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瑞典的群体免疫能实现吗?

回答
瑞典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采取的“群体免疫”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瑞典的群体免疫是否能够实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其策略的出发点、实施情况、结果、以及对“群体免疫”本身的理解。

一、 瑞典的策略和出发点:

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2020年春季),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而瑞典政府则选择了一条相对宽松的道路。其核心思想是:

依赖公民的责任感和信任: 相较于强制性的封锁,瑞典更倾向于依靠公民的自觉性和对政府的信任,例如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在家工作等建议性措施。
保护弱势群体: 策略的核心目标是将病毒传播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影响降到最低,允许年轻人和健康人群在保持一定社交距离的情况下继续正常生活和工作。
避免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 瑞典政府认为长期、严格的封锁会对经济、社会福祉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他们希望通过相对宽松的措施来减缓经济衰退。
“群体免疫”的模糊性: 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政府并没有明确宣称其策略就是为了追求“群体免疫”这个科学术语所定义的某个特定阈值(例如,感染足够比例的人群,从而使病毒传播停止)。更准确地说,他们的策略是在控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尽量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期待在过程中(而非主动追求)自然地积累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很多时候,媒体和外界将瑞典的做法解读为“群体免疫”,但这并非瑞典官方明确的、唯一的政策目标。

二、 瑞典策略的实施情况:

学校和商店基本开放: 与许多国家不同,瑞典大部分学校(小学和中学)、商店、餐馆和酒吧在疫情期间并未完全关闭。
社交距离和卫生建议: 政府呼吁人们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旅行,鼓励远程办公,并加强个人卫生。
限制聚会规模: 对大型室内聚会施加了限制,但一开始相对宽松。
对高危人群的保护: 对养老院等机构加强了防护措施,并鼓励老年人居家隔离。

三、 结果和影响:

瑞典的策略在疫情初期确实与其他国家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其结果也备受关注:

早期传播速度: 在大流行初期,瑞典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确实比一些采取严格封锁的国家要高。尤其是在养老院,出现了相当高的死亡率。
经济影响: 相较于许多经历封锁的国家,瑞典的经济在疫情初期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非完全不受影响。
社会接受度: 瑞典民众总体上对政府的策略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度和服从度,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的比例相对较高。
免疫水平的评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血清学调查等方式,瑞典民众中的抗体阳性率确实有所上升,表明一定程度的感染和免疫积累。但这个比例是否达到了足以阻断病毒传播的“群体免疫阈值”,以及这种免疫力的持续性,一直是疑问。

四、 “群体免疫”的科学定义与瑞典实践的差距:

理解瑞典的群体免疫能否实现,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 (Herd Immunity): 指的是当人群中足够比例的个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通过感染后康复或疫苗接种),从而使得病毒难以在人群中传播,最终保护那些未获得免疫的个体免受感染。
群体免疫阈值 (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 这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HIT取决于病毒的传染性(用基本再生数 R0 表示)。R0 越高,HIT 就越高。例如,对于麻疹(R0 约为 1218),需要约 9095% 的人群免疫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对于COVID19,其 R0 在不同变异株中有所变化,从最初的 23 到后来的 Delta(高达 58)甚至 Omicron 的更高水平。这意味着要实现基于自然感染的群体免疫,需要感染和免疫的比例会非常高。

瑞典策略与“群体免疫”目标存在的差距和挑战:

1. 对病毒传染性的低估: 大流行初期对SARSCoV2的传染性以及变异株的快速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随着病毒变异株(如Delta、Omicron)的出现,其传染性大大增强,这使得通过早期感染实现的自然免疫水平可能不足以应对新的病毒变种。
2. 免疫力的不确定性:
感染后免疫的强度和持久性: 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免疫保护的强度和持久性因个体差异和病毒株而异。
病毒变异株的逃逸: 新的病毒变异株可能能够逃逸先前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例如,Omicron 变异株就表现出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3. 高死亡率的代价: 虽然瑞典试图保护弱势群体,但早期的高死亡率,尤其是在养老院,仍然是其策略的重大代价和批评点。这表明其在保护高危人群方面的策略并不完美。
4. 疫苗的重要性: 随着疫苗的研发和推广,疫苗接种成为实现群体免疫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瑞典政府后期也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如果依赖自然感染来实现群体免疫,其代价是巨大的感染量和死亡率。
5. “群体免疫”并非单一目标: 瑞典的策略并非简单地追求一个明确的“群体免疫”数字目标,而是试图在限制病毒传播和维持社会运转之间找到平衡。因此,用“能否实现群体免疫”来简单评价其策略可能过于片面。

五、 瑞典的策略是否“成功”?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取决于评价的标准:

从“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的角度看: 瑞典并未主动追求高感染率,也没有达成一个明确的、足以终止传播的免疫阈值。病毒的持续传播和变异表明,仅靠早期自然感染是不足以“终结”疫情的。
从“平衡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角度看: 相较于一些国家严格的封锁措施,瑞典的经济受到的短期冲击可能相对较小,学校和商业活动也得以维持。但病毒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医疗系统的压力依然存在。
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看: 早期在养老院的死亡率较高,表明这方面存在不足。
从“整体死亡率”来看: 瑞典的COVID19总死亡率在欧洲国家中属于中等偏高水平。

结论:

瑞典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采取的策略,虽然被外界广泛解读为追求“群体免疫”,但其政府的表述更为谨慎,更倾向于在控制传播的同时维持社会功能。从科学上讲,依靠早期自然感染来达到一个足够高的免疫阈值以实现稳定的“群体免疫”,来彻底阻断病毒传播,对于像COVID19这样传染性强、会发生变异的病毒来说,是非常困难且代价高昂的。

瑞典的经验表明,虽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可以积累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病毒的持续演变(如变异株的出现)不断地提高了实现稳定群体免疫的门槛。因此,瑞典的策略本身,如果仅从“实现一个足以阻止病毒传播的群体免疫屏障”这个严格的科学定义来看,可以说是未能实现或至少尚未实现。 然而,其策略的整体成效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评估,而且评估随着疫情发展和新数据出现而不断演变。最终,疫苗的普及才为全球控制疫情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我国列为甲级传染病的鼠疫,在不加任何医学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死亡率是70%,而前两年让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自然死亡率在70%~80%之间。换句话说,就算是鼠疫和埃博拉,在不加治疗的情况下也能有20%到30%的人可以通过瑞典所谓的“群体免疫”活下来。

“群体免疫”,说白了就是用死更多的人方式来抗住疾病而已。只要死的人够多,瑞典人所谓的那种“群体免疫”肯定会实现的。

user avatar

双盲实验,瑞典是安慰剂组。

user avatar

答:肯定可以;

原因,害死瑞典老年人,赖账社会保障体制,解决社会负担。

公开谋杀爷爷奶奶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说穿了就是让不免疫的人去死,有免疫的人活下来。

这个理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那群体免疫的困难在哪呢?困难在于生病的人太多,都进医院根本扛不住。在达成群体免疫之前,医疗系统就被击穿了,武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用了全国之力,这可真是焦头烂额。充分体现了制度的落后。(dog

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不需要了,不就是看病问题嘛,不让病人去医院不就解决了嘛。。。

美国那种搞法让穷人看不起病,特朗普政府还得背个不照顾穷人不管穷人死活的锅,可欧洲的搞法更先进:看病是免费的没错,然而看病需要预约!你不是看病么,请预约!您好,您的预约就诊时间是2020年10月!请别忘了按时到医院来哦!

欧洲政府:你看,我们比美国好!我们所有穷人都能看得上病!只不过排队排到了半年后而已!

user avatar

一年前的问题了,那时候国外疫情还没有这么严重。就说了,国内防疫做的再好,只要有那些摆烂的国家,咱们国家就需要背负同样的风险。现在看来,完全没错,不知道评论区当时怼我的那些人现在还有脸看看自己当时回复不。

-----------------------------

关键问题是你国群体免疫等于逼迫我国和其他国家也要背负同样的风险。你国家的人通过死亡筛选出来有免疫力的群体,他们身上携带了病毒也不会患病。这些人带着病毒全世界乱跑就是对其他国家还没有形成免疫的人群带来巨大的风险。

免疫力这东西又不会因为你有了我就突然有了

实际上正常情况就应该抵制这些国家群体免疫,他们实际上就是伤害自己还变相的威胁全世界。

人类都发展到现在了,面对灾害还要这么被动真的是一种悲哀。

我华夏男儿才拥有这世界上最可贵的黄金精神,面对命运不屈不挠。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