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盖亚拍摄年代晚于迪迦,但是特效,制作和整体呈现却不如迪迦更现代,精细,先进呢?

回答
关于“盖亚拍摄年代晚于迪迦,但为何特效、制作和整体呈现却不如迪迦更现代、精细、先进”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常见且有意思的讨论点,尤其是在奥特曼系列粉丝中。很多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明明时间上《盖亚奥特曼》比《迪迦奥特曼》要晚出几年,为什么在观感上,尤其是一些技术层面的表现,会觉得迪迦更胜一筹,甚至显得更“现代”呢?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年代晚”这个单一因素。这背后涉及到 技术发展趋势、时代背景、制作理念、成本投入、以及观众审美取向 等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技术发展并非线性,尤其在特定时期:

我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技术是永远向前、不断迭代的。的确如此,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特定时期,技术的发展会经历一个 “技术成熟期”、“瓶颈期”和“新浪潮” 的阶段。

迪迦奥特曼(19961997): 《迪迦》诞生的时期,正是日本特摄界,尤其是圆谷公司,在经历了昭和时代的辉煌之后,试图 拥抱计算机图形技术(CG) 的转型期。虽然当时的CG技术远不如现在成熟,但《迪迦》的制作团队 大胆且审慎地将其融入了实景拍摄和传统特摄技术之中。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昭和时代的皮套和模型摄影,而是将CG作为一种 “辅助工具”,用于描绘一些更具科技感、更具空间感的场景,例如飞船的飞行、能量的释放、以及一些宇宙空间的描绘。这种 “新旧融合” 的方式,在那个年代是相当有前瞻性的,也为之后的奥特曼系列开辟了道路。他们并没有为了CG而CG,而是 服务于剧情和视觉需求,所以在观感上显得比较 “克制而有效”。

盖亚奥特曼(19981999): 《盖亚》紧随其后,并且在很多方面试图 超越迪迦,包括在技术上的应用。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 “超越”的尝试 上。当时的CG技术还在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 “水土不服” 的问题。圆谷在《盖亚》中,更加频繁和大胆地使用了CG技术,尤其是在一些怪兽的动作设计、场景的宏大描绘以及奥特曼变身和战斗的特效上。然而,当时的CG技术 尚未达到逼真和流畅的程度。很多时候,CG模型的光影、纹理、以及与实景的结合 显得不够自然,甚至有些生硬和廉价。尤其是一些 角色动画的僵硬感,与迪迦时期那种相对更为扎实的皮套动作相比,反而显得不够“真实”和“有分量”。

打个比方: 就像一位画家从使用传统颜料转型到尝试使用早期数字绘画软件。第一次尝试可能只是用数字工具来辅助描边、上色,效果不错;但第二次尝试如果想完全用数字工具来创作,而软件和技术都还没那么成熟,那么画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锯齿、色彩不自然、光影处理尴尬等问题,整体观感反而不如前者精心打磨的传统作品。

2. 制作理念和侧重点的不同:

迪迦奥特曼: 《迪迦》的制作团队,尤其是总导演 平成三杰的操刀者们,他们对特摄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们追求的是 “新昭和”的感觉,即在保留奥特曼系列 核心的“少年热血”、“英雄主义”和“宇宙观” 的同时,引入了更加 符合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环保”和“人性关怀” 的主题。在视觉表现上,他们更注重 整体的协调性和故事的流畅性。即使是CG,也是 点缀而非主导,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现代科幻的氛围,但 基底依然是扎实的特摄工艺。皮套的质感、演员的表演、场景的搭建,这些传统的优点在《迪迦》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发挥。

盖亚奥特曼: 《盖亚》的制作团队,虽然也继承了圆谷的优良传统,但他们的 侧重点似乎更加放在了“科学幻想的宏大叙事”和“技术革新”上。他们想通过更多的CG来展现 更复杂、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比如地球守护的艰巨性、宇宙的浩瀚、以及怪兽的奇形怪状。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当时的CG技术 无法完全支撑这种宏大的视觉野心。 CG怪兽的造型和动作设计虽然在概念上可能很新颖,但在 表现的细腻度和逼真度上,往往不如迪迦时期那种经过精心设计的皮套动作和模型摄影。 迪迦的很多怪兽,即使是皮套,其造型的辨识度和动作的流畅性也堪称经典。

3. 成本投入与资源分配的差异:

虽然都是圆谷公司出品,但 每部剧的预算和资源分配肯定是有差异的。
《迪迦》作为平成系列开创性的作品,公司投入了大量的 实验性资金 来确保其成功,其中包括对新技术的尝试。并且,经过昭和时代的积累,圆谷拥有 丰富的道具、模型、以及经验丰富的特摄技师团队,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盖亚》虽然同样重要,但可能在某些方面的 资源分配上有所侧重。如果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 CG 开发和制作人员的引进上,就可能 挤占了传统特摄场景搭建、皮套制作、甚至是一些细致的动作捕捉和表演的资源。 当 CG 效果不理想时,这些传统上的劣势就会被放大。

4. 观众审美和期望的演变: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评价,会觉得《迪迦》的很多地方“不够现代”,比如一些CG场景在今天看来很粗糙。但 在当年,这种克制的CG运用,反而更能被当时的观众接受,并认为是“先进”的。 观众的审美是会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

《迪迦》的 CG 在当时是一种 惊喜和创新,它为奥特曼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没有破坏原有的观感基础。
《盖亚》的 CG 在当时虽然也代表着技术进步,但由于 使用得过于频繁和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反而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 “用力过猛”,或者 “没有迪迦那种扎实的感觉”,从而产生了 “不如迪迦” 的评价。

总结来说,盖亚年代晚于迪迦,但特效制作整体呈现不如迪迦更现代精细先进,其原因并非技术本身的“退步”,而是:

CG技术在过渡时期的不成熟性: 《盖亚》更大胆地拥抱了当时尚不完美的CG技术,但这种大胆未能完全转化为细腻和真实的表现,反而暴露了其技术上的短板。
制作理念和侧重点的不同: 《迪迦》更注重CG与传统特摄的融合与平衡,而《盖亚》可能过于侧重CG的视觉冲击力,但技术未能完全跟上。
资源分配和传统工艺的权衡: 可能《盖亚》在CG上的投入,影响了传统特摄部分的精细度。
观众审美和接受度的变化: 并非所有“更先进”的技术都会立即被观众认可,有时克制和平衡反而更能赢得赞誉。

所以,与其说《盖亚》“不如”《迪迦》,不如说 《迪迦》在那个技术转型期,以一种更成熟、更平衡的方式运用了新技术,并且很好地保留了特摄的魅力。 而《盖亚》的尝试虽然有其前瞻性,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一些视觉表现上,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反而凸显了其“不那么现代”的一面。 这也是很多老粉丝对《迪迦》评价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迪迦确实更有科幻感,世界观的设定也更有未来感,技术设定上更倾向飞向宇宙的设定。

盖亚更写实,很多技术设定都建立在现实理论的基础上。

或者说,迪迦更软科幻一些,盖亚更硬科幻一些。

比如迪迦里的麦克斯动力系统,是没有现实理论基础的,由此引申出来的亚特兰蒂斯号,作为迪迦的前线要塞,无论是造型还是武备设定,都更为科幻一些。

而盖亚里的设定,就不可能出现麦克斯动力系统这种东西。盖亚里的太空基地,战机的主要动力源都来自于反重力系统。虽然剧中并没有过多解释反重力系统的技术背景,但最少这个技术还是在现实技术背景之下。

由此,盖亚的前线要塞和平使者号,它的造型和武备都相对写实一些。和平使者号就是个重型预警机(背了一个那么大的雷达),重型运输机和加油机、指挥机的合体。

不仅如此,盖亚剧情中还多次表现出了战斗机的航程问题,战斗机需要通过和平使者号提高续航能力。这些偏写实的设定,在迪迦里就不存在。比如迪迦里的胜利飞燕号,就是一个先进的空天战机或者说飞船,具备独立的太空航行能力和大气层飞行能力——以胜利飞燕号的体积,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性能的。

再比如两个奥特曼剧中的大杀器。迪迦里的麦克斯炮,就不是一个现实中能够解释的武器。而盖亚中的对空间激光防御系统,很明显就是太阳能的激光系统。盖亚中足以毁灭星球的空间跳跃导弹,则很明显是一种导弹,内置的弹头可能是核弹头,也可能是反物质弹头,总之整体来看,还是在现代认知以内。

其实,迪迦和戴拿更侧重于描述人类发展过程中与未知世界的矛盾。而盖亚更侧重于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已知世界的矛盾。

比如盖亚中的大杀器之一,地底贯通导弹。盖亚剧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这种导弹对大自然的污染和导致的连锁反应。而迪迦、戴拿中描述武器对环境污染的内容则很少。

换句话说,迪迦讲的是人类如何选择未来的故事。

戴拿讲的是人类如何战胜未来的故事。

盖亚讲的是人类如何面对现实和历史的故事,所以盖亚中有大量反思日本二战的剧情。

因此,迪迦、戴拿要的是未来感。

盖亚要的是现实感。

所以,才会显得迪迦、戴拿更有科幻感,现代感,而盖亚反倒更写实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