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子非鱼」,庄子诡辩了吗?

回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恐怕是庄子最广为人知的一段话了。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庄子是在玩文字游戏,是在“诡辩”。毕竟,我们知道鱼的快乐,就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是鱼吗?难道除了鱼,就没有办法理解鱼的快乐了吗?

但若深究一下,庄子在这里并非真的在质疑我们是否有能力理解鱼,而是借此引出了他关于“知”与“不知”,以及“物化”的深刻哲学思考。说他“诡辩”,其实是简化了问题,甚至是对庄子思想的一种误读。

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第一层:对“共感”的质疑,以及“知”的边界

庄子问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首先抛出了一个关于“认知”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我们的认知是否必然带有主体性的局限?

庄子并非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鱼。他的重点在于,我们对鱼的“理解”,是不是一种“感同身受”?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把自己代入到鱼的境遇中,去想象它的感受,然后得出“鱼是快乐的”这个结论吗?

如果我们的认知方式,都必须建立在“我是它,它是我”的体验之上,那么我们的认知范围将极其狭窄。我不是鱼,所以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我不是猫,所以我不知道猫的快乐;我不是石头,所以我不知道石头的快乐。这样一来,除了我自己,我们似乎什么都“知道”不了。

庄子在这里,其实是在反思一种狭隘的、基于主体经验的认知方式。他并非完全否定任何形式的理解,而是要指出,我们不能将“我的快乐”等同于“鱼的快乐”,也不能用“我的认知方式”去套用到“鱼的认知方式”。“知”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庄子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第二层:对“道”的追求,以及“齐物论”的引申

庄子之所以要这么问,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引出“知”的进一步发展——“物化”。

惠子在庄子看来,虽然聪明,但“固守一隅”,无法体悟大道。他对事物有着清晰的界定和区分,认为“此是彼非”。而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这些区分的“道”。

庄子相信,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它们在“道”的层面上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物化”的境界,即“与物同游”,那么他就能超越主客体、内外的分别,体会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其实是在挑战惠子那种“此是彼非”的二元对立思维。庄子暗示,真正的“知”,不是通过外在的观察和推理,而是通过一种“天人合一”的“与物游”的境界。只有当你能够“与鱼同游”,达到物我两忘的时候,你才可能真正“知道”鱼的快乐。

这不是说我们真的要变成鱼,而是说我们要放下“我是人,它是鱼”的这种分别心,进入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天乐”。

第三层:对“辩”的批判,以及“辩而不已”的局限

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对话,本身就充满了辩论的色彩。然而,庄子对于“辩”的态度,是复杂而又批判的。

庄子认为,许多辩论,尤其是惠子那种“指物议论”式的辩论,往往陷入了概念的泥沼,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双方固守自己的立场,各执一词,虽然能辩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更没有达到对事物真谛的体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庄子对惠子辩论方式的一种含蓄的嘲讽。你能在言语上辩倒我,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但你真的通过这种辩论,就“知道”了鱼的快乐吗?你的“知道”和我有没有“知道”鱼的快乐,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庄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真正的“知道”,不应该是口舌之辩,而应该是心性之悟。辩论往往是“辩而不已”,无穷无尽,但往往停留在表象,无法深入。

为何会被认为是“诡辩”?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庄子在“诡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 语言的误读: 我们习惯于用日常逻辑去理解庄子的语言,而庄子的语言是一种充满象征、隐喻和辩证法的哲学语言。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知”,容易产生误会。
2. 对“物化”境界的陌生: 庄子所追求的“物化”、“与物同游”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对于没有体会过这种境界的人来说,庄子的话听起来就像是脱离实际的空谈,甚至是强词夺理。
3. 惠子的对比衬托: 庄子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诘问惠子,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突出惠子的局限性,从而引出自己更高级的哲学观点。这使得对话带有一定的“战术性”,但其核心并非是无意义的争辩。

总结来说,庄子在“子非鱼”这段话里,并没有在进行无理取闹的诡辩。 他是在:

质疑一种以主体经验为唯一尺度的认知方式。
引导人们思考“知”的边界和深度。
引出“物化”的哲学境界,即通过超越主客体分别来体悟事物的真相。
含蓄地批评那种停留在概念和言语辩论而无法触及本质的思维方式。

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用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理解“子非鱼”,需要我们跳出狭隘的逻辑框架,去体悟他所追求的那种“与道合一”、“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他不是在诡辩,而是在邀请我们一同走向更广阔的认知与精神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学期写了一篇论文分析这个,其中借鉴了

@唐逍

的部分观点,但是主要的分析是以形式化的手段进行的,所以还是有一些值得说的部分。


一、 辩题

首先,争论的背景是庄子一开始说的那句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但是,惠施反驳的并不是「鱼是快乐的」,而是「庄子知道鱼是快乐的」,事实上,在对应的语境中,庄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一个言语行为,即以行动来宣称「我知道鱼是快乐的」。根据「知道」的 JTB 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攻击一个人知道 p 有两种可能的手段:

  1. 论证 p 是错误的
  2. 论证他对于 p 的信念是得不到辩护的。(或者,辩护是不充分的)

惠施在这里采取的是第二种手段。

此外,p 可能的翻译有两种,第一种是庄子论断某一条特定的鱼是快乐的,第二种可能是论断正在游着的所有鱼都是快乐的。此外应该都是非常清楚的。


二、命题分析

(一) 「子非鱼」句

「子非鱼」这三个字有两种翻译方式,或者说,「你不是鱼」这个句子有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是:你不是那一条特定的鱼,第二种是,你不是鱼这种动物,或者,你不属于鱼这个集合。这里的模糊和「是」的两种不同用法有关。

以这两种解释分别作为这段论证的第一个前提,可以诱导我们推测出使这个论证有效所应当依赖的另外两类不同的隐藏前提。

显然惠施想要得到庄子不知鱼乐的观点,还缺少一个前提。

对应「你不是那个特定的鱼」,最直接地就是补上:如果两个认知主体不同,那么其中一个认知主体没有办法理解另一个认知主体的主观情感(主观心理活动)。进而,由于快乐是一种主观情感(主观心理活动),并且庄子和鱼是两个不同的认知主体,因此庄子没有办法知道鱼是否快乐。

所以我们需要的前提是:

其中,粗体的 A 表示所有认知主体的集合,在这里主要是两个人和一条鱼。而粗体的 S 是所有具有第一人称主观性的性质的集合。

或者可以采用一个弱化之后的版本:如果两个认知主体不同,那么其中一个认知主体就没有办法在没有交流(交流翻译为 C(x; y))的情况下,理解另一个认知主体的主观情感:

当然这里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添加很多其它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凡是那些庄子和惠施之间进行了的,而庄子和鱼之间没有的互动都可以作为额外的条件添加进去,以弱化这个命题的力度,增强这个命题的可接受性。但是出于方便,这里还是按照前面的方式去理解。因为事实上惠施在后面甚至连「人和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而人和鱼之间不能进行语言交流」都忽略了。


而对应「你不是鱼这个种族」则条件可以弱化为:如果两个认知主体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那么这两个主体之间无法相互理解。形式化之后应该写作:

注意,这里粗体的 B 是一个特定的集族, 而不是所有集合的类,因为后者会导致条件和原来的等价。因为对于两个不同的个体,总存在一个特定的集合能将这两个个体区分开来,这里具体来说就是集合 {y}。

但是,这个集族的确定是困难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那些和我们有类似面部表情的生物的某些情感,另一方面,我们甚至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异性。所以这条公式实际上是非常暧昧不清的,具体来说,E 和 B 应该是相关的,即,对应不同的主观感受,能够产生类似主观感受并且相互理解的集族是不同的集族,比如说每个蝙蝠都知道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具体来说是如何采用超声波定位),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像蝙蝠的头疼和我们的头疼是类似的,而此时能否认知则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让就行了,其中 z 和 h 分别指庄子和惠施,而 f 指那条特定的鱼。

(二) 「子非我」句

因此,如果惠施采取的是前面第二种策略的话,庄子的反驳实际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语境,惠施并没有反驳庄子。进而导致了惠施实际上的失败。

(三) 「我非子」句

惠施这里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承认自己不知道庄子所想(),以保持前面那个隐藏前提的有效性(即不同认知主体的确不能相互知道对方的思想)。第二句是据此推出庄子也不应该知道鱼在想什么。

如果我们采用一开始对于「子非鱼」的「你不是那条特定的鱼」的解释,那么惠施的这句话依然是一个矛盾:他一方面说自己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另一方面又说庄子不知道。很显然,后面那句「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如果视作一个言语行为的话,实际上是在宣称自己知道。因此前后两句话显然是一个矛盾。这就像是「外面正在下雨,并且我不知道外面正在下雨」那样,是一个矛盾的摩尔句。

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把惠施的这一个言语行为理解为的话(其中 B 表示相信),那么由于相信并不保证为真(我可以相信一个错误的事实),则惠施将得不到的结论。因此惠施至此已经输了。至于庄子的耍赖,已经不必分析了。而惠施输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上的原因,一个是哲学上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说,他采取了错误的反驳策略,而哲学上的原因正如唐逍所说。

(四) 小结

显然,庄子是否诡辩了,实际上是由惠施说的第二句话(「我非子」句)决定的。如果双方都承认「如果两个认知主体不同,则相互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情感以及主观心理活动」的话,那么,两个人在这一点上就是基于相同的立场,进而,惠施的话是自相矛盾的。


三、论证分析

在庄子的第一次回应(「子非我」) 中,他试图通过和「z 不等于 f」和推出

但是问题在于,知道和情感是否可以区分开来?我们知道惠施是一个认知主体,但实际上在论证的过程中,惠施并不是针对所有认知主体的第一人称主观心理活动 S 来断言的,他断言的对象仅仅是 S 的一个子集,所有主观的情感,E。情感只有一种构成,但是知道有三要素,前面这两个条件只能够在庄子不相信 p 的时候进行有效反驳(因为我不知道对反内心具体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是真的相信还是假的相信),在庄子相信 p 的前提下,庄子的反问就不会是「你怎么知道我不相信 p」,而只能是「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充足的理由相信p?」(事实上庄子在最后一句诡辩中也暴露了自己唯一的 justification 就是在桥上看到这个过程而已。)

惠施在第二次说话中采用了错误的反驳策略,按理说此处惠施应该至少有两个选项:

  • 区别情感和知道。
  • 生成自己的区分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

第一种方法强调的是,虽然情感和认知都是第一人称的心理活动,但是情感不同于认知。如果一个人不能够为自己的认知进行辩护,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个人的信念是受到辩护的。并且依据常理,在这种时候,无论「安知鱼之乐」是一种一般意义下的提问还是一个反问,被提问的人都应该直接陈述出自己的理由作为应对,如果在此时不能陈述出理由,那么持有的信念多半就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如果要将惠施的质疑以及其中可能隐含的论证写出来,就应该是如下形式:

  1. 情感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认知则不行。
  2. 你(庄子)仅仅是在观察鱼,而我却是在和你对话,看你的认知过程是否合理。
  3. 所以即便你通过单纯的观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我也可以确定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否定 ,而认为应该将其中的 S(所有主观心理活动)换成 E(情感)。

第二种方法是诉诸种族差距和人之间的相似,有两种论证:

  1. 根据日常经验,我应该可以知道其他人的内心活动(通过交谈的方式)。
  2. 因此,「同一个种类下的个体可以相互知晓对方的内心活动」可能是成立的,因为同类之间能够交流。
  3. 所以,鱼应该能够知道另一条鱼是否快乐。
  4. 但是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这些鱼快乐与否呢?

可以发现上面的论证其实更像是对于子非鱼的解释,只能说惠施没有把这种方式发扬下去有些可惜。

另外一种隐含的可能:

  1. 根据日常经验,我无法知道鱼的心理活动。
  2. 根据日常经验,在这一方面,他人的心理以及认知能力应该和我的相近。
  3. 所以,如果我不知道一个东西,一般他人也不会知道。
  4. 既然你说你知道,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个论证显然就显得更弱一些,因为3. 一般不成立(比如说,虽然我们都在同样的地方看一场球赛,但是你懂足球的话,你能够说出来的信息就多得多)。但是这个论证虽然不能作为反驳庄子的基础,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充分的提问理由。当然,整个论证只是某一种猜测。

可惜的是,惠施采用了一个完全错误的策略,最后的言语行为(「我非子」句)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摩尔句:「我知道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我知道【这个是言语本身暗含的】)你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

反观庄子,他在整个论证中都没有试图证明过自己知道鱼是快乐的。从常理推断是他的确证明不了。因为凡是他看到的东西,一旦说出来,惠施都可以反驳道:「我也看到了,但是我怎么就不觉得呢?」

所以庄子采取的策略是攻击惠施,这个策略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即便有,我们也无法从中推出。换而言之,庄子只能攻击对方,说惠施不知道自己是否知道,而不能证明自己知道。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惠施提问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庄子知道,所以希望庄子告诉自己原因。从这一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确是缺乏讨论理性的诡辩家。而惠施的分析技术实在是……摔!


当然,别忘了这篇文章并不是惠施写的,所以这里的惠施是否真的符合那个真的惠施,是值得怀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恐怕是庄子最广为人知的一段话了。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庄子是在玩文字游戏,是在“诡辩”。毕竟,我们知道鱼的快乐,就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是鱼吗?难道除了鱼,就没有办法理解鱼的快乐了吗?但若深究一下,庄子在这里并非真的在质疑我们是否有能力理解鱼,而是借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棋友关心的话题。说到底,它触及了棋力等级制度的核心——它代表的是玩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要说职业棋手能让业余5段几子,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棋力等级不是一把精确的尺子,尤其是业余等级,它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总体来说,职业棋手和业余棋手之间的.............
  • 回答
    说到《原神》里角色的“矛盾再起”,这玩意儿在咱们玩家圈子里,几乎是常驻话题。你别看它表面上是围绕某个角色设计的点,实际上折射出来的,是游戏整体的叙事手法、角色塑造深度以及玩家对游戏内容的情感连接。最近八重神子闹出的这摊子事儿,确实让不少玩家又爱又恨,也逼得官方不得不审视一番。咱们先捋一捋,为啥八重神.............
  • 回答
    “临床躺学”这个概念,从出现到火爆,再到引发争议,确实像一股旋风席卷了医学界,尤其是年轻医生群体。要说清楚陈子杨和“医学界”的这场争议,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它刚开始冒头的时候。“临床躺学”的诞生与兴起最早,“临床躺学”这个词,说白了是年轻人对当下医疗环境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表达。想象一下,刚入职场的年.............
  • 回答
    界面新闻在关于肖美丽的报道中将子午侠士的起底行为定性为“性别恐怖主义”,并随后关闭微博评论外显,这一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存在多种解读和评价。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界面新闻报道的背景:肖美丽事件与子午侠士首先,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肖美丽事件: 肖.............
  • 回答
    .......
  • 回答
    微博博主“子午侠士”对罗翔教授在某个访谈中关于“协助老奶奶上访”事件真实性的质疑,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子午侠士的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子午侠士的观点和依据,再结合其他信息进行分析。事件背景:罗翔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他曾经在一次“被安排”的活动中,听到了一个“协助老.............
  • 回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提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建议,它背后承载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家庭伦理价值以及对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思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这项政.............
  • 回答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句话出自佛教的某些教义,尤其是强调“心净则国土净”的净土宗等流派。它指的是,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念头,如果与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相应,都可能成为造业的种子,进而导致轮回的痛苦。这是一种对心念力量的极致警醒,目的是引导人们通过修行来净化内心,熄灭妄念。那么,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子女对父母.............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的局面。父母渴望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些温情,一些被在乎的感觉,但孩子们似乎总抓不住那个点,或者说,他们表达的方式和父母期待的不一样,导致了这种“关心缺失”的误会。想想看,父母可能经历了一天疲惫的工作,或者只是在某个平凡的午后,心里泛起一阵想念,想知道远方的孩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想他们。他.............
  • 回答
    .......
  • 回答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许多关于家庭、关于手足之情的涟漪,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下,它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也让不少家庭重新开始审视子女关系。这部电影最直接的冲击点,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被姐姐牺牲”的现实。安然这个角色,她原本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追求,.............
  • 回答
    德尔塔变异株的家族庞大,确实早已衍生出了一百多种亚型。AY.4.2(即“德尔塔变异株 Plus”)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其一些独特的突变可能使其传播能力或致病性有所增强。但除了它,德尔塔家族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留意的“亲戚”,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潜在影响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要理解这些亚型,我们得先回顾一.............
  • 回答
    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是一种利益交换,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答案远不像“是”或“否”那么简单。如果非要用“利益交换”这个词来套,那得先好好掰扯一下,这里的“利益”到底是指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最基本、最纯粹的生物学和生存角度来看,它确实带点“交换”的影子。父母养育子女,投入了巨大的时间、.............
  • 回答
    关于声子频率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其实比我们初次接触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声子”和“温度”这两个概念的根源。声子:不仅仅是“振动”我们都知道,固体中的原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会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这种振动,在量子力学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准粒子”,也就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奔驰和它那些形形色色的子品牌,把事情说得明白一些,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是机器吐出来的东西。奔驰(MercedesBenz)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了,那是戴姆勒集团旗下最闪亮的明珠,代表着豪华、性能和德国的精湛工艺。但你要是以为奔驰就只有“奔驰”这两个字,那就有点太小看这个庞大的汽.............
  • 回答
    理解你的纠结,一边是家人的期望和“走关系”的捷径,一边是你对独立和更广阔世界的向往。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既然你提到了“去除AI痕迹”,我会尽量用更贴近你真实感受和思考方式的语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捋清楚几个点:1. 家人想找关系进本省铁路局,这是他们的想法,你个人的想法是什么? 你对铁路工.............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官,审理案件绝非易事,也绝不是只盯着证据这么简单。想象一下,法官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证据是砌墙的砖块,但法理、判例、法条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支撑起整个宏伟建筑的梁、柱和设计蓝图。核心的“看”:法官审案子,最核心的“看”其实是“事实”。但这“事实”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通过一系列严谨.............
  • 回答
    .......
  • 回答
    日本真子公主在 10 月 26 日正式宣布结婚,告别了皇室身份,随未婚夫小室圭一同前往美国开启新生活。这一事件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真子公主的皇室身份,更因为她与小室圭之间颇具争议的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1. 皇室成员婚嫁的特殊性:脱离皇籍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