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
南明文臣有大概层面的三种。
一种是早年(天启、崇祯甚至更早时候)的正经两榜进士,这帮人能撑到南明时候基本岁数都不小了,朝廷内外的事经历不少,有的一直任职中枢,有的则在地方历练,在南明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大部分都选择了和清朝合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效忠南明。传统意义上的“能臣”大多是这帮人。经典的几位,比如史可法、黄道周、瞿式耜。堵胤锡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崇祯十四年的知府,明朝灭亡的时候他已经升到了兵备。七年由进士而至兵备,可见当时确实缺人了。
第二种是虽然没考上进士,但凭借举人或者其他身份,在崇祯时期步入仕途,到明亡的时候已经成为中低层文官的那部分。比如杨畏知在崇祯十三年才以保举特用,然后在永历时期才开始崭露头角。很多人以为何腾蛟是武将,其实人是文臣,天启年间的举人,职务也是知县、主事、员外郎、兵备道、巡抚这样过来的。
第三种就是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还是个普通读书人,还没步入仕途,然后在南明的时候才开始自己的人生新历程。这群人最经典的就是张煌言。张煌言在明朝灭亡的时候不过二十四岁,当时是个举人,也没有任何官职。他是在南京陷落之后才投入抗清事业的。永历八年八月,孙可望设科取士以取中陈士基等五十四人,那么这五十四人就是在永历八年以后才步入南明官场的文臣。
哪些比较有能力呢?
南明因为局势动荡朝廷播迁,已经不严格区分文武了,不少文臣都受命在外督师,所以何腾蛟这种老牌文臣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将军。而纯粹以文臣身份处理朝政的,也有,比如严起恒。
严起恒,浙江绍兴人,崇祯四年进士,明朝灭亡的时候他是衡永兵备副使。他在永历元年九月入阁,三年正月罢,永历四年正月再次入阁,四月罢,中间一年也是在朝理政。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外放,算是南明时候少有的专职文臣之一。你说他能力到底有多强,不见得,比较他没让南明中兴不是?(这难度似乎有点大)不过此公有个好习惯就是,人品不错。瞿式耜出去打仗,他当首辅,瞿式耜回来了,他自动退次辅;瞿式耜走了,他当首辅,光复广州之后万历三十五年状元郎黄士俊来了,他甘心退位次辅;不久广州再次陷落,状元郎黄士俊以八十岁高龄毅然薙发降清,他再次出任首辅。
所以你说他能力多强,不好说,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仅凭人品,那已经算南明少有的文臣脊梁了。《明史》对其的评价很中肯:居官清,事主忠,遭际末造,行己持论,确守其素。要我说,明朝要是多几个这样干事不挑、从政不党的,亡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