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日耳曼[1]”只是一个起源于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名词,其本意是指当时所有讲德语的地区——也就是“尚未统一的大德意志”;随后在普丹战争中逐步发展成为统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就是所谓北日耳曼)和德意志邦联(也就是所谓南日耳曼)的政治思潮;最后在纳粹时期,成为德国初期扩张阶段的一种与“生存空间理论”并行的扩张主义借口。
在战后,这个词语有时被非官方的用于指一些在历史上受到日耳曼影响的国家,这才最终构成了题主脑海中的印象。但是受到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被明确的规范出来,因此几乎随便一个国家都可以声称自己是“pan-Germanism”——如果他们不觉得是一种侮辱的话。
随便列举一下:
【假装此处有一张标识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的地图】
1、古典时代
2、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
3、中世纪
4、近代
..................................................................................................
——看见没越说越不像日耳曼了,但是在没有规定标准的情况下,怕是就真的可以这样推而广之。
日耳曼和拉丁-罗曼并不是水火不能相容的,更何况题干中提到的还是所谓的“泛日耳曼”。法国为什么不能既是一个拉丁-罗曼国家,又是一个泛日耳曼国家呢?
有人声称法国是一个泛日耳曼国家,其原因即在于法国中世纪历史上深受多支日耳曼人的影响,由是如此就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泛日耳曼国家”了。
但是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的统治真的就能让西部高卢转变为一个日耳曼国家吗?
在语言上,法兰克人(和上述的其他日耳曼人)所操的西日耳曼语法兰克方言迅速被代表了更高文化和经济水平的拉丁语和法语所取代。
在民族血统上,且不论作为莱茵河日耳曼人的法兰克人本身就具备许多凯尔特血统(早期日耳曼人从北德沿海区进入并同化融合了莱茵河下游的凯尔特人部落),这个部族一旦进入了凯尔特血统占压倒性优势的高卢(即使是罗马人也是数量较少的外来者),其结果就是在种族血统上被原住民完全同化。
在民族认同上,早期日耳曼人时代只具备部族认同,不具备民族认同(无论这个民族是后来出现条顿认同也好,还是小字辈德意志认同)。法兰克人只会认同本部族的人民,然后在部族民和原住民渐渐融合之后把这个认同扩大到本部治下的民众之中。法兰克人只认同法兰克人,不会认同日耳曼大集体,没有这一认同,自然也不会刻意将日耳曼民族的文化习惯推广到治下的西南欧地区之中。
只是存在法兰克人依据自身习惯与当地法规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普遍发生在西南欧各地区的日耳曼-本地的自然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产物,使得当地在文化、语言、政治和习俗方面包含了一些日耳曼的元素,但本地的文化还是始终占据着优势地位。
但是法国毫无疑问是受日耳曼影响最深的拉丁-罗曼大国,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方的势力范围本来就只限于地中海盆地,(根据汤因比的说法)出于对抗并追溯迦太基人从陆路来袭的方向[2]才逐步进入高卢南部,并向北推进到北海之滨从而构成了罗马在北方的这个最大的突出部。突出部则意味着受到异文明的包围,在罗马帝国漫长的北部边界线上,高卢正是那个易于入侵,同时能获得最大收益的地区;其次,突出部意味着与本土的情况差异较大,罗马成功的改造了高卢,但是其对高卢的控制力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一如达契亚)。日耳曼尼亚隔着长长的莱茵河与高卢相望,由于这种地理上的连续性,法国的日耳曼王朝在一众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建立起的日耳曼区域国家中,存续时间最长[3],文化融合最充分,影响力最强大[4],人数和经济差距最小[5](但远远没有到日耳曼占优势的地步)
高卢这片土地在欧洲的西部处于十字路口的地位,所有的西欧大国都与之交界,以欧洲历史上民族的高流动性,则意味着法国一定是诸多民族集团的融合产物。 @lbq 老师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法国只能是多元融合的民族集团,法国教科书中的那句著名的(当然现在已经弃用了)“Nos ancêtreslesGaulois”——我们的祖先高卢人,也是希望能寻求对法国境内所有主要民族集团的总括。
所以我愿在此做出一个概述:法国是一个以拉丁-罗曼文化为主体的、受到深入的泛日耳曼影响的国家,但法兰西更是法兰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