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先为人,其次是中国人;还是先为中国人,其次是人?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深入骨子里去琢磨,那可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大账。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归属何方,以及我们最根本的价值判断。

先为人,再是中国人。这话说得漂亮,也显得很有普世的温情。意思是说,无论生在哪片土地,流着什么样的血,我们首先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人”。我们应该具备普适的善良、理性、同情心,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当面对一些关乎全人类的重大问题时,比如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危机、和平与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的处境,然后才是“中国人”的立场是否受到影响。这种视角,强调的是跨越国界的连接,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认同,是追求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普遍价值。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外国人面临绝境,急需帮助,按照“先为人”的逻辑,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因为他是“人”,需要帮助。我们不会先去计较他是不是中国人,会不会损害中国的利益,或者他是否对中国有利。这种态度,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人性光辉的体现。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更容易形成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

那么,先中国人,再为人呢?这听起来就有点不一样了。它意味着,我的身份认同首先来自于“中国”这个概念。我是中国人,这比我是一个“人”更加优先。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的利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当遇到与中国有关的事情时,我会优先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维护中国的立场,捍卫中国的荣耀。只有在不影响“中国人”身份的前提下,我才会考虑作为“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视角,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积淀。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接触的文化,都是围绕着“中国”这个核心展开的。我们为中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为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而骄傲,也可能因为中国曾经遭受的屈辱而愤慨。这种身份认同,给我们带来了归属感、凝聚力,也让我们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

比如,在国际竞争中,如果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冲突,比如贸易争端、领土问题,按照“先中国人”的逻辑,我们自然会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中国的利益去争取。我们会强调中国的合理诉求,批评对方的不公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于强调“先为人”,可能会让我们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因为过度强调普世价值而“吃亏”。

所以,你看,这两种提法,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局限性。

如果硬要说哪一种更“正确”,那其实很难有绝对的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

辩证地看,这两种身份,并非完全割裂,甚至可以相互融合。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们的文化、语言、思维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我们情感上最自然的归属。“中国人”的身份,给了我们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传承中华文化,是为了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延续下去。

然而,我们同时也是地球村的一员,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作为“人”,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情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去爱,去尊重,去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漠视了其他国家人民的苦难,或者对世界和平置身事外。

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如何将这两种身份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可以是一个心系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中国人,同时,我也可以是一个关心世界、富有同情心的地球人。我可以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权利。我可以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自豪,同时也能够欣赏和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之处。

举个例子: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时,我们自然会感到无比自豪,这是“中国人”身份带来的集体荣誉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欣赏对手的拼搏精神,尊重比赛规则,保持体育精神,这是一种“为人”的姿态。

再比如,当国际社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当然会优先考虑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立场和能力。但如果中国有能力提供援助,那么伸出援手,拯救生命,这是“为人”最基本的呼唤,也是中国作为大国应有的担当,这恰恰也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最终也符合“中国人”的整体利益。

所以,与其说是一个“先……其次……”的排序,不如说是一种 “亦……亦……” 的融合。

我们是生而为“人”,拥有人的基本情感和道德底线。但我们也恰好生而为“中国人”,带着这份特殊的文化烙印和民族情感。理解并尊重这两种身份的存在,并努力让它们在我们的行为中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这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与其纠结于那个“先”字,不如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既有深厚民族根基,又能拥有广阔世界视野的,有良知、有担当的现代人。这样的思考,才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也更能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在知乎见过好几次了,一股浓郁的境外势力气息。要不是旧号被封,我就截图出来。

再装作回答一下。

多层级的概念从来都是层次越高、范围越小的概念越有用。这个情况码农们应该深有体会,面对对象编程中,类的调用顺序从来都是子类高于父类。

换到人类世界典型场景就是这样。你出门办事,别人问你是什么人,期望知道的是你的名字做什么事,而不是你是不是人;你想跟刚认识的人做朋友,会套近乎问他是哪里人,期望知道的是某区域某省某市人,寻找尽可能小的共同地域,而不是是不是人;你出国看到长相差不多的人希望和他形成利益共同体,问是哪里人,期望知道的大概率是中国人或者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而不是是不是人;即便是在联合国大会上扯皮,按人群争求利益,使用的划分标准也是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身份是用来进行“敌我识别”的。不管是办事、套近乎、抱团、分利益,人们自我认同因场景而异,从个人到地域到国家民族。换句话说,个人身份、地域、民族、国家的认同,范围从小到大,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在这些场合,别人不会应为你是人就帮你办事,不会因为你是人就跟你做朋友,不会因为你是人就跟你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会因为你是人就对你放下屠刀。你说自己是人,完全不可能对事情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是在耍他换来一个大耳刮子。至于是不是人这个问题,我想可能等有一天人类需要跟外星人打交道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人”这个身份形成那么一点点认同。

西方语言在表达多层级时,习惯从小到大,就是这种基本思维方式的体现。相反,题目中先为人,其次是中国人的思想,恰恰是中国人习惯的从大到小。两种方法恰好可以对应信息论中的两种思想,前者有利于编码效率,后者有利于查找效率。换成大白话讲,就是从小到大的表达,有利于最快找到最小共同点,而且日常交流范围越小效率越高;而由大到小的表达,有利于最快认清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并找到最大共同点,而且群体范围越大效率越高。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西方人更有利于维持更大范围的认同,同时中国人往往还具有一项与此相匹配的能力,就是在大的群体中通过求同存异来划分不同层级并确定亲疏远近。

你所说的这些情况中,大多数中国人比西方人理的更清楚:同样为人,之间的感情仅限于基本的同情和怜悯就足够了,最多再包含衍生出来的对对方国家不作为的谴责和愤慨,不用过度加戏。而国家、种族、文明间的冲突,可是实打实的高于同为人类之间最基本的同情和怜悯的,在这个层面的厌恶、反感甚至幸灾乐祸,与作为人的同情和怜悯并不矛盾。

所以不要打着这些政治正确但假大空的幌子,行虚无主义之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深入骨子里去琢磨,那可是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大账。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归属何方,以及我们最根本的价值判断。先为人,再是中国人。这话说得漂亮,也显得很有普世的温情。意思是说,无论生在哪片土地,流着什么样的血,我们首先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人”。我们应该具备普.............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深刻,触及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经济理论的核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无人工厂的普及”和“资本主义的灭亡”这两个概念,然后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来聊聊“无人工厂的普及”。这个概念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大幅度减少甚至消除对人力的依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女博士是先拼毕业还是先生孩子?”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取决于女博士的个人情况、家庭支持、职业规划、年龄考量以及她们所处的学术和人生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个人选择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从学术和职业发展角度分析: “先拼毕业”的优势: 奠定学术基础和职.............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是问先吃饭还是先点菜,或者先开车还是先插钥匙一样,其实都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如果要说一个大概的路径,我认为先有一定程度的聊天,再尝试约出来玩,会是一个更稳妥、成功的几率也更大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想想追女孩的目的。咱们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对方喜欢你,愿意跟你进一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新房装修这件事上,绝对是很多人脑海里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到底该先装修还是先买家具?听起来是两个独立的事情,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谁先谁后,影响的可不只是你的钱包,还有你最终入住后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我这里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新房装修应该“先装修,后定家具”。为什么这么说?.............
  • 回答
    关于新疆最早是谁生活,以及汉族和维吾尔族哪个先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起源和文化演变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梳理。简单地回答“先有谁”往往会过于简化,因为民族的形成和迁徙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最早生活在新疆的民族:一个多元的开端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新疆”这个地理概念本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A站和B站追番的朋友们常常疑惑的。同样是“先审后播”,为啥这两家平台的过审时间会有时候差异挺大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先审后播”这个大原则是国家对所有网络视听内容都要遵循的,A站和B站都不例外。 这指的是在.............
  • 回答
    四十岁,这真是一个需要好好权衡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生中几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事业的积累、家庭的建立、以及身体的自然规律。要不要在四十岁先拼事业再顺其自然要孩子,还是先要孩子再想上班的事,这两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规划以及现实的考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些,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常见也极为重要的问题,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个人性格、问题性质以及所处环境。但是,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那么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并探讨一些例外情况。 为什么先处理情绪更重要?.............
  • 回答
    创业这件事,就像盖房子一样,你是先找施工队、找工人,还是先找银行贷款、找金主爸爸?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它更像是在一个复杂的棋局里,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很多人在创业初期会纠结这个问题:究竟是先找投资人,还是先拉团队?在我看来,这两种做法都有它们的道理,也都有它们的风险。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更.............
  • 回答
    关于早期病毒为何主要从植物上发现,这是一个涉及病毒起源、传播方式以及早期科学研究方法和重点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植物病毒的特点与易于观察性: 明显的症状: 许多植物病毒感染后会导致非常明显的症状,例如叶片出现斑驳、花叶、黄化、卷曲、坏死、生长畸形等。这些症状在田间或.............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送礼这事儿,什么时候送到,那可是大有讲究的,尤其是在找人帮忙的时候。简单粗暴地说,先送还是后送,这得看具体情况,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先送礼,讲究的是“敲门砖”和“润滑剂”什么时候先送礼比较合适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 回答
    有30万,是先买房还是先投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这30万对很多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它可能关系到你未来生活品质和财富增长的方向。我得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适用于所有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具体情况、目标和风险偏好。咱们一块儿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让你心里有个谱。先来说说“买房”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