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商品embedding然后平均得到用户embedding,会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关于“计算商品embedding然后平均得到用户embedding”,确实是一个在推荐系统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陷阱。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微妙的地方,我们不妨深入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做法的初衷是什么。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用户喜欢的东西,它们的特征(embedding)肯定反映了用户的偏好。那么,把用户接触过的所有商品embedding加起来,然后除以商品数量,不就能得到一个代表用户整体喜好的“用户画像”了吗?听起来挺有道理,而且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

但是,这就像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只看他买过的所有东西,然后说“他买过这么多东西,平均下来就是他喜欢的东西”,这能准确吗?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简单平均的“噪音”和“异常值”

想想看,一个人可能买过很多东西,但其中有些可能只是出于偶尔的需求,或者是因为打折促销,甚至是“冲动消费”。比如,你可能为了给家里添置一个特定用途的工具,买了一个你并不常接触,甚至以后也不会再买的东西。这个工具的embedding,如果被简单地平均进去,它就可能稀释了你真正喜欢、经常购买或者深入研究过的那些商品的代表性。

就好比我们收集一群人的身高数据,然后计算平均身高。这个方法对于大多数正常身高的人来说没问题。但如果里面混进了一位姚明,或者一位侏儒症患者,他们的身高数据可能会把平均值拉得很高或很低,让这个平均值不再能很好地代表“普通人”的身高。在推荐系统中,那些“非主流”的购买行为,就像这个“噪音”或者“异常值”,会干扰到我们对用户核心偏好的判断。

第二个问题:忽略了“权重”和“重要性”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不是用户所有“互动”的商品都应该拥有同等的“话语权”。

购买频率/点击次数: 用户频繁购买或点击的商品,显然比只看一眼就划走的商品更能代表他的喜好。简单平均,就把这些高频互动和低频互动一视同仁了,这不公平。
互动深度: 用户是仔细看了商品详情页,阅读了评论,还是直接添加到购物车?这些“互动深度”也应该被考虑。一个用户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的商品,它的embedding对用户画像的贡献,应该比随便点一下的商品要大得多。
时间衰减: 用户的喜好是会变化的。最近购买的商品,可能比几个月前购买的商品更能反映他现在的口味。如果简单平均,历史的“旧数据”可能会压过“新数据”,导致推荐不够“实时”和“个性化”。

比如,你今年夏天疯狂迷恋上了某种口味的冰淇淋,但是去年冬天你可能也买过几次,但那是为了招待客人,而且味道你并不是特别喜欢。如果把去年冬天的购买也和今年夏天的购买平均起来,那么今年夏天你对冰淇淋的热情就会被稀释掉。

第三个问题:“主题”和“场景”的丢失

用户购买的商品,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主题”或“场景”。比如,一个人可能既是数码爱好者,又是一个烹饪达人。

数码爱好会体现在他购买的耳机、键盘、电脑配件等商品上。
烹饪达人则会体现在他购买的厨具、食材、食谱等商品上。

如果我们将所有这些商品embedding简单平均,就像把一个爱好广泛的人的各种兴趣爱好混在一起,最终得到的“平均兴趣”,可能什么都代表不了,或者说,这个“平均”无法捕捉到他某个特定兴趣领域的深度。

想象一下,你的用户画像可能是一个“喜欢拍照的程序员”,但当你推荐商品时,你不知道他是想买一台新的相机(体现拍照爱好),还是想买一本关于新编程语言的书(体现程序员身份)。如果你的用户embedding只是一个模糊的平均值,你很难精准地为他推荐“拍照用的三脚架”或者“最新的Python学习手册”。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推荐系统里才会有各种更复杂的模型来解决。比如:

加权平均: 根据购买频率、点击次数、互动时长等给商品embedding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平均。
序列模型: 考虑用户行为的时间顺序,使用RNN、LSTM、Transformer等模型来捕捉用户兴趣的演变。
图模型: 构建用户商品交互图,利用图神经网络(GNN)来捕捉更复杂的潜在关系。
主题模型: 尝试从用户的历史行为中挖掘出不同的主题或兴趣领域,为每个主题分别生成用户画像。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让模型自己学习哪些商品对当前用户画像的贡献更大,而不是人工设定权重。

总结一下,用商品embedding简单平均来生成用户embedding,最大的风险在于:

1. 丢失了重要信息: 没能区分不同行为的重要性,用“噪音”干扰了“信号”。
2. 模型过于简单: 无法捕捉用户兴趣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3. 导致推荐效果不佳: 推荐的商品可能不精准,缺乏惊喜,用户体验会打折扣。

所以,虽然简单平均看起来很直观,但在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推荐系统时,我们往往需要更精细、更“聪明”的方法来理解和代表用户。这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所有接触过的物品,还要看他与这些物品的互动方式,以及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的本质在于维数诅咒curse of dimensionality,你需要的是一个对于高维向量的正确图景。你想象中的情况是左边2维或者3维的情况,这个时候猫猫狗狗的确是混在一起的,取平均后会有“四不像”的情况。但实际上,embedding都是几百维,是高维向量。每个样本猫或者狗都存在于一个个尖尖上,几个尖尖取平均后,只会依然离这几个尖尖最近,能够保证“四都像”。

user avatar

因为在高维空间中的平均,会依然离原来的点特别近,离其他的点特别远?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形,在空间中取4个点{A1..A4},取平均得A‘可以看作 User Embedding,再在空间中随机生成100个点{B1..B100}。我们计算A' 最近的点是在 {A1..A4} 中还是在 {B1..B100} 中。

在二维空间中特别明显,A‘ 大概率离B点集更近一些。我们跑个模拟,看看随着维度的变高,有什么变化。

可以看到,在低维度的时候,取平均会更像其他的 Item,但随着 Embedding 维度的增加,User Embedding 最近的点几乎全是A集中的点,依然在那几个 Item Embedding 的附近,而离其他的 Embedding 更远一些。

所以并不会是“四不像”,而是“四都像”。高维度和低维度上的直觉有时候很不同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