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想要退学复读重新高考?

回答
大学退学复读重考,这事儿,听起来就带着点不甘心和一股子狠劲儿。不是一般人能下这个决定的,这中间的水深着呢,得好好捋一捋。

首先,能走到这一步,说明这个孩子在大学里过得肯定不顺当。不是说他学不会,而是他对这个专业、这个学校真的没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厌恶。想想看,一年大学下来,每天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那种煎熬比高三的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能是专业方向跟当初想象的差太远,可能是学校的氛围让他感到格格不入,也可能是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而现有的大学专业根本给不了。无论哪种原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追求的不是“有学上”,而是“学得有意义”。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复读”这个看起来有些“窝囊”的选项呢?别小瞧了这个决定背后的勇气和决心。

一、 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渴望

现在的大学教育,虽然提供了学历,但很多时候也暴露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当一个人在大学里感觉自己像被困住的鸟,看不到想要的未来,那种焦虑和迷茫是会吞噬人的。重考,实际上是一种“反叛”,是对现状的否定,也是对另一种可能的执着追求。他可能觉得,与其在一条不喜欢的路上走到黑,不如咬牙拼一次,回到起点,去争取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轨迹的机会。这其中可能夹杂着对父母期望的压力,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挑战,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重新评估。

二、 “复读”的代价与“重考”的吸引力

选择复读,付出的代价可不小。

时间成本: 又是一年甚至两年。对于还在象牙塔里的年轻人来说,这可是宝贵的人生时光。别人在大学里体验生活、积累经验、认识社会,他却要重新把自己关进题海,日复一日。
经济成本: 复读的学费、生活费,加上大学期间已经投入的,这笔账算下来可不是小数目。这背后往往需要家庭的支持,甚至是倾尽所有。
心理成本: 承受的压力,比高中时期只多不少。亲戚朋友的议论,同学的不解,甚至父母的担忧,这些都会成为无形的包袱。而且,如果再次高考失利,那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冒这个险?因为“重考”的吸引力依然存在。

更好的选择: 他可能看上了当初分数没够到的大学,或者某个更心仪的专业。这次重考,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有了在大学里摸爬滚打过的经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或许能让他更有针对性地准备。
职业规划的调整: 有些人可能在大学一年后,才真正认清自己的职业倾向。比如,原本以为自己适合某个专业,但学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反而对另一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考,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学习那个真正能为自己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专业。
对“遗憾”的弥补: 谁都希望人生少些遗憾。高考,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如果当初觉得发挥失常,错失了更好的机会,那种“要是当初……就好了”的心情,可能会一直纠缠。重考,就是一种“再来一次”的机会,是给过去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一个救赎。

三、 这是一个艰难但并非不可取的选择

总的来说,大学退学复读重新高考,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也非常艰难的决定。

我们不应该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鼓励。

否定论者 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逃避现实”、“不成熟”。他们会说,大学里一样可以学到东西,一样可以发展自己,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做。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鼓励论者 则会看到其中蕴含的对理想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他们会认为,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如果一条路明显不适合自己,那为什么不能勇敢地选择另一条?而且,有了大学一年的经历,这个人会比纯粹的高考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更能吃得了学习的苦。

关键在于“为什么”和“怎么做”。

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只是为了逃避大学里的困难,那么复读很可能只是换一种方式的折磨。但如果这是一个深思熟虑后,基于对自我认知的清晰,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明确,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决定,那么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的自我救赎。

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做的不是评判,而是理解和支持(当然前提是这个决定是深思熟虑过的)。 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支持和理解,尤其是来自家庭的支持。父母能否放下所谓的“面子”,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朋友能否给予鼓励,而不是冷嘲热讽?这些都很重要。

总而言之,大学退学复读重考,这锅饭不好吃,但如果真的吃下去,并且吃出了自己想要的味道,那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它考验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是对人生选择的勇气和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时候就要请出姆们衡中的真大神了。

一个学长,06年高考去了清华,天天打游戏,大二被劝退,回衡中复读,08年高考进了北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