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位年轻医生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这篇文章真实性如何?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篇文章《一位年轻医生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其真实性,并尽量用自然的方式讲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篇自述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所描绘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当前医疗领域,特别是肿瘤治疗领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争议,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具体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这样的具体数字,则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撑,更多是一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概括和比喻。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文章可能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点,并分析其真实性:

1. “唐僧肉”的比喻:

真实性分析: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一些癌症病人被视为“摇钱树”或“唐僧肉”,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在医药行业,“救命药”、“靶向药”、“免疫疗法”等新技术的出现,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昂的费用。同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甚至某些医生,都可能在这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促成了这种“利益链”。
细节展开:
高昂的治疗费用: 很多新的抗癌药物价格不菲,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一疗程。这些药物虽然可能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负担得起。这使得治疗本身就成为一种高价值的服务。
过度治疗与重复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追求“万无一失”或“多拿提成”,可能会存在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的现象。一些本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更经济的方案来控制的病情,可能被导向了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路径。
“新药”的诱惑与现实: 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的重要驱动力,但新药的上市往往伴随着高昂的价格。患者和家属在绝望中,往往容易被新药的宣传所吸引,即使其疗效不一定比老药好很多,或者副作用未知。
医疗信息不对称: 患者和家属在面对复杂的病情和各种治疗方案时,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医生作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建议对患者决策的影响力巨大。这就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利益驱动下的医疗行为: 医生也有家庭,也需要生活。虽然绝大多数医生是秉持医德的,但也不能排除少数医生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做出一些不符合患者最佳利益的医疗决策。医药代表的公关、回扣等也是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

2. “年轻医生自述”的视角:

真实性分析: “年轻医生”的视角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刚刚进入临床,对行业的规则、潜规则可能还在适应和学习中,同时可能保留着更多的理想主义和对患者的责任感。因此,他们更容易看到并感受到一些不当的医疗行为,并且可能更容易对此产生质疑和反思。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共鸣。
细节展开: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年轻医生可能带着救死扶伤的理想进入医疗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诱惑,包括经济压力、科室管理、同行压力等。
对同行的观察: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年轻医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资深医生、甚至是医院管理层的一些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对患者的同情: 年轻医生往往更容易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看到患者家庭的艰难,也更容易对那些被“榨取”的患者感到同情。
发声的勇气与风险: 尽管有许多年轻医生对此类现象心知肚明,但主动公开站出来发声,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可能得罪一些人,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如果确实有这样的文章出现,其背后往往有相当的思考和决心。

3. 文章的潜在目的:

真实性分析: 这类文章的出现,通常是为了引起公众对医疗领域存在问题的关注,呼吁行业改革,保护患者权益。
细节展开:
唤醒公众意识: 让更多人了解癌症治疗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警惕性。
推动行业反思与监管: 促使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反思现有的机制,加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
为正直医生发声: 间接为那些在行业内坚持原则、恪守医德的医生提供支持和肯定。

局限性与需要警惕之处:

虽然文章的描述有现实基础,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个体经验的普遍性: “一位年轻医生”的经历是有限的,可能代表了部分情况,但不能完全推而广之到整个医疗系统或所有医生。绝大多数医生依然是尽职尽责的。
“量化”的困难: “有多少”是一个量化的问题,而这篇文章更侧重于现象的揭示和情感的表达,缺乏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来支持“有多少病人成为唐僧肉”这个判断。这个“多少”更像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强烈批判。
可能存在的极端化: 为了吸引眼球和强化观点,文章的表述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或极端化。

总结来说:

《一位年轻医生自述: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即在肿瘤治疗领域,由于高昂的医药费用、新技术的涌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使得部分癌症患者及其家庭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也可能面临被“过度利用”的风险,这一点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反映了行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唐僧肉”的比喻,虽然是文学性的表达,但它精准地捕捉了患者在某些商业和医疗运作中的被动和被剥削感。年轻医生的视角,则为这种批判提供了一个相对新颖且易于引起共鸣的切入点。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篇文章就全盘否定整个医疗体系或所有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这篇文章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警钟和呼唤,提醒我们在追求生命与健康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透明、更强的监管、以及对医疗伦理更坚定的坚守。 文章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思考,而非提供了一个精确的“罪证”统计。

希望这样的详细解释能帮您更全面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肿瘤内科小研究生一名,目前所在的医院去年全国排名前二十,虽然待的时间不久,但是患者见过不少~对这个问题觉得自己还是有一点发完权的。

首先我要说,非常怀疑该文的真实性。

首先,关于主任讲话的这一段,本人看了真的觉得非常之搞笑。什么“大家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我”,额,在平时的工作环境中,其实除了自己知道自己开了什么药,别的人其实根本没时间去管去看你开了什么药,怎么治好吧~而且文章作者自称是个小大夫,且只有研究生毕业。我们医院是只有晋级成为教授才有资格决定用什么化疗方案。通常博士毕业也只是住院医好么,住院医是什么呢?就是没权利决定用什么方案化疗的干活的。我觉得作者这么受重视,也算是混的不错哈。

第二,两个月花了三十万,额,这怎么说呢,肿瘤科确实有很贵的药,比如靶向治疗药物,一支就要一两万块钱,如果扎一年的话就是十几万。不过不是随便给用的。第一,你得做检查,证明你有相关的基因突变。第二,你得同意,不可能你不同意的情况下给你用了巨贵的药,结账你才发现的。现在医疗环境这么差,哪个大夫也不敢。第三,重要的第三点,化疗不是每天都打药啊!再重复一遍,化疗不是每天都打药啊!绝大部分的化疗药,都是三周或者四周一个轮回,然后在第一天打药,之后就休息休息,等到下个轮回的第一天再打药。不是一直那么打!也就是说,一个月你可能只打药一两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家休息的。而且我们床位真的很紧张,病人很多,一天也不会让你多住的。我们的很多患者,都是住院一两天就出院,下个月再来。这一两天能花多少钱呢?算上各种化疗药保护药(因为化疗药有副作用所以必须要用保护药)基本上一两天能花小一万。但是如果你有医保,大部分的钱都可以报销。自己拿的钱也就一千多吧~我真的不懂怎么花了三十万。

第三,肿瘤科不会收手术没做的患者的。基本上患者都是怎么发现自己有癌症的呢?那就是做检查,ct啊胃镜啊超声啊~胃有瘤就去胃肠外,乳腺有瘤就去乳腺外,外科说能切,就切掉,然后来肿瘤科化疗。外科说,sorry,你这个我们切不了了,然后直接来我们肿瘤科化疗。但是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像那个作者说的,一个人,早期,肺癌,不去呼吸科不去胸外科,偏傻乎乎的跑肿瘤科了。然后又被介绍到胸外科了。胸外科好开心哦~拜托,根本不合程序好么?我想请问你是怎么确诊的怎么收进肿瘤的呀?我们肿瘤科不收早期的谢谢。我们只收术后的和晚期的谢谢。

第四,从来没有一个患者曾经说,什么药好用什么药!请不要鄙视患者的智商好么?患者会说,我听大夫的。但是患者不会说,什么药好我用什么!来!用贵的!老子有钱!我们用药也是要细细交代的,尤其是贵重药品,每一种都要说明用法,副作用,效果,哪里是一个好字就行了!当患者都是傻子么?

我觉得这篇文章就是为黑而黑,不过现在大家都爱看这种危言耸听的东西,不是当事人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接诊过因为没钱一直不去看病结果拖成晚期的乳腺癌患者。教授选方案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希望能替她省钱。我们医院是比三甲还要高一个档次的医院,全省就几家的那种,收费自己觉得挺贵的了。但是,从来没有患者两个月花了几十万。一个月一万是差不多。报销之后自己拿一小部分,一两千一个月,对于天涯上那些月薪十二万的人根本就屁都不算。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是农村来的,这笔钱他们都花不起。所以有时候他们一些必要的检查都不愿意做。我们也得苦口婆心的说,有必要,有必要,唉~

希望大家不要妖魔化医生,本人二十四岁,七年制毕业也照样不好找工作,准备读博了。目前还买不起肾六,一个月补助三百块。现在加班中回答这个问题,一会还要写病志。准备加班到九点直接回寝室睡觉,自从入科成了大夫就没有了娱乐,闲暇时间就是学习,睡觉的时候也被病人的事惊醒过。不说了,希望大家去伪存真吧,或者永远不要亲身体验肿瘤科的真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