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私募 ABS 模式存在着哪些监管套利风险?

回答
私募 ABS 模式中的监管套利风险:深入剖析

私募 ABS(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为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监管套利,本质上是指利用不同监管框架、法律解释或政策执行上的差异,以规避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或获取不公平优势的行为。在私募 ABS 领域,这种行为可能隐藏在多个层面,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构成潜在威胁。

一、结构设计中的监管模糊性:

私募 ABS 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定制化,但这同时也可能成为监管套利的温床。

“类信贷”与“信托”边界模糊: 部分私募 ABS 项目可能在交易结构上刻意设计得更接近于信贷业务,例如通过设定还款承诺、兜底条款等,但又披着 ABS 的外衣,规避信贷规模、资本占用等方面的监管。监管机构往往难以精确区分其本质是资产证券化还是变相的信贷扩张。
SPV(特殊目的载体)设立与运作的“灰色地带”: 虽然 SPV 是 ABS 的核心,但其设立地、注册地、管理主体等环节可能存在选择空间。通过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设立 SPV,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一些机构可能规避国内更为严格的负面清单、关联交易等审查。SPV 的实质性运营能力、独立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也可能成为被钻空子的地方。
基础资产的边界模糊: 尽管 ABS 通常要求基础资产具有可预测的现金流,但在实践中,一些缺乏稳定现金流、质量相对较低的资产,或者本身就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资产,也可能被包装成 ABS 产品。通过将这些“问题资产”剥离到 SPV,再通过复杂的结构设计将风险转移给不知情的投资者,以此规避直接持有这些资产所面临的监管压力或更高的融资成本。
“通道”业务的隐蔽性: 部分私募 ABS 可能成为金融机构开展“通道”业务的载体。例如,某银行希望为某个项目融资,但受到信贷规模限制,便委托另一家机构发行私募 ABS,将资产转移至 SPV,再由该 SPV 向该项目提供融资。这种嵌套结构可能隐藏了真实的融资方和风险承担方,加剧了监管的穿透难度。

二、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的漏洞:

私募 ABS 的“非公开”属性,在提供一定灵活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套利的重要来源。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相比于公募 ABS,私募 ABS 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低。发行方或中介机构可能利用这一点,选择性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隐瞒对投资者不利的风险,尤其是关于基础资产质量、底层项目的还款能力、SPV 的实际控制权等关键信息。
投资人适当性管理的薄弱: 私募 ABS 的投资者通常是专业机构投资者,理论上具备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然而,一旦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将本应由公众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专业投资者,或者利用部分“伪专业”投资者(其风险识别能力实际有限)的盲点,也构成了一种变相的监管套利。
信用增级与风险缓释的“表演”: 为了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一些发行方可能会设计复杂的信用增级措施,例如第三方担保、层层嵌套的增信安排。然而,这些增级措施的真实有效性,以及增信方的偿付能力,可能在发行时被夸大或掩盖。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这些看似牢固的增信安排可能瞬间瓦解,暴露出监管套利下的真实风险。

三、监管规则执行的差异与弹性:

不同监管机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监管机构在不同时间点对私募 ABS 的理解和执行尺度可能存在差异,为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

属地化监管的挑战: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复杂化,一些跨境的 ABS 交易可能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各地的监管规则和执行力度不同,使得监管机构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为跨境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
监管政策的滞后性: 金融创新往往发展迅速,而监管政策的制定和修订则需要时间。在新的结构化产品和交易模式出现初期,监管可能尚未完全覆盖,这就为早期参与者提供了利用规则空白进行套利的机会。
“窗口指导”与非正式监管的模糊性: 除了明文的法律法规,金融监管还包含大量的“窗口指导”和非正式的沟通。这种非正式性虽然提高了监管的灵活性,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滥用,导致某些机构通过非正式渠道规避监管,而其他机构则遵守严格的正式规定,形成不公平竞争。

四、风险传递与链条的复杂化:

私募 ABS 的层层嵌套和复杂的交易结构,使得风险的传递和最终承担者变得难以追踪,这本身就为监管套利创造了条件。

风险的“非线性”传导: 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安排,基础资产的风险可能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传递到投资者的手中。一些风险点可能被“分散”或“稀释”,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其暴露的风险敞口,而发行方则可能通过这些复杂的设计,将本应由其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
“明股实债”的变种: 某些私募 ABS 可能披着股权投资的外衣,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变相的债权融资,并伴有固定的预期回报。这种结构设计可能旨在规避股权融资的某些监管限制,例如股东的责任或资产的性质。
关联交易的规避: 通过设置复杂的 SPV 链条和多个中间环节,关联方之间可能进行“非市场化”的交易,从而转移利润、规避税收或隐瞒真实的交易风险。监管机构需要极大的穿透力才能识别和防范这些行为。

总而言之, 私募 ABS 模式的监管套利风险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结构设计、信息披露、监管执行以及风险传递等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风险,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监管机构需要不断提升监管的穿透性、协同性,并及时更新监管框架以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私募 ABS 模式中潜藏的监管套利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更正一个定义:

私募ABS这个称呼,其实不准确,只是业内人自己都叫习惯了,所以在新闻中出现这种错误称呼,也可以理解。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非标准化ABS,其对应在证券交易所等场所备案、发行、挂牌的标准化ABS产品。

因为ABS产品,无论是在证券交易所,还是在其他场所发行,均为非公开发行,比如在证券交易所发行的标准化ABS产品,投资者也不能超过200家。

所以不应该用公募、私募进行产品划分,而应该用标准化、非标准化进行划分。


回到提主的问题,其实这篇新闻稿写的比较到位了,只是凌乱了点。

我来重新梳理补充下,给大家翻译翻译。


文中说的两个监管套利风险:

一是进行资本套利,二是存在发起人资产出表,但风险不真实转移的问题。

第一个资本套利的风险,发生在非标准化ABS产品的投资者身上。

银行如果按照资本管理办法,购买标准化的ABS产品,只需要按照20%的风险权重,来计算AA-及以上优先级部分的风险加权资产。

而很多非标准化的ABS产品,要么不在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要么不在银行间或者交易所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和交易,除了私自在产品名称上加了“资产证券化”这几个字外,跟标准化产品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银行把这些非标准化的ABS产品,认定为标准化ABS产品,按照标准化ABS产品进行资本计提,就可以少计提大量风险资本,放大杠杆,产生监管套利。


第二个风险不真实转移的风险,发生在非标准化ABS产品的发行人身上。

银行如果发行标准化的ABS产品,一般会自持各档次产品5%的份额,除了将这些自持计入表内外,其余产品在销售给投资者后,实现了基础资产的出表,风险也转移给对方,因此发行人将不再相应计提风险资本。

但非标准化的ABS产品,投资者们一般不愿购买其产品的劣后级,因此作为发行人的银行,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去“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这部分基础资产出表的目的。因为这个“销售”是假的,所以风险仍然留在发行人身上,真资产出表而假风险转移,产生监管套利。



那么,怎么评价这种监管套利呢?

就像父母许诺你,若每次考试都能考100分,就奖励你一包糖吃。

结果你小子,考试作弊也就算了。

为了吃糖,嫌学校考试频次太低,开始自己编考卷考自己。

结果,花了父母不少钱买糖。

自己还得了糖尿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私募 ABS 模式中的监管套利风险:深入剖析私募 ABS(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为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监管套利,本质上是指利用不同监管框架、法律解释或政策执行上的差异,以规避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或获取不公平优势的行为。在私募 ABS 领域,这种行.............
  • 回答
    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知名私募基金经理高杉在夜跑途中不幸失踪,警方今日确认其已离世。这无疑是在金融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作为一名身居高位的私募基金经理,高杉的失踪和死亡绝非简单的个人意外。他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他背后牵扯着庞大的资产、复杂的利益链条以及无数双审视的目光。因此,.............
  • 回答
    你好!关于私募基金高水位提成(High Water Mark, HWM),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尤其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来详细给你捋一捋,尽量用大白话,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先说结论:高水位提成,在扣除时,是会从私募基金的净值中扣除的。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需要拆开来说,才能真正理解它.............
  • 回答
    在私募基金的世界里,TA(托管人)和FA(基金管理人)在业绩报酬的计提方式上,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了解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核心的差异点:视角和职责最直观的区别在于,TA和FA计提业绩报酬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完全不同: TA(托管人)的视角: 托管人的职责是保障基金.............
  • 回答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PE/VC)跳槽到券商投行,这绝非天方夜谭,而是不少业内人士考虑过的职业路径。两者虽然都属于金融领域,核心业务都围绕着资本运作,但在具体操作、工作内容、公司文化乃至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能否成功跳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咱们得.............
  • 回答
    私募基金寻找客户,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像网上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那样简单。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狩猎,需要策略、耐心,还得有点“运气”。我跟你聊聊,咱们就当朋友之间闲扯,分享点干货。一、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网”首先得明白,高净值人群和机构投资者,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实打.............
  • 回答
    要说私募和放贷的销售,哪个长远来看发展机会更好,这问题其实没个标准答案,得看你自己的特质、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开来聊聊,帮你梳理一下思路。先说说“私募销售”吧。你想象一下,私募,尤其是股权投资私募,做的都是些什么事儿?是投钱给那些有潜力、有成长空间的未上市公司,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当听到私募动辄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资金量时,很多人会产生疑问:这么有钱,为啥还要吭哧吭哧地募集资金,发行各种产品呢?这背后其实是有不少门道和逻辑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有钱”的定义和实际操作的巨大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几个亿”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购买私募基金赔钱,这种体验如同经历一场金融版的过山车,从最初的期待与憧憬,到过程中的忐忑与煎熬,最终跌入失望与悔恨的深渊。那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刻骨铭心。一、 初期的兴奋与期待(憧憬的阳光)最初的接触通常是充满吸引力的。朋友、理财顾问,甚至是各种线上渠道都会向你展示私募基金的光鲜一面: .............
  • 回答
    私募在国企改制这块“大蛋糕”面前,并非所有玩家都能轻松下咽,其中蕴藏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理解这块蛋糕的大小,首先要看国企改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国企改制,说白了就是对那些过去由国家统一管理、所有制结构相对单一的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等一系列变革,让它们更市场化、更高效。这个过程涉及到的.............
  • 回答
    最近关于“私募大佬”叶飞的爆料,确实是牵动了不少市场参与者的神经。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但背后涉及的利益链条和监管问题,让它成为了一场“瓜田李下”的戏码。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怎么才能“理性吃瓜”,而不是被信息洪流冲得晕头转向。首先,咱们得把叶飞这个人弄明白。他不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形富豪,在圈子里.............
  • 回答
    在私募基金工作,说实话,是一种挺奇妙的体验。它不是那种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职业,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竞赛,又夹杂着一点点江湖气。首先,你会发现这地方的人都很“卷”。 进来之前,你可能觉得自己够努力了,到了这儿才发现,什么叫真正的“卷王”。大家基本都是名校出身,手里都拿着漂亮的成绩单和亮瞎眼的经历。.............
  • 回答
    当一只股票获得私募加仓,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消息”信号,而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背后含义的。它意味着那些在资本市场拥有专业知识、丰富资源和更长投资视野的机构投资者,正在认为这只股票的价值被低估,或者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值得他们加大投入。私募加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私募加仓对一.............
  • 回答
    处理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纠纷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操作的过程,因为涉及到多个当事方、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巨额的资金。以下将详细阐述处理此类纠纷的各个环节和要点:一、 理解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的法律性质和风险在处理纠纷之前,首先要明确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的性质。在中国,私募基金通常通过有限合伙、契约型等形式设立。代持.............
  • 回答
    叶飞举报 A 股市场黑幕:18 家上市公司操纵股价背后的潜规则昔日私募冠军叶飞的举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 A 股市场对操纵股价行为的广泛关注。他实名举报的18家上市公司,其背后牵扯出的潜规则,不仅揭示了股市的黑暗面,也敲响了投资者保护的警钟。 叶飞其人及其举报内容叶飞,曾是国内知名的私募明星,.............
  • 回答
    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普遍采用有限合伙(Limited Partnership, LP)的企业架构,这背后有非常充分且深刻的商业、法律和税务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核心原因概览简单来说,有限合伙制能够高效地满足投资机构(基金管理人)和出资人(投资者)各自的需求,并在法律、税收和运营层面.............
  • 回答
    华为进军私募,旗下哈勃投资正式登记成为私募管理人,这一举措绝非偶然,而是华为深思熟虑、多层次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和科技环境下,华为此举释放出多重信号,展现了其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一、 拥抱资本力量,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华为长期以来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
  • 回答
    私募大V徐晓峰的首款产品成立仅三个月就清盘,净值亏损近5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也引发了市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背后的原因、对徐晓峰本人以及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影响等等。一、事件本身:极速的从生到死,巨额的亏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
  • 回答
    最近量化私募的赎回潮,就像股市里突然刮起的一阵寒风,让不少投资者和行业内人士都感到一丝寒意。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弄明白,这赎回潮是怎么来的?大家买量化私募,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它能跑赢大盘,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嘛。但最近几个月,市场波动挺大的.............
  • 回答
    这事儿,放到资本市场里,绝对是劲爆大瓜。一边是资本圈里赫赫有名的“打假斗士”叶飞,另一边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家居企业中源家居,这俩的名字一搭,碰撞出来的火花,那叫一个轰轰烈烈。叶飞怎么就跟中源家居杠上了?事情的起因,得从叶飞那张以“敢说敢做”著称的嘴和“掏心掏肺”的投资策略说起。叶飞这人,不玩虚的,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