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在不损伤兴趣的情况下让学龄前的孩子学会 10 以内的乘法?

回答
让学龄前的孩子,大概是四到六岁的孩子,在不打击他们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愉快地掌握10以内的乘法,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别想着拿着课本和算盘,那估计会把孩子吓跑。我们要做的,是把数学变成一场好玩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悟。

核心理念:玩是最好的老师,具体情境是最佳的教科书。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学龄前孩子不需要理解“为什么”乘法等于那个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建立“乘法”这个概念和它带来的“数量的快速增加”这种感觉。 毕竟,乘法本质上就是重复的加法,只是更简洁高效。

第一步:从“数”到“数堆”——建立数量意识

在接触任何符号之前,孩子需要对数字有感觉。

玩玩具,堆积木: 拿出一堆积木(比如10个),让孩子数一数。“你有10个积木。”
分组游戏: 拿出20个小球,让孩子把它们分成小组,比如每组2个,或者每组3个。“我们把小球分成2个2个的一组,看看有多少组。” 这个过程中,孩子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感知“一组有几个”和“有多少组”。
利用绘本: 找一些描绘数量的绘本,比如“我有3个红苹果,2个黄苹果,一共多少个?” 这种形式的绘本,虽然是加法,但能让孩子熟悉“有多少”和“合在一起”的概念。

第二步:引入“倍”的概念——为乘法铺垫

“倍”这个词,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有点抽象,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演示。

“几份”的概念:
小火车模型: 找一些小火车车厢(比如3节),然后让孩子“复制”这节车厢。比如,“你看,这是一节车厢。如果我们要3节一模一样的车厢,那会是什么样子?” 让他们自己拿3节车厢,然后说:“看,我们有3节车厢,每节车厢都有1个轮子(或者2个轮子),所以我们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饼干分发: 准备几张小纸片,上面画上相同的圆圈(代表盘子)。拿出饼干(比如5块),让孩子“给每个盘子放2块饼干。” “我们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放2块饼干,一共是几块饼干呀?” 让他们数数。
“每份几个”的演示:
水果分盘: 拿出3个小盘子,然后让孩子往每个盘子里放2个葡萄。数一数,“3个盘子,每个盘子2个葡萄,一共是6个葡萄。”
小兔子喂食: 准备几只小兔子玩偶(比如4只),然后给每只兔子喂2根胡萝卜。数一数,“4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吃了2根胡萝卜,一共喂了多少根胡萝卜?”

第三步:游戏化引入乘法符号(但不是强求理解)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偶尔露面“乘法”这个神秘的符号,但重点还是在玩。

“倍数”的视觉呈现:
“点数”游戏: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球。比如,我们用绿色小球玩。让孩子拿出3堆,每堆里面放2个绿色小球。“我们有3堆,每堆2个绿色小球。如果我们想知道总共有多少个绿色小球,可以用一个特别的办法,就是‘3乘以2’,它会告诉我们总数!” 让他们数出总数,然后你可以用一张小卡片写上“3 x 2 = 6”。“你看,3堆,每堆2个,写成乘法就是3 x 2,结果是6个!”
“复制”小物件: 拿出几个小橡皮鸭子,让孩子“复制”它们。比如,“我们有2只橡皮鸭子。如果我们要再复制2只,让它们和原来的长得一模一样,那么就有几只了?” 孩子可能还会用加法来数,没关系。“我们复制了2次,每次都是2只。‘2个2个复制2次’,也可以说是‘2乘以2’,就是4只。”
利用故事:
“小熊要去摘苹果,它一共要去4次,每次摘3个苹果。小熊一共能摘多少个苹果呢?” 可以在地上用笔画4个圈,让孩子在每个圈里画3个苹果,然后数总数。
“小蚂蚁要去搬家,它们一共要搬3次,每次搬2个面包屑。小蚂蚁一共搬了多少面包屑?” 同样,可以用小积木代替面包屑,让孩子摆出来。

第四步:具体操作与符号的初步关联

当孩子对“几份,每份几个”的概念越来越熟悉时,可以尝试将这些操作与乘法算式联系起来。

“点数卡”游戏: 制作一些小卡片,一面画上点数(比如3个点),一面写上数字“3”。再制作一些“分组”的卡片,比如写着“每组2个”。
让孩子抽取一张“分组”卡,比如“每组2个”。
然后让孩子从点数卡里,拿出数字“3”的点数卡,或者直接用3个小物件。
“我们有3个东西,要‘每组2个’(或者‘每个有2个’)。那我们把这3个东西,每个都‘变成’2个,总共是几个?” 还是用积木或者小球,让孩子完成这个操作。比如,他们可能拿出3个积木,然后“复制”它们,变成6个。
“3个,每个2个,就是3 x 2。我们一共得到了6个!”
“数数儿歌”: 编一些简单的数数儿歌,例如:“2个2个数,2 4 6 8 10…… 这是2乘以5。” “3个3个数,3 6 9 12…… 这是3乘以4。” 关键是让孩子跟着数,感受这种跳跃式的增长。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让学习过程更顺畅:

耐心和重复: 孩子学习任何新技能都需要时间和无数次的重复。不要期望他们一次就能学会,更不要因为他们“记不住”而生气。
积极鼓励: 任何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你数得真棒!” “你摆得真整齐!” “你一下子就想到了!” 孩子的自信心是学习的强大驱动力。
视觉化和操作化: 脑子里想和手里操作是完全不同的。学龄前孩子更依赖于直观的、可触摸的物品来理解抽象概念。积木、小珠子、饼干、水果,都是很好的“数学工具”。
选择孩子喜欢的场景: 如果孩子喜欢小汽车,就用小汽车来演示。“3辆小汽车,每辆小汽车有4个轮子,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如果孩子喜欢小动物,就用动物。
不要强求背诵算式: 在这个阶段,让他们能够通过数数或者操作得出结果,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死记硬背算式,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和压力。
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2的倍数”开始,比如“2 x 1”、“2 x 2”、“2 x 3”,到“3的倍数”等等。
游戏是核心: 无论何时,都要让“玩”成为学习的主旋律。如果孩子表现出厌烦,立刻停止,换一种方式,或者休息一下。
家长参与其中: 你的积极参与,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和你一起玩也是他们期待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如何教“3 x 2”?

1. 拿出3个小碗: “宝宝,我们有3个小碗,你看!” (让孩子数一遍)
2. 拿出一些小豆子(或者葡萄干): “现在,我们给每个小碗里放2颗小豆子。” (让孩子自己动手,往每个碗里放2颗)
3. 引导孩子数总数: “哇,你看,第一个碗里有2颗,第二个碗里有2颗,第三个碗里有2颗。那我们现在一共有多少颗小豆子呀?” (鼓励孩子自己数,如果数不对,可以带着他数“2、4、6”这样数)
4. 引入乘法概念(轻描淡写): “宝宝真棒!我们有3个碗,每个碗里都有2颗豆子,我们数了总共有6颗。有一个特别的数学方法,可以很快知道答案,叫做‘乘法’。我们就说‘3个2’,或者‘3乘以2’,它的结果就是6!” (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3 x 2 = 6”,展示给孩子看,但不要强迫他记忆)
5. 重复几次,换不同物品: “我们再试一次,用3块积木,每块积木上都粘2个小星星。一共有多少个小星星呢?” (让孩子操作,然后数数,最后再轻描淡写地提一下“3乘以2”)

记住,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学习10以内的乘法,更像是在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感觉”的基础,让他们知道“原来数量还可以这样快速增加”。当他们能在玩乐中建立这种认知,并且对数字产生积极的联结,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提问补充的描述,缺的环节是“跳数”。

两个两个数:2,4,6,8,10……

五个五个数:5,10,15,20.……

然后再做三个三个数,四个四个数……


即,通过跳数的方式,逐个乘数地一点点来熟悉九九表的结果。并不是“背诵”,因为孩子会反复用加法来重新得到不太记得的结果。

看题目描述您自己会想办法加趣味度,我就不赘述了。

我家那时候是一边拍皮球一边说“一一得一”……



另外,5以上的乘法,建议试试看先走平方数。

就是5以下乘法搞定之后,给他1,4,9,16的数列找规律,他会很高兴地发现是重复数乘起来。顺势带着用加法算出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然后日常强化这几个平方数的口诀。

接下来孩子去熟悉五以上的乘法的时候,会看到他算六七四十二,是先算六六三十六,再加一个六。很有意思。很多孩子都会这么做。

——-

题主说这个在做了,那追加分享一下这个时期我和娃一起编的扑克牌游戏:

取出扑克牌中的所有1-9,作为“乘数牌”。

用A4纸裁开,写上九九表中的乘积,制作一些“乘积牌”。

开局每人手里拿6张乘数牌,桌上翻开8张乘积牌。

游戏参与者轮流操作。每轮操作时:

用两张乘数牌得到桌上的乘积牌,把他们都拿走。给桌面上换上新的一张乘积牌。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手上的牌凑不出。

摸一张乘数牌,结束本轮,换另一个人。

如果有人手上牌都出完,或者只剩1张,此人获胜。

附一个游戏过程视频

自制乘法游戏示范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073380031295488

这个自制游戏的好处是,它是回合制的,所以娃还不熟练的时候,也不用着急跟大人比拼速度……

游戏中就会看到娃各种把手上涉及到的乘法疯狂算……他们一开始并不能像大人一样看到乘积就知道是谁乘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