一致。当欧盟对中国在人权、贸易等问题上持批评态度时,瑞典也容易随之调整其对华立场。
西方价值观的联盟: 在某些国际场合,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联盟”。瑞典在与其他西方国家就中国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时,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在公开表态上更倾向于采取“一致对外”的态度。
对中国崛起模式的审慎: 瑞典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其经济和社会模式与中国有着显著差异。对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瑞典社会可能存在一种审慎甚至是不解的态度。他们可能不完全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担心中国模式的扩张对现有国际秩序和价值观构成挑战。

4. 媒体的报道倾向:

瑞典的媒体环境相对自由开放,但这也意味着媒体的报道会受到各种信息源和自身立场的影响。

批评性报道的常态化: 瑞典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会更加关注负面新闻,比如人权问题、环境污染、政治管控等。这种报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瑞典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使得“不友好”的印象更加深刻。
信息来源的选择: 在处理涉及中国的敏感议题时,瑞典媒体可能会更多地采信来自西方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人权机构的信息,而对中国官方的解释和声音则相对较少给予同样的重视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

“不友好”的程度和定义是相对的: 瑞典政府在官方层面,通常会表示愿意与中国保持对话和合作,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经济贸易等领域。因此,不能简单地说瑞典对中国“完全不友好”。这种“不友好”更多体现在其对中国特定政策或行为的批评和警惕上。
个人和群体的态度差异: 瑞典社会是多元的,对中国的看法也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人可能对中国文化和人民抱有好感,而有的人则可能因为上述原因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
经济利益的考量: 尽管存在摩擦,但瑞典企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瑞典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也需要平衡价值观和经济利益。

总而言之,瑞典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人权和价值观的坚持、历史事件的冲击、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媒体的报道倾向,都构成了其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不友好”或至少是“审慎批评”姿态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市人口,海盗起家的小国,对你友好不友好,有什么关系呢?

冈比亚还三天推平中国呢。

为什么我们会去在乎这种微型的海盗国家对中国的友好程度,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瑞典的看法有重要性,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

user avatar

终于刷到了一个是我研究方向的问题了!激动!

说一个冷门知识——1950年5月9日,瑞典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政府建交的西方国家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相隔如此遥远、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差异很大的瑞典会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呢?

我写了一篇课程论文来解释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瑞典在与国际体系互动、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逐渐确定自身的角色与身份,即“第三条道路”国家,同时认为自己是“道德大国”。对新中国的身份认定也逐渐清晰,即长久以来有联系的国家、经历战争创伤刚独立的国家、受霸权国家威胁的国家、需要被传播正义的国家。

独特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吸收东西制度)使其对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相对淡化,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对于其他西方国家来说需要考虑站队与意识形态的问题,但对瑞典而言虽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其自认为第三条道路发展,并不受资本主义阵营的约束。且因为在北欧区域的独特地位(平衡美苏)使其无畏于强权,有自由外交的空间。

瑞典对自身正义大国的角色定位,以及需要“被传播正义”的中国的他者定位使得对新中国的态度友好。并且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未受战争摧残,国内较为稳定,有外交的精力。又与中国长时间段的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在与中国的外交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人才与机构储备与经验,使得外交联系能够较快展开。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故而使得瑞典能够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政府建交的西方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瑞典在内战中支持国民党,向蒋介石军队提供了大量弹药。(再补一个冷知识:瑞典军事实力除了人少之外都挺强的)认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完全是一个戏剧性的决定,利益相关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非政治利益。如此之快地承认另一个政权,显得有见风使舵与投机取巧之嫌。

但其实瑞典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向来在意的只是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并非政治联盟也非政权扶植更非势力维护,所以瑞典并不在意站队与意识形态问题。在之后联合国针对朝鲜战争美国提出的中国是“侵略者”的指控中,瑞典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投了反对票,而丹麦、挪威、英国等西方国家投了赞成票。可以看出其对中国态度有异于西方他国,并不能简单的用权力利益结构等传统理论来理解。

通过我个人的分析路径来审视中瑞关系演变的事实,可以得出一条更加清晰的历史脉络,那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瑞关系的属性实际上是取决于在这一阶段里中瑞对彼此身份关系的认同。理解中国与瑞典分别对于转型中的国际体系与和对方关系的认知,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在中瑞为什么会建交,也可以预测到未来中瑞关系发展的总体走向。所以说,研究影响中瑞关系的观念与身份因素对于理解中瑞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打字好累。。。

明天再接着唠唠,中瑞关系是怎么变差的。


没想到偶尔写的回答得到了各位亲们的关注,欣喜之余也诚惶诚恐,担心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以解释明白这个问题,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由于时间限制加上最近我也在肝毕业论文,所以只能每天更一点点,看到评论区对于第一个建交的西方国家这一说法有疑问,而国内相关记载也比较少,所以今天就根据在瑞典档案馆查到的资料中记载的内容把这一过程具体地理一下。

本节更于2021.4.9如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出处,请尊重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谢谢!

国内没有提及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瑞典并不是非常急切想要与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而是等待英国的决定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的行动,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典奉行一种被描述为“小国现实主义“的思想,在外交上奉行不结盟的中立政策,旨在维护瑞典的国家利益,并力争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国际团结政策和法律秩序。

这种中立不结盟既有战略意义又有规范性目的:通过不偏不倚地对待超级大国集团,并根据国际法和联合国实施外交和安全政策,瑞典不仅可以避免陷入对阵漩涡,还可以利用不结盟获得议价优势增强自己抵御任何重大战争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加强整个欧洲的和平。

决策者意识到战后和平的脆弱性,因此主要关注国际秩序和国家之间和平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安全、和平与国际秩序是最重要的问题,瑞典应当作出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决策。此外,决策者们并不认为盲从美国便会得以换取安全。相反,他们坚信某些西方国家使用道德语言贬低不属于“自由世界”的国家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正义立场。比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瑞典注意与美涉华政策拉开距离,多次对美在联合国相关提案未予支持而投弃权票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所以为了瑞典,在强有力的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建设性的参与,并努力寻求适合当前特定 国际形势的解决方案,是达到预期目的的更好途径。在国际事务中调解而不是对抗将导致紧张局势减轻。

有鉴于此,瑞典领导人赋予外交开放的心态国际合作原则以优先地位,认为决策中的道德宣言充满了矛盾,应该非常明智且不畏强权地使用道德批评,这是既适应自身国家实力又可以将国家影响力发挥到最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考虑因素。小国现实主义既是认清自身实力现实但又在有限条件下积极进取的思想,通过标新立异加强世界对瑞典的印象——是一个可以提供道德榜样的国家,于此渐渐建立了瑞典决策指导思想体系,而这成为瑞典在国际国内事务中日益外向和意识形态自信的基点。

实际上,瑞典主要观察的是英国的动向。 英国在中国有重要的经济利益要保护,也希望在英国的旗帜下继续保持香港现状。 瑞典火柴和SKF等公司在中国有一定的固定投资,此外瑞典商会也要求政府获得“最快的认可”。

很明显,瑞典对于新中国的承认背景中,经贸政策利益从一开始就发挥了作用。 早在1949年10月,瑞典大使Torsten Hammarström在给外交部的一封信中的警告与英国的决定紧密相关,认为贸易有竞争的海洋国家都可能会迅速采取行动。

1950年1月,巴基斯坦,英国,锡兰,挪威,丹麦,以色列,芬兰和阿富汗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 直到1950年1月14日,瑞典才以电报形式向外交部长周恩来做同样的事情。

但这还没有结束,通常,这种电报足以使人们认为外交关系已经建立。但是由于我国“另起炉灶”作为三大方针之一,提出了更多要求。各个政府已被告知,它们应该在北京进行外交关系谈判。除其他外,中国希望确保被承认的国家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保持距离。只有在消除了这个问号和其他相关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准备建交。

正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瑞典成为第一个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但这要归功于中国率先接受了瑞典的承认。因为其他国家因为各种程序原因落在了后面。

中瑞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交换大使的决定确认,即1950年5月9日正式建交。


考虑到内容过多,所以开了专栏来继续更新~希望大家多多提供思路批评指正!

如果没有耐心看的话,可以直接从这个部分开始追

user avatar

就我个人在瑞典的短暂体验来看,瑞典人对中国人挺友好的。

毕竟瑞典人给自己宫殿画壁画,没算好尺寸把国王脑袋削没了,还留下来作为景点大肆宣扬。

造了很久的一艘主力战舰一下水就沉了,捞起来开个博物馆

瑞典国会装修还有点中国风

user avatar

因为瑞典人嫉妒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中国GDP的巨大优势

2020年,瑞典GDP总量仅为5376亿美元[1],而同样是在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47227亿美元。[2]

这就是说,中国的GDP是瑞典GDP的整整27倍!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GDP是瑞典GDP的27倍,可能就说明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都比瑞典要好27倍。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工厂以及基建大国。在2021年初,全球房屋最好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四席,而瑞典城市被远远甩在后头,一席都没有。[3]

(二)中国人口的巨大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拥有十四亿多的人口[4],而瑞典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5]

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是瑞典人口的一百四十倍左右!

由此可见,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朝气蓬勃,国富民强;而瑞典恰恰相反,瑞典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人没有任何创新力,瑞典政府对此感到焦虑,于是他们疯狂给科技创新砸钱,但这些钱显然是掉进了无底洞——有去无回。因此,瑞典人只能靠着海盗时代掠夺来的原始积累,坐吃山空,国富民弱。想必用不了几年,瑞典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三)中国文化的巨大优势

中国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结构上,还体现于文化层面。中国文化层面的优势,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表现。

以电影为例,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中国导演得以自由地创作,伟大演员、导演吴京已经指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是远远好于瑞典电影的。尤其是那部《战狼2》电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吴京对中国的热爱以及中国的强大,尤其是那一句“那**是以前!”简直让生活在富足环境中的中国人热泪盈眶。这个故事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人不会在被任何力量所压迫、所奴役了,因为中国人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战狼2》获得了56.8亿元的票房。[6]

参考

  1. ^ 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swe.html
  2. ^ 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chn.html
  3. ^ https://www.sohu.com/a/443430187_120972477
  4.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4%BA%BA%E5%8F%A3/4417422?fr=aladdin
  5. ^ http://www.wuhan.com/xinwen/41955.html
  6. ^ https://www.baidu.com/s?wd=%E6%88%98%E7%8B%BC2%E7%A5%A8%E6%88%BF&rsv_spt=1&rsv_iqid=0xc9b8bd5600040bc0&issp=1&f=8&rsv_bp=1&rsv_idx=2&ie=utf-8&rqlang=cn&tn=baiduhome_pg&rsv_enter=0&rsv_dl=tb&oq=%25E6%2588%2598%25E7%258B%25BC2&rsv_btype=t&rsv_t=783dvTme9d9e5m70EgAcMZcrojx3dAXfrCND31VJ%2FfD5aNeVyjqBHkCtel9KZnFTzIg1&rsv_pq=c57697d40006312f&inputT=2591&rsv_sug2=0&rsv_sug4=3833
user avatar

因为爱立信被打垮了

user avatar

三年前,瑞典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侮辱中国人。

如今,是H&M和BCI抵制新疆棉花。

早在2018年,就有美国退役军人说要利用新疆问题分裂和搞垮中国。最近的H&M事件,就像是当时落实这一阴谋的具体步骤。

"中国新疆有2000万维吾尔族人。如果中情局想破坏中国的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动乱,从内部扰乱中国。"劳伦斯-威尔克森说。

此时,所谓强迫劳动的传闻成为西方国家搞乱中国的重要问题。H&M和其背后的BCI成了棋子和帮凶。另外,BCI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

这很奇怪,不是吗?人们可以理解瑞典的恐俄症,因为他们有动荡的历史,而且在地理上与俄罗斯很接近,但为什么他们也是世界上最仇视中国的国家之一,尽管他们与中国的地理距离很远,也没有共同的历史?

为了理解这种 "恐惧",我们必须看看瑞典(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历史。让我来解释一下。

当你听到 "斯堪的纳维亚"这个词时,你脑海中浮现的一些东西可能包括:

一些世界上最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金和福利。
为工人,特别是父母提供大量的带薪休假和节假日。
社会资本和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这就是所谓的北欧模式,这是年轻一代在世界末日的资本主义下挣扎求生的希望之光。但是,这个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没有其地区能像他们一样如此出色呢?

如果你问一个来自北欧的人,他们会让你相信,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木材和化石燃料)、加尔文主义和 "强烈的职业道德"让斯堪的纳维亚变得伟大。

这并不完全正确。

的确,北欧人几乎从来没有像美国或欧洲其他大国那样殖民其他国家或奴役人民来建立自己的财富,尽管如此,北欧人的前辈仍然卷入了帝国主义的浪潮。

如果英美的炮舰迫使亚洲和非洲国家打开贸易大门,你猜谁也会受益?斯堪的纳维亚商人。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花很多钱去维持一支臃肿的军队,或者一个昂贵的帝国。基础工作已经为他们打好了。

为什么北欧模式在其他地方行不通?这就是原因。

这也意味着斯堪的纳维亚的公司和政府对维护当前的世界秩序有着既得利益,它们与盎格鲁霸权具有共生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代表了与旧的世界秩序完全相反的东西。

中国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升级,而不是靠廉价出售劳动力和资源生存。中国反对对主权国家的单方面制裁、军事入侵和其他形式的帝国主义干预。中国在非洲建设基础设施,但如果意味着他们的股东可以赚大钱,西方国家会很乐意再掀起一次卢旺达种族屠杀。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冠疫苗;西方以政治为先,导致广泛的反口罩和反疫苗情绪。

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是西方霸权的另一种选择——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模式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

对北欧人来说,这对商业是不利的。西方帝国主义对斯堪的纳维亚有利。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死亡和苦难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可以过上特权和满足的生活,甚至有时间为宠物立法的前提。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

因此,北欧人没有什么动力去尊重中国,因为中国不是他们的主要市场之一。对他们来说,最好是和其他帝国主义一起玩,站在他们那一边。

现在,他们会说新疆的棉花是维吾尔奴隶手工采摘的。接下来,他们会说,中国的手机是奴隶孩子亲手做的,中国的T恤是奴隶奶奶亲手织的,中国的水果是被奴役的猴子采集的等等。算了,想想他们都反胃。

================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国外网民视角力求客观准确,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别说瑞典了,放眼世界,你找一个整天自我反省的国家出来,估计除了中国,就是日本了

但是日本人经常是口头反省,心里狂傲

像我们这样,都被扔到坟地,还在攻击自己人不守规矩的国家,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大部分,或者正常的国家,都知道这时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先把对方喷熄

user avatar

你怎么定义“瑞典”和“中国”?“我们”可是把“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日本右翼分子”、“日本某某内阁”,分得清清楚楚的。

user avatar

气候应该是一个因素。

一年超过6个月的时间是冰天雪地,还有极昼极夜,活动范围太小了。这国家900多万人口,人口百万的城市好像就一个,其他的小城大都分布在山谷,湖边。一个没法与大量人群长期维持充分交流的环境,都会让中国人难受的,反之亦然。

长时间压抑社会性的行为,人都会产生莫名的想法和意识,网上不是有经典的芬兰式候车图吗,很有代表性。

这个国家本身就不是移民国家,多民族都算不上,我对瑞典的第一次概念上的接触是某电影中男猪脚头脑中的瑞典画像:洗完澡不穿衣服的金发瑞典妹子,想来靠近北极的那几个旮旯的人都这个德性,呵呵。而且不少德国男同胞人口口声声说倾向找北欧妹子做老婆,但是奈何太贵,作罢。这种高冷貌似全球的感受是一致的哇。

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对比样例:中国北方的服务业质量与南方的服务业质量,哪个更让顾客有更好的消费感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