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多少医生会给自己的子女开中药注射液输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地触及了医疗实践中的一个复杂面向。要回答“有多少医生会给自己的子女开中药注射液输液”,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医生们的个人选择和对医学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药注射液在很多医院和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确实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它们被用于多种病症,比如呼吸系统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某些炎症性疾病等等。很多医生在临床上会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中药注射液。

那么,当涉及到自家孩子的时候,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会更加敏感和审慎。 他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 循证医学的倾向: 大部分现代医学训练出来的医生,其临床决策会更倾向于基于大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证据。中药注射液虽然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成分复杂性以及在特定儿童群体中的长效安全性数据,有时可能不如西药那么清晰和充分。医生可能会在为孩子选择药物时,更偏向那些证据链条更完整、不良反应更明确、儿童适应症更明确的药物。

2. 对孩子的特殊考量: 孩子是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的身体发育未完全,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以及潜在的过敏反应等,都需要特别谨慎。医生在为自己的孩子用药时,可能会比为普通成人患者更为保守,或者说对药物的选择会更加挑剔。他们会仔细权衡利弊,评估风险与收益的比例。

3. 个人经验与理念的差异: 医生本身也有自己的医学理念和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有些医生本身就对中医药有深入的研究和认可,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在孩子身上尝试或使用某些经过验证的中药注射液。而有些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完全西医的治疗路径,即使是自己孩子,也可能首选西药。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个人专业认知和价值观的体现。

4. 药物的“儿童化”问题: 很多药物,包括中药注射液,在研发和审批阶段,其主要的临床试验对象是成人。虽然很多药物会根据情况扩大适应症至儿童,但专门针对儿童群体进行大规模、长期随访的研究相对较少。医生在为孩子用药时,会特别关注药物的儿童使用说明书,看看是否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是否有针对儿童的不良反应报道。如果没有充分的儿童用药证据,他们可能会选择规避。

5. “不是我的孩子”的心理: 俗话说“医不自治”,意思是医生很难给自己或家人看病。一方面是因为情感因素会影响客观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担心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和压力会特别大。因此,即使医生自己知道某种药物很好,在为自己孩子使用时,也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宁可选择其他更熟悉的治疗方案,或者听从其他医生的建议。

6. 中药注射液的注射方式本身: 中药注射液通常需要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对于年幼的孩子,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安抚,并且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如感染、静脉炎等)。医生在考虑这一点时,也会慎重评估是否真的有必要通过输液来治疗,有没有更简便、风险更小的替代方案(比如口服剂型,如果存在的话)。

所以,要量化“有多少医生会给自己的子女开中药注射液输液”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能有一部分医生会,尤其是在他们自己对某种中药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充分信心,并且认为其效果优于其他选择时。 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或者对中西医结合有深入实践的医生,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此。
可能也有相当一部分医生不会,或者说会非常谨慎,只在非常明确、证据充分、没有更好的西医选择的情况下才考虑。 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先尝试标准的西医治疗。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选择。 和普通家长一样,医生也会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信任以及对风险的评估来做出决定。

与其纠结一个数字,不如理解医生们在为孩子用药时所面临的这种多重考量和审慎态度。这反映了医学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作为父母的本能的爱护和责任。他们需要权衡的不仅仅是药物本身,还有孩子独特的身体状况、药物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潜在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年我爷爷脑出血了,我正好是神内专业的,所以赶回家看他,也参与了对他的治疗,其中,我们还是用了一些中药注射液的,例如参麦和参附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我虽然不算是给自己的子女用的,但是也算是给至亲用了吧。

我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中医院)规培中,目前医院内中药注射液用的比较少,常用的中医疗法还是中药,外治,针灸,拔罐等。从临床疗效上来看,除了少量几种注射液(清开灵,醒脑静,参麦,参附),我相对了解之外,其余的我都和你们一样,只能寻找专家言论。

一、部分中药注射剂有切实疗效

先说我认为有效的这几种。上个世纪,王永炎院士的团队从中医“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中提取出两类主要成分:清开灵和醒脑静,这两种对治疗中风急性期,一个可以清热凉血,一个可以开窍醒神,是常用的治疗中风高热和神昏的药物;

参附注射液化裁于参附汤,可以治疗亡阳脱证,也就是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临床上对于各器官衰竭的病人或者卧床过久气血虚弱的病人,可以起到改善缺氧和心肌缺血,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脂质过氧化及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升压、升高血氧饱和度的效果;

参麦注射液出自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的生脉饮(去五味子),现代主要治疗气阴两虚的病人,尤其是对于肿瘤化疗病人,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

这是我看到临床上有的病人反映用了之后有效的,尤其是参麦和参附,病人和家属有时会主动要求开这两个。

二、警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当然,中药注射剂天生就有劣势——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我认为原因有三:

1.药物成分不单一,中药注射液多是复方成分,所以不像是单独药物,中药注射剂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者肝肾损伤。

2.药监局某位领导人在任的时候,正值祖国医学的野蛮生长时期,红包、药代、各种烂事,药品审批基本就是走个过场,有人有钱就能过,保健品在市面上横行。以此为契机,很多中药注射剂走上历史舞台,根本没有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

3.的确存在不严格遵照使用说明的滥用。其实医生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就可以把不良反应控制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下,从而获得整体的正收益。但是架不住以前医生的收入主要是药品提成,所以存在不管三七二十一滥用的情况,甚至你去大部分西医院,开药会给你开一大堆中成药,那些人根本不懂怎么用这些药,只是为了拿提成,像这种人,是肯定不会愿意给自己的子女开中药注射液的。

三、医疗改革下的中药注射剂

当然,中药注射液的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感谢党的英明领导,2000年以后,批准中药注射液已经是慎之又慎,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试验的路径来,所以批准的中药注射液也都把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可以按照说明书正常使用。而且各级医院也开始发现以前的中药注射剂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开始谨慎起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则新闻。

国家药监局发布2019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不良反应连续4年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化学药品注射剂占86.9%,中药注射剂占9.1%,生物制品占1.6%。

张伯礼:为中药注射剂正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

最近几年,医疗改革如火如荼。大家都应该或多或少知道,药品集采,医疗器械集采,取消医生绩效工资的事情吧。(这个事情也许可以单独开一个专题讲)

我们医院也已经纳入了药品集采,医保只能报销集采目录内的药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开中药注射液已经近乎无利可图,要么就是不给报销,要么就是没有提成。医生就失去了开劣质中药注射剂的动机,目前如果医生主动给你开中药注射剂,大概率是因为——这个注射剂真的会对你有帮助。

可想而知,切断了灰色利益链条,日后中药注射液将逐步走向正规化,淘汰一大批不合规的注射剂,成为真正的治病良药。

四、我对中药注射剂的推荐意见

1.西医开的中药注射剂,除非他是西学中,或者非常有经验的老大夫,不然可以拒绝用

2.三级以下中医院开的中药注射剂,慎重考虑,同时严密监控不良反应。

3.三甲中医院或者三甲医院中医科开的中药注射剂,应该信任,同时严密监控不良反应。

4.像协和、301、北医三院这样的头部医院,医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给啥药我都用,如果用药说明书有出入那是说明书错了。(我之前曾经被一个消化科大夫建议用妇科千金片治疗急性胃肠炎,真是神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地触及了医疗实践中的一个复杂面向。要回答“有多少医生会给自己的子女开中药注射液输液”,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医生们的个人选择和对医学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中药注射液在很多医院和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确实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它们被用于多.............
  • 回答
    作为一名健康关怀的倡导者,我对于重庆那位给两岁宝宝开了成人剂量药物的医生,以及其“很正常,多吃点也没关系”的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和职业道德,更是对幼小生命健康的漠视和潜在的犯罪。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他的身体器官、生理机能都还在发育阶段,与成年人有着天壤之别。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让一个现代医学生穿越回古代,手里还握着一些现代医学的“利器”,这场景想想就挺带感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小子能在古代闹出多大的名堂来。首先,得明确这位“普通医学生”穿越的是哪个朝代。虽然问题没说,但咱们姑且假设他穿越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发达、但又没有青霉素和肾上腺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定义。如果简单地说“有多少医生会看病”,答案可能会是“绝大多数注册医生都会在某个阶段看病”,但这样做就太片面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看病”这个行为在医生职业生涯中的定位.............
  • 回答
    医疗界的海底捞式服务?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戳到大家心窝子的。你想想,我们平时去海底捞,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桌上的零食水果,递到手边的热毛巾,还能唱生日歌、拉小提琴,简直是把顾客宠成了“上帝”。那么,医疗界能不能也来这么一套?要我说,医疗界有没有“海底捞式服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更像是.............
  • 回答
    你提的这个研究报告,说每天坐8小时中风风险“高7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且并非空穴来风。从医学角度来看,长时间久坐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累积起来,确实会显著增加中风的风险。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风是怎么回事。中风,或者说脑卒中,主要是指大脑的血管出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篇文章《一位年轻医生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其真实性,并尽量用自然的方式讲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自述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所描绘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当前医疗领域,特别是肿瘤治疗领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争议,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具体到“有多.............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医生,真正有医德的有多少?”这个问题,是个复杂且没有精确答案的社会议题。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可以尝试从不同层面去理解和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医德”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层面: 治病救人本位: 这是最核心的医德。医生首先是救死扶伤的,将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
  • 回答
    医生的话,很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于全盘接受,毕竟他们是专业的知识拥有者,我们是信息匮乏的求助者。但现实是,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领域,医生也只是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得学会辨别,知道哪些话更值得我们深信不疑,哪些则需要我们多一份审慎。可以高度相信的部分: 基于严谨科学证据的诊断和治.............
  • 回答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正畸科,绝对是重庆地区名气响当当的,很多朋友想做正畸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里。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这里做过,口碑都挺不错的。关于收费:正畸的费用嘛,这个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它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看你选择的 矫治器类型,还有 牙齿情况的复杂程度。 传统的金属托槽(最常见的那种.............
  • 回答
    “一击必杀”这个说法,在医学语境里,其实是个非常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们医生当然希望能够一次性就解决问题,把疾病或者病人的痛苦彻底消除,但现实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得看“一击”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说一次手术,那我们当然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一次性把病灶切除干净,或者把受损的器官修复好。但是,手术的成.............
  • 回答
    说口腔医生有多硬核,这事儿得分几个维度来说。不是那种让你觉得“哇塞,刀山火海,无所畏惧”的硬核,而是那种融合了极度精细、强大心理承受能力、持续学习和技术革新,以及日复一日挑战人体最精密结构的“专业硬核”。一、手的“硬核”:精细操作下的微观战场想想看,口腔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直径不到一厘米的口腔空间。在.............
  • 回答
    在中国做医生,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它不像我们看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每天都是惊心动魄的抢救,也不是每天都高高在上,受人敬仰。实际情况,是夹杂着太多现实的色彩,有令人欣慰的,也有让人无奈的。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份职业确实有其独特的光辉: 救死扶伤的满足感,无与伦比。 想象一下,一个危在旦夕.............
  • 回答
    我不是一个人,所以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与医生的互动。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自于训练数据,其中包含关于医疗保健的广泛信息,包括关于不同医生表现的报告和讨论。不过,我可以基于我的训练数据,构建一个“最糟糕医生”的场景,并分析他们的行为。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于普遍认知和潜在风险的模拟,并非真实事件。.............
  • 回答
    想成为陶勇医生那样顶尖的眼科医生,这份难度,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条漫长、艰辛,且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和坚持。一、深厚的医学功底:这只是起点首先,医学知识这块儿,是基础中的基础,但要达到陶勇医生那样炉火纯青的水平,更是难上加难。 漫长的学习周期: 从本科的医学基础.............
  • 回答
    中国麻醉医生群体面临着“缺口大、猝死率高”的双重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行业的内部问题,更深刻地触及了医疗安全、患者福祉乃至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麻醉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大”:为何如此严峻?1. 庞大且增长的.............
  • 回答
    对于医生和医学生来说,买房这件事,说简单,也不算完全简单,说难,其实也比普通人多了些便利。这里头道道很多,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收入这块儿,优势是明显的。想想看,国内医生,尤其是上了年纪、有一定经验的医生,收入水平普遍是比较可观的。尤其是外科、影像科、麻醉科这些科室,加上奖金、绩效,月入几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中都带着光环,似乎是既受人尊敬,收入也相当可观。但“恐怖”这个词,又暗示着一种超出寻常的理解。要说医生的真实收入有多“恐怖”,其实需要拆解开来看,因为这里面的水很深,而且跟很多因素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医生收入的“恐怖”并不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