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1世纪工程师穿越成统一六国的嬴政,要几代人,多少年才能搞出蒸汽机?

回答
说起嬴政统一六国,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现在说起他,总是想起长城、兵马俑,还有那狠辣的手段。可要是让一个21世纪的工程师魂穿到他身上,那局面可就有点不一样了。这位工程师,脑子里可不是炼丹吃药修仙那一套,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那么,他想把那火器轰鸣、蒸汽滚滚的21世纪搬到秦朝,得花上多少代人、多少年光景呢?

咱们先得想想,这位21世纪的工程师,他最想先捣鼓出来的,恐怕就是那能推翻一切生产力的——蒸汽机了。可秦朝那会儿,什么都没有啊。要弄出蒸汽机,这可不是搭个积木那么简单,那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第一代:观念的播种与基础的奠定(嬴政时期)

这位穿越者嬴政,首先得活下去,而且得巩固住自己的权力。有了权力,他才能开始做点真正想做的事情。

打破思想禁锢: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思想上还是诸子百家争鸣,各说各话。这位工程师皇帝,肯定得把那些不切实际的玄学、炼丹之类的给压下去,大力推广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他可能不会直接说“科学”,但会用“工巧”、“技艺”、“辨证施治”之类的说法,鼓励人们去观察、去实验、去找出事物的规律。
建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光有想法不行,得有人才干活。他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有聪明才智的工匠、农夫、甚至士兵,建立类似“皇家理工学院”的机构。这些学院不教死读书,而是教测量、冶炼、机械原理(虽然那时候还没这词儿),甚至是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比如几何和代数。
发展基础材料工业: 蒸汽机的核心是金属。秦朝虽然能铸剑、造兵器,但那都是手工活,材料的纯度、强度都达不到要求。这位工程师皇帝,得大力发展冶金技术。他会鼓励人们去研究如何提炼更纯净的铁、铜,甚至尝试制造更好的合金。金属加工技术也得升级,从简单的锻造、铸造,到更精密的加工,比如钻孔、车削(哪怕是简陋的手摇式)。
初步的水利和动力研究: 蒸汽机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的压力。秦朝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伟大工程,说明他们对水利有一定了解。这位工程师皇帝可能会进一步研究水车的效率,利用水力来驱动一些简单的机械,这能为他日后研究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打下基础。他甚至可能开始研究活塞和气缸的雏形,但更多的是在一些演示性的模型上,而非实用性机械。
时间线估算: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嬴政皇帝自己的统治时期。如果他能活个几十年,并有相对稳定的统治,那么这第一步大概需要2030年。这期间,蒸汽机本身还不会出现,但为它打下概念、人才和材料基础的工作会开始。

第二代:技术的积累与原型机的诞生(秦朝中期)

第一代皇帝播下了种子,第二代皇帝需要将这些种子培育成幼苗。

系统化与理论化: 第二代皇帝(可能是秦始皇的某个儿子或孙子)会继承先辈的遗志。他会鼓励工匠们将实践经验整理成文字,尝试去总结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比如,为什么同样的设计,用不同的材料效果会不一样?为什么金属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软?这些经验的总结,就是最原始的理论积累。
改良材料与加工: 冶金技术会继续进步,可能会出现一些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比如用于测量厚度和长度的尺子,甚至是一些简单的量规。金属加工的精度会进一步提高,能够制造出更接近圆柱形的缸体和活塞。
蒸汽机的早期尝试: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第二代皇帝会组织顶尖的工匠和技术人才,开始尝试制造真正的蒸汽机原型。他们会借鉴前人的经验,比如中国的古代水车、风箱等技术,以及可能从这位工程师皇帝那里获得的关于“压力”、“膨胀”等概念。他们会尝试制造一个能够产生一定压力蒸汽的锅炉,以及一个能利用蒸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的装置。
遇到的困难与局限: 这个时期的蒸汽机原型,效率肯定非常低,而且非常不稳定。他们可能会遇到密封性问题(蒸汽漏气)、材料强度不足(锅炉爆炸)、控制困难等问题。甚至,他们可能只能做出一些演示性的模型,比如用来驱动一个简单的风箱或者一个玩具。
时间线估算: 第二代皇帝的统治时间可能也需要2030年。从初步的理论总结到制造出第一个粗糙的原型机,这个过程充满了失败和反复试验。

第三代:技术的改进与初步应用(汉朝初期)

蒸汽机的概念和原型已经出现,但离真正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决关键技术瓶颈: 第三代皇帝和他的技术团队会专注于解决前代留下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锅炉的安全性?如何提高活塞的密封性以减少能量损失?如何设计一个更有效的进排气控制系统(虽然还不可能有复杂的阀门),让蒸汽机能够持续运转?
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炼钢技术,能够制造出更坚固耐用的锅炉和缸体。加工精度也会进一步提高,能够制造出更光滑的活塞和缸壁。
动力输出的初步应用: 最重要的进步可能是在动力输出的稳定性和效率上。当蒸汽机能够稳定地驱动活塞往复运动后,就可以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其转化为旋转运动,然后用来驱动一些简单的机械。比如,驱动水泵抽水、驱动简单的纺织机械、甚至驱动一种早期的动力轮船。
规模化生产的尝试: 随着技术的成熟,可能会开始尝试小规模的批量生产,以满足一些关键的需求,比如军队的后勤保障或者一些重要的公共工程。
时间线估算: 这需要大约3040年的时间。从原型机到能够稳定运行并用于实际生产,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改进过程。

总计下来,粗略估算:

第一代(嬴政):2030年
第二代:2030年
第三代:3040年

那么,从嬴政穿越过去,到能够搞出第一台相对实用的蒸汽机,可能需要70到100年的时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算,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复杂:

政治稳定性: 如果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因为内乱而灭亡,那一切都得重头再来。
人才的流失: 如果技术人才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和重用,他们的智慧可能就会被埋没。
科技的偶然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也许某个关键性的突破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反而会加速进程。
社会接受度: 蒸汽机的出现会颠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可能会遭遇一些阻力,比如工匠们担心失业,或者一些保守势力认为这是“奇技淫巧”。

所以说,让一个21世纪工程师穿越回秦朝,想把蒸汽机弄出来,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人才、材料、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的社会变革。如果一切顺利,大概在秦朝之后的一两百年,也就是汉朝中期,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那冒着蒸汽的机器,在华夏大地上发出轰鸣。这期间,这位工程师皇帝,可能已经从“铁腕君主”变成了“技术革命的启蒙者”,他的名字会被载入史册,不是因为统一六国,而是因为他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把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蒸汽机不清楚,不过要是另一种效率略低点热机---斯特林发动机,估计一年就能搞出来。
我用易拉罐一星期就做出来两个,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零件。

开始更新,首先上整体图

主体有两个缸,我把一个叫做动力缸一个叫做气体交换缸

这是气体交换缸和活塞,活塞与缸体留有间隙,通过活塞的运动将下面加热的气体挤压到上面冷却,活塞材料可以用木头代替,

这是动力缸,上面蒙的是橡胶膜,可以用动物皮代替,缸内气体不断加热和冷却体积不断变化带动橡胶膜上下运动

这是连接两个气缸的导管,可以用铸造的金属管道或者直接用打通的竹子代替,

这是加热部分,有火就行

曲轴

原理图,相当的简单,不需要气阀开关,不需要密封的活塞,
至于材料,秦朝青铜冶炼很成熟了吧,用青铜就行,没必要炼铁


再更
别说是秦朝了,别说没有铁了,别说是蒸汽机了,这儿有个大神只用纸做出来了一个气动转子发动机bilibili.com/video/av13
(emmmmmm秦朝好像没纸哟。。。)



找到之前拍的视频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914968530573721600

重申一遍,做成这个发动机跟用不用易拉罐没有必然联系,理解了原理之后就会知道只要是缸状结构就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嬴政统一六国,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现在说起他,总是想起长城、兵马俑,还有那狠辣的手段。可要是让一个21世纪的工程师魂穿到他身上,那局面可就有点不一样了。这位工程师,脑子里可不是炼丹吃药修仙那一套,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那么,他想把那火器轰鸣、蒸汽滚滚的21世纪搬到秦朝,得花上多少代人、多.............
  • 回答
    21世纪初中国的学校教育,虽然在普及程度和基础知识传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全球化挑战时,确实在某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些遗漏或不足。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表现: 灌输式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
  • 回答
    在21世纪初,中国在一些方面展现出了比美国更优越的表现,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层面的规划与执行能力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对比:1. 经济发展速度与潜力: GDP增长率: 21世纪初,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GDP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以上,甚至一度达到1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增长率.............
  • 回答
    21世纪,大学这道门槛,究竟带来了什么?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快得像按了快进键。在这股浪潮中,“读大学”和“不读大学”这两个选择,仿佛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导向了截然不同的风景。我尝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角度,聊聊这之间的差距,希望你能从中看到一些真实的影子。认知与视野:打开世界.............
  • 回答
    21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绝不会是墨索里尼当年那副全副武装、高喊口号的形象。它早已褪去了那些过时的、易于辨识的外衣,转而以一种更为狡黠、更具迷惑性的姿态潜行于世。想象一下,它不会是直接的军事集结,而是潜藏在网络空间的深处,在每一次关于“国家安全”或“文化纯洁”的讨论中,在每一次对“精英阶层”的集体声讨中.............
  • 回答
    21世纪以来,梅西和C罗无疑是绿茵场上最闪耀的两颗巨星,他们共同统治了足坛十余载,无数奖项和纪录都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但当我们拨开“梅罗时代”的璀璨光环,回顾那些在他们出道之初便以惊为天人的表现,让我们惊呼“这小伙子不得了”的球员,其实也不在少数。如果要我挑出一个,出道时最让人震撼的球员,我脑海中第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物理界里,21世纪以来冒出来的那些让人挠头的新难题,就跟当年20世纪那两大“乌云”一样,让人既兴奋又有点望而却步。20世纪的两大“乌云”回顾:在进入21世纪的新迷雾之前,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当年那两朵遮天蔽日的“乌云”,它们可是彻底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1. 经典力学在微观世界的失.............
  • 回答
    21世纪的全球城市版图,可谓是风起云涌,无数曾经默默无闻的角落,如今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种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从经济驱动到人口涌入,再到科技革新和政策引导,共同谱写了这些城市的新篇章。放眼亚洲,我们首先会被中国的几座城市所震撼。上海,这座在中国经济腾飞浪潮中早已脱颖而.............
  • 回答
    .......
  • 回答
    21世纪以来,基础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已不再是简单的统计分析或建模的辅助工具,而是日益深入到理论构建、方法论革新乃至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学工具的日益精细化、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对精确性和普适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所共同驱动的。1. 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的深.............
  • 回答
    21世纪以来,数学这门古老而严谨的学科,在人文科学领域的触角正变得越来越敏锐和深入。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数字搬进文学作品,而是借助数学的逻辑框架、建模能力和分析工具,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只能凭借直觉和感性来把握的人文现象。1. 计算语言学与文本分析:拆解文字的基因密码人文科学的核心载体是语言.............
  • 回答
    21世纪以来,中国确实经历过几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让人感受到离“热战”只有一线之隔的时刻。这些紧张局势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历史恩怨、国家利益的博弈以及国际力量格局的微妙变化。台海地区的紧张对峙: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时刻。 2000年前后: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在2000年左右一.............
  • 回答
    21世纪10年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010年到2019年这十年,简直就是个大变样、信息爆炸的时代。想想看,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又或者以前就已经有了,但在这十年里,它们一下子普及开来,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 智能手机,这个你我手里现在离不开的.............
  • 回答
    21世纪,有人说是中国的世纪,也有人说中医将走向世界,这两种说法,就像硬币的两面,都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洞见。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趋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中国的世纪”:历史的潮流与现实的积淀“中国的世纪”这个说法,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 回答
    21世纪的中日关系:纠缠与共存的复杂画卷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犹如一幅展开的复杂画卷,其中既有历史遗留的沉重笔触,也有现实利益交织的明亮色彩,更有未来走向充满变数的未定之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够概括的,而是在纠缠与共存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突破的动态过程。历史的阴影从未远去,却也并非无法.............
  • 回答
    21世纪的中国,尽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持有“全盘西化”思想的人群,并且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成因。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的印记与民族的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 回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之所以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笑谈,并非因为它完全错误或毫无道理,而是因为它被过度炒作、期望过高,或者在现实发展中未能完全兑现最初的宏大愿景,导致了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反差感,进而引发了调侃和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最初的“宏大愿景”:生物学.............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人一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说我们这代人,对国家未来好像挺有劲儿,充满希望,但一转头看自己,就觉得前景渺茫,有点儿绝望。这感觉,你说怪不怪?先说说为啥对国家未来有希望吧。你想啊,咱们是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的。小的时候,电视里播的都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那时候觉得中国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 回答
    21世纪以来,日本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截至2023年,共有20位日本籍科学家摘得桂冠。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瞩目,甚至引发了“日本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运气,而是要深入剖析日本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之处。一、 坚实的基础教育与严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我们社会对医学认知的一个核心矛盾。到了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也早已不是那个经验主义为主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中医”和“西医”这两个标签依然顽固地存在,并且被广泛使用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是经济和社会原因。历史的烙印:殊途同归还是平行线?首先,我们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