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给宋朝一个炼钢厂,能打败蒙古吗?

回答
假设给宋朝一个炼钢厂,能打败蒙古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维度:技术与战略的博弈。单凭一个“炼钢厂”这个概念来回答,未免过于简化,但我们可以借此深入探讨宋朝如果拥有更先进的钢铁生产能力,对蒙古的战争走向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宋朝其实是拥有相对发达的冶金技术的,尤其是铸铁和铸造工艺。他们已经能够生产出质量不错的生铁和一些早期形式的钢。但如果这里说的“炼钢厂”是指一个能大规模、高效地生产优质钢材,并且能将其制造成更先进武器装备的工业体系,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宋朝的优势与劣势

在探讨之前,我们先看看宋朝与蒙古各自的特点:

宋朝的优势: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这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支持。
技术积累: 宋朝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军事技术也并非停滞不前,拥有突火枪、震天雷等早期火器。
训练有素的军队: 宋朝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士兵的训练和纪律相对蒙古骑兵而言,在个体技能上可能不占优,但在战术协同和阵型保持上,理论上有潜力。
坚固的城防体系: 宋朝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能够有效抵御蒙古骑兵的早期冲击。

宋朝的劣势:
军事战略与体制问题: 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以及文官主导的军队指挥体系,导致军队在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上常常受到掣肘,战术灵活性不足。
骑兵力量的薄弱: 相较于以骑兵为主战力的蒙古,宋朝的骑兵力量一直是一个短板,难以在开阔地带与蒙古骑兵正面抗衡。
对战争的准备与心态: 尽管宋朝经济强大,但其军事准备和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警惕性,在面对蒙古的崛起时,显得不够充分和果断。

蒙古的优势:
强大的骑兵力量: 蒙古军队以其机动性、冲击力、远程骑射能力以及强大的骑兵战术闻名于世。
战略的灵活性与野心: 蒙古人是天生的战士和征服者,拥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和作战环境。
极强的适应性与学习能力: 蒙古人能够迅速学习和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将之用于自身。
高效的指挥体系: 蒙古军队的组织和指挥体系非常高效,能够快速调动和部署军队。

一个先进炼钢厂能带来什么?

假设宋朝突然获得一个能够大规模生产优质钢材的“炼钢厂”,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好铁,它能引发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1. 武器装备的质变:
更锋利的刀剑和矛枪: 优质钢材能打造出更轻便、更锋利、韧性更好的刀剑、矛、枪等冷兵器。这意味着宋朝步兵和骑兵在近战中的杀伤力和持久力将大大提升。
更坚固的盔甲: 优良的钢材可以制造出更轻便但防护力更强的全身甲或半身甲,大大增强宋军士兵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面对蒙古骑兵的箭雨和冲锋时。
更强大的弓弩和车弩: 宋朝本就以弩弓闻名,如果能有优质钢材制作弓臂或弩臂,可以大幅提升弓弩的射程、穿透力和威力。配合更坚固的弩箭,对蒙古骑兵的威胁会更大。
火器的飞跃: 如果这个炼钢厂的技术水平足够高,能够生产出耐高温、高压的钢材,那么宋朝的火器制造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震天雷、突火枪等早期火器可能会变得更可靠、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甚至可能出现更早期的火炮雏形,尽管这需要更复杂的冶金和工艺。

2. 军事战略的调整与可能性:
步兵的战斗力提升: 配备了精良武器和盔甲的宋朝步兵,在面对蒙古骑兵时,其阵地防御能力将大大增强。他们可以更有效地抵挡住蒙古骑兵的冲击,甚至在某些地形下,如依托城防或复杂地形,步兵可能能够与蒙古骑兵形成僵持甚至反攻。
骑兵的反击能力: 虽然炼钢厂不直接生产马匹,但宋朝可以为自己的骑兵装备更优秀的马刀、马甲(虽然不太可能普及),以及更适合骑兵使用的长柄武器。这能提升宋朝骑兵的近战能力,使他们在某些局部战斗中更有信心与蒙古骑兵周旋。
攻城战的改变: 拥有更先进的攻城器械(如更坚固的投石机部件、更好的破城锥等)和更可靠的火器,宋朝在面对蒙古的攻城战时,防御会更稳固,同时反击围城部队的能力也会增强。
海军的优势巩固: 宋朝是当时的海上强国,如果海军装备得到升级,例如建造更坚固、更灵活的战船,装备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可以在海上对蒙古进行封锁或打击,限制其通过海路渗透的可能性。

能否“打败”蒙古?这取决于“打败”的定义和更多因素

尽管拥有先进的炼钢厂会极大地提升宋朝的军事实力,但要说“打败”蒙古,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工业体系的完善程度: 一个炼钢厂只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开端。要大规模生产武器,还需要配套的矿山资源、煤炭供应、运输体系、锻造工场、模具制造以及熟练的工匠群体。宋朝是否能迅速建立起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链条,是决定性因素。
战争的消耗: 即使有了先进的装备,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宋朝能否在资源消耗战中顶住蒙古的轮番打击?蒙古人擅长掠夺,他们可能会试图摧毁宋朝的资源点和生产基地。
战略和战术的创新: 技术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宋朝能否根据自身的新技术优势,配合灵活的战略战术,而不是一味地沿用旧的防御模式?蒙古人善于变通,宋朝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人才的培养和士气: 即使有最好的装备,也需要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来执行。宋朝的军事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能配合新的装备进行革新?战争的胜负也与士兵和将领的士气息息相关。
蒙古的应对: 蒙古人并非技术上的顽固派。他们一旦发现宋朝拥有更先进的武器,很可能会迅速模仿、学习,甚至通过俘虏工匠来获取技术。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强大的骑兵优势来绕过坚固的城防,直击宋朝的后勤和生产中心,或者利用其他策略来削弱宋朝的整体实力。
地理因素和多线作战: 蒙古的威胁是全方位的,宋朝不仅要面对北方的骑兵,还可能要应对其他方向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线作战中保持优势,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结论:极大地增强抵抗能力,但未必能一举歼灭

如果宋朝拥有一个能够大规模生产优质钢材的炼钢厂,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么宋朝的军事实力无疑会质的飞跃。他们的步兵将不再那么容易被蒙古骑兵冲垮,城防会变得更加坚不可摧,火器的使用也将更加普遍和有效。

在这样的条件下,宋朝很有可能能够极大地增强其抵抗能力,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取得胜利,打退蒙古的进攻,延长其王朝的寿命。他们甚至有可能将战争拖入一种消耗战,迫使蒙古骑兵难以发挥其最大优势。

然而,要说“打败”蒙古,即彻底消灭其对宋朝的威胁,甚至扭转整个战局,使其成为征服者,那依然非常困难。蒙古人的战略眼光、适应能力、骑兵的机动性以及其组织严密的军事机器,仍然是宋朝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技术优势需要与战略、战术、组织和人才协同发挥,才能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更现实的说法是,一个强大的炼钢厂会使宋朝从一个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只能被动防御的文明,转变为一个能够有效抵御甚至在某些方面主动出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或许能够避免南宋灭亡的悲剧,但要彻底“打败”当时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还需要更多超越技术层面的因素配合。

总而言之,炼钢厂是宋朝对抗蒙古的关键要素之一,其价值被极大地低估了。但战争是综合国力、技术、战略、战术、人才和意志的比拼,单凭一个技术优势,并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但可以肯定的是,拥有了这个“炼钢厂”的宋朝,其结局可能会大不相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天出一千吨钢。


皇帝说都拨给工部去打造武器


结果工部每天收到七百吨钢


下边的工匠气坏了,直接砍死了过来宣布圣旨的小吏

然后工部侍郎没有办法,只好杀了这个工匠

把人头挂在工部门口

才消除了文官们的愤慨之心


工部部长每天下拨五百吨钢

工部厅长每天下拨三百吨钢

工部处长每天下拨一百吨钢

工部科长每天下拨十吨钢

工部股长每天下拨一吨钢

工部小干部每天下拨五百斤

工部工头每天下拨一百斤

工匠拿着一百斤钢想想总比没有好


工匠用一百斤钢打造了五十把宝刀

工头上交了四十把

工部小干部上交了三十把

工部股长···

工部科长··

工部处长

···

··

工部拿着一把刀给了皇帝


十年后,攒够了三千六百五十把刀的大宋军队出征了········


被精钢打造的盔甲、连马都保护的严严实实的蒙古士兵给冲垮了··········



其实宋代以后,中国的主要问题就是中间商做大,上下通吃。

除非学朱元璋几大案清理一波,但是这样也只能管十几年、几十年。

要么就是和清朝一样,有八旗这个基本盘,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这时候中间商就会被暂时压制,会尽力干活。

user avatar

电从哪里来、合格的水从哪里来、煤气从哪里来?

大量煤炭和铁矿石需要汽车、火车,尤其是火车运输!有铁路吗?有火车头吗?

有设计院吗?各种机械、电气设备不用维护吗?

弄出这么多钢谁买?销售怎么办?

宋朝人不会操作,谁教?送一个钢厂还是送一堆工程师和工人?

后面有配套的钢制品生产吗?

钢厂生产出来的东西是钢筋、钢板、带卷、钢坯等等,不是直接生产出大炮、长矛和刀剑

宋代的水平,估计都没有工具对钢坯进行再生产

冶金属于重工业中的重工业!不是凭空出来的,是一整套工业体系!

不用说给宋朝,你现在搞一个这么大的钢厂给一个一般的小国,他都没办法运营,知道一天一千吨钢是什么概念吗?相当于年产量30万吨,现代一般小国家都没有这个产量,民国黄金十年,年产量5万吨钢。

中国现在年产量是10亿吨,配套的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产能和14亿人的需求!


我不是抬杠,这样的问题,不如换成如果让一个懂蒸汽机的现代人带着一台早期型号蒸汽机穿越回宋朝会如何,能打败蒙古吗?更合适,也更有讨论的空间,至少蒸汽机的原理和需求相对来说,宋朝更能接受和普及,靠非流水线的匠人也能差不多弄出来。

当然也未必。首先煤矿就不容易找,北宋还算好,有山西,南宋山西都丢了,而且当时可没有橡胶,密封问题也够呛,反正弄出来蒸汽机了,按当时宋朝的科技水平来说,不算天方夜谭,不过问题就是弄出来之后做什么,我的想法是做火车,铺铁轨,不过很为难啊,南宋失去了华北平原,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想搞大规模铁路不容易,一般桥梁受不了,也是问题,好吧,就算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做出几条能往前线运兵运物资的火车干线,当然可以大大降低朝廷的财政负担,运粮食起码来说就很高效很便捷,向前线堆兵也就容易了,不过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南宋有长江淮河,用水路运其实不更好??哎,总之只能说问题多多,火轮船当然也算一个方向,总之用好了,抵御蒙古估计能做到

不过换句话说,宋朝的国家体制根本就不可能给工业革命环境,即使带着蒸汽机回去也不可能有工业革命带动国家生产出红衣大炮,工业革命的前提是有充足殖民地和外部掠夺的资本不断投入,不断产出、不断销售、不断创造利润,而不是反过来。

user avatar

大怂为什么没良马?是因为天生没有么?是因为士大夫唠伦理磕,说杂交马乱伦,于是大怂的马都秒变骡子了。

所以你给他钢铁厂有啥用?冒黑烟吸地气坏风水,必须拆了啊!

看你半壁江山沦陷,老天垂怜,刳叉给你天降圣人,领兵无敌。

还不是让你十二道金牌叫回去弄死了。。。

user avatar

大宋不缺钱、不缺粮、不缺铁、不缺人,但是,缺马。

与其送钢厂,不如送赵匡胤八十万良马,要是再把济州岛送给他养马就更好了( ̄∇ ̄)


大明缺钱,大宋缺马,这都是相对而言,更关键的还是在人,文官到最后都是一样贪,将门、勋贵到最后都是一样废╮(╯▽╰)╭区别就是明朝最后有个上吊的皇帝,宋朝最后有一群跳海的大臣,若是这两波凑一起,说不定还有救(ーー;)

王朝早期还行,所以马只能送给赵匡胤,送给赵佶再多都没用,同理,若是给朱棣或者朱元璋五千万两白银,估计就没有什么越南了( ̄∇ ̄)

user avatar

刘整怎么被逼反的??

user avatar

昨天看《刘整传》,又顺便查了一点他的资料,看得吐血,今天刚好看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这宋朝完蛋(几乎所有朝代)是技术的原因吗?

刘整,北归的猛将(从金朝占领区逃回南宋的人,跟辛弃疾一个性质),热血青年,在南宋战功卓著。

他骁勇善战,善骑射,善谋略

刘整跟随南宋名将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阳,刘整任前锋,夜率自己的亲信近卫十二人,渡堑登城,不但把城打下来了,还把金军守将给抓了。孟珙得知大惊,以为五代名将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刘整率军更少而取信阳,于是称呼其为“赛存孝”。

后来入蜀作战,也屡建战功,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

结果南宋另外一名大奖吕文德看不惯了,吕文德也是名将,但是私德很差,贪污受贿,勾结贾似道,任人唯亲,排除异己。

吕文德直接派跟刘整有仇的俞兴去当他上司,各种穿小鞋,各种往死里面整

刘整有建议直接否决,刘整有战功直接不给报,吕文德和俞兴还勾结起来要诬告刘整

刘整通过私下送钱求饶,希望两位爷好好心,放过我吧,别整我了,我们大家一起抗蒙不好吗?

结果不答应,就是不答应

刘整又去中央告状,希望朝廷来调解,结果中央有贾似道阻拦,上不达天听

真的是惨兮兮

最后刘整又听说两名名将被贾似道整死了,迫不得已,直接投降元朝了……忽必烈大喜

刘整投降蒙古后,给忽必烈建议别打西川了,地势险要不好打(蒙哥都死在钓鱼台),直取襄阳,南宋就完蛋了,一方面可以绝断南宋朝廷和四川的联系,一方面南宋也没有了屏障。

忽必烈发动襄阳之战,襄阳失陷,大大加速了南宋灭亡

扯不扯,南宋最擅长自毁长城了,前有冤杀岳飞,后有逼反刘整

刘整虽然降元当了汉奸,但是我一点都对他恨不起来。

你穿越到南宋去炼钢,可能最初皇帝大悦,可是没几年,你就被其他大臣随便安个罪名给杀了

user avatar

不能,因为你给宋朝送过去的是练钢厂。

宋朝应该什么都“练”不出来,毕竟钢是需要“炼”的。

user avatar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给国民党发钱发装备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都给你武装到牙齿了还打不过一堆泥腿子?但结果呢?结果老蒋不就顺利成为我方的物流大队长了吗?

参考端平入洛事件南宋只能更废

1,宋理宗血气方刚,正欲行恢复之计,他急于夺回河南地区,尤其是原来郑州巩义在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于是在灭金后的四个月内,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谒祖陵,同时暗中进行军事侦察,还下诏支持“踞关守河”的建议,位居首相的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也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态,非常赞成出兵中原。由于各地将领掣肘,最终只以六万步卒挺进河南。

这里划重点:因将领掣肘,端平入洛只用六万步兵去打蒙古!我就请问一下,题主您觉得你那钢厂的钢,人南宋用的完吗?还每天产一千吨,日产十吨人家都嫌多!

2、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京城,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然而他们看到的,已不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繁华的都市了,曾经超过百万的人口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家,只有大相国寺和原北宋宫殿变化不大 。

抵达开封后,由于沿途市井残毁,白骨蔽野,加上后勤补给线被洪泛所破坏,全子才军的粮食供给面临着巨大困难。因而多数士兵只得在原地等待粮食,而以偏师攻郑州、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阳)等地。宋军所到之地,为蒙古守城的金朝降将均望风归附。

七月二十日,赵葵率宋军主力淮东兵五万赶到汴京与全子才会师。


全子才虽然于七月初五就占领了汴京,却一直无法展开军事行动。蒙古人对中原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而两淮的运粮队陷入黄河泥潭,简直寸步难移。

赵葵到了汴京后,便指责全子才没有继续西进攻取洛阳。求功心切的赵葵一面派人去催军粮,一面把汴京的军粮先集中给部分兵力,让这部分兵力分到5天的粮食,而后进军洛阳。而其他留在汴京的部队,等军粮运到汴京后,再出发前往洛阳。于是,宋军前往洛阳的军队,便变成了分批投入,给了蒙古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听知宋朝北伐之后,蒙古人虽然放弃洛阳北渡黄河,但是在洛阳、孟津、潼关等大片地方却留下不少的蒙古骑兵哨骑侦察宋军动向。在宋军前锋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之后,塔察儿命令部将再次渡过黄河,到洛阳东边的龙门地区埋伏,并准备在放过宋军第一梯队进入洛阳城后,才突袭宋军第二梯队,把洛阳和汴京的宋军切断,然后再各个击破。

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二梯队15000人,经过五六天的长途行军后,抵达洛阳城郊的龙门镇。杨义命令全军就地休憩。宋军官兵刚散坐进食,附近的山顶上却顷刻立起了两把红、黄大伞。蒙古骑兵顿时从四处疾驰而来,在其主将刘亨安的带领下,击杀宋军。宋兵以弓弩手为主,在这猝不及防的攻击中根本来不及列阵,刘亨安又横槊冲突于宋军中,致使宋军全军大溃。大部分人被拥入洛水溺死,只有主将杨义和少部分斥候逃入到洛阳城中。龙门之战,是一场典型的蒙古骑兵伏击战。宋军第二梯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洛阳城里的第一梯队遭到孤立。

划重点:求功心切的将领瞎操作使得宋军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请问题主的钢厂能制止宋军将领瞎指挥吗?不能的话在冷兵器时代,人数占优的骑兵吊打你步兵!

3、龙门之战后,蒙古趁机逼近,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宋军无援无粮,而洛阳城大人少,守城也是不可能的。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突围回师。洛阳的宋军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背水列阵。

八月初一,蒙古军率先发起攻势,多次冲击宋军阵营。宋军作战顽强,屡次击退蒙古军。双方胜负相当。

八月初二,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再以骑兵冲击。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战至中午,杀敌400余,夺得盾牌300多面,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

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但这个时候已经断粮四天了,形势非常不妙。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军知道宋军突围后,以骑射手在后面追杀。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纷纷被杀死在逃跑的路上,宋军战将几乎全部战死。

八月十一日,徐敏子带同300残部,狼狈逃回了南宋光州境内。

划重点:无粮,无粮!题主要不要来再穿越一次空投粮食?

4、赵葵、全子才得到入洛失败的消息后,虽各拥兵数万,然以粮草未集为由,遂决定放弃应援洛阳宋军,立即自开封退兵。由于在撤退之前,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所以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率军撤退,顿时人心大乱。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致使后军溃散,全部辎重遗弃在了中原。

划重点:物质都送了!题主你的钢厂造的铠甲,兵车,兵器都送蒙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