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都的路网为什么与东西走向呈三十度交角倾斜的,而不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道路走向?

回答
成都路网之所以呈现出与东西走向约30度交角的倾斜,而不是严格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网格布局,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历史、地理、军事、政治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 天然地理因素的制约与顺应

1. 成都平原的地形特征:
河流与冲积扇: 成都平原是中国著名的“天府之国”,其形成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密不可分。都江堰将岷江水分流灌溉整个成都平原,形成了扇形分布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这些河流的走向和分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早期的聚落和道路的形成。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河流走向导致了30度角,但自然水系往往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引导者。
盆地边缘的限制: 成都平原并非完全平坦,其边缘地带有丘陵和山脉(如龙门山脉、龙泉山脉)。这些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向外扩张的方向和布局的自由度。

2. 古蜀文明对地形的适应:
古蜀人并非按照后世严格的几何学原理来规划城市,他们的规划更多的是一种“就地取材”和“顺应自然”的智慧。早期的道路可能是沿着河流、山脊、或相对平坦的土地自然形成的,这些自然形成的路径不一定是严格的东西南北向。

二、 历史演变与城市规划的千年传承

1. 古蜀时期与秦汉的奠基:
蜀都的选址: 成都作为古蜀国的都城,其选址就非常讲究。根据史书记载,古蜀国在秦灭蜀前,都城曾设在广都,秦惠文王灭蜀后,派遣司马错主持修建了成都城,作为新的都城。这次选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既考虑了交通便利,也考虑了防御。
早期道路网络的形成: 随着成都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道路网络开始逐渐形成。这些道路很可能是由军事、交通、商业等多种需求驱动,并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演化和连接。早期道路的走向并非由抽象的规划师设定,而是由实际需要和当时的测量技术(或缺乏精确测量技术)决定的。

2. 唐宋时期的发展与巩固: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镇,在唐宋时期继续发展壮大。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也更加系统化,但“顺应已有的格局”仍然是重要的原则。如果早期道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斜走向,后来的规划者往往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扩展,而不是彻底推翻重来。

3. 明清时期与“九宫格”的误解:
关于成都“九宫格”的说法,往往与明代蜀王府的规划有关。明代藩王府的建筑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和礼制的影响,会形成内向的院落和轴线。而成都的城市中轴线(南北方向)以及其他一些主要街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这种轴线对称的理念。
然而,将成都整个路网简单地概括为“九宫格”是不准确的。成都的内城格局受到历史建筑(如子城、皇城、新城)的叠加影响,而外围的城市扩展更是复杂。

三、 军事防御的考量

1. 古城的防御优势:
许多古代城市在规划时会考虑军事防御。一个略带倾斜的城市布局,有时比完全方正的网格在防御上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视觉上的迷惑: 敌人初次攻城时,面对一个非正南正北、非正东正西的城市入口和街道走向,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迷惑感,不易快速找到最佳的突破口。
战术上的灵活: 在攻防战中,蜿蜒或倾斜的道路可以为守军提供更多的伏击点和掩护,也限制了攻城方骑兵的冲击力。
顺应山川地势: 早期城市选址常常靠近水源或利用地势,而这些地势走向不一定是严格的东西南北向,城市道路的布局也会随之调整。

2. 成都的历史地位:
成都长期以来是西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直接证明30度角是出于特定的军事防御策略,但城市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四、 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1. 帝王或统治者的规划理念:
古代城市规划,尤其是在统一王朝时期,可能会受到统治者对“秩序”、“规整”的追求影响。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总是以牺牲实用性和历史延续性为代价。
中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汉族文化的核心城市规划理念往往追求方正对称,但当文化传播到新的地域时,也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产生融合。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其规划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 风水与占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对城市和建筑的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的中轴线、朝向等都可能与风水理论有关。但风水理论本身也并非千篇一律,有时也会讲究“因地制宜”。

五、 城市发展与历史叠加

1. “生长型”城市:
成都并非一次性规划出来的方正城市,而是一个“生长型”城市。它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扩建、改建和重建。道路网络是在不断累积和连接中形成的。
早期的道路可能只是连接聚落的简单路径,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这些路径被保留并扩展,新的道路又在它们之间穿插形成更复杂的网络。如果早期的关键道路走向并非东西南北,那么后来的道路网络也很难完全纠正过来。

2. 城市“肌理”的形成:
城市道路的走向,以及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肌理”。成都的30度角倾斜,正是其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肌理的一部分,是城市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为什么是“三十度”这个具体的角度?

关于“三十度”这个具体的数字,并非所有成都的道路都精确地以这个角度倾斜。它更多的是指代成都整体城市格局的一个主要倾向性。

1. 视觉上的普遍感知: 当你从高处俯瞰成都的旧城中心区域,或者观察一些主要的东西向或南北向的街道(如人民南路、人民中路等)与更早期形成的城市肌理之间,会发现很多街道并非严格平行或垂直于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轴线,而是存在一个普遍的、肉眼可辨的倾斜度。这个倾斜度大致会让城市的主轴线偏离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约30度左右。
2. 具体参照物的选择: 这个角度的形成可能与一些关键的早期城市结构有关,例如:
早期城墙或宫阙的朝向: 尽管成都的城墙多次被重建和移动,但早期城的某些重要轴线,如果存在一定倾斜,会影响后续的城市布局。
重要交通干道的选定: 某些早期连接成都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其走向就可能不是严格的南北东西。
3. 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 “三十度”也可能是一种对成都独特城市气质的概括和艺术化表达,而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它代表了成都既不像北方城市那样严谨方正,也不像一些沿海城市那样随性自然,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自身节奏和韵律的美学感受。

总结来说,成都路网的30度倾斜,是多种因素长期博弈和融合的结果:

顺应自然: 在早期规划中,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河流、地势)的制约。
历史传承: 历代城市建设并非推倒重来,而是不断在旧格局上叠加和发展。
军事防御: 可能在早期对城市布局的隐蔽性和防御便利性有一定考量。
文化融合: 中原文化与古蜀地方文化的交融,以及风水等观念的影响。
城市生长: 作为一个“生长型”城市,道路网络是在实际需求和历史进程中自然演变形成的,而非一次性精确规划。

因此,成都的路网并非是“刻意”按照30度角设计的,而是历史的沉淀、自然的馈赠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锦江的走向似乎也不足以说明问题。原本以为是现代规划的结果,但从已有的资料上看,至迟在清末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路格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