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我想在经济学提出自己的范式,我会需要哪些哲学思想的指导?

回答
要创立经济学新范式,你需要的哲学指导绝非寻常的文献堆砌,而是深植于对人类行为、知识获取以及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这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探险,而非简单的论文写作。如果我站在你面前,和你一起筹划这场事业,我会这样和你聊:

首先,关于“真实”与“可知”的争论,我们将从认识论(Epistemology)出发。 经济学最终是要解释和预测人类在资源稀缺下的行为。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行为?是客观可测的,还是主观可感的?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的遗产与反思: 你不能忽视它。它给了我们工具,强调可观察的证据和可验证的理论。但同时,你也要看到它的局限。它过于依赖经验,可能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但驱动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信念、价值观、文化习惯。我们需要思考,经济学是否能完全还原为一套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的“科学定律”?还是说,经济活动本身就包含着无法完全量化的“意义”和“意图”?
解释学(Hermeneutics)的视角: 如果我们承认经济行为带有主观意义,那么我们理解这些行为就需要“解释”。这就像解读一部史诗,我们需要走进作者(个体或群体)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动机、期望和所处的语境。这意味着,你的新范式可能需要整合定性研究方法,需要对“为什么”进行比“是什么”更深入的挖掘。你需要问: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现象时,是否也像历史学家或文学评论家一样,在进行一种“理解”?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与反实在论(Antirealism)的张力: 你的新范式,是在假设经济世界存在着独立于我们观察的“实在”(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即使我们永远无法精确测量),还是认为我们所认识的“经济规律”只是我们建构的解释工具,并非对外部世界的精确映射?如果选择实在论,你需要解释你如何“接触”到这些经济实在。如果选择反实在论,你的范式将更注重预测能力和实用性,但可能在解释的深度上有所牺牲。

其次,在“善”与“应然”的探讨中,我们将触及价值论(Axiology)和伦理学(Ethics)。 经济学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它很大程度上也关乎“应该怎样”。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与后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的审视: 传统经济学常常将“效率”和“福利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这背后就是功利主义的影子。但你需要警惕其潜在的“多数人暴政”问题,以及“边沁式”的将一切行为量化的倾向。你是否能提出一个更全面、更有人文关怀的“善”的定义?
道义论(Deontology)与义务论的思考: 经济行为是否应该遵循一些“义务”或“规则”,而不只是追求结果?例如,公平交易、契约精神,这些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你的范式是否能建立一套更强调“过程正义”或“权利保障”的经济伦理框架?
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的启发: 亚里士多德式的思考,关注的是经济参与者的“品格”和“美德”。一个经济学家不只是分析市场失灵,更应该思考如何培养一个“诚实”的商人、“负责任”的消费者、“有远见”的政策制定者。你的范式,能否从培养“好”的经济主体出发?

再者,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深入本体论(Ontology)的领域。 经济学的主体是人,而人存在于社会之中。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集体主义(Holism)的辩证: 传统经济学倾向于原子化的个人,假设个体是独立理性的决策者。但现实中,我们是生活在家庭、社区、国家之中,我们的决策深受社会规范、文化惯例、群体认同的影响。你的范式,是否需要打破这种原子化个人的假设,更多地关注群体动力、社会网络、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与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的平衡: 经济学长期以来依赖“理性人”假设。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一面。你的新范式,是否需要更系统地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洞察融入到经济模型的构建中?它是否能更好地解释那些“不理性”但却真实发生的经济现象?
自由主义(Liberalism)与保守主义(Conservatism)的张力: 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相互影响?你的范式是否会倾向于强调市场自由,还是会更关注制度的稳定性、传统的价值,以及对变革的审慎态度?

最后,你需要构建一种“目的论”(Teleology)的经济学。 经济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财富的积累吗?

目的论与机械论(Mechanism)的对比: 机械论认为世界是被动的,事件发生是由于一系列的因果链条。而目的论则认为事物有内在的目的或倾向。你的范式,是否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更宏大的“目的”或“方向”?例如,是为了人类福祉的提升,还是为了某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和谐?
演化论(Evolutionary Thought)的视角: 达尔文式的思考,将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化、适应、选择的过程。你的范式,是否能跳出静态均衡的思维,更关注经济的动态演化、新模式的涌现以及“适应性”在其中的作用?

总结一下,要真正树立起一家之言,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更需要一套哲学“眼光”。

你需要一位“认识论的建筑师”,帮你审视我们如何“知道”经济世界的真相。
你需要一位“伦理学的工程师”,帮你设计一个经济系统所应遵循的“善”的原则。
你需要一位“本体论的社会学家”,帮你理解经济人与社会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
你需要一位“目的论的航海家”,帮你指明经济发展的终极航向。

这绝非易事,它意味着你要与那些看似“不经济”的哲学分支进行深度对话,并把这些深刻的洞见,提炼成可以指导经济模型构建、数据解释、政策制定的新思想。准备好迎接一场思维上的“阵痛”吧,它将是你铸就新范式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这本书:

这是复制豆瓣上的内容简介:

在《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微观解释》中,唐·罗斯探讨了经济学与行为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论分析围绕如下中心议题展开:怎样才能把经济学阐释为一门健全的经验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家的日常研究密切相关,唐·罗斯此书对经济理论与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该书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日趋成熟的微观经济分析技术是否真的揭示了某些深层次的经验规律?或者说,技术进步在其它意义上是否也代表着某种改善?罗斯在书中把丹尼尔·丹尼特和肯尼思·宾默尔塑造为知识英雄,并以他们的思想为依托给出了一个整全性的经济理论模型,罗斯强调指出,它并不是要取代新古典主义,恰恰相反,它是新古典主义核心见解的复兴,并反对行为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某些倡导者把新古典主义当作一种漫画式的过时观念加以冷嘲热讽的做法。

下面是本书的目录:

第1章 导论:经济学的未来与统一科学
哲学的和历史学的
科学与人类世界
本书的论证策略
第2章 哲学入门:意向立场功能主义
与真实模式
意向性
分体论
真实模式与意向立场
第3章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独立
作为独立科学的经济学
前经济学
边沁与感觉主义
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与“半亚里士多德主义”
实证主义基础:莱昂内尔·罗宾斯
萨缪尔森与行为主义
什么样的独立科学?
第4章 有关显示偏好和效用理论的哲学问题
古老的新时代精神(new zeitgeists for old)
显示偏好理论不行了吗?阿马蒂亚·森对效用函数的心理学基础的分析
为套套逻辑欢呼的两个理由
成熟的新古典主义:加里·贝克尔的研究纲领
第5章 实验经济学、演化博弈论与取消主义的可行性
经济学实验室中的人
探索式判断(工作集1;问题集1)
自然统计能力(工作集1;问题集2)检验期望效用理论及其替代
理论(工作集2;问题集1)
偏好逆转与偏好时间不一致(工作集2;问题集2)
总体市场(aggregated markets)中的理性(工作集3)
从行为经济学到取消主义的道路
第6章 个人主义、意识与主体
从合理的启发式教学法到不合理的形而上学
个人主义、洛克式的内省、现代心智模型
意识的多重草稿模型
主体性与人格:各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走进世界:移除控制源
第7章 自我及其博弈
“自我残骸”之调查(survey the wreckage)
马基雅维利智慧(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与简单主体的崩溃
自我是什么?
博弈的确定
博弈确定的一个例子:情感信号传递
第8章 理性主体与理性自我
整合
自我与主体1:神经元经济学的启示
自我与主体2:微微经济学的启示
理性与解释适应主义
经济学适应主义
第9章 罗宾斯一萨缪尔森论证模式及其对话者
罗宾斯一萨缪尔森论证模式
帝国主义,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抵制:杜普雷
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米罗斯基的鉴镜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