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回答
余秀华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无疑是一首极具争议性但也极其深刻的诗。它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既有对其文本本身的分析,也有对其背后社会语境的探讨,以及它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

一、 文本的直接冲击与情感力量

这首诗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其语言的赤裸与粗粝。开篇一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诗歌的传统雅致,直接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欲望和行动的现实场景。

欲望的坦诚与力量: “睡你”这个词汇,在诗歌语境中,并非粗俗的性行为指向,而是上升为一种渴望、一种生命力的喷发、一种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迫切需求。余秀华没有遮掩,而是将这种原始的欲望坦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因为它挑战了社会对于女性情感表达的压抑和规训。
行动的决心与阻碍: “穿过大半个中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距离,更是象征着跨越无数的困难、障碍、甚至是社会习俗和内心禁忌。这是一种不计一切代价的奔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寻。它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可能并非易于表达和实现这种情感,但这并没有阻止她前进的决心。
身体与灵魂的统一: 诗中充斥着对身体的直接描绘,如“月光ようだ,乳房挺着”、“屁股,像一条船”,这些词汇并非为了挑逗,而是为了真实地呈现生命存在的载体。余秀华将身体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感受和渴望是灵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没有将身体与道德或禁忌挂钩,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矛盾与张力: 诗歌在直白粗粝的语言下,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矛盾和张力。例如,诗人既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又表现出一种身体的疏离和独立;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挣扎,又有对纯粹情感的执着。这种张力使得诗歌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二、 余秀华的个人背景与诗歌的社会语境

理解《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评价,离不开余秀华的个人经历。她是一位患有脑瘫的农村女性,她的诗歌因此常常被置于“残疾人”、“女性”、“底层”等标签之下审视。

“残疾”与“主体性”: 她的身体状况让她在生理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让她在社会中更容易被边缘化和被同情。然而,她的诗歌却展现出一种强大的主体性和生命意志。她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从“被同情”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反抗。
“女性”与“欲望的解放”: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语境中,女性的欲望往往是被压抑、被规训的,甚至是羞耻的。余秀华的诗歌直接挑战了这种禁忌,她用女性的视角,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性欲、情欲和对爱的渴望。这为许多同样被压抑的女性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和解放的可能,也引发了关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公共讨论。
“农村”与“现实主义”: 她的诗歌语言质朴、不加修饰,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让她笔下的情感显得尤为真实和动人。她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粗糙,而是将其融入到对生命和情感的表达中。
争议与突破: 正是因为她如此直接和大胆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批评其“低俗”、“粗俗”,认为它玷污了诗歌的纯洁。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才使得她的诗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藩篱,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对诗歌艺术性的评价

抛开社会语境,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反审美的颠覆: 它颠覆了人们对诗歌“美”的传统认知。它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意象,而是选择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这种“反美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策略,它将诗歌的重心拉回到最根本的情感和生命力上。
力量而非技巧: 它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勇气,而非精湛的技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艺术性。正是这种“粗糙”的真实,才使得它显得更加有力,更能触动人心。
象征的深度: “大半个中国”的意象,虽然直接,但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是丰富的。它可以是空间的距离,也可以是精神的距离,还可以是社会现实的距离。这种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增加了诗歌的厚度。

四、 总结与多角度的评价

总的来说,对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评价是复杂而多维的。

正面评价: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首真诚、有力、具有革命性的诗。它大胆地挑战了社会禁忌,为女性的身体和欲望发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解放意义。它的情感力量能够穿透一切隔阂,直击人心,引发强烈的共鸣。它也代表了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和表达上的重要突破。
负面评价: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首诗过于直白、粗俗,缺乏艺术上的精致和韵味。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诗歌审美,认为其表达方式有损诗歌的格调。
辩证看待: 更为公允的评价,应该是辩证地看待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语言的突破,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生命体验、情感勇气和社会反思。她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复杂态度,同时也唤醒了许多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最敏感和最容易被回避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余秀华个人生命呐喊的体现,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冲击,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情感的一次拷问。它鼓励我们以更坦诚、更勇敢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爱与欲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们,这首诗成诗在2014年,不是1914年。

2014年,中国没有火山在喷,没有河流在枯,政治犯从来都是开庭重判,流民在中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

2014年,大半个中国枪林弹雨是无稽之谈,麋鹿在1900年前后就在中国灭绝,建国后重新引进繁育,和丹顶鹤一样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象征着什么我不多说。一个国家保护不了自己列为保护名单的动物意味着什么我也不多说。

2014年,别说2014年,哪怕是今天,中国的城镇化都不至于要到横店才能看见村庄。功能性灭绝的聚落遗址请去美国观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诗人浪漫的畅想,而余的这首诗,是用假装纪实的口吻,在进行赤裸裸的污蔑。这种诗迎合的是谁的口味?请自己想清楚。

不提余秀华前几年支持方方的各种言论不提,“我始终觉得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堪称“经典”。

诗不见得有多好,不过是符合某一搓人的利益需求,被推到台前来了而已。希望各位读客理智一点,想清楚了再发言,不要跟风,别当了枪手。

对于睡你不睡你的,只是吸引眼球的一个幌子,这首诗根本不是爱情诗。看了下其他答主的回答,连这个幌子甚至都是抄来的。


已修改,删除了情绪所致的“攻击、歧视、骚扰”的内容,剩下来的内容我已经是相对客观了,拜托高抬贵手。

user avatar

这首诗到底好不好?有多好?好在哪?咱别急于下结论,分析完之后,留给大家自行判断。下面直接上干货。

对这首诗的理解,个人认为不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睡你(及被你睡),第二层是大半个中国(发生的事情),第三层是穿过(即穿越)。这三个层次,在正文中是依次出现,但又存在一种承上启下的回旋递进关系。同时,这三者又以反序的方式出现在诗题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下面逐层剖析之。

先看第一层(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这一层的直接涵义乍一看还是比较明晰的,就是以类似于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手法,直接讲述睡你过程中的快乐(肉体碰撞催开的花朵),以及这种快乐催生的精神幻象(虚拟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像花一样重绽)。

如果只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猜想,这不就是首爱情诗吗?甚至可能联想到《西厢记》里的性爱描写:“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到此,至多是古典爱情小夜曲的现代译本。

再看第二层(大半个中国):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原来,在睡来睡去的小夜曲之外,大半个中国还在发生各种撕裂各种疼痛的事情:火山、河流、政治犯、流民、麋鹿、丹顶鹤——各种自然、生态、人性的风暴席卷而来,构成了一个摇摇晃晃的人间。

由于这一层突然跳脱了,宏大背景的铺展与前面的小我之爱的强烈对比(庞大的痛与微渺的乐),使诗意陡然开阔,诗风由东南风急转为八级台风,诗味由甜腻骤变为苦涩。

读者由此被带入迷乱和期待:接下来,还有什么吊诡的事情发生呢?

这就到了最后一层(第三层,穿过),也是最长的一层: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前三句“我是”的排比,把前两层的撕裂缝合了。

“枪林弹雨”,呼应和承袭第二层的“枪口”。

“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时间与色彩的极度对比,凸显巨大的痛苦与绝望被压缩、罐装进了一个短暂的黎明——爱欲与性乐的发泄。

“无数的我奔跑成一个我”,撕裂的人性在性爱的黎明中暂时得以“破镜重圆”,修复如一。同时小乐和大痛的撕裂,也在这时达成了统一(摁进一个黎明、跑成一个我)。

到这里,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说是基本完整了,就像三步曲一样,层层回旋,步步递进,最后以不由分说的强横让一切浑然一体。

如果就此结束,这首诗似乎也能成立,但却是一首莫名其妙的诗,有谜面而无谜底,强横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于是接下来,诗人再展笔墨,亮出谜底。

被蝴蝶带入歧途、把赞美当成春天、把横店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这三个意象,分别表达了现实、感性、理性的三种人生囧境。

蝴蝶飞不过沧海,跟着美丽的蝴蝶寻找虚幻的前途,注定逃不过坠入深渊的命运。这是现实中误入歧途的囧境。

把人为的、违心的、非自然的赞美当成了自然的春天,就像肉体催开的花朵虚拟出春天,都是感性所犯的荒谬自欺的囧境。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这句直解当然就是作者的故乡湖北钟祥市横店村。但是,醉爱君认为也不妨再做别的理解:浙江横店。而这一横店的建造,众所周知是模仿的故宫。因些,这句诗未必只是笼统地说反认他乡是故乡,又或许是确指把故宫当故乡(而故宫作为喻体的内在涵义实在太丰富,此处省略一万字)。这是思想迷途的理性囧境。

(当然,你要笼统地把“和横店类似的村庄”解读为大范围内以横店方式对传统展开的粗暴兼粗糙山寨,也未完不可,但窃以为这是矮化和小看了此诗。)

而这三种囧境,最终导向唯一的结果,促成了我!去!睡!你!(或被你睡)。为什么?因为人在囧途,依然会寻找幸福。

最后回顾、总结一下这首诗以类似于哥特式建筑的繁复,形成的交响乐般的多乐章结构:

第一层:睡你——小我的快乐。

第二层:大半个中国——宏大的现实背景。

第三层:穿过(大半个中国)的各种景象去睡你——冲突的解决与原因。

一、二层可以视为并列关系,构成对比。第三层反复出现睡你,但只是呼应第一层,意境并未就此展开。浓墨重彩加以铺陈的,反而是对穿越途中冲突的幻象式、自慰式解决。而这三层,又必须通过诗题才能有机串联起来,互相延宕、递进,就如同哥特式建筑的拱门、拱顶与飞拱的互相应和与支撑。

耶酥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这是西方人对现实困境的解脱之道。而在咱们国,一切感性、理性、现实的困境,最终只能经由最本初、最原始的人性需求找到解脱之道和安慰之地。

幸,或不幸?

-------------

让阅读比吸毒更上瘾!!

原创公众号:【无读不丈夫】(wudubzf)

——以男士角度、绅士风度、入世态度,写有趣味、有品味、有回味的好文章!

无读不丈夫,有缘皆朋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