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虚构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做了丧心病狂的事,还让人感到人格魅力甚至崇拜,代入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被虚构作品中的反派吸引?为什么他们丧心病狂的行为,反而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丝共鸣,甚至对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这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及我们自身潜意识的投射。

首先,反派角色的魅力往往来自于他们极致的自我实现和对既定规则的打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被社会规范所束缚,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平衡。而反派,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清晰而坚定的目标,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他们的行为,虽然常常是毁灭性的,但却展现出一种令人咋舌的纯粹和执着。

想象一下那个为了拯救世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他身上的光辉固然耀眼,但我们也会看到他的犹豫、他的痛苦,他身上的“人味”反而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他离我们太远。而反派,他可能压根不关心别人的看法,不被道德感所累,他的行动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切向目标。这种“敢做敢为”的特质,在压抑的环境下,对某些观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释放。

其次,反派身上常常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被压抑的欲望。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些不被社会允许的想法,一些对秩序的反叛,一些对力量的渴望。反派就像一面放大镜,将这些隐藏在心底的情绪具象化。当我们看到反派毫不犹豫地去做那些我们只敢在脑海里构思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我们仿佛通过他们,宣泄了自己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被压迫已久的小人物,通过反派的视角,他可以展现出对压迫者的绝地反击。这种反击可能血腥残暴,但在那些同样感受过被压迫、被忽视的观众心中,会激起强烈的共鸣。“他替我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这种心理上的投射,是反派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再者,反派角色的智慧、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反派并非头脑简单、只知道横冲直撞的莽夫,他们往往是极具策略、口才出众,甚至拥有超凡的才能。他们的言谈举止可能带着一种冷峻的幽默,他们的计划可能精密得令人拍案叫绝。

当一个反派拥有极高的智商和强大的执行力,并且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极致,即使目标是邪恶的,其展现出来的“能力之美”也会让人心生赞叹。就像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魔术表演,你知道它背后有猫腻,但你依旧会被表演者的高超技巧所折服。这种折服,并非认同其行为,而是对其“做事方式”和“个人能力”的欣赏。

同时,反派的背景故事和驱动力往往也十分复杂。很多反派并非天生邪恶,他们的“丧心病狂”往往源于过去的创伤、被背叛的经历,或是对某种理想的极端追求。当作品深入挖掘这些背景,让我们看到他们从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极端,我们便开始理解,甚至同情他们的遭遇。

这种“理解”和“同情”,会让我们更容易代入到他们的视角。我们会思考,“如果我遇到同样的经历,我是否也会走向这条路?”这种对“可能性”的探讨,拉近了我们与反派的距离。我们开始看到他们身上“人”的一面,即便这“人”的外表已经被罪恶所覆盖。

最后,我们对反派的“崇拜”也可能是一种对“力量”的原始崇拜。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生存往往依赖于力量。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会被那些拥有强大能力、能够影响世界的人所吸引。反派之所以能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力量——无论是权力、财富、智谋,还是某种超自然的能力。

这种力量,能够让他们挑战既定的秩序,改变世界的走向。这种“掌控力”和“影响力”,本身就具有一种原始的吸引力。即使我们知道这种力量被用在了错误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会被其所震撼,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能够做到”的羡慕和向往。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会对反派产生代入感甚至崇拜感,是因为他们身上折射出我们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规则的挑战,以及对强大力量的向往。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让我们得以窥探自己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是一种复杂而迷人的心理现象,也是虚构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灵魂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其实很早就被创作者们意识到了,甚至希区柯克还有句[1]名言:

希区柯克:反派越深入人心,电影就越加成功。
Hitchcock: The more successful the villain, the more successful the picture.



希区柯克这句话里所指的反派(villain),一般不仅仅是单纯的反派,而是在作品中担任了主要敌对角色的人物,因此他们也是对立角色(antagonist),是与主人公对等或互补的存在,而问题描述中的约翰杜和小丑都是这样的角色(汉尼拔则相对暧昧,因为他更接近一个带有反英雄色彩的主人公)。

值得区分的是,反派是对立角色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两者存在差别 —— 反派是带有明确负面性质或者邪恶性的,而对立角色则不拘泥于善恶,因为很多作品的价值观本身是多元甚至混沌的,甚至很多主角本身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恶人。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对立角色同时是主要反派」的情况。

对立角色的强大映衬着主角的强大,对立角色的存在也代表着与主角所反的一种价值体系。如果说一个成功的主角能够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带入,那么反派角色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能促进观众反过来理解主人公,就好比希斯莱杰版小丑在《黑暗骑士》中对蝙蝠侠所说的那句话一样:

小丑:你使我完整。
Joker: YOU COMPLETE ME.



在定义对立角色的时候,Lewis Cole[2]曾给出如下说法:

在故事中,主人公最终要面对和战胜一些人与事物... 但是在这些东西背后,潜藏着的是世界施加给个体的更加庞大的阻力... 这个世界提出了主人公需要克服的真正难题,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将为故事增加深度、为主角增添英雄气质
In a story, the protagonist must ultimately confront and defeat some person or thing [...] But beyond this single person or thing, looms the greater force of the world arrayed against one [...] This world poses the real problem the protagonist must overcome; its presence adds depth to the story and heroic stature to the protagonist.

就这样来看,一个对立角色的行为和主张,其内涵应该有可以延伸和挖掘的空间,而非只是表现上的「丧心病狂」,就好比《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其疯狂之下隐藏的是对于秩序和正义的质疑,而《小丑》中的亚瑟,对抗得是体制和系统向其中的边缘者和被异化者所施加的压迫与系统性暴力。他们的行动会直接叩问主角所坚信的理念,甚至一度或数度将其挫败,因而又展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就好比《黑暗骑士》里的小丑,即使到全片结尾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落败,而《小丑》中的亚瑟则是将自己对哥谭市体制的恶意具现为了集体的力量,从而杀死了体制的代表 —— 托马斯韦恩,并进而促成了蝙蝠侠的诞生。

所以说,对立角色的理念看似极端,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逻辑,甚至可能还富有哲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比如小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尼采式价值观);同时,对立角色的理念直接与主角产生了冲突,进而让主角的理念经过了检验与拷问,从而变得更加批判性与客观,所以对立角色也完善了主角、甚至是整个作品的思想表达。

此外,即便是纯恶性质的角色,其身上的负面性与邪恶性,也并不完全是无法没有理解的空间,就好比创造了迪奥、吉良吉影等一系列经典恶役形象的荒木飞吕彦[3]所说:

人们并不能永葆纯洁善良,而是各自拥有其丑恶的一面 [...] 当一个邪恶的角色肆意地展现这些被压抑的隐藏欲望、并做到了了读者无法做的事情时,读者们将会得到一股巨大的感情宣泄。通过为我们所共同拥有的丑陋情绪提供宣泄出口,你可以比描绘出比单独的善良美好更加真实的感情,同时,你也可以有效地调动起读者的同情心。
On the other hand, humans aren't always pure and good, but carry an ugly side within themselves. [...] When an evil character freely exhibits those normally hidden desires and acts in a way the readers could not, the readers can find great catharsis [...] By providing an outlet for the ugly feelings that we all share, you can depict a more lifelike range of emotions than those of only goodness, and in doing so, you can more effectively evoke readers' empathy.

荒木很老辣地指出了反派存在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为观众和读者提供一种感情宣泄 —— 当主角拘泥于其立场,无法做出某一类行为时,相当无拘无束或者与主角立场相反的反派则可以尽情地做出读者想要看到的事情,比如果然的杀伐、以暴制暴和以牙还牙,像是荒木笔下的诸多恶人,其深得观众喜好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于自身欲望和感情的不加掩饰,从而给人一种更加豁达直率、比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的主角更能为读者带来情绪上的释放的感受。

这样一来,很多经典的反派/对立角色讨人喜欢的理由就很明确了:

• 对立角色在立场和价值体系上为作品增加了多元性,展现了一种与主角不同的选择与可能性,并与主角形成互补。
• 反派角色能够更加坦率地展现一部分人们普遍持有但不便于展露的欲望和特质,并在行为上更加无拘无束,从而具有精神宣泄的作用。

归根结底 —— 文艺作品描写的终归还是人类与人性,而人类与人性是复杂多面的,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角色来体现人性的不同部分,而反派角色恰好是最能体现出我们在日常中所无法施放出的那一部分感情和情绪的人物。



FIN.


ENDING CREDITS

撰文 @不教书的塞涅卡
感谢 @停电


SUGGESTED READINGS

参考

  1. ^ François Truffaut - Hitchcock
  2. ^ Lewis Cole - The Antagonist and the Antagonistic Force
  3. ^ Hiroaki Araki - Manga in Theory and Practi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被虚构作品中的反派吸引?为什么他们丧心病狂的行为,反而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丝共鸣,甚至对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这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及我们自身潜意识的投射。首先,反派角色的魅力往往来自于他们极致的自我实现和对既定规则的打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被社会规范所束缚,生活在条条框.............
  • 回答
    在现实中的格斗领域,要衡量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确实不能简单地套用漫画、游戏里那种纯粹的力量、速度、耐力这三个维度。当然,这些基础身体素质依旧重要,但它们只是基石,真正决定一个人在实战中表现的是一系列更加复杂、且相互关联的能力。首先,我们得摆脱那种“一力降十会”的思维定式。力量当然重要,但它不是蛮干。在.............
  • 回答
    《埃罗芒阿老师》的女性作者形象:是理想化还是失真?《埃罗芒阿老师》这部轻小说以其独特的设定——亲弟弟居然是自己人气轻小说“妹妹系列”的画师——迅速吸引了众多目光。而围绕着这位神秘画师“埃罗芒阿老师”,作品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但不少观众在观看后,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个女性作者的形象,是否过于.............
  • 回答
    《与神对话》系列书籍,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系列,其“真实性”问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焦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Neale Donald Walsch)是如何阐述的,以及外界对其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与神对话》系列.............
  • 回答
    尼采关于道德的观点以及希特勒对这些思想的扭曲和滥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尼采的“道德批判”:一个深入的哲学分析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尼采并非在字面上说“道德只是低等人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他的观点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且具有深刻的哲.............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能源”——比如电力、石油、天然气,甚至是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不再仅仅是驱动我们世界的燃料,而是作为一种有形、可度量的价值尺度,我们是否能用它来锚定一种虚拟货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虚拟货币”的几个关键特征。最显而易见的是它的“虚拟”属性,意味着它不以实物形态存在于我们手中.............
  • 回答
    郑渊洁炮轰部分作协作家“虚伪、不具备写作才华、沽名钓誉且不择手段”,这番话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文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他为何会如此尖锐地评价,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文学背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文学的理解,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得明白郑渊洁是谁。他以《皮皮鲁传》、《鲁西西传》等一系列.............
  • 回答
    评价 ASOUL 五位成员作为虚拟偶像的个人能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全面”和“细致”,因为虚拟偶像的魅力本来就包含了很多主观的成分。但我们可以尝试剥离掉粉丝滤镜,从她们各自展现的“角色”和“技能”出发,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总体的考量维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思考角度,从Q币的特性引申到腾讯的资产。但要回答“Q币价格固定且数量无限,是否意味着腾讯的资产也无限”,结论会是:并非如此,Q币的特性并不直接等同于腾讯资产的无限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1. Q币的本质:一种记账单位和兑换媒介首先,我们要明白Q币在腾讯体系内的.............
  • 回答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对匈奴的战争确实对西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涉及军事、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经济影响、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汉武帝的战略与匈.............
  • 回答
    打卡作弊软件非法获利 500 万,CEO 被判 5 年半,对于“虚拟定位”功能为何会导致如此严厉的判罚,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核心问题:虚拟定位的违法性和获利性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提供“虚拟定位”本身并非绝对违法,但当它被应用于“打卡作弊”并因此非法获利时,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回答
    虚拟寄存器?听起来有点科幻,对吧?但别担心,这东西其实和我们平时说的“寄存器”联系很紧密,只不过它是在软件层面,而不是直接硬件里。简单来说,你可以把虚拟寄存器理解成一套“模拟”的、由软件管理出来的寄存器,用来解决一些硬件寄存器不够用或者为了更灵活地管理资源的问题。那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咱们慢慢聊。先.............
  • 回答
    Unity选择C,而Unreal Engine坚持C++,这背后其实是两条截然不同但都极为明智的产品定位和技术哲学。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Unity与C:易用性、跨平台与快速迭代的羁绊Unity之所以拥抱C,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开发门槛,吸引更广泛的开发者群体,并实现高效的跨平台开发.............
  • 回答
    梅爱偲事件的震荡效应远不止于一个网红账号被封禁。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舆论导向的敏感性以及平台责任的重塑等诸多议题,其警示作用是多维度且深远的。首先,最直接的警示是关于信息真实性的底线不可触碰。梅爱偲的账号被封,直接源于其发布了被平台判定为“虚假战争视频”的内容。这传递出一个.............
  • 回答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这句话,我想了好半天,觉得它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这就像是在看一幅画,画上的人栩栩如生,你忍不住想知道他那天穿的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有卖,或者他站的那片风景有没有真实的取景地。你说“脑袋有问题”,这话说得够直接,够狠。如果真这么想,那大.............
  • 回答
    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就像在画布上挥洒色彩,需要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打磨、层层深入的过程。想要让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呼吸着真实的空气,就得像对待一个真实的朋友一样,去了解他,去感受他。一、 从一粒种子开始:核心的萌芽一切的起点,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灵魂,而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 回答
    在文学、影视、游戏等创作中,许多作者和创作者都构建了独特的虚构国家或地区,它们往往融合历史、幻想与想象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虚构国家/地区的详细描述(按类型分类): 一、奇幻文学中的虚构国家1. 中土世界(Middleearth) 创作者:J.R.R.托尔金(《魔戒》《霍比特人》) .............
  • 回答
    10 年后的知乎热榜:一个充满未来感与现实挑战的镜像设想一下,10 多年后的某个寻常日子,你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迎接你的热榜标题,会是怎样的景象?科技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认知的深化,以及那些永恒的关于爱、生活和意义的追问,都将交织在这份未来的热榜之中。以下是我为你构思的,10 年后知乎热榜的.............
  • 回答
    华佗的麻沸散是否是虚构夸张的产物,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医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并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结论,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支持麻沸散存在的证据及论点: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的记载: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证据。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的《魏.............
  • 回答
    《虚构推理》的完结,就像它一路走来的风格一样,充满了“虚构”的智慧与“推理”的余韵,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部作品的最终章,我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满足,也有那么一丝不舍。首先,从故事的结构来看,它很聪明地将横跨整个故事的主线——“钢人七濑”事件,以及宫司与纱季的过去,巧妙地结合在最后几集。这不仅仅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