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自制新式反坦克导弹。
【精英知乎】上都是說台灣的缺點,那我來說說優點吧。
作為一名試圖以【客觀角度】來解釋台灣自造潛艦計劃的【果粉】。我認為必須從很多方面來分析這次事件。
首先,在造船方面來說。台灣比同樣可自造軍艦的印度和西班牙等國都有相對成熟的造船能力。比如印度的科欽造船廠在大陸人眼裡就是【樂色】,但至少他們可以造出性能還算是可以的 加爾哥達級驅逐艦,以及較早建造的 德里級驅逐艦,和 什瓦力克級巡防艦 等水面艦艇。(注:印度是世界上少數可獨立建造軍艦的國家之一,無論是不是純國產還是由外國設計,至少可以獨立完成建造而不是採購別國軍艦)
該圖為 加爾哥達級驅逐艦
該圖為 什瓦力克級巡防艦
而西班牙則建造了著名的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該艦也是歐洲最大的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遠大於法國西北風級和英國海洋級,但略小於意大利加富爾號)。而且之前西班牙就為泰國建造了輕型航母等水面艦艇。此外澳洲海軍也購買過西班牙的水面艦艇作為母艦使用,可見其性能上還算是比較滿意。
該圖為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編隊。西班牙也擁有佩里級巡防艦,性能上與台灣現役的成功級差不多。
一下摘自維基百科
而潛艇方面,台灣在1960年,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購過管道向義大利COS.MO.S公司購買了4艘可供兩人乘坐之潛爆艇,並另自力仿造了三艘同型小艇做為特戰使用,是為中華民國海軍潛艇部隊之濫觴 。本艇隊於1964年編入海軍,稱為海昌隊,1965年開始改稱海昌艇隊。此型水下載具可攜帶兩名潛水人員,並可搭載磁性水雷接近敵方船隻並進行特攻破壞任務。由於水下小艇無法長距離航行,作戰時需先以運輸艦運抵攻擊目標附近再釋放。 在中華民國海軍缺乏適當的水下母艦支援的情況下,欲運用此類小艇執行特種作戰之難度明顯困難。再者,本型小艇所攜帶之水雷並不適合對港灣設備進行攻擊,因此雖然此型小艇曾計畫使用於國府之國光計畫之中,但事實上這七艘潛爆艇成軍後並無戰績。本艇隊最後於1970年併入海軍水中爆破大隊,改稱海昌中隊。由於裝備老化等因素,最後於1973年解散。雖然本支部隊與後續之潛艦部隊無直接之血緣關係,但因為本案之故,國府日後再向COS.MO.S訂購另外兩艘微型潛艇(武昌計畫),成為海軍第一代潛艇部隊之海蛟艇與海龍艇。
台灣歷史上第一艘自造的潛艇 SX-404級。 並不是中華民國海軍最早的潛艇,是1960年繼「海鯊計畫」(國光計劃的一部分)購入五艘CosMoS CE2F仿製三艘成立海昌艇隊後繼艇種,是中華民國海軍最早的潛艇[1]。國防部特勤室於1963年建案, 於1965年由當時擔任中華民國駐意大利副武官向義大利民間船廠Cos.Mo.S. SpA, Livorno訂購兩艘排水量僅40噸的SX-404型微型潛艇。該型微型潛艇主要為從事訓練、偵查及岸際滲透、水下滲透等任務。1969年10月8日成軍,海蛟號編號S-1,海龍號編號S-2。後來汪希 苓任駐美國副武官,又爭取到美國出售「海獅」、「海豹」兩艘柴電潛艦作為海軍反潛訓練之用。爭取到美國的潛艇後,「海蛟」、「海龍」兩艘微型潛艇於1973年11月1日退役。操作人員成為接收美國兩艘潛艇的骨幹官兵,也成為後來中華民國海軍潛艇部隊的骨幹
1969年,原本派駐義大利的汪希苓轉任駐美國海軍武官。而海軍潛艇之取得也隨著汪希苓之轉任,而由從義大利取得小型潛艇改變為設法自美方獲得潛艦[5]。
1971年4月,美國同意以有償軍援方式提供兩艘傳統動力潛艦給國府海軍,以強化海軍反潛訓練之能力。海軍隨即成立水星計畫,選派合格之海軍官兵前往美國接受潛艦操作、作戰訓練。隔年(1972年)3月,首批80餘名海軍軍士官兵赴美接受為期一年的接艦训练。首艘售台之潛艦SS-478 Cutlass於1973年4月12日移交中華民國海軍,並改名為【海獅號】,並於兩天後啟程離開美國東岸,在舊金山完成大修後於1974年2月啟程返國。1973年10月18日,第二艘售台之潛艦SS-426 Tusk(海豹艦)於美國康州舉行移交儀式,並於1974年1月10日返國。
SS-791海獅號(原美軍USS-478 Cutlass短劍號)
· 1943年6月17日,美國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建造。
· 1944年7月10日,開工。7月22日,安放龍骨。(12天之內把厚達2公分鋼板第一段龍骨板金壓模焊接)
· 1944年11月5日,由R.E. Kintner 女士命名下水。(花費4個月建造,該廠同時建造10艘以上同型潛艦,工人達15000人以上)
· 1945年3月17日,成軍命名USS-478 Cutlass短劍號,由H.L. Jukes少校艦長擔任首任艦長。
· 1948年3月,於費城海軍造船廠執行第一次大修和進行現代化工程,升級過後稱之為「茄比Ⅱ型」。新型設計包括艦體縮短,換新型主機,加裝指揮塔、呼吸管系統及各天線線桅等重大系統昇級。
· 1952年夏天,於費城海軍造船廠執行第二次大修和進一步現代化工程。
· 1973年4月12日,依據中美防禦條約與軍事援助計劃,出售給中華民國。本艦於佛羅里達州key west完成移交及訓練工作,並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命名為S-91海獅艦。其中前國防部長李傑即擔任接艦第一代種子教官並兼任兵器長。
· 1973年5月間由中華民國海軍官兵操作,駛抵美國西岸舊金山的造船廠進行大修工程。
· 1974年2月自美國西岸啟程返國。
SS-792海豹號(原美軍USS-426 Tusk 長牙號)
· 1943年8月23日由美國費城鐵箍造船(廠)公司(Cramp Shipbuilding Company)建造(該公司於1947年關閉)。
· 1945年7月8日,下水。
· 1946年4月11日,成軍命名USS-426 Tusk 長牙號。
· 1947年10月,執行第一次大修和「茄比Ⅱ型」現代化工程。
· 1973年10月18日,在紐約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命名為S-92海豹號。
· 1974年1月10日返國。
由於美國軍援此2艘潛艦給中華民國的目的是作為反潛訓練假想敵,因此於潛艦返國後,即傳聞美軍在移交前已經將魚雷管封死,或是將所有魚雷發射管線路剪斷,使此兩艘潛艦不具有魚雷發射之能力。但根據參與海獅艦於美國大修的第一任艦長關振清上校回憶,此論點為錯誤謠言。潛艦移交前美軍僅移除機密電子裝備與技術書刊,並未拆除潛艦發射魚雷之相關裝備。在海獅艦完成大修離開美國西岸前,關振清艦長另向造船廠索討4枚(一說2枚)訓練用啞雷,作為回國訓練使用。
雖然此二艘潛艦在轉交中華民國海軍之後仍保有魚雷發射能力,由於美國政府並未出售給中華民國潛艦用魚雷,因此本級潛艦在服役期間似未曾搭載過作戰用魚雷。
在造船業方面,台灣和日本韓國一樣擁有先進了造船工業史,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 藍馬林魚號重載船,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半潛艇貨輪】。
該圖為 藍馬林魚號 載運著因恐怖攻擊而受損的美國海軍 科爾號驅逐艦 返回美國以進行維修。
據資料介紹,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是台灣造船業的旗艦企業,該公司擁有兩家大型船廠:高雄船廠和基隆船廠製造的民船包括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特種船舶,海上平台等,軍用船隻包括導彈巡邏艇,導彈快艇,補給艦,快速人員輸送等各型艦艇。此外船舶修理業務平均每年可修理或是改造船舶達200-250艘次。
設施方面,基隆造船廠擁有船塢3座,13萬載重噸2座,船塢275×45×10米; 3萬載重噸1座,210×26米修船塢2座,1號修船塢210×26.4。 ×12.4米; 2號船塢270×45×11.5米0.1600米碼頭,均配有起重機和公用系統土地總面積311534平方米,建築面積96063平方米,裝配場地總面積35000平方米,儲放廠。總面積90000平方米。
高雄造船廠擁有:1座百萬噸級船塢,950×92×14米,配備有350噸大型龍門吊運用中間塢門可以將該塢隔為3段各段長度分別為180米,390米。 ,380米,龍門吊2座,跨越百萬噸船塢和大合攏區,每座起重能力為350噸0.10萬噸船塢1座,275×45×12米,配有各型先進修船設備若干。碼頭共長1800米,平均水深10米,均配有旋臂起重機和公用系統。 因此以台灣造船能力建造兩棲船塢登陸艦不成問題。台灣此前曾建造過20000噸的“磐石”號補給艦。目前是台灣最大噸位的艦船,但是台灣不能製造兩棲船塢登陸艦所需的發動機,不過這個可以進口。根據磐石號情況,台灣可以從美國引進的LM2500燃氣輪發動機。
台灣自造的超級貨輪。其中長榮集團的海運部門船隻均為台灣本土建造。
磐石號補給艦 (AOE-532) ,為台灣現役最大艦艇。擁有較強的火力系統。其前型武夷級補給艦比同代韓國補給艦天地級高出一個等級(天地級為AOR,而武夷號為AOE)
總而言之,雖然在核心技術(例如宙斯盾系統)方面可能還不成熟,因為台灣在經歷了太久的和平歲月後不再重視軍事發展。但在建造業以及造船能力上,台灣有能力建造大型驅逐艦和兩棲攻擊艦。前提是發動機和雷達系統等問題。這對台灣十分重要但同時也是台灣最缺乏的核心技術。
台灣網友自製的未來兩棲攻擊艦設計圖。
台灣其實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宙斯盾計畫,但因為資金原因不了了之。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大陸,還是日韓的節目都不約而同的提到台灣肯定還保留宙斯的設計圖。其中成功級的八號艦就是按照宙斯盾性能設計,該艦無論在外型還是火力方面都與其他成功級有很大區別。
番外話:
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表面上雖說擁有自造潛艇和驅逐艦的能力。實際上 世宗大王號宙斯盾驅逐艦在性能上還是依靠美國的技術才開發出來。
因科技起步晚,其主要性能依賴於英國艦船發動機。在國防方面主要依賴於美國的支援和技術支持韓國國會在2013年後決定將增建3艘同級艦。
李瞬欣號潛艇,雖然韓國稱該潛艇為【國建國造】但實際上無論是艦體設計還是建造方案上都依賴德國。
獨島號兩棲攻擊艦,韓國按照商船設計而成。可能是為未來韓國的輕型航母計劃埋下伏筆。
參考來源:
台湾是否有能力制造“两栖船坞登陆舰”?- 百度派https:// zh.wikipedia.org/zh-tw/ %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BD%9B%E8%89%A6
https:// zh.wikipedia.org/wiki/% E5%8F%B0%E7%81%A3%E5%9C%8B%E9%9A%9B%E9%80%A0%E8%88%B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