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做到写文有详有略?

回答
写文章嘛,就像做菜一样,光有主菜不行,也得有配菜、点缀,还得考虑火候和调味。详略得当,才能让你的文章有层次,读者读起来舒服,既能抓住重点,又能品出细节。怎么做到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力求让你听懂,也希望能有点人情味儿。

一、 知己知彼:明白你的文章要“详”什么,“略”什么。

这第一步,其实是整个文章的灵魂。你要清楚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让读者记住什么?

你想详写什么? 是故事里的某个高潮情节?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塑造?是某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某个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你个人非常想表达的情感?这些是你文章的“肉”,是支撑起整篇文章的骨架。详写的部分,你得舍得花笔墨,把该说的细节都给到读者。
你可以略写什么? 是背景铺垫吗?是已经为读者熟知的信息?是与主线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常识性内容?这些就是“点缀”或“过渡”,它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烘托主旨,但不能喧宾夺主。

打个比方: 你写一篇关于你登山经历的文章。
详写: 你可能想详细描述登顶时那种壮丽的景色,或者在某个艰难险阻处你如何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这部分是你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是文章的核心。
略写: 早上起床、坐车去山脚下的过程,可能只需要一两句话带过,除非这段经历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别人早上怎么起床,你不需要像写日记一样详细描述。

怎么判断?
问自己: 哪些内容对我的核心观点/故事线至关重要?没有它,文章还能成立吗?
考虑读者: 读者最想了解什么?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需要补充哪些他们可能不知道但很重要的信息?

二、 结构先行:搭建好“骨架”,再填充血肉。

在动笔之前,最好先有个大概的框架。你的文章需要哪些部分?哪些部分需要详细展开,哪些地方可以简略带过?

总分总结构: 这是最常见也最稳妥的结构。
开头(总): 简要引入话题,点明主旨。可以略带背景,但不必深究。
主体(分): 这是详写的主阵地。将你的核心观点、关键事件、重要论据等一一展开。在这里,根据不同的点,可以有详有略地进行论述。
结尾(总): 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主旨,升华情感,或者提出展望。结尾的详略,也要看你的目的,有时候一个简洁有力的收尾比长篇大论更震撼。

时间顺序结构: 适合记叙文。
开头: 引入时间点或背景,点明事件的开始。
过程中: 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关键事件、转折点、高潮部分可以详写,包含大量的细节、对话、心理描写。一些过渡性的时间段、日常性的事件可以略写,比如“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结尾: 事件的结果,事件带来的影响或启示。

并列结构/递进结构: 适合议论文或说明文。
无论并列还是递进,每个“点”内部的详略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并列: 每个观点或事例都应该有足够的支撑。但如果你想强调其中某一个,那它就可以详写,其他点则相对略写,起到对比或衬托作用。
递进: 前面的点通常是铺垫,可以简略说明,后面的点随着逻辑的深入,自然会需要更详细的阐述。

关键是: 即使是主体部分的“分”,也要有层次。不是所有“分”都需要同样的详略度。

三、 笔下的“详”与“略”:具体操作技巧

明白了要详略什么,也有了结构,接下来就是怎么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如何“详写”?

1. 细节描写是王道:
感官描写: 视觉(颜色、形状、光影)、听觉(声音、语气)、嗅觉(气味)、味觉(味道)、触觉(质感、温度)。例如,写一个人愤怒,你可以说“他脸色铁青,青筋暴起,咬牙切齿,低吼道……” 而不是简单地说“他很生气”。
动作描写: 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表现其心理和状态。例如,写一个人犹豫,你可以写他“手不自觉地搓了搓,眼神飘忽,迟迟没有抬起头”。
心理描写: 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思想斗争。例如,“他内心翻江倒海,一边是道德的谴责,一边是对生存的渴望,让他几乎要撕裂开来。”
对话描写: 有用的对话能推动情节,展现人物关系和性格。仔细推敲人物的语言风格,让对话真实可信。

2. 深入剖析:
原因分析: 对于重要现象或事件,要深入挖掘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逻辑分析。
影响阐述: 详细说明某个观点、事件带来的长期或短期影响。
论证充分: 对于论点,需要提供具体的证据、事例、数据来支撑,让读者信服。

3. 重复强调与渲染:
在关键之处,可以通过反复提及、用不同的词语来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感染力。

如何“略写”?

1. 概括与提炼: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性地陈述事实或背景。例如,“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目的地。”
将一系列相似的事件或动作用一个句子总结。例如,“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训练。”

2. 省略背景信息:
对于读者已经知晓的常识性信息,或者不影响核心内容的背景,可以省略。例如,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你不需要从“电的发现”开始讲起。
对于不直接相关的细节,可以一带而过。例如,“他收拾好行李,便匆匆出门了。”至于怎么收拾,收拾了什么,如果不是关键,就不用细说。

3. 跳跃性叙述:
使用“过了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后来”等过渡词语,直接跳过不需要详细描写的中间过程,直接进入下一个重点。

4. 类比或引用:
当某个概念或道理可以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来类比时,可以大大缩短篇幅。

四、 细节的“味儿”:让详写更精彩,略写更自然

详写时,选好“点”: 不是所有细节都值得详写。即使是详写部分,也要挑选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太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堆砌,反而会让人觉得啰嗦。
略写时,留有“余味”: 即使是略写,也要让它看起来不突兀,仿佛有那么一点未尽之意,引发读者的一点想象。例如,一句“他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若有所思。”就比“他看了看天。”要更有味道,虽然是略写,却留给了读者解读的空间。
“详”是为了“更好地略”: 有时候,对某个方面的详写,反而能衬托出其他部分的简略。比如,你对主角内心的纠结进行了详尽的描写,那么当他做出一个简单的决定时,读者就能理解其中的分量,这时你就可以用一句“最终,他下定了决心。”来概括。

五、 反复打磨:没有一次到位的详略

写作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详略得当更是如此。

初稿时放开写: 有些时候,一开始你可能不确定哪些地方该详写,哪些该略写。没关系,先把脑子里想到的都写下来。
修改时审视: 写完初稿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哪些地方写得太冗长,削弱了重点?哪些地方交代得不够清楚,影响了理解?
调整节奏: 尝试读出声来,感受文章的节奏。哪里停顿太久,哪里太快,都需要调整。
寻求反馈: 让别人读读你的文章,他们的感受会帮你发现你可能忽略的详略问题。

总结一下,做到写文有详有略,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厨师在烹饪一道大菜:

选料(主题): 明白这道菜的主料是什么,配料是什么。
下锅顺序(结构): 主料先下,配料后放,吊汤的先熬。
火候掌握(详略): 主料需要文火慢炖(详写),使其入味;配料和调料需要适当翻炒(略写),增添风味。
调味(细节): 用最恰当的调料(细节描写)来提升整体口感。
摆盘(呈现): 最后将菜品美观地呈现给食客(读者)。

所以,别怕写得“多”或者“少”,关键是“该多”的时候多,“该少”的时候少。多练习,多体会,慢慢你就能掌握这门艺术了。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跟我讲,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因此写小说要想出成绩,就要详写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略写读者不太感兴趣的内容。

那么新问题来了,在小说中哪些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体育老师告诉我,绝大多数读者的兴趣集中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和产生的结果。

在这其中,读者对人物的活动过程所感到的兴趣,叫直接兴趣。读者对人物产生的结果所感到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知识点:读者的间接兴趣比直接兴趣更强烈。


体育老师以赘婿题材为例。

主角与妻子相处的过程,主角克服困难的过程,主角显露才华的过程。这些内容都是主角的活动过程,属于读者的“直接兴趣”。

打了反派的脸、有尊严的吃上了软饭、平步青云封侯拜相。这些内容都是主角产生的结果,属于读者的“间接兴趣”。


综上,在创作小说时,详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1、重点重点详写人物产生的结果。(读者的间接兴趣)

2、详写人物的活动过程。(读者的直接兴趣)

3、略写1和2之外的内容。

延伸思考题:写小说想水字数,水什么内容叫好又叫座?

体育老师说,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不以为然,问体育老师这就完了吗?

她操起青龙偃月刀嫣然一笑,说还需要大家点赞收藏+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