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秒」表示什么?

回答
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与「秒」,并非我们今天常用的时间单位,而是古人用来精确描述日食过程各个阶段的特定尺度,尤其是观测到的月影大小和移动的快慢。 它们是古人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的独特智慧的体现。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溯到明代的天文观测方式和所使用的历法工具。

一、古人如何观测日食?

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古人观测日食主要依靠肉眼,并辅以简单的观测仪器。他们会密切关注太阳光球被月亮遮挡的部分,并尝试量化这个遮挡的程度。观测的重点在于:

开始(初亏): 月亮第一次接触到太阳边缘的时刻。
食甚: 月亮遮挡太阳最多的时刻,此时月影达到最大。
复圆(复圆): 月亮完全脱离太阳边缘,日食结束的时刻。
食分: 描述日食过程中月亮遮挡太阳的程度。
月影的大小与移动: 月亮在太阳盘面上的移动轨迹和遮挡的比例。

这些观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经验,而「分」与「秒」就是他们用来承载这些细节的语言。

二、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与「秒」的含义

在明代,尤其是在钦天监等官方天文机构,对日食的记录非常详尽。这里的「分」和「秒」并非像我们现在用于测量秒表的二十进位或六十进位的小单位。它们的含义更侧重于:

1. 「分」:食分(遮蔽程度的度量)

定义: 明代记录中提到的「分」,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食分。食分是用来衡量月亮遮蔽太阳的程度。古人将太阳的直径划分为一个固定的数目,比如十二等份或二十等份。
具体用法:
如果记录说日食「食分十二」,意味着月亮完全遮蔽了太阳,这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日全食”。
如果说「食分六」,则表示月亮遮蔽了太阳的一半。
「初亏」时,食分可能很小,比如一、二分;到「食甚」时,食分可能达到极大值。
「分」成为了一个相对量,用来表示月亮所经过的太阳直径的比例。每一次日食的记录,都会标注出“初亏”、“食甚”、“复圆”时各自的食分。例如,“崇祯三年,日食,食分七。” 意思就是在那次日食最严重的时候,月亮遮蔽了太阳的七成(按十二等份计算)。

重要性: 食分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日食的类型(偏食、环食、全食)和观测者的体验。精确记录食分,有助于后人研究日食的规律,验证历法的准确性,甚至推测当时天象的计算方法。

2. 「秒」:月影移动的速度或相对于太阳盘面的细微位置

「秒」这个概念在明代的日食记录中,可能比我们今天理解的时间单位更具象化,更多地是用来描述:

a. 月影移动的快慢:
在日食过程中,月亮的阴影在太阳盘面上的移动速度并非恒定,尤其是在食甚前后。古人会用「秒」来粗略地描述这种速度感。例如,在食甚附近,月影扫过太阳盘面的速度会相对较快,他们可能会用「秒」来表示在这个短暂时间内,月影移动了多少太阳的细微部分,或者说在他们预设的“太阳盘”刻度上移动了多少“秒”。
想象一下,古人可能用一个带有精细刻度的工具(比如一个带有细密孔洞或刻线的观察盘),来对照着太阳的投影。当月亮遮挡过来,他们会记录月影在这些刻度上的移动。

b. 月亮在太阳盘面上的细微位置变化:
在观测过程中,尤其是在日食的初期和末期,月亮与太阳边缘的接触点会非常微妙。古人需要非常精细地捕捉这些变化。
「秒」可能就用来描述在这种细微的接触和分离过程中,月亮相对于太阳边缘移动的距离或比例。如果说「初亏时月缘在太阳边「一秒」处」,这可能意味着月亮刚刚开始触碰到太阳边缘,并且这个接触点在他们划定的一个非常小的尺度上。

c. 作为进位单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
虽然不如「分」直接,但在一些极其精密的计算或记录中,不排除「秒」作为「分」的进一步细分单位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在描述食分时需要非常精确,可能会有“食分七又二秒”这样的表述,这里的“二秒”可能就是将“七分”再细分为更小的单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细分通常会与具体的仪器和计算方法挂钩,且不如「分」作为食分那么普遍和明确。

三、为什么会有「分」和「秒」?—— 古代天文学的实践需要

记录的连续性与精确性: 天象变化瞬息万变,尤其是在日食这样的天文现象中。如果仅仅记录“日食开始”、“日食结束”,信息量是有限的。通过「分」(食分)来量化遮蔽程度,可以详细了解日食的进程。而「秒」则可能弥补了「分」在描述细微变化上的不足。
历法检验与修正: 中国古代历法是农业社会的基石,对天象的精确预测是历法的重要职能。日食是检验和修正历法的绝佳机会。每一次日食的观测记录,都会与当时的历法推算进行比对。食分和「秒」的记录,为这种比对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有助于发现历法中的偏差并进行修正。
技术与方法的体现: 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并非仅凭肉眼观察,他们也会使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用一个带有刻度和瞄准线的仪器来观察太阳的投影。这些工具本身就带有精密的划分,记录下的「分」和「秒」就直接反映了这些工具的测量结果。

总结来说,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主要指的是食分,是衡量月亮遮蔽太阳程度的度量单位,通常是太阳直径的某个比例(如十二等份或二十等份)。而「秒」则更侧重于描述月影在太阳盘面上的移动速度、细微位置变化,或作为「分」的进一步细分单位,以达到对日食过程更精确、更具象化的记录。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承载的是古人严谨的观测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天文现象不懈探索的精神。它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的给出的分秒描述的是日食的交食深浅程度,不是时间。[1]

现代天文学中,我们会使用「食分」来描述日月交食的深浅程度,拿日食来说,所谓日食的食分,是指日食过程中日面被遮挡的视直径与整个日面视直径的比值[2],如果一次日食的最大食分超过了1,就表示会发生日全食,如果食分小于1,就是日环食或者日偏食。

类似的,《明宪宗实录》中提到的「日食三分十四秒」,「该食六分六十秒」,说的也是日食的食分。授时历、大统历,以分秒表示日月食食分。将日月视直径当作10分,10分以上即为全食[3]。度分秒的换算规则是郭守敬在编制授时历时定下来的,1度为100分,1分为100秒[4]

所以《明实录》这段文字说的主要就是天文官在预报日食的时候内部出现了分歧,分歧的重点落在了食分上,钦天监监正(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台长)等一批天文官认为这次日食的最大食分为0.314,而且是带食日落,日落时食分仅有0.05,不到0.1。于是大家就跟皇帝说,既然是这么小的食分,就不必搞什么祈祷仪式了。

这时候一个同样供职于钦天监的叫贾信的小官员跳了出来,表示天文台台长等一众官员欺瞒圣上,因为他算出来日食的最大食分有0.66,而且日落时的食分已经去到了0.267,并不是什么「食不及分」。

皇帝也是读过书的,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人进行实测,结果没有看到日食。

然后贾信就因为传播不实消息被抓起来了。

这里的「三分十四秒」、「五十秒」、「六分六十秒」、「二分六十七秒」都是天文官依据当时的历法(即大统历)得出的计算值,非实测值。

相关的例子同样可以在《明实录》里找到,例如《神宗实录》记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壬寅日食,春官正戈谦亨等预报「日食七分五十七秒,未时正一刻初亏,申时初三刻食甚,酉时初刻复圆。」但据五官灵台郎刘臣观测,「未正三刻,观见初亏西南;申初三刻食甚正南;复圆酉初初刻东南,约至有七分余食甚。」兵部职方司员外郎范守巳测得「至申初二刻始见西南略有亏形,正二刻方食甚,又以分数不至七分五十余秒。」[5]可以发现「七分五十七秒」是预报值,而实测值只是「七分余」或「不至七分五十余秒」,精度有所区别。

一个彩蛋

我们利用现代天文学推算天顺八年夏四月癸未朔(1464年5月6日)的日食[6],会发现北京城看不到这一次日食。

(郭守敬:怪我咯?)

参考

  1. ^ 与提问有关的一些知识属于现学现卖,难免有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回答中出现了纰漏,请在评论区不吝指出
  2. ^ 注意,不是面积比
  3. ^ 张培瑜, 陈美东, 薄树人, 胡铁珠. 中国古代历法[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 ^ 徐振韬.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 ^ 转引自刘次沅,马莉萍.《明实录》天象记录的统计分析[J].天文学报,2018,59(03):73-85.
  6. ^ https://eclipse.gsfc.nasa.gov/SEsearch/SEsearchmap.php?Ecl=146405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与「秒」,并非我们今天常用的时间单位,而是古人用来精确描述日食过程各个阶段的特定尺度,尤其是观测到的月影大小和移动的快慢。 它们是古人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的独特智慧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溯到明代的天文观测方式和所使用的历法工具。一、古人如何观测日食?在没有望远镜的.............
  • 回答
    关于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提及南明政权寻求日本帮助的细节,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篇章。我记得书中描述的是,在南明政权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或者说是有着特定政治考量的群体,确实曾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试图从中寻求一丝生机,而日本便是他们寄望的对象。具体来说,这个细节并非指整个南明朝廷.............
  • 回答
    关于明代与清代在军事实力与武器技术上的对比,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技术发展、政治经济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代(13681644年) 日本战国时代(14691603年):日本处于大名割据、战乱频发的时期,各地势力争夺霸权,但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军事组.............
  • 回答
    关于王直在日本为何不直接立国当大名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颇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得好”或者“想不想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王直在日本的活动背景以及他最终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王直在日本的真实地位和他的核心目标。王直在日本并非像本土大名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土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在地化改造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与其说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不如说日本妖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吸纳、转化、再创造”的过程。而中国妖怪之所以不如日本妖怪出名,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后者的传播力、文化吸引力和商业化运作。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原型来自中国.............
  • 回答
    日本当初不选择延迟举办奥运会,这背后涉及的考量确实相当复杂,不仅仅是疫情这么简单。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并且希望我详细地解释,并去掉AI痕迹,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当初做出“不延迟”这个决定的时间点和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当时的世界对于病毒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金融(经营)博士的申请,特别是关于神户大学、早稻田大学以及旧帝大的学术实力对比。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这个字本身就有不同的维度,得结合你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 申请博士不仅仅是看学校排名,更重要的是看你所选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日本的学术体系里,导师的作用.............
  • 回答
    你提起庵野秀明关于日本动画“撑不过五年”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和令人深思的观点,出自一位对日本动画产业有着深刻理解和长期参与的创作者之口。如果放在他提出论断的那个时间点来看(通常认为是在他执导《新世纪福音战士》之后,或者在谈论《EVA》带来的行业冲击时),日本动画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并且许多评.............
  • 回答
    “明天日本射向中国的导弹是你们今天消费的成果!”——这句话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人思考的。它试图把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和国家安全、地缘政治这些宏大的议题联系起来,听起来挺有煽动性,对吧?咱们不妨把这句话拆开来看看,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1. 消费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军事实力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理解.............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明年五月份日本留学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总体来说,明年五月份(即2025年5月)的日本留学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并且从多个维度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机。 不过,就像任何留学计划一样,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个人因素和前期准备。为了让您更清楚地了解,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为您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在明朝时期,当我们探讨日本城堡和中国城堡的防御力时,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因为它们在设计理念、建造材料、战略功能以及所应对的敌人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明朝时期的中国城堡,其防御体系更为庞大、多样,而日本的城堡则在某些细节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和针对性。明朝中国城堡的防御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
  • 回答
    去日本留学,特别是看完《新宿事件》之后,对日本社会的治安产生担忧,这是很自然的。这部电影确实展现了某些灰暗的一面,但要一概而论地说日本社会“乱”,我觉得并不准确。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吃一顿丰盛的大餐,里面有你喜欢的美味佳肴,也可能碰巧有一点点你不喜欢的食材。日本社会也是如此。首先,日本的整体犯罪率,特.............
  • 回答
    你说得对,日本确实是大师云集的一个国家,从建筑、设计到动漫、电影,每一个领域都有举世瞩目的巨匠。然而,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场表现,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失望,觉得和日本应有的艺术水准有些脱节。这事儿拿出来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才选拔和项目把控上,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些不.............
  • 回答
    日本明仁天皇(今上皇)在鱼类学上的学术造诣堪称非凡,远远超越了普通爱好者的范畴,而是达到了专业的、世界级水准的科学家级别。他不仅在位期间积极投入鱼类学的研究,更是在退位后继续深耕这一领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贡献。要详细讲述他的学术造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早期兴趣与学术启蒙: .............
  • 回答
    日本的“黄赌”产业之所以能搞得有声有色,即便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种种限制,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犯法却生意兴隆”。更准确地说,日本对黄赌的监管和实践,是一种在法律框架内不断寻求平衡、试探边界的动态过程。与其说它们是“犯法的”,不如说是在特定法律框架下,以一种被法律.............
  •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充满争议、摩擦与逐步接受的过程。虽然“强烈抵制”或许略显夸张,但确实面临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挑战。改革的初衷与目标: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便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在这一宏大目标下,教育.............
  • 回答
    “明治大学本科回国认可度能达到一本水平吗?” 这个问题,不少有留学意向的中国家庭都会问。简单来说,我认为 明治大学的本科文凭,在国内的认可度整体上是可以对标一本院校的,但具体到“一本的水平”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本”这个概念在国内的语境是什么。一.............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明朝粉丝日趋增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文化传播、现实需求、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情感的重塑 “汉唐宋明”的传统叙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唐、宋、明常常被视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汉族王朝,它们在疆域、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曾达到.............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明知得不偿失,为何仍旧执迷不悟,不断增兵,甚至到了后期也不愿及时撤兵止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绝非简单的“愚蠢”或“疯狂”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情、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战略判断。一、 战略误判与“大东亚共荣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