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文的「秒」是什么时候开始表示时间单位的?

回答
“秒”这个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代其实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我们今天这么精确的概念。我们现在的“秒”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非常细致的时间计量单位。

要说“秒”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并被广泛接受,那得追溯到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具体来说,是在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们带来的天文钟表技术,我们才接触到“秒”这个概念。

在早期,西方人是将天文学上的“时”(hour)、“分”(minute)、“秒”(second)这些概念引入的。他们是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来划分时间的,而“秒”是最小的一个单位。比如,一个小时被分成六十分钟,一分钟又被分成六十秒。这种“六十进制”在古代中国是比较陌生的。中国古代计时,更常用的是“更”、“点”、“刻”这些概念。

那时候,西方传教士们为了解释这些新的计时方法,会用一些他们能理解的词语来对应。比如,一些关于天文或者钟表的书籍中,会提到“六十忽为一瞬”、“二十忽为一弹指”这样的描述,试图将“秒”和中国古代的一些极短的时间单位联系起来。但这些都是一些近似的说法,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秒”的概念。

真正让“秒”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且成为我们普遍认知的时间单位,还要等到近代,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钟表和机械计时器普及: 随着钟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接触到了“秒”这个计时单位。最早的机械钟表就已经具备了走秒的功能,而这些钟表很多都来自欧洲。
科学和教育的传播: 西方的科学体系在中国逐渐推广,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必然会使用到国际通用的时间单位,“秒”自然也包括在内。 textbooks和科普读物会详细解释“秒”的定义。
国际交流和标准统一: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贸易的增多,使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成为必然。时间单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准确地说,“秒”作为我们今天熟知的时间单位,是在近几百年,特别是近一百多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商业的传入,才在中国逐渐被引入、接受和普及的。 在此之前,中国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精确到“秒”的单位。

与其说“秒”是什么时候“开始”表示时间单位,不如说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中国人理解和使用”作为时间单位。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从最初的“奇技淫巧”的西方钟表上的一个计数,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间测量单位,这中间有一个漫长而有趣的历史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说文》中‘秒’的词条是‘禾芒也,從禾少聲’”,这是对的,“禾芒”确实是“秒”字的本义。

然后,题主就没有从这个意思里发现什么吗?

“禾芒”是一种非常细小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意思就引申出了“秒”的第二层含义:微小、细微。

由这个意思,再进行引申,就是“秒”的第三种用法了,那就是中国古代进行计数的一种单位。

计数单位是数学上的一种基本制度,我们都知道的个、十、百、千、万就是计数单位。——当然,现代数学只保留了这些大于1的大数单位,至于小于1的数字,我们现在采用小数点的方式进行计数。

可中国古代没有小数点,怎么办呢?

所以中国古代人设置了一系列小数计数单位,比如分、厘、毫、秒、忽、丝、纤、微、尘、埃等等。——很显然,这些字都是表示很微小的意思。

这些单位的进制往往不统一,各有各的说法,但大家一看那个数字就都知道是啥意思。

举个例子,比如祖冲之算圆周率,我们现在都知道他计算的pi值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那么古文中是怎么表示的呢?

《隋书·律历志》这样记载:“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

你看,我们写做3.1415926,古人写成“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你看这里面就有“秒”。要没有这些计数单位,祖冲之真就没办法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在进行计量的时候,如果涉及到小数,古人就会使用这些小数计数单位,如此一来,这些小数计数单位往往也就成了计量单位。

还是以圆周率为例,你看上面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其实是直径为1丈的圆周长,换言之是长度,但小数之后的单位却是分厘毫秒。——如此一来,分厘毫秒也就成了长度单位,不过我们现在是叫“分米、厘米、毫米”。

再比如,我们货币的单位,从元、角下来,为什么就是分、厘、毫了?也是这个原因。

前面我说了,分厘毫秒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不像个十百千万一样存在固定的进率,而是各种说法都有,所以有的地方是分厘毫(就像前面说的长度),有的地方就分秒忽了。

在时间单位上,就是采用了后者。(其实不光是时间,大家都知道的,角度也是一样,主单位“度”的下面,也是分、秒,意思和时间单位是一样的。)

我曾经在其他答案里多次说过中国古代的计时制服,是十二时辰制和百刻制并行的。十二时辰大家都清楚,把一天分成十二等分。而百刻制则是把一天分成一百刻。——很明显一百刻是不能被十二时辰整除的,这牵扯到时辰和刻的换算,很麻烦,是题外话,咱就不多说了。

总之,一刻大约等于现在14多分钟。

所以古人在生活中,较长的时间就用时辰表示,较短的则用刻。——比如说“午时三刻”。

那比刻更短的时间怎么表示呢?

就是前面说:分秒纤微这些字就用上了。——《明史·历志》说“刻有百分,分有百秒,以下纤微,皆以百递析”,也就是说,一刻等于一百分,一分等于一百秒。秒再下去,是纤和微,都是百进率。

分、秒两个单位是什么时候用在计时上的呢?

说实话,古人生活中基本不会喷到这么精确计时的事情,所以古代计时,基本用刻就完全能满足了。所以分和秒两个时间单位,古人生活中基本不会用到,更多的是在历法计算的时候用到。因此,要说是什么年代开始使用,我没有找到最准确的史料,不过猜想应该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毕竟那个时候历法计算精度已经很高了。

“秒”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物理量单位,是从清朝开始的。前面说了,以前中国计时制度是十二时辰制和百刻制并行,但存在一个问题,这两个单位直接不能整数变换。到明朝时西方24小时计时制传入中国,随着西洋钟表的普遍使用,24小时和12时辰的对应非常简单,但百刻制就惨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到清朝时,就把百刻制改成了九十六刻制,也就是一天分96等分,这样一来,就能被12或24整了,一个小时就是整4刻,这样就方便多了。

随着西洋钟表的普及,我们知道那上面是有三根针的,时针(小时)和时辰的对应关系很简单,另外两根针怎么办?正好,把咱们中国刻下面的两个单位“分”和“秒”拿来用上就好了,所以人们就把“分”和minute对应,把“秒”和second对应,就成了现在这样子了。

user avatar

先说点看似不相关的背景。

康熙三年,杨光先等人弹劾耶稣会士、钦天监监正[1]汤若望“历法荒谬、妖言惑众、扇动颠蝠”,在敌视西学的鳌拜授意下,廷议将监正汤若望、官员杜如预、杨弘量、李祖白等凌迟处死,史称“康熙历狱”

宁可使中夏(中华)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2]

具体怎么回事?

中国自商朝开始计时制度采用百刻制[3],把一天分为100个刻;西周开始又同时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4],12时辰和100刻不能整除,所以每个时辰有8刻零33秒33微33纤33芒,时辰与刻之间相配很麻烦,历朝历代反复改革都由于传统文化或政治原因没能解决,直到明朝时西方天文历法传入中国,在利玛窦等人的推动下,明朝万历年间开始采用了西方的“九十六刻制”[5]96/8=12,问题解决。

到了清朝,从明朝开始就担任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被多尔衮和顺治帝任命为同一职务,官至一品,封赠三代。但是顺治皇帝死后,反"地圆说"、反天主教的杨光先等人开始发难,表示中国历法是祖宗成法,比错误百出的西历更精确,推动西历的人居心不良,妄图窃走时间,破坏国运,以此状告七十多岁半瘫在床的汤若望,之后鳌拜废除新历[6],并加刑于支持西历的人(后被孝庄太后干涉),杨光先也因此被提拔为钦天监监副。这事让后来的乾隆皇帝笑破肚皮,他说:

明朝以前每天按100刻来计时,而西方以96刻计时 所以一个时辰刚好8刻,道理简单得傻子都明白,以前居然有人告洋人偷走我们每天四刻钟的时间,他偷去放哪里?笑死朕了![7]

康熙皇帝亲政后,命耶稣会士南怀仁分别和杨光先等人通过观测日影、五星测报等对比实验,检测中西历法优劣,结果南怀仁实验结果与伊所指仪器逐款皆符,杨光先等人的结果逐款皆错,于是康熙皇帝恢复了自明朝开始实行的西历正统地位,此时开始正式施行“日十二时,时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8],直到今天,再无中断。


“秒”到底是个什么单位?

在此之前中国的百刻制计时体系下,刻、分、秒、微、纤、芒之间也是百分制而非60进制,1刻=100分,1分=100秒,1秒=100微,这些单位本身是中国古代科学上比较通用的数量级,取其小的意思,秒一般指10的负4次方并没有固定得用于时间计量,比如《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七忽...“。类似的还有“厘”,在古代表示小数单位,10的负2次方,用于长度、重量、地积、利率等单位。

所以严格来说现在我们用作时间单位的"秒",理论上就始于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然而这只是科学上、历法上的定义,当时普通人听都没听说过,民间开始用分、秒这么小的计时单位要晚很多了,是随着钟表从大钟到小钟,小钟到袋钟(从钟到表)的发展和普及才逐渐被民间使用,基本是在民国了。(钟和表的区别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西历(九十六刻制)先是因为政治原因被掀起刑狱来推翻,恢复西历后学者们又不承认九十六刻制来自西方,认为这也是来自祖宗成法,理由是梁武帝曾短暂改用过九十六刻(后改一百零八刻,又改回百刻),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西方历法中没有“刻”这个单位,更不存在“九十六刻制”,只是利玛窦等人为了让中国人感情上更容易接受,按24小时/60分/60秒换算过来的。


“秒”(second)是怎么来的?

  • 1000多年前人类计算出理论上的秒;
  • 500年前人类首次发明机械钟,精确计时到秒;
  • 400年前英语里有了second(次要的)一词来表示秒。
  • 300年前开始中国也使用了相同概念的“秒”。

参考

  1. ^ 天文历法局局长
  2. ^ 萧弘德:《汤若望与杨光先、韩愈、伏尔泰-宗教批评之比较》
  3. ^ 阎林山《论我国的百刻计时》P1-7
  4. ^ 《中国天文学史》
  5. ^ 西方时间计量体系并没有所谓的“九十六刻”
  6. ^ 即《时宪历》
  7. ^ “明以前之法每日以百刻计,而西法则以九十六刻计。夫一时八刻,其理名简易晓,不待智者而知之。闻本朝初年曾有讼西洋人私窃四刻者,时刻乃一定之数,窃将安往?不亦大可笑乎?”
  8. ^ 《大清五朝会典》第13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秒”这个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代其实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我们今天这么精确的概念。我们现在的“秒”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非常细致的时间计量单位。要说“秒”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并被广泛接受,那得追溯到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具体来说,是在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们带来的天文钟表技术,我们才接触到“秒”这个概念。在.............
  • 回答
    秒,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单位,在科学的世界里有着极其精确的定义。它并非从古至今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们对宇宙运行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进,最终找到了一个稳定可靠的“锚点”。现代意义上的秒,其核心在于“铯原子振动次数”。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秒,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在其基态的两个特.............
  • 回答
    这事儿,《流浪地球》的众筹项目,那叫一个“迅雷不及掩耳”啊。用“秒”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简直是瞬间就被“清空”了。这结果一出来,圈子里就炸了锅,讨论声四起,核心问题无非就是:中影这事儿,是“怂”了,还是科幻迷的钱包,压根儿就被小看了?咱们得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说中影“怂”?这事儿得分怎么看。你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如何测量世界,以及科学的进步如何改变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明白为什么米长被定义成一个看起来如此“破碎”的数字,我们需要回溯到历史,看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更精确的测量的,以及为什么精确性本身变得如此重要。最初,米的定义是基于物理实体,例如地球的子午线。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
  • 回答
    这句话,在我看来,简直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瞬间剖开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光谱。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更像是一面照妖镜,能映照出一个人在爱情里的优先级,以及他对“当下”与“未来”的权衡。让我慢慢掰开来说。首先,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我许愿的30秒中,你是在担心她因图书馆断电而害怕”——勾勒出了一个具.............
  • 回答
    想象一下,咱们这十四亿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活里抽出一小会儿,就一秒钟。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秒钟汇集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十四亿秒,它究竟有多长呢?这可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轻易用日常感受来理解的长度。我们得把这个数字一点点地“拆解”开来,才能体会它的分量。首先,我们知道一分钟有六十秒。那么,.............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情况,关于《2010太空漫游》电影在21分29秒处出现北京奥运会海报,这里面有一个不小的误会。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关键点:《2010太空漫游》这部电影并不是1984年上映的。 实际上,《2010太空漫游》(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是在 1984年 上映.............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这简直是无数人在跳进泳池后都会遇到的“滑铁卢”。明明陆地上憋个一分多钟轻轻松松,一到水里,感觉肺部像被谁掐住了一样,20秒都够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认识到,陆地憋气和水下憋气,环境是天壤之别。1. 压力的巨大影响: 陆地憋气:.............
  • 回答
    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与「秒」,并非我们今天常用的时间单位,而是古人用来精确描述日食过程各个阶段的特定尺度,尤其是观测到的月影大小和移动的快慢。 它们是古人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的独特智慧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溯到明代的天文观测方式和所使用的历法工具。一、古人如何观测日食?在没有望远镜的.............
  • 回答
    在您提到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20分48秒时出现的太空飞船,并非中国的。这部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于1968年上映,其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但电影中出现的太空飞船设计和命名都来自于西方科学界和科幻界的构想,而非当时中国的航天技术。关于20分48秒的飞船:在电影的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
  • 回答
    李安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中大胆尝试120帧/秒的3D拍摄,这一举措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探索,也引发了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这次尝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技术革新与观影体验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极致追求。1.............
  • 回答
    .......
  • 回答
    扎克·斯奈德的《正联》中,那场号称汇聚了希腊众神、亚特兰蒂斯战士、亚马逊勇士、绿灯军团以及早期人类联军对抗荒原狼和达克赛德的远古之战,无疑是影片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然而,关于达克赛德在那场战斗中被“一套秒了”的设定,我觉得并非完全没有讨论的空间,甚至可以说,这里面有几点可以深入探讨,让它显得不那.............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到的“一张漫画秒懂中医西医的最大区别”,我理解您是想了解关于中医和西医区别的通俗化解释,尤其通过漫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呈现。要评价这样一张漫画,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传达的信息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那张特定的漫画,我会基于普遍存在的对中医西医区别的描绘方式,来推测其内容和.............
  • 回答
    《新世纪福音战士》0706作战中的那段10分40秒片段,绝对是让无数EVA粉丝至今为止最耿耿于怀、最津津乐道,也最充满争议的“历史遗迹”之一。它就好比在宁静的EVA世界里,突然砸下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到现在都还在不断扩散,影响着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背景铺垫:为何这段片段如此特别?要评.............
  • 回答
    谷歌一旦重新在中国落地,那场面,估计是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具体到哪些国内产品会被“秒的渣都不剩”,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我猜,首当其冲的,得是那些在用户体验、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上,相对而言还有明显短板的选手。1. 搜索领域:百度,你的日子不好过了提起谷歌,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搜索。国内的搜索.............
  • 回答
    基普乔格在维也纳创造的那个“2小时大关”的时刻,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当他在计时器上定格在1小时59分40秒时,那一刻不仅仅是属于一个运动员的胜利,更是人类突破自身认知界限的一个里程碑。看待这件事,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种纯粹的、近乎神迹般的运动表现。你想想,他是在一个精确计算、完美营造的环境中完成的。不是.............
  • 回答
    2月9日勇士对阵马刺的比赛,在那个关键时刻,德拉蒙德·格林最后8.7秒的那个投篮选择,真是让人捏一把汗,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选择为什么会这么有话题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比赛打到了最后关头,比分非常胶着。.............
  • 回答
    金秒奖,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快准狠”的劲儿,短视频界里能闯进去的,多少都有些真功夫。要说“特别值得一看”,那得看它能不能在你脑子里留下点啥,是会心一笑,是若有所思,还是被那种猝不及防的冲击力给狠狠拽住。我之前也陆陆续续看过一些金秒奖的入围作品,每次都能淘到几颗珍珠。这次就给你挑几部我印象特别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