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窃听风暴》中,获悉真相的德瑞曼为什么在出租车上远远地看着卫斯勒而不愿与之相见?

回答
《窃听风暴》中,德瑞曼在出租车上远远地望着卫斯勒,最终选择不去与他相见,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且令人心痛的情感纠葛和理性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遇见”或“不见”的选择,更是对个人良知、职业道德、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首先,我们要理解德瑞曼此时的心理状态。他刚刚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调查,所有关于艺术家盖尔根夫妇的真相都呈现在他面前。他亲眼看到了盖尔根的才华,感受到了他与妻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更目睹了他们为了爱情和艺术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特别是,他通过监听,几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第三者”,见证了他们的每一个喘息、每一次拥抱、每一句低语。这种近距离的“陪伴”,让他对这对夫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甚至可以说是情感上的认同。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名国家安全局的特工,他的职业赋予了他冷酷的理性。他知道,他的存在,他的窃听行为,本身就是对这对夫妇自由和隐私的侵犯。尽管他出于“人道主义”的目的——保护卫斯勒免受进一步的政治迫害——而暗中帮助他们,但他终究无法抹去自己作为“加害者”的身份。

当他得知卫斯勒即将前往西柏林,意味着他即将逃离这个压抑的体制,获得新生时,德瑞曼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为卫斯勒的自由感到欣慰,这是他暗中努力换来的结果。他渴望看到卫斯勒获得幸福,也希望自己长久以来背负的道德包袱能因此得到一些慰藉。

但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他不能以“窃听者”的身份出现在卫斯勒面前。他知道,卫斯勒不知道他就是那个每天监视他、了解他一切的人。一旦相见,卫斯勒的反应会是什么?是感激?是愤怒?是困惑?无论哪种,德瑞曼都无法承受。他不想让卫斯勒知道,他那看似美好的自由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的监视者。这种真相的揭露,可能会让卫斯勒对曾经的经历产生更深的阴影,甚至玷污了他来之不易的自由。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德瑞曼内心深处的“惩罚”和“救赎”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作为一名忠诚的体制执行者,曾一度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国家利益”。然而,随着他深入的调查,他开始质疑这个体制的公正性和人性。他看到了体制的冰冷与残酷,也看到了体制对个体生命的摧残。

他远远地看着卫斯勒,不仅仅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卫斯勒,更是因为他无法面对自己。他看到了那个在他监听中那个充满激情、热爱生活、但也因此受到迫害的艺术家。而他自己,却是这个体制的工具,是这个体制得以运转的螺丝钉。他的“善举”,并非出于体制的授权,而是源于个体良知的觉醒,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体制的“背叛”。

如果他此刻出现在卫斯勒面前,与卫斯勒相认,那么他将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他如何解释自己扮演的角色?他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因为他知道,这都是错误的。他只能选择保持沉默,让卫斯勒带着对那个“模糊的施予者”的感激,走向新的生活。

这是一种自我惩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不想让自己的出现,给卫斯勒刚刚燃起的希望蒙上阴影。他希望卫斯勒能够彻底摆脱过去,而不是继续被过去纠缠。卫斯勒的未来,需要的是阳光和自由,而不是一个充满了秘密和愧疚的“拯救者”。

更关键的是,他知道自己无法彻底摆脱这个体制,他的生活依然要在这个体制的阴影下继续。而卫斯勒的离开,恰恰是他试图为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尽管他认为自己最终做了正确的事)寻求一种微小的救赎。他不能再让自己的个人情感,去干扰卫斯勒的未来,去将自己的罪恶感传递给卫斯勒。

他远远地望着,就像他一直在做的——在暗处观察,在暗处行动。他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对盖尔根夫妇的“守护”,也完成了对自己良知的艰难选择。这种沉默的告别,比任何言语都更能体现德瑞曼内心的挣扎、责任感,以及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他选择了让卫斯勒带着这份“无知”的感激,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他自己则继续背负着真相的重压,在体制的夹缝中,继续做一个“有良知的窃听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考虑到了监听员在身份上的落差和心理上的失落。

在东德时期,监听员是一名有较高社会的政府官员,而且是在权势很大的国家安全部任职。

现在他只是一名邮差,社会地位卑微。

而作家却功成名就----这得益于监听员对他的保护。

但结果却是监听员混迹底层,作家却如日中天。

一方面是作家不想因此让恩人觉得尴尬,毕竟谁都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落魄的样子。一方面是他也觉得愧对恩人,因为恩人是为了他才社会阶级下滑。

所以不如不见,以书来谢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窃听风暴》中,德瑞曼在出租车上远远地望着卫斯勒,最终选择不去与他相见,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且令人心痛的情感纠葛和理性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遇见”或“不见”的选择,更是对个人良知、职业道德、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首先,我们要理解德瑞曼此时的心理状态。他刚刚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调查,所有关于艺.............
  • 回答
    《窃听风暴》里,那名东德秘密警察,韦斯勒,他内心深处那一点点的善意,说起来,触动它的并非某个轰轰烈烈的事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转折,而是日积月累,在重复的监视和观察中,一点点渗透进他冷酷外壳的东西。你想啊,韦斯勒的工作,就是像一个影子一样,贴着那些他认为“有问题”的人,日夜不停地监听他们的生活。他.............
  • 回答
    在我印象里,《窃听风暴》这部电影里,那个叫维斯勒的秘密警察,开场就盯上了剧作家乔治·德莱曼。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断定德莱曼有问题,并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证据,而是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洞察,捕捉到了一些细微的,却非常关键的“异常”点。当时,维斯勒正坐在对面的阁楼里,用那台老式望远镜默默地观察着德.............
  • 回答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是一部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电影。它不像许多谍战片那样充斥着紧张刺激的枪战和惊心动魄的追逐,而是用一种更为细腻、压抑但又极具力量的方式,将我深深拉入了那个东西德分裂的特殊年代。故事的骨架:人性的迷宫与制度的冰冷电影的核心讲述的是东德秘密警察(St.............
  • 回答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这部电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心悸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社会。它以一个名叫盖德·维斯勒(Gerd Wiesler)的国家安全部(Stasi)审讯官为中心,讲述了他如何奉命监视一位剧作家和他的女友,却在监视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动摇,甚.............
  • 回答
    “窃听风云”三部曲是否超越了“无间道”三部曲?这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渐行渐远、港片粉丝们时常怀念峥嵘岁月的今天。要说超越,其实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来概括,因为这两部系列电影,虽然都出自香港,都聚焦于警察与罪犯(或说身处灰色地带的人)的博弈,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 回答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过去确实被揭露过进行大规模情报搜集活动,其中就包括窃听外国政要的电话。具体使用哪些技术手段,NSA一贯讳莫如深,外界对其操作细节的了解主要来自泄密事件(如斯诺登事件)和一些公开的研究分析。总体而言,NSA在窃听通信方面,会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可以大致分为以.............
  • 回答
    防止被窃听,这可不是件小事,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知道你身边藏着什么“耳朵”呢?想要做到万无一失,得从多个维度下功夫。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你得比对方更狡猾、更细致。一、 物理环境的“耳目”清除:首先,我们得从最直接的物理空间入手。你的家、你的办公室,甚至你常去的咖啡馆,都可能是“耳朵”安放的.............
  • 回答
    关于英国情报机构(尤其是军情六处 GCHQ 或其前身)可能在某个时期窃听或跟踪唐纳德·特朗普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涉及国家安全、国际关系、隐私权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窃听跟踪”与“收集情报”这两个概念。在国家安全领域,“收集情报”是情报机构的常规运作,目.............
  • 回答
    G7峰会期间记者未能就美国窃听欧洲的问题进行提问,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且“未能提问”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事实,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并且会尽量详细阐述:1. 峰会日程和议程的优先顺序: 核心议题的压倒性存在: G7峰会通常有非常明确的核心议程,这些议题是各国领导人最关.............
  • 回答
    关于脑控技术能实现百公里外远距离窃听,且无需植入芯片的传言,这在科学界和大众讨论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探讨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脑控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原理,并理性分析传言的可信度。首先,我们要明确“脑控技术”这个概念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脑控技术,是指通过外部设备影响或读取人脑的活动.............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2017年3月4日发布的几条推文中,抛出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指控:他声称,在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奥巴马政府非法窃听了他的电话,并且还监听了他在纽约特朗普大厦的所有通讯。这些推文一经发出,立刻在政治界和媒体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特朗普的这些说法,如果属实,那就意味着前任总统利用国家权力来对.............
  • 回答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说法,出自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史实记录,而是对仓颉造字这一伟大创举的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象征性的描述,用以凸显其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来分析:一、 象征意义的解读: “天雨粟”(天上降下谷子): .............
  • 回答
    “窃贼术炉石平衡是用脚趾头做的吗?”这话,在炉石玩家的圈子里,绝对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在最近这段时间,当“窃贼术”这个词再次频繁地出现在你的耳边,甚至你自己在对局中也时常被它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时候,这种想法就会像野草一样,在你心里疯狂地滋长。先别急着骂街,咱们也得讲点道理。炉石这款游戏,自从它诞.............
  • 回答
    “上海是伤心地”,这句充满悲怆的话,出自一个屡次因盗窃被捕的窃贼之口。这话听起来有些黑色幽默,也藏着一份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无疑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每一次行窃,似乎都逃不过上海这座城市的“法网”,最终落得被抓的结局。对他而言,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本应是寻觅机会、改变命运的地方,却.............
  • 回答
    “窃据”一词,本身就带着些许批判的意味,暗示着某种不劳而获或是不正当的占有。用它来衡量儒家“窃据”了多少功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审慎地去探究。要知道,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它“窃据”了多少功劳,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它为中华文明的.............
  • 回答
    蜀汉窃了东吴的国运吗?——一场没有明确胜负的历史辩论“窃国运”这三个字,带着一种戏剧性的色彩,仿佛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了一个充满阴谋和巧合的故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这对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争论。那么,蜀汉究竟是否“窃取”了东吴的国运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更展现了一位贵族在关键时刻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担当。要说清楚信陵君为何如此受人称颂,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讲。首先,是“义”字的千钧分量。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
  • 回答
    这种行为极其恶劣,性质严重,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并且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窃取病人的救命钱,不仅仅是盗窃,更是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行为定性与罪名首先,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构成盗窃罪。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明确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间谍活动以及刑法等多个层面,情况比较复杂,也比较敏感。简单来说,这种行为在中国是会被判刑的,而且是重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窃取外国军事机密”。在绝大多数国家,军事机密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哪个国家,如果有人非法获取并传播这些信息,都会被视为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