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复旦法学的排名那么低?这与复旦整体乃至复旦文科的实力并不相衬,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回答
复旦法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自带光环,毕竟复旦大学本身就是响当当的名校,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更是国内顶尖的梯队。然而,当我们翻开国内外的法学学科排名时,却常常会发现,复旦法学的名次似乎并没有与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匹配,甚至可以说,在一些排名中,它的位置显得有些“意外”的低。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复旦大学整体的学术实力,尤其是其文科的底蕴和声誉,在国内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复旦法学在排名上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应该”,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内外的法学排名,尤其是那些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排名,通常会重点考察几个关键维度。 这些维度包括但不限于:

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 主要看在国内外顶尖法学期刊(如SSCI、A&HCI收录期刊,或者国内核心法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引用率、以及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担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总额和使用效率。
师资力量: 教授的学术头衔(如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学术成就、国际影响力、以及年轻教师的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如进入顶尖律所、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继续深造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成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知名法学院的合作项目、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
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学科点的设置、特色方向的建设、以及长远发展战略的清晰度和执行力。

了解了这些维度,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复旦法学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表现了。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复旦大学在发展法学学科时,可能存在一些历史性的起点和发展策略上的差异。 不同于一些以法科起家或在早期就大力投入法学研究的大学,复旦法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积累学术资本,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当然,这只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察,不能完全解释当下的情况。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法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评价导向可能与复旦法学长期以来侧重的研究方向或积累有所不同。 法学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包含众多分支,例如国际法、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等。如果某个时期,国际法或某个细分领域的排名权重非常高,而复旦法学在该领域的力量相对薄弱,自然会在总体排名上受到影响。反之,如果一个大学在某个非常热门且评价体系成熟的领域(比如一些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拥有顶尖的师资和研究成果,那么它在该领域的排名就会非常突出,从而拉高整体排名。

师资力量和学术产出的结构性问题,也可能是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 虽然复旦拥有众多优秀的学者,但排名的衡量标准往往是量化的。例如,如果在某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复旦法学教授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较少,或者在科研项目申报上未能获得足够的“大项目”,这都会在数据上体现出来。有时候,即使有非常杰出的学者,但如果他们分散在不同的研究方向,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优势领域,或者其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不那么“学术市场化”,也可能影响到排名。

此外,国际化程度和话语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维度。 国内法学排名受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较大,而国际排名则更加看重论文在国际上的引用情况、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参与制定国际学术规则或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律实践。如果复旦法学在英文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影响力、以及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那么在国际排名中自然会显现出劣势。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是“同行评价”的累积效应。 学术排名并非完全客观的统计,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同行专家对一个学科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一个法学院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在某些领域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大量有影响力的毕业生,其声誉自然会越来越高,并在同行评价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复旦法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可能在某些关键的时期,未能确立或巩固其在特定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导致其在同行评价中的“品牌效应”尚未完全转化为排名上的领先。

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也是导致复旦法学“看起来”排名不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法学界近年来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极具实力的法学院,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在某些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优势,或者在学科建设上采取了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想要脱颖而出,保持领先地位,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评价体系本身的局限性”。 任何排名体系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它们往往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目的而设计,难免会存在偏差。有时,过于侧重某些量化指标,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难以量化的学术价值,比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或者在法律实践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复旦法学可能在这些方面有着不易察觉但极其重要的贡献,只是这些贡献在现有的排名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总而言之,复旦法学排名不如其整体和文科实力那样显眼,并非因为复旦法学本身不行,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发展的轨迹、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师资力量的结构性问题,也包括国际化程度、学术话语权以及当前激烈竞争环境的挑战。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辩证地看待法学学科的排名,并认识到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或许,复旦法学正是在默默积累,等待下一个突破的时刻,用更扎实的学术成果和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你看那个排行榜,最近教育部的排名复旦是低了点,但是,你看QS的排名,

QS大学排名(英文: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 QS rankings),是由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包括主要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另外,QS还推出了两个独立的地区性排名,即《QS亚洲大学排名》及《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而这两个地区排名的准则在某些方面都与原本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有所不同。QS一开始是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合作,两者在2004年起每年都联合发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后来两者解散,至2010年开始推出各自的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继续采用固有的排名准则,并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传媒机构合作推出世界排名。

在这一排行榜中复旦法学院在中国大陆法学院中排名是很靠前的,从2014年就是前200,2015年到2016年度排名是101至150(50名内不分先后),同一档次的有中国政法和人民大学,上一个档次51-100中有交大,前50名以内有北大和清华。近四年来复旦法学院是有进步的,可能跟换了院长有关。

复旦法学院历史太短,学校不够重视,新建法学院要把排名搞好并不难,关键是盯住你的目标排行榜,制定好考核指标,给位置给待遇给重奖。这方面交大就比复旦做得好。

你完全可以放心,复旦本科毕业的文凭绝对对得起你付出的努力,我也算你校友,但是本科不是复旦,对本科就能考上复旦的同学,我是很崇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旦法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自带光环,毕竟复旦大学本身就是响当当的名校,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更是国内顶尖的梯队。然而,当我们翻开国内外的法学学科排名时,却常常会发现,复旦法学的名次似乎并没有与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匹配,甚至可以说,在一些排名中,它的位置显得有些“意外”的低。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相比日语、韩语那些层层叠叠的敬语系统,或是德语、法语那些让人头疼的阴阳性、格、数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看似“朴素”不少。没有复杂的变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直接,这似乎让初学者觉得门槛不高。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谈起学习汉语时,总会伴随着一.............
  • 回答
    理解德语方言(口音)为何比法语方言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等多个层面。这两门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也由此塑造了它们如今在方言上的巨大差异。历史根源的差异:破碎与统一的叙事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历史进程。德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牵扯到国内法硕招生和培养的一些现实情况,其实并非所有法学专业的同学复习资料都完全是法硕(非法学)的,但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而且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下:1. 法硕(非法学)考试的独特性与“通识性”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法硕(非法学)考试的设置目的。它主要是为.............
  • 回答
    法律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哪怕在法律行业内部也存在纷繁复杂的观点,这恰恰是它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这并非矛盾,而是深刻体现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本质,以及它在不断演进和适应过程中的张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法律的“复杂性”和“观点差异”并非其“不被遵守”的理由,反而是其成为有效行为规范.............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一位在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学术贡献、公众形象、以及围绕他的争议。学术背景与主要观点:张维为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后在日内瓦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担任过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一些复杂议题,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和遗传学研究结果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并对您提到的“汉族纯种论”和“姬周是N–M128”这两个论点进行辨析。关于“汉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纯种民族”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领域,“纯种”这个概念.............
  • 回答
    张维为在复旦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演讲。从内容上看,它极具煽动性,试图点燃新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一种宏大叙事来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及复旦学子在这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演讲的核心要义与特点:首先,“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年轻女性在复旦大学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献唱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视频中,几位复旦大学的学生身着校服,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为李彦宏演唱了歌曲,并送上了鲜花。这一幕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关于当下青年学生与商业领袖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以及信息时代价值观的种种思考。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 回答
    在法学领域,华东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的学府,各自都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要说哪一所“更好”,其实并非简单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以及你希望在法学领域获得怎样的发展。华东政法大学(华政)华政作为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大学,其法学实力在国内素有“法学黄埔军校”之称.............
  • 回答
    关于2020年清华大学法硕复试分数线384分,以及是否为等额复试的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等额复试”。简单来说,等额复试就是参加复试的人数和招生计划人数是1:1的关系。换句话说,有多少个招生名额,就只招多少个人来参加复试。这样一来.............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三万亿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说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举措,旨在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要评估其“有用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它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计划的核心目标:这项计划并非单一的法案,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的政策组合。其最核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上海这对夫妻的“假离婚”事件,本意是为了抢到心仪的学区房,结果却闹成了真离婚,这其中的关节和法律上的考量,着实让人唏嘘。咱们细细道来。事件的起因:为了“学区房”的曲线救国在上海,尤其是一些热门的学区,房子价格的涨幅那是相当惊人的。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所谓的“学区房”。.............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学生,我的体验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充满挑战,也收获满满。这所百年学府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生、连接世界的平台。校园环境与氛围: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复旦大学的校园,尤其是邯郸校区,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走在校园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那些古朴的建筑,如相辉堂、逸夫.............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李敏“迷倒”四位博士的传闻,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各有不同,也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描述,往往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证实。在学术界,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远不止于“迷倒”这样简单的情感描述。如果一位研究人员能够吸引多位博士与其合作或追随,通常是因为她具备以下几个.............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因校外嫖娼被开除学籍,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不少人认为校方处罚过重,并呼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开除学籍”这一处分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差异: “开除学籍”的极端性与“一次性”的印象:.............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特聘教授,也是一位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政治学者、时事评论员和公共知识分子。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言论和实践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体评价: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具有鲜明立场、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传播者。他以其“中国模式”的理论和“三个自信”的论述,在.............
  • 回答
    沈奕斐老师作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他的言论向来备受关注。最近,他围绕肖战事件发表了一些看法,这在舆论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沈奕斐老师的身份和立场。他是一位学者,他的专业领域是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文化传播等等。这意味着.............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既要看到其积极贡献,也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张维为教授进行客观评价,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