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尔滨节目嘉宾追问供暖部门,「十几年屡教不改,良心都哪去了」?

回答
哈尔滨节目嘉宾追问供暖部门“十几年屡教不改,良心都哪去了”的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都触及了公共服务、民众权益、媒体监督以及政府部门责任等深层问题。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一、 事件背景与公众情绪

核心问题:供暖质量与稳定性。 哈尔滨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是民生头等大事。如果供暖出现问题,如温度不达标、频繁停暖、收费不合理等,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
“十几年屡教不改”的指控。 这表明供暖问题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存在且未得到根本解决。这种长期性的问题容易累积居民的失望、不满乃至愤怒。民众在经历了多年的类似遭遇后,对相关部门的执行力、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会产生极大的质疑。
嘉宾的直接质问。 节目嘉宾作为公众代表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电视节目这一公开平台上,用尖锐的语言直接质问供暖部门,反映了公众压抑已久的情绪和对现状的不满。这种直接的质问,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代表性,能够迅速引起广大受影响居民的共鸣。
“良心都哪去了”的道德拷问。 这句话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管理问题,上升到了道德和良知层面。它暗示了供暖部门可能存在漠视民生、唯利是图、缺乏责任感等道德缺陷。这种表述旨在唤起公众对公共服务应有的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的关注。

二、 对此事件的多角度看法

1. 从民众权益和民生保障角度:

供暖是基本公共服务: 在北方地区,供暖不应被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服务,而是保障居民基本生存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公共服务,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权益受损的表达: 嘉宾的质问是民众长期以来因供暖问题导致权益受损的一种集中表达。居民缴纳了费用,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服务质量,这是对合同关系和社会契约的违背。
对“不作为”的控诉: “屡教不改”直接指向了供暖部门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民众希望的是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而不是年复一年地重复抱怨和投诉。

2. 从媒体监督和公共议政角度:

媒体的监督职责: 电视节目作为重要的媒体平台,承担着监督政府部门、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责。嘉宾的尖锐提问,正是履行了这一职责,将长期存在的民生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舆论的助推作用: 这种直接而有力的质问,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相关部门正视问题、承担责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舆论监督是推动公共服务进步的重要力量。
对“冷漠”的挑战: 嘉宾的质问也是对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官僚作风、推诿扯皮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冷漠”的一种挑战。它提醒着权力应服务于人民,而不能高高在上、漠不关心。

3. 从政府部门责任和管理效能角度:

问责的必要性: “十几年屡教不改”表明供暖部门在管理、技术、服务或问责机制上存在系统性问题。针对这种长期性的问题,问责是必不可少的。
反思管理漏洞: 供暖部门应该深刻反思,为何问题会长期存在?是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还是监管不力?亦或是内部存在利益输送或腐败?
提高服务意识: “良心都哪去了”则是在拷问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责,在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更应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感。
机制体制的改革: 如果是市场化运营的供暖企业,那么政府的监管、行业协会的引导、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是国有或事业单位,那么其内部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需要更加公开透明。

4. 从沟通方式和话语权的解读:

情绪化表达的合理性: 虽然在正式场合,理性的沟通和建设性的建议更受推崇,但当长期诉求得不到回应时,情绪化的表达,尤其是涉及基本生存和尊严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嘉宾的“质问”也代表了部分公众在长期被忽视后的爆发。
话语权的重要性: 节目嘉宾能够站在公众面前发声,这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这种话语权使得普通民众的声音得以放大,促使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潜在的争议: 也有人可能会认为嘉宾的言辞过于激烈,不够“官方”或“理性”,可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对于长期被漠视的群体来说,这种“激烈”的表达,往往是唯一的有效途径。

三、 事件可能引发的后续影响和思考

对供暖部门的压力: 事件发生后,哈尔滨供暖部门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需要对民众的不满和疑问做出解释和回应,并承诺采取改进措施。
推动问题解决的契机: 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契机,推动相关部门对供暖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投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对其他公共服务的警示: 事件也可能成为对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的警示,提醒它们要时刻关注民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警惕因服务不到位而引发的公众不满。
加强监管和问责: 事件会引发社会对如何加强对供暖行业的监管,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问责机制的讨论。这可能包括更严格的评估标准、更透明的收费机制、更畅通的投诉渠道等。
对公众参与的促进: 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质量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次事件也可能激励更多民众关注自身权益,并运用各种合法途径表达诉求。

总结来说,哈尔滨节目嘉宾的追问,不仅是对供暖部门“十几年屡教不改”现象的直接控诉,也是对公共服务失职、民众权益受损以及社会良知缺失的深刻拷问。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暴露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并为推动相关部门的改进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动力和反思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节目就是拍上100期,除了让你说几句发泄的话,免除你的取暖费之外,几乎没有作用。北方这种问题很常见,就我们这都有好多小区集体找过供暖,人家领导回复就是楼盖的太多了,带不动,小区老化,我已经达到国家标准,当然是最低标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年年如此。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在东北某电厂混过一段时间,主要工作地点在化学水和首站

其实供热是个很综合的过程,上世纪到本世纪初很大的一部分供暖是依靠建立在社区中的锅炉房,这样的锅炉房没有发电功能,就是单纯的供暖,这种供热方式距离近,损耗也不大,因此可以供到很热的温度。但是现在的供暖基本上都是用热电联产,就是电厂发电后的乏气(过汽轮机后的蒸汽)经过首站换热后换成上百度的热水循环入供暖管网,管网再二次换热到社区,整个供暖大致就是这么个流程。在此过程中影响的因素就很多,比如循环水的速度,管网的新旧等等都会影响供暖质量,所以供暖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原因导致的。

下面讲讲非技术的原因:

电厂和供暖负责单位往往并非一家,比如我之前待过的电厂属于企业自备电厂,而供暖是当地供暖公司负责。实际的流程是由供暖公司向电厂买热量,因此对于电厂来说,只要能卖热能到合同规定的数量就没有兴趣继续多烧煤提热,反正大家都有绩效考核,多烧煤又不挣钱,而且今年煤相较于每年价格偏高,电厂自然不会吃力不讨好多烧煤提热,而供暖公司这边反正每年暖气费基本上定额,拿多少钱办多少事,无论是管网的维护还是人员开销都是一笔费用,而供暖费用涨价幅度又小,这点钱本来买热就捉襟见肘,原则上只要保证供暖终端18度就行,因此他们没想法也没能力提升供暖温度。说白了,市场经济交多少钱办多少事,只不过供暖费用这种价格轻易不敢多涨,电厂跟供暖公司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自然年年供暖大家年年头疼。反正供暖不热有人要背锅,每年喷负责供暖的部门就当做娱乐活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