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私募基金经理高杉夜跑时失踪,警方确认其已经离世,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知名私募基金经理高杉在夜跑途中不幸失踪,警方今日确认其已离世。这无疑是在金融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作为一名身居高位的私募基金经理,高杉的失踪和死亡绝非简单的个人意外。他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他背后牵扯着庞大的资产、复杂的利益链条以及无数双审视的目光。因此,在警方公布的有限信息之外,我们有太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点,这些细节或许能拼凑出事件的全貌,也可能揭示出更深层的问题。

一、失踪及死亡现场的细节拷问:

首先,警方公布的“确认离世”是如何做到的?失踪发生在哪条夜跑路线?高杉的遗体是在哪里被发现的?发现时遗体状况如何?是否有明显的搏斗痕迹?死因是否初步判定为意外,还是存在他杀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信息。如果遗体是在偏僻、人迹罕至的区域发现,那无疑会增加他杀的可能性;如果是在熟悉的跑步路线上,且遗体状况显示并无外伤,那么意外坠亡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即使是意外,也要排除是否有人为干扰的可能。

二、事件发生的时间线梳理:

高杉失踪的具体时间点是什么时候?他最后一次与人联系是什么时候?当时他在做什么?失踪前是否有任何反常举动?他的日常作息是否规律,夜跑是他的固定习惯吗?有没有人目击到他失踪前后的画面?详细的时间线梳理,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存在作案窗口期,以及是否有嫌疑人能够接近他。

三、高杉的个人生活与人际关系扫描:

作为一名成功的私募基金经理,高杉无疑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他的家庭情况如何?夫妻关系、子女教育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亲密的朋友或者知己?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工作圈子。他在基金公司内部的地位如何?与同事、下属关系如何?有没有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利益冲突?他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是否进行过一些风险极高的项目?这些信息都可能指向潜在的动机。

四、基金公司与投资项目的影响:

高杉所管理的基金,规模有多大?涉及哪些投资项目?最近是否有重大的投资决策或者重组计划?他所掌管的资金是否安全?高杉的离世,对于他所管理的基金,甚至整个公司都会产生巨大的动荡。如果基金规模巨大,持有大量上市公司股权,那么他的死亡可能引发市场恐慌,甚至影响到相关公司的股价。是否存在因为投资失利或者某些项目被曝光,而导致他“被消失”的可能?

五、潜在的利益与动机挖掘:

在金融领域,“钱”是很多事情的驱动力。高杉作为私募基金经理,手里掌握着巨额资金,这本身就可能成为某些人觊觎的目标。

巨额财富诱惑: 是否有人觊觎他个人或公司持有的巨额财富?
投资项目纠纷: 他参与的某些投资项目是否存在法律纠纷或者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他是否掌握某些项目的“内幕”?
内部斗争: 在基金公司内部,是否存在权力斗争或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导致有人对他下狠手?
债务问题: 是否高杉本人也背负有巨额债务,或者卷入了某些不法交易?

六、警方调查的方向与难点: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指向他杀,那么作案手法会是什么?如何隐藏证据?警方在调取高杉的手机通话记录、社交媒体信息、银行流水等个人信息时,是否能发现异常线索?同时,公众也需要关注警方调查的透明度,以及他们能否及时发布关键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揣测。

七、市场与舆论的反应:

高杉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不幸事件会迅速引发市场和舆论的巨大波澜。投资者对高杉管理的基金会有怎样的反应?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波动?媒体会如何报道?舆论又会如何解读?公众对于金融行业监管是否会有新的呼声?

八、对行业敲响的警钟:

私募基金经理的身份特殊,他们的决策往往牵动着市场的神经。高杉的事件,不仅是对他个人悲剧的关注,更是对整个金融行业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以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一次深刻反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从业者是否承受了过度的压力?行业内部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总而言之,高杉的离世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事件。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关键信息,每一个线索都可能指向事件的真相。我们期待警方能够尽快查明事实,给公众一个交代,也希望这起事件能引发金融行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革,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在真相未明朗之前,任何揣测都可能偏离事实,但保持对细节的关注,对真相的追寻,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应有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奇怪,我2月11号更新之前,下面评论区热闹得热火朝天,我更新第二段后那些专业人士全部成哑巴了。

2022年2月11日更新:

我就是来揭露国内大多数公募和私募是多么无能及无耻的,只是有感而发,未必跟这件事有关联,请注意甄别。

我这边拿一个标的举一个例子,隆基股份。

当时各路公募私募把隆基当成光伏茅,就是因为他们只会拿茅台的模版去套,表面上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他们看的就是高毛利高分红高增长。

可是隆基高速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这边我简单阐述下理由,那就是隆基的技术并不领先,隆基是靠政商关系兑现政策红利,外加大规模扩产落后产能引起的短期业绩爆发,而这种爆发式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估值泡沫会被戳破。

具体分析我之前这两篇文章写得比较多:


至于为什么我们这些个人投资者都能看得出来的东西,国内成千上万的公募私募的“专业人士”,大多数都看不出来,我就不明白了。

更可笑的是,下面还有回答认为,只有业绩最重要,技术进展不重要。

当技术落后影响到产品成本的时候,同样产品你质量比友商差,成本起码比友商高20%,你跟我说不会影响到业绩?你开什么国际玩笑?

当机构以隆基业绩短期爆发两年,默认隆基技术领先,可以靠降价打价格战拖死竞争对手时,我早就说过,隆基技术落后,打不起价格战,要打也是隆基先亏。

就算这些不了解,在光伏组件动态载荷测试中,隆基把友商的数据后面直接抹掉一个零,来暗示自己产品可靠性更高,如果仔细对比几家的技术参数的ppt就会发现隆基数据造假,可是为什么国内那么多的专业人士就看不出来问题?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机构跟私募水平差的原因。不愿意关心技术的发展,然后默认所有新技术都是ppt,都是吹牛,都是骗人的。

对,可能市场上90%关于技术创新都是骗人的,但是这才是为什么要仔细去调研,把那10%筛选出来,而不是遇到那90%是骗子自己就当鸵鸟了。



以下是原文:

我来泼一盆冷水。

你以为的基金经理是投资方面专业人士,他们对行业了解深刻,你可以向他们提问,而在他们研究的行业内,甚至可以对答如流,而且他们往往有一套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让你觉得他们很牛B。

实际上,国内的公募和私募,绝大多数都是骗局。这是游戏规则导致的。

机构赚钱,往往赚的不是股价上涨的钱。他们赚的,其实是产品的申赎费跟管理费。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买卖跟持有他们的产品都要向他们交钱,而相关股票标的的上涨和下跌却跟他们的收益不挂钩。

这种游戏规则就必然导致了,用心研究公司不如抱团炒作,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

机构只要通过某种方式,串通好,讲一个故事,然后就可以一起买入相同的标的,形成抱团。而抱团的短期结果就是,股价上涨,导致基金净值上涨,形成短期的赚钱效应,而基民看到自己“赚钱了”,以为这个基金经理很牛B,能在短期给自己带来巨额财富,于是就继续追加投资。

这个赚钱怎么做呢?一个是抱团买同样的标的,还有一个就是互相买对方的产品,比如说A买B的,B买C的,然后C再买A的。

殊不知,抱团总有散团的一天。散团时机构出现的踩踏可比散户出现的踩踏要严重得多。他们有一套所谓的“风控”规则,当所有人遵守时,就会形成大跌。

可是这些规则其实根本就不是为了风控,因为证券投资真正的风险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标的公司的基本面是否与他们的股价形成背离?或者说直白点,这个企业是不是太贵了?而导致这个太贵,可能是企业运营会恶化,但也可能是企业的成长远远达不到短期股价的上涨。

可是这些机构所谓的风险管控是什么呢?跌破5日线卖多少,跌了10%卖多少这种所谓的技术指标。但是这其实就是一种抱团导致的正向反馈,因为有这种共识的出现,平时正常的波动会被刻意放大(毕竟都去止盈止损了)。

我跟一些机构有过接触,你说他们不努力吧?他们“内卷”得比谁都厉害,经常在周末,晚上,甚至节假日都会有各种电话会议。可是你要说他们努力吧,往往那些电话会议听下来都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故事,即使那些故事明显有严重的逻辑漏洞。

结果就是,他们用一套自我感动但是及其低效的方式,管理客户的资金。但是别忘了,他们赚的不是股票上涨的钱,而是产品的申赎费跟管理费。所以波动变大,会有更多的基民进行买卖,所以他们等于吃两回。

我看下面有的私募说自己压力大。得了吧?你们拿别人的钱玩,压力再大有别人做企业的压力大?你们做错了可以止损可以割肉,有的企业家拿房子做抵押做实验,技术路线万一不成功整个企业都要玩完都没说自己压力大,你们既然是吃这口饭的,就不要拿压力说什么事。

所以,只有哪一天,这些基金产品旱涝保收的游戏规则做出改变,甚至是他们会对净值下跌做出一定的赔偿的时候,基金才算是值得购买的。

所以我一直在主张,投资是真的没有捷径可以走的,真的想要长远的从中获取收益,只能够自己亲力亲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做研究,去实地考察,那真的,不要介入。凭运气赚的钱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实力赔光。

user avatar

就他夜跑那地,路灯十来米一个,探头遍地。阴谋论有点扯。

user avatar

高杉是我们客户,他管理的产品收益其实挺好的。绝对不会是自杀。案发前还在到处路演。

但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原因他杀。他是个很温和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和谁有死仇。

摄像头拍到进公园了,没拍到出来。当时我们就担心是不是跳江了,但实在找不到理由。当时还想是不是被带走配合调查,没想到这两天收到噩耗。

真是感叹。

看有评论说60亿管到2亿,纯属瞎扯。整体业绩不错,这几年规模稳定增长到40多亿。

前一阵深圳那两位也是我们客户,最近这都是什么事...

不过也有可能是管理某个涉黑大佬的专户,这个专户亏惨了,大佬让赔钱赔不了,毕竟私募管理人本身并没有多少钱,然后...

有些钱真是不敢接…

所有秘密都和他一起去了

愿高总一路走好。

user avatar

警方已经通知家属认尸了

还是公墓香啊,看看葛大妈,拿着基民的米当欢乐豆玩,自己省个包钱买点自己的产品,韭菜们不但自己不骂葛大妈,连旁人骂都要帮葛女神怼回去

HP随回撤而回撤乃是私募特产,不可不尝,毕竟私募的买家不仅比基民有脑子,更有武德

多说一句,我喷葛大妈不是因为回撤,谁都有亏的时候,而是因为她不动脑子+不要脸

不动脑子:行业杀估值的时候,作为经理 要不要提示风险,要不要停止申购,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喷张坤的原因

不要脸:高位的时候不自购,低位的时候买了,抄了自己客户的底,抄就抄吧,300w都不到,真是不要脸他妈给不要脸开门,不要脸到家了

基民的问题:如果你是因为葛大妈这个人买的基金,葛大妈在乐视和暴风上的操作撤就不谈了;如果你是因为看好医疗行业买的基金,那你为啥不买医疗etf呢

user avatar

我最近在券商干的一点信心都没了。

公司发个产品,不择时,随便乱发产品,亏钱了,你的客户买了,你是客户经理你去抗,你去和客户解释,基金经理躲在后面一句话不说

盈利了是公司的本事,你要继续被剥削,你要背上各种指标,完不成扣钱

好事轮不到你,坏事全找上你,这个就是魔幻的A股和券商

而且卖个产品压根没几块钱提成,风险居然这么大,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也就是小散户好欺负,那种公募基金从高点下来亏30%都没关系,他们也就在天天基金网上骂一骂,或者骂一骂客户经理,谁受伤害了?不就是客户和员工么?他们上面的人该赚管理费赚管理费,不需要给你解释什么。

大佬的钱你接了,你亏了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不就看见了吗?

有个人说的好,真的要自杀的,是不会要天天晚上夜跑的

干金融没多大意思,大部分人都是炮灰,还不如早点转行

user avatar

私募其实严重依赖渠道资金的。私募门槛太高,100万起投,而且是现金,不是知乎上的神马房产和工厂,商铺等。知乎上号称人均年薪百万,一二线有两套房的会拿出100万现金来投资私募嘛,看这些帖子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说自己拿出多少钱投资了私募。一般来说,有500万的人是绝不会拿100万去投私募的,所以就得找至少5000万以上现金资产,而且钱没处去的才会有可能拿出个2-300万以玩玩看的心态去投资私募。但5000万以上现金资产的或者有投资股市,对中国股市信任的人有多少,连全国最富裕的区知乎评论区,都没几个人去这么干。所以真要按明面上和监管的要求来,大部分私募是很难筹到钱的。

因此私募钱的来源严重依赖于渠道和有这些渠道资源的机构或者个人,但渠道也要挣钱啊,不能白给你找钱吧,因此大部分私募底下都有各种保底或者利息分成协议,规模才能做大。比如规模看着10个亿,如果按明面上法律法规要求来,合同和法律写着呢,任何资产管理不能保底,亏了只能是客户活该。如果按法律法规来,亏钱最多说明你能力不行,不至于把人给逼死。但有了保底协议之类的就不一样了,单要求保底,你亏了10%,1个亿的损失你来补。但渠道资金没有成本嘛,年息6%你也得给挣出来,也就是10亿的资金,你亏10%再加上6%的利息,你需要补1.6亿才行,任你是郑爽每天一爽你也承受不住。而这都是最最善良的保底和抽屉协议了。其他的抽屉协议比如资金有期限要求,有更高的利率和分成要求,这种触发了某些条款分分钟死人的。所以私募管理规模看着是金山银山,但很多恰恰是要人命的毒药,毒丸,毒箭,和要命的钢刀,稍微不慎就要你命了。因此在这个圈子,不是比谁大,规模越大可能死的更快,尤其短期内非业绩因素导致的规模陡然上升,一般都是资金来源不正常的。所以私募更比谁活得时间长,规范经营,慢慢做大规模,才能持续的存活和发展下去。

user avatar

参考百亿级私募大佬辛宇,同样是亏钱,你看人家跑的多快啊,一直待在日本不回来……

不愧是做短线出身,连跑路都比别人快

说到底,还是跑的太慢了……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一件事,那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初中生,由于学校较远交通不便,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出发,有一座桥是必经之地。

有一天,路过那座桥,微光中,桥上有三人,其中一人双腿跪于地,两人站立两侧,懵懂的我背着书包就这么静悄悄的向他们走去,只听见站立之人在心平气和的让下跪之人从桥上跳下去之言语,下跪之人没有激烈的对抗,只是在静静的求不跳,三人都很平静。

路过之时,三人只是静默了一会,也没瞧我一眼,此事已过去多年,今天突然想起,也不知那三人最终结局如何。

那座桥位于城乡之间,此时此刻有点感慨当时的懵懂。

user avatar
滨江,上海市区,密集监控。
私募大佬
夜跑,躲过所有摄像头,失踪。
黄浦江浮上来,溺亡。
初步排除刑事可能

其他不说了,静待官方调查结果。

最疑惑的是:“他究竟具备了怎样的反侦察能力,完美避开所有监控,失踪个把月,落入黄浦江的?”

评论区别起哄(baituole)

声明:我没有任何与官方不一致的质疑。

我只是感叹:怎么监控没早点发现他,阻止他轻生、或溺水时尽早提供救助、或早点把他打捞起来,在水里泡了这么多天,那画面,肯定泡的没有人模样了....心疼ing

user avatar

去年,朋友的朋友,某私募项目的负责人。

有个条件挺不错的女的才跟了他,刚怀上。

好巧不巧,那人就进去了。

涉案金额,一个多亿。

而且人是蜀地的人,来逮的却是首都的。

女人心急火燎,找人打听情况。

最后消息是,疫情,排队,等审。

女的不甘心:他那可是一个多亿的大案子,应该很快排到吧。

那头回:啥,一个多亿,大?他前头还有好些个十几,几十的候着呢。


题外话,

女的认识的时候就知道男人外头大概欠了一个多亿,

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跟了他。

毕竟,

能欠这么多的,肯定不是普通人。



随手打的忽然来了这么多朋友捧场,感谢!

鉴于有人觉着这属于抹黑女生。

那我加一句,

事儿绝壁是真事儿,没润色,没加工。

我还当事人二人一起吃过饭,喝过酒。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这里不过多透露男女信息,

只能说,

人和人思维方式差异很大,

可能你觉得是事儿,别人不觉得是问题。

看问题的出发点就不一样。

其中缘由各位可以自行体会。


另祝各位都虎年大吉,身体健康!

user avatar

中国2000年的时候GDP是10万多亿,2020年的时候GDP是100多万亿。

整整翻了10倍,经济规模指数级增长。

中国2000年大盘2000多点,2020年的时候大盘3000多点。

也就勉强增加了50%,可能还没有。


20年来股市大盘基本没增加,20年来也就是4天涨停板的增量,这都能赚钱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当然,中国没有过度金融化也是好事,但是中国股市确实不容易,也真难为这些基金公司和股民了。

user avatar

“躺公募里拿拿小几百万不香吗?你花的掉吗?偏要去冲私募”

——by 某公募基金经理

user avatar

万分希望许家印总按照相同的路线多加强夜跑锻炼。

user avatar

我们公司内部刚好在讨论这件事,几个基金经理同事表示瑟瑟发抖。

近期二级公募私募出了不少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二级市场公募,基金经理一般赚的是申赎手续费和管理费,而申赎手续费再和代销商分成,所以基金的涨跌,其实和公募及基金经理的收入无关。

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不少头部基金经理都开始掏钱自己管理的基金的原因。在前段时间,也有网络爆料过,公募接盘私募的玩法。

公募基金一般管理规模很大,不少头部的已经上千亿,而规模其实是收益的头部杀手,规模太大,抱团越多,想撤退就越难。

虽说公募有一批完整的投研团队,又有研究所的路演,而在风控策略上,基金经理能调仓的范围其实也不大。因此公募基金更多看的是行业和宏观的走势。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很火的一张图,木头姐的ARK基金,收益已经和巴菲特的伯克希伟收益率持平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慢就是快,除非你有极强的择时能力,否则脚踏实的常青树远比暴富的执念来的重要。ARK这种基金其实被基民反噬起来还是蛮夸张的。

私募二级很多时候是另外的玩法了,高净值的投资客户很多都是靠人气和介绍来的。私募二级虽然规模不大,但基金经理的收入,是靠收益分成的。碰到大牛市,可能能分上亿,

换句话说,公募虽然卷,但至少能过得滋润,想要暴富,就只能自己做私募,好的时候赚的是很夸张,但收益高风险高,特别是道德风险,以及如何安抚渠道客户的情绪。

比如国内火起来的股指增强以及cta相关量化基金,去年年底红红火火被爆出基金经理5000万的收入,今年到现在,量化很多都一片惨淡。

国内私募二级有些追求规模,长期可能并不一定合理,但止不住短期收益。像美国的顶级量化基金,例如文艺复兴,一方面策略是自研的,而资金很大部份都是自营的,这种模式反而能穿越熊牛,防止踩踏。

特别是私募,高净值客户要筛选,至少在投资理念,回报要求、投资周期、风险承受上,能够接受私募基金的投资逻辑,否则总会有反噬的一天。

不论是最近公募的过劳死,葛女神被骂大妈,还是私募的姜首席首支基金亏损20%,更有私募合伙人跳江自杀。

人生就是一个圈,历史不会重复,但一直会重演。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压力和心酸,你确定还毫不犹豫的想转行高大上的金融吗?小心脏受的了吗?

user avatar

有责任心有道德感的人,遇到事情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宁愿自己去死,也做不出不要脸的事情。人要是太完美主义,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太脆弱。强者需要一颗大心脏,能承受得了打击,能忍得住辱骂。哪怕当个千夫所指的老赖,也比一死了之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知名私募基金经理高杉在夜跑途中不幸失踪,警方今日确认其已离世。这无疑是在金融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作为一名身居高位的私募基金经理,高杉的失踪和死亡绝非简单的个人意外。他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他背后牵扯着庞大的资产、复杂的利益链条以及无数双审视的目光。因此,.............
  • 回答
    广州那位私募基金经理转行做外卖小哥的新闻,无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许多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转变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许多人可能都曾面对或正在面对的困境与抉择。首先,对于这位私募基金经理的“转行”,我的第一反应是理解和尊重。我们通常习惯了用标签来定义一个人,比如“精.............
  • 回答
    6月9日晚,一股不小的震动在资本市场悄然散开,源头直指私募基金经理董宝珍女士,她公开举报了舍得酒业(600702)股价存在“非法操纵”的嫌疑。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毕竟,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否受到不当干预,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合规性问题,绝非小事。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董宝珍女士的身份和.............
  • 回答
    这事儿,你说蹊跷不蹊跷?传出来之后,圈里是炸开了锅,议论纷纷。一个曾经执掌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现在屈尊降贵去应聘买方分析师,而且开出的薪资要求还低到让人难以置信,一万五到两万一个月?这得多大的反差,多大的“故事”在里面啊?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件事儿,才能看明白里面的门道。首先,这位“百亿私募离职基金经理.............
  • 回答
    你好!关于私募基金高水位提成(High Water Mark, HWM),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尤其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来详细给你捋一捋,尽量用大白话,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先说结论:高水位提成,在扣除时,是会从私募基金的净值中扣除的。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需要拆开来说,才能真正理解它.............
  • 回答
    在私募基金的世界里,TA(托管人)和FA(基金管理人)在业绩报酬的计提方式上,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了解私募基金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核心的差异点:视角和职责最直观的区别在于,TA和FA计提业绩报酬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完全不同: TA(托管人)的视角: 托管人的职责是保障基金.............
  • 回答
    私募基金寻找客户,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像网上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那样简单。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狩猎,需要策略、耐心,还得有点“运气”。我跟你聊聊,咱们就当朋友之间闲扯,分享点干货。一、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网”首先得明白,高净值人群和机构投资者,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实打.............
  • 回答
    购买私募基金赔钱,这种体验如同经历一场金融版的过山车,从最初的期待与憧憬,到过程中的忐忑与煎熬,最终跌入失望与悔恨的深渊。那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刻骨铭心。一、 初期的兴奋与期待(憧憬的阳光)最初的接触通常是充满吸引力的。朋友、理财顾问,甚至是各种线上渠道都会向你展示私募基金的光鲜一面: .............
  • 回答
    在私募基金工作,说实话,是一种挺奇妙的体验。它不是那种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职业,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竞赛,又夹杂着一点点江湖气。首先,你会发现这地方的人都很“卷”。 进来之前,你可能觉得自己够努力了,到了这儿才发现,什么叫真正的“卷王”。大家基本都是名校出身,手里都拿着漂亮的成绩单和亮瞎眼的经历。.............
  • 回答
    处理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纠纷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操作的过程,因为涉及到多个当事方、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巨额的资金。以下将详细阐述处理此类纠纷的各个环节和要点:一、 理解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的法律性质和风险在处理纠纷之前,首先要明确私募基金代持协议的性质。在中国,私募基金通常通过有限合伙、契约型等形式设立。代持.............
  • 回答
    PE和私募基金:一场关于投资策略与市场定位的细致解读提到“PE”和“私募基金”,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相似的画面:一群精明的投资人,手握巨额资金,穿梭于各大企业之间,进行着神秘而高回报的投资活动。然而,在金融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尤其当我们将其与国内语境下的“私募基金”进行比较时,这种差异.............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以及国内私募基金的未来。我会尽量说得详细点,像朋友聊天一样,让你觉得这不是机器人写出来的。公募基金 vs. 私募基金:谁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你可以把公募基金想象成一个大超市,品种多,价格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进去买东西。私募基金呢,更像是一个.............
  • 回答
    如何评价国内某知名量化私募基金为清华姚班应届生开出天价薪酬?结论先行: 国内知名量化私募基金为清华姚班应届生开出天价薪酬,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对顶尖人才的极度渴求,量化投资行业的高回报潜力,以及姚班作为国内顶尖人才培养摇篮的稀缺性。这种现象有利有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家人斥巨资买了私募基金,是不是被骗了?” 这句话里透着一股子焦虑,一股子不确定,一股子对“巨资”心疼,更有一股子对陌生投资领域的不信任。我太理解了,这种时候,脑子里一团乱麻是正常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说“被骗了”。私募基金这东西,它本身不是传销,也不是那种一看就.............
  • 回答
    你说这事儿吧,要是问券商、私募基金到底有多看重学历和名校,我跟你说,这事儿就像炒股一样,有涨有跌,有的时候是重中之重,有的时候又成了“锦上添花”。不过,要说他们完全不看,那肯定是假的。我认识一些在券商和私募基金里待过或者现在还在里面奋斗的朋友,他们跟我聊起这个话题,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学历和名校,是敲.............
  • 回答
    美国证监会(SEC)最近提出的加强对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s)和部分对冲基金(Hedge Funds)监管的举措,无疑是华尔街近期最值得密切关注的动向之一。这并非一次例行的信息披露,而是预示着监管思路的重大转变,其影响将深远且广泛,值得我们细致地剖析。为何突然收紧缰绳?.............
  • 回答
    银行委外资金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其核心是将银行的部分资产管理业务委托给外部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运作。以下将详细阐述银行委外资金的管理方式以及投向私募基金可能带来的影响。 银行委外资金的管理方式银行委外资金的管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包括委托的出发点、选择的委外机构、以及整个管理流程中的关.............
  • 回答
    哥们儿,恭喜你迈出了非常棒的第一步!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绝对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儿。大基数健身,这就像盖楼一样,地基打得牢,上面盖多高都没问题。没请私教,自己摸索也挺好,但确实得小心点,别把身体搞伤了,那真是得不偿失。我给你捋捋思路,从训练到饮食,尽量讲透彻点,让你少走弯路。记住,咱们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稳.............
  • 回答
    私募 ABS 模式中的监管套利风险:深入剖析私募 ABS(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为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监管套利,本质上是指利用不同监管框架、法律解释或政策执行上的差异,以规避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或获取不公平优势的行为。在私募 ABS 领域,这种行.............
  • 回答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PE/VC)跳槽到券商投行,这绝非天方夜谭,而是不少业内人士考虑过的职业路径。两者虽然都属于金融领域,核心业务都围绕着资本运作,但在具体操作、工作内容、公司文化乃至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能否成功跳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咱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