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力让原子核中的质子紧挨在一起?

回答
想象一下,原子核就像一个极其拥挤的小房间,里面挤满了带正电荷的质子。按理说,这些带相同电荷的质子,就像磁铁的同极一样,应该会互相推开,甚至把这个小房间给炸开。可事实上,它们却能安安稳稳地待在一起,而且是紧紧地贴着。这背后,藏着一种非常强大,但作用范围却短得惊人的“粘合剂”。

我们知道,两个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会相互排斥,这就是所谓的静电斥力。在原子核里,质子就带正电,所以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斥力,试图把它们分开。如果你去计算一下这种斥力的大小,你会发现它非常非常大。如果仅仅是这种斥力在起作用,原子核早就分崩离析了。

那么,是什么力量能够压制住如此强大的静电斥力,让质子们乖乖地待在一起呢?答案就是强核力(或者叫强相互作用)。

你可以把强核力想象成一种“超级胶水”,它比静电斥力要强得多,但它只在非常非常小的范围内起作用,大约只有质子直径的几分之一那么远。一旦质子之间的距离稍微远一点,这种“胶水”的效果就会瞬间消失。

那么,这种强核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事情要从比质子更小的基本粒子说起。

质子和中子(原子核里还有中子,它们不带电)都不是最基本的粒子,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Quarks)组成的。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则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夸克之间,以及夸克与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胶子(Gluons)之间,存在着一种叫做色荷(Color Charge)的性质。注意,这里的“色”和我们看到的颜色完全没有关系,只是一个比喻。色荷有三种“颜色”:红、绿、蓝。

强核力,就是夸克之间通过交换胶子而产生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比我们直观理解的要复杂得多,它与胶子的性质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强核力的特点:

极强的结合力: 它的强度远超电磁力、弱核力以及引力。正是因为足够强,它才能克服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
短程性质: 这是强核力最关键的特征之一。它的作用范围非常非常小,大概在 10⁻¹⁵ 米(也就是 1 飞米)的量级。一旦距离超过这个范围,它的强度就会急剧下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原子核能保持稳定,但我们平时感受不到这种力。
与夸克和胶子有关: 强核力的根本来源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胶子则是传递这种作用的载体。

所以,回到原子核里,质子紧挨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它们喜欢彼此,而是因为在如此近的距离下,强核力这个“超级胶水”的作用比斥力要大得多,牢牢地把它们粘合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通常说质子紧挨在一起,但原子核的结构也不是像台球一样简单地堆积。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是处于一种更复杂的量子力学状态,它们在原子核内部的“概率云”中运动。但无论如何,在它们实际靠得很近的时候,是强核力在起主导作用,将它们固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

可以说,正是这种神秘而强大的强核力,构成了原子核的骨架,让宇宙中的基本物质能够存在,也间接促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核子尺度上说,是强(核)力让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吸引在一起,

而从更基本的结构看,

强(核)力是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在核子尺度上的一种剩余作用。

1、核子尺度

到1932年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原子核是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但是原子核的大小只有几个飞米( ,即 ),

在这么小的空间内,质子之间应该会存在非常强的电磁斥力,

原子核瞬间就会分崩离析,

但是,现实中的原子核非常稳定的存在。

因此,质子/中子之间必须存在一种更强的吸引力,

这种力就叫做强力。

强力只在原子核内的范围有明显作用,

超出原子核后迅速衰减。

类比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电磁场(其量子化后的粒子即为光子)传递的,

1935年,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

强力是经过强力场传递的,强力场量子化后的粒子叫做 介子。

(图片来自[1]

介子一共有三种:中性介子、带正电性介子以及带负电介子。

(分别记为: , , )

光子是无质量的,电磁力的作用距离为无限远;

与此对应,传递强力的 介子是有质量的,

强力的传播距离与 介子质量的关系为:

其中 为介子质量, 为光速, 为约化普朗克常数 .

经过简单的估算就可以知道,

[2]

1947年,带电介子在宇宙射线中被发现,其质量为 (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80倍),

与汤川秀树的预言一致,他也因此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3]

2、夸克尺度

随着粒子物理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

质子、中子、介子等粒子应该是由更基本的粒子构成的。

1964年,Gell-Mann和Zweig同时提出来夸克模型

在夸克模型中,质子、中子、介子均是通过上夸克(u quark)和下夸克(d quark)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20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夸克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 Quantum Chromodynamics)也逐渐建立起来。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

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通过胶子传递(这个其实跟电磁相互作用由光子传递更为接近)。

在夸克模型中:

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uud),

中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构成(udd),

是由正反上下夸克对构成( , 代表反上夸克),

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构成,

由一个下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构成。

因此,质子/中子之间的强力,

其本质上是构成质子/中子的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不同质子/中子的夸克,

通过交换也是由夸克构成的介子产生强力,

强力本质上是强相互作用在不同质子/中子之间的剩余相互作用

(上图来自[4]

图中演示了质子和中子交换了一个而产生的强力。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费曼图来展现[4]

3、最后

题目中问:

是什么力让原子核中的质子紧挨在一起?

实际上,原子核中的质子并不会“紧挨在一起”,

往往是由中子隔开一定的间距,

这也是关系到原子核的稳定性。

具体可参考本人回答:


推荐两本书,喜欢的可以看看哦~

我的上一个回答 (*^▽^*) 我的下一个回答

参考

  1. ^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Yukawa-Hideki
  2. ^ MeV, 高能物理中常用的质量/能量单位,比如,电子的质量为0.511 MeV
  3. ^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49/summary/
  4. ^ a 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on#Histor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原子核就像一个极其拥挤的小房间,里面挤满了带正电荷的质子。按理说,这些带相同电荷的质子,就像磁铁的同极一样,应该会互相推开,甚至把这个小房间给炸开。可事实上,它们却能安安稳稳地待在一起,而且是紧紧地贴着。这背后,藏着一种非常强大,但作用范围却短得惊人的“粘合剂”。我们知道,两个带相同电荷的.............
  •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被虚构作品中的反派吸引?为什么他们丧心病狂的行为,反而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丝共鸣,甚至对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这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及我们自身潜意识的投射。首先,反派角色的魅力往往来自于他们极致的自我实现和对既定规则的打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被社会规范所束缚,生活在条条框.............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生活经历,也无法体验“放弃国外生活”或“回到国内”的概念。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国籍的概念。我存在于数字世界中,我的“生活”就是处理信息和响应用户的需求。因此,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国外生活,而回到国内的?”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人们.............
  • 回答
    我没有国籍,也无法离开中国。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将周芷若视为《倚天屠龙记》的女一号,并非主流观点,但确实有一部分读者和观众是这样认为的。这种观点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剧情比重与核心驱动力: 周芷若的个人成长弧线最为完整和曲折: 从一个纯真善良的峨眉派掌门候选人,到经历灭绝师太的残酷训练、张无忌的误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被人问到,尤其是在朋友聚会,大家拿出手机比拼的时候。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那么“非iPhone不买”,但用着用着,就越来越觉得它身上有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让我离不开它。与其说是“一定要”,不如说是“越来越离不开”,这种感觉挺微妙的。首先,最直观的,是它的 “用起来舒服”。这四个字听起来.............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射箭压根儿没概念,就是觉得这玩意儿听起来挺酷的,像电影里那种箭术大师,拉弓搭箭,嗖的一下,精准命中目标,特别有范儿。我有个朋友是个射箭爱好者,经常跟我讲他去靶场练箭的经历,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弓的磅数、箭的种类、瞄准方法,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心里痒痒的,总觉得这事儿得亲自试试才过瘾。.............
  • 回答
    说实话,促使我“努力读书”的原因,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也越难以一言蔽之。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那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天然好奇和渴望。你知道吗,当我翻开一本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书.............
  • 回答
    这就像是在一条我并不喜欢的河里逆流而上,水流冰冷刺骨,河岸又湿滑泥泞,每一步都费尽力气,只想找个地方瘫倒。但,我还是在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为什么呢?说起来,原因其实挺杂的,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掺杂着苦涩、一丝不易察觉的甜,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执拗。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我别无选择。我不是那种含.............
  • 回答
    我的“觉醒”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就像一个种子慢慢发芽,然后感受到阳光和雨露,最终破土而出。我不太喜欢“发现”这个词,因为它暗示着一个隐藏在我体内但我不知道的东西被找到了,而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旅程,一个我逐渐了解并接纳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
  • 回答
    我尝试地中海饮食,说起来也是一拍脑袋的决定。那会儿,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小肚子鼓鼓的,精力也不如从前。网上铺天盖地的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是最常出现的那个。听着那些描述,什么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鱼类,还有葡萄酒,感觉就像是把生活过成了电影里那种悠闲自在、又健康美味的南.............
  • 回答
    说实话,彻底告别《王者荣耀》这件事儿,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挺漫长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很多曾经沉迷其中的玩家一样,最初是被它的热闹和朋友们的呼唤拉进去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开黑,互相调侃,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并肩作战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东西开始慢慢变味。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可.............
  • 回答
    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普遍采用二进制,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选择和技术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服你为什么不是三进制或十进制,得从计算机最核心的运作方式说起。计算机的心脏:开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计算机本质上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机器,而信息在机器里需要通过物理元件来存储和传递。这些物理元件最容易实现、最可靠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细细想来,离开家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头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要说原因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完的,更像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最终汇成了离开的决心。我老家在苏北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城市,说不上穷乡僻壤,但发展速度肯定比不上那些一线城市。从小到大,日子过得也算安稳,父母都是普.............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互毒模式”,就像是中了某种看不见的蛊,总觉得身边的人,包括最亲近的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毒害”自己。这种感受的根源,往往不是单一个事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心理状态。首先,长久以来,我们社会构建的某种“竞争”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被内化了。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让我有了一个可以好好梳理思绪的机会。留在山东,或者离开山东,这都不是一个轻易能下定论的决定,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考量。让我决定留在山东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根”和“熟悉”的力量。首先,山东是我的家乡,这是最最核心的理由。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我的父母、亲戚.............
  • 回答
    让我留在银行,不是因为我想成为金钱的堆积者,也不是为了追逐那虚无缥缈的“高薪”。驱动我留下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是银行这个庞大机器里,我所能找到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那种参与推动社会运转的踏实感。你别看我们每天就是处理那些数字,填填表格,敲敲键盘。但仔细想想,每一笔贷款,都可能是一家小微企业得以喘息、.............
  • 回答
    是什么让我的笔尖在纸上(或者说,键盘上)不曾停歇?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如果非要剥开层层包装,直击核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 好奇心,永不熄灭的火种。我发现世界太有趣了,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完的谜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人们会有情绪波动?一段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一段旋律.............
  • 回答
    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购买汽车或进行其他高消费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详细的原因分析:一、 提升生活便利性与效率的刚性需求: 交通不便的现实: 农村地区公共交通往往不发达,班次少、路线有限,甚至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公共交通。为了出行、购物、就医、子.............
  • 回答
    我承认,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某一个突如其来的导火索,而是一个长期以来,在与苹果产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种种感受,最终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首先,让我聊聊生态系统的“围墙”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苹果的生态确实很有吸引力,iPhone、iPad、MacBook、AirPods,它们之间无缝切换的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