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助怎么看地质图?

回答
地质图啊,这玩意儿就像一本用岩石和时间写成的无字天书,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就能慢慢品出其中的门道来。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它就是一张地图,只不过描绘的是我们脚下土地的“前世今生”。

想看懂地质图,咱们得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认识地质图的“身份证”——图例和比例尺

这就像你第一次拿到一本新书,总得先看看封面和扉页吧?地质图也一样。

图例(Legend): 这是地质图的灵魂所在。你会在图的角落里看到一个表格,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符号、颜色和图案,旁边还会配上文字说明。
颜色和图案: 地质图上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岩石类型。比如,浅黄色可能代表砂岩,灰蓝色可能是页岩,深红色也许是火山岩,等等。它们还会用不同的斜线、点状、网格状来区分岩性和侵入、变质作用的痕迹。
符号: 图例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它们代表的是地质构造或者地质现象。
断层(Faults): 这可是地质图上最重要的信息之一。断层就像岩层中的裂缝,岩层在断层两侧发生错动。图例会告诉你断层是什么类型(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以及它是活动断层还是历史断层。通常,断层会用粗线条表示,有时候还会加上箭头指示岩块的相对运动方向。
褶皱(Folds): 地壳受力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就形成了褶皱,有背斜(像拱桥一样向上弯曲)和向斜(像盆地一样向下弯曲)。图例会告诉你如何通过岩层产状符号来识别它们。
岩层产状(Strike and Dip): 这是判断岩层在地下的倾斜方向和角度的关键。你会在地图上看到一些带有箭头的符号。
产状线(Strike): 那条长长的线,通常带有箭头,它指示的是岩层倾向(岩层最大坡度方向)的水平投影。通俗点说,就是你想找一个水平的平面,然后在地层上画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产状线。
产状角(Dip): 那条短短的线,垂直于产状线,并且指向岩层倾斜的低处,上面的数字就是岩层倾斜的角度(dip angle)。
水平岩层(Horizontal Bedding): 如果岩层是完全水平的,符号会是一个圆圈里有个“+”号。
岩性界线(Boundary): 代表不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比如是平行不整合(岩层平行地叠加在一套被剥蚀的岩层之上)还是不平行不整合(岩层倾斜地叠加在倾斜的岩层之上)。
其他符号: 还可能包括侵入体(如花岗岩体)、火山岩分布、变质岩区域、矿产点、勘探线、钻孔点等等。
文字说明: 图例里还会用文字解释这些颜色、图案和符号的具体含义,有时候还会包含岩石的形成年代、成分、性质等更详细的信息。

比例尺(Scale): 地质图上的每一个单位代表真实地面的多少距离。它告诉你地图上的尺寸和实际地面的尺寸之间的关系。比如,比例尺是 1:50,000,就意味着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地面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有了比例尺,你才能估算出地质体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范围,以及地形的起伏程度。

第二步:读懂地图上的“骨骼”——地形和构造

有了图例和比例尺,我们就可以开始“读图”了。

1. 看地形:
等高线(Contour Lines): 地质图通常也会包含地形信息,最常见的就是等高线。等高线是连接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点的线。
等高线的疏密: 密集的等高线表示地形陡峭,稀疏的等高线表示地形平缓。
等高线的形状: 闭合的等高线通常表示山顶或洼地。V字形等高线指向低处时表示山谷,指向高处时表示山脊。
了解地形有助于理解岩层的分布和构造的展布: 比如,一个褶皱的轴部可能出现在山脊或山谷的顶端,断层可能沿着陡峭的斜坡发育。

2. 看岩性分布:
整体概览: 先大致看一下地图上哪些区域被什么颜色或图案覆盖。这是岩石类型的初步认识。
“层层叠叠”的理解: 在沉积岩区域,岩层通常是按照年代顺序叠置的。一般来说,较老的岩层在地层下部,较新的岩层在地层上部。但要注意,这会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

3. 分析地质构造:
断层: 找到地图上的断层线。它们是岩层被切割和错位的证据。断层的走向、倾角以及两侧岩层的相对位移方向,都是重要的信息。断层线附近常常是地势较低或有泉水出露的地方。
褶皱: 通过岩层产状符号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核部(中心)通常是较老的岩层,向斜的核部是较新的岩层。褶皱的形态(开阔的还是紧密的)以及发育方向,也反映了地壳的受力情况。
产状线和产状角: 这是最直接反映岩层在地下的真实倾斜情况的信息。仔细观察这些符号的走向和角度。
顺直的产状线和产状角: 表明这片区域的岩层比较平稳,没有受到太大的构造扰动。
产状线突然变化或弯曲: 可能暗示着断层、褶皱或者不整合面。
产状角突然变大或变小: 也可能是构造应力的体现。

第三步:结合“时间线”——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年代

地质图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地点的“现在”,它更是在讲述这个地方“过去”的故事。

地层柱状图(Stratigraphic Column): 地质图通常会附带一个地层柱状图,它就像一个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岩层“目录”。
岩层顺序: 柱状图从下往上代表地层由老到新。
岩性描述: 每个岩层在柱状图中都有对应的颜色、图案和文字说明,详细描述了岩石的类型、厚度、沉积环境、化石等信息。
地质事件: 柱状图还会标注重要的地质事件,比如沉积间断(不整合)、火山活动、变质作用等。
地质年代(Geologic Age): 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会告诉你每个岩层的形成时期,比如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等。这就像给岩石“身份证”加上了出生日期。了解了岩层的年代,你就能推断出不同岩层之间形成的时间差,以及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第四步:从“点”到“线”再到“面”——综合分析

看懂了图例、比例尺、地形、岩性分布、构造和年代,就可以开始综合分析了。

宏观理解: 先看整个区域的地质概况。是平原为主还是山区为主?岩石种类是单一还是多样?主要的构造是什么?
局部细节: 重点关注一些区域,比如断层附近、褶皱轴部、岩性界线处。这些地方往往蕴藏着更复杂的地质信息。
地质推断:
“地下怎么样的?”: 根据地表岩层的产状,结合地形,可以推断出岩层在地下可能的走向、倾角以及延伸情况。
“这里为什么是这样的?”: 结合断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信息,以及岩层的年代和沉积环境,你可以尝试解释为什么这里的地质现象是这样的,比如为什么某个区域有矿产,为什么这里容易发生地震。
“未来会怎么样?”: 虽然地质图主要描述过去,但通过理解地质构造和岩性,可以对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地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举个例子:

你看到一张地质图,某个区域是浅黄色和灰蓝色的斑块交替出现,同时有几条粗黑线穿过,这些黑线上还标着一些小箭头和数字。

浅黄和灰蓝: 图例告诉你,浅黄是砂岩,灰蓝是页岩。
黑线和箭头: 图例告诉你,这些是断层。箭头上方的数字是断层的倾角,字母(比如 F1、F2)是断层的编号。
产状符号: 在这些彩色区域里,你看到一些奇怪的符号,一个长线条和一个短线条组合,短线条上还有数字。你查图例知道,这是岩层产状。长线条指示的是岩层倾向的水平投影,短线条指向低处且数字表示倾角。
分析: 你发现砂岩和页岩是层层叠叠的,但这些断层把它们切断了,而且在断层两侧,岩层的产状明显不同,有的岩层被抬高了,有的岩层被降低了。这就说明,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运动,岩层被断裂并发生了错动。你还可以根据断层的类型和位移方向,判断出当时地壳受到的作用力是拉伸还是挤压。如果再结合地层柱状图,你就能知道这些岩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及断层作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一些看图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

耐心和细心: 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对照图例。
由整体到局部: 先对整个区域的地质概况有个了解,再深入分析细节。
多张图纸结合: 有些地质报告会附带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地球物理勘探图等,结合起来看效果更好。地质剖面图尤其重要,它能让你看到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展布情况。
关注比例尺的变化: 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其描绘的细节程度不同。大比例尺的地质图能看到更精细的地质构造。
别忘了地形的作用: 地形会极大地影响地质体的出露情况,理解地形有助于你理解地质图上的地貌和构造。
多实践: 看得越多,理解得越深。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地质图,或者跟着有经验的人一起看,收获会更大。

总而言之,看地质图就像侦探破案,你需要收集各种线索(图例、符号、颜色、地形),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还原出地下真实的地质情况。一开始可能觉得有点吃力,但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并且不断实践,你会发现,地质图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信息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记硬背的问题就在于,你看不懂图……

看不懂图的原因在于,你脑子里没有地质演化的动态模型,没有动态模型的原因在于,知识点是死的,你眼里的山仅仅是山,还没有分解成构造形态和地层,更没法让它动起来。

因为你没去过野外,没玩过模型,甚至也没有拿书本卷成某个构造让它变形让它演化,没有融会贯通的过程。

所以……这个图既然都出错的话,你的地质实操能力仅仅停留在大二,构造地质学作业题都没法做对的状态。

就算教会你这张图,换一张你又不会了。

建议你考别的吧,不然就算侥幸过了笔试,面试随便问点构造演化、沉积相态动态变化、区域地史变迁的东西就露馅儿了。

什么时候你可以用手比划出大多数的构造形态,再考虑考研地质吧。

或者,你正经找一本构造地质学,把课后题全啃了再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