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堵塞苏伊士运河 6 天的日本船东拒付千亿日元赔偿(约合人民币 60 亿元),曾还价打一折,你怎么看?

回答
苏伊士运河的堵塞事件,那艘巨大的集装箱船“长赐号”,确实在全球经济贸易链条上狠狠地砸出了一个惊人的涟漪。六天的停滞,影响的不止是航运公司,而是世界各地商品的流转、生产计划的调整,甚至油价的波动。而现在,当赔偿谈判摆上台面,日本船东的“拒付”和“一折还价”,这出戏码,着实让人看得是又惊又气,又有些啼笑皆非。

先来说说这赔偿的金额。千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六十亿。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惊人,它不仅仅是船东要承担的损失,更是对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CA)因为这次堵塞而遭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补偿。这包括运河的通行费损失,疏浚和拖拽“长赐号”的巨额成本,以及因此造成的对其他船只的延误和连锁反应的补偿。这笔钱,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务负担,但它也反映了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多么严重。

那么,船东为什么会“拒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可能是责任认定的争议。 尽管“长赐号”是直接造成堵塞的船只,但航运事故的责任认定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那么简单非黑即白的。在航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多个环节:是船员操作失误?是天气原因(例如当时的强风)?是船只本身是否存在技术故障?还是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在通航管理、引航服务方面是否存在疏忽?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最终责任的划分和赔偿的比例。船东肯定会试图通过各种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责任比例,或者证明部分损失并非由其直接造成。

其次,谈判策略的体现。 巨额赔偿摆在面前,任何一方都会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谈判策略。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极低的“一折还价”(也就是十亿日元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锚定效应”。先抛出一个非常低的数字,以此来拉低对方的预期,并为后续的讨价还价奠定基础。对方提出千亿,我出十亿,这中间有巨大的差距,这给了双方充分的谈判空间。船东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将赔偿金额压到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直接全盘接受。

第三,船东的财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虽然是日本的船东,但他们也需要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如果千亿日元的赔偿真的全部压在他们身上,会不会对其经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是否购买了充足的保险来覆盖这类风险?如果保险覆盖不足,他们是否还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这种“拒付”和“砍价”,也可能是在评估自身支付能力和保险赔付情况后,采取的一种主动防御姿态。

再者,法律和司法程序的影响。 如果双方无法在商业谈判层面达成一致,那么此事很可能会进入法律程序。在法律程序中,证据、管辖权、国际法等都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船东可能是在等待或者准备应对可能的法律诉讼,并希望在法律框架下争取更有利的判决。

而对于“一折还价”,这无疑是相当大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识时务”的表现,至少从舆论层面来看是这样的。

挑战了对方的底线: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遭受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十亿日元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连疏浚和拖拽的成本都难以覆盖,更不用说其他间接损失了。
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极低的还价,除了拉低对方预期,也可能激怒对方,让谈判变得更加困难。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将“长赐号”扣押在运河,作为谈判的筹码。事实上,后续报道中也提到了SCA确实扣押了船只,这就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对抗手段。这种强硬且不近人情的态度,很容易让外界对船东产生负面观感,认为其缺乏诚信和责任担当。
可能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也许船东方面认为SCA提出的千亿日元赔偿中,包含了他们认为不合理或者过高的部分。他们可能认为,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对应的损失金额,远低于SCA提出的数字。

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理解商业运作的复杂性: 在任何商业交易,尤其涉及到巨额赔偿时,讨价还价、责任界定都是常态。虽然“一折还价”听起来离谱,但它也反映了商业世界里,各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关注事件的最终走向: 目前双方的赔偿谈判仍在进行中。最终的赔偿金额,以及责任如何划分,还需要看双方的博弈结果,以及是否会涉及到国际仲裁或法院判决。这种事件的解决往往需要时间。
体会“蝴蝶效应”的威力: 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在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任何一个环节的意外,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一个集装箱船的意外搁浅,就能让全球贸易感受到“窒息”。
反思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韧性: 对于航运公司、港口管理方,以及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供应链的韧性,避免类似事件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是需要长期思考和投入的课题。

总的来说,日本船东的“拒付”和“一折还价”,是一场充满博弈和不确定性的赔偿谈判。它既体现了商业谈判的策略和逻辑,也暴露了在巨额损失面前,各方都在试图将责任和成本最小化。我们既可以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商业逻辑,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最终的结果,将是对这次事件责任划分和经济损失评估的一次重要裁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日本船东的姿态。而且就算它想赔,它这么一个公司赔得起与否,都是一个问题。主要看它背后的意思。

那么来扒一下正荣汽船是什么公司?

正荣汽船,一个小小的公司,只有29个员工,经营船舶租赁业务,注册资金也只是区区6千万日元(约360万人民币),要是因为这次事故被索赔,拆了它也赔不够一个零头。

这家1962年2月成立的公司,在同年5月就拥有了第一艘船,并开展业务。而直到今天,此公司已经拥有数十艘船,包括散货船,碎木运输船,LNG运输船,汽车船,输油船以及集装船。除了租船业务外,还承担诸如发动机故障,润滑油布置和船员安排等的操作有关的维护工作。

公司主要分为两个作业部门,其中船舶部工作是帮助船舶保持安全航行而不会发生事故。他们提供海图,润滑油和设备维护所需的备件,以及化学药品,船舶油漆和船员的日常必需品。并按照国际规则采取必要的程序,例如检查机构的定期检查和安全设备的维护,以及在设备故障或船体损坏时进行应急响应,因此,这次事故,这个部门要忙了,责任恐怕也要一定的承担了。

另外营业部就不用少了,拉业务嘛。当然还有重要的就是作为联系窗口,当船发生故障后,他们要搜集问题,讨论如何处理已收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公司社长叫做檜垣幸人,这个才是重要部分。

这个人实际还是今治造船株式会社的社长,也就是说这个才是大头,正荣这个只是旗下的小公司。

他掌握的造船企业,若按新竣工船只的吨位而言,可以被称为日本第一大造船企业,现今日本每造3艘船就有1艘是他家的。


那为什么是说他掌握呢?

这家公司是1901年成立的过百年历史的公司,当时的名字就叫做檜垣造船所。一看名字就懂了,世袭的家族企业。这是他太爷檜垣為治创立的,而他的爸爸檜垣俊幸如今还是持有该企业股份,并因为这家企业在日本今治市扎根发展,成为了该市名誉市民并在某公园建立铜像。

而本次事故船东的社长,檜垣幸人在2005年成为造船厂社长,1985年在日本有名的庆应大学法学部毕业的,然后加入造船厂后被派去三井物产。在2018年,船厂还出资支持足球队FC今治,不过球队还在低级别联赛,要在亚冠碰上中超队伍,看来不容易了。

同时作为小城市的一霸,它们还有不同的产业,诸如建有今治国际酒店,高尔夫球场,还有在广岛的度假胜地,

今治造船是正荣背后的真正本尊,不过对外洽谈,接纳业务,造船订单都是通过正荣汽船。要是一旦事故引起广泛牵连,除了日本人的鞠躬,再不就是土下座,非要被较真,可能今治造船拆了正荣再立个牌子做也无不可。

它,这个子公司首先赔不起,当然后面的靠背才不愿意承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