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虚构一个饱满逼真的文学人物?

回答
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就像在画布上挥洒色彩,需要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打磨、层层深入的过程。想要让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呼吸着真实的空气,就得像对待一个真实的朋友一样,去了解他,去感受他。

一、 从一粒种子开始:核心的萌芽

一切的起点,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灵魂,而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一个鲜明的特质,甚至是一抹不易察觉的神情。这粒种子可能是一个强烈的愿望,一个挥之不去的恐惧,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者仅仅是一个别具一格的习惯。

挖掘深层动机: 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他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应该有一个驱动他的核心动力。这动力不一定是光明正大的,它可以是卑微的,也可以是扭曲的。想想看,是什么让他内心深处不甘平庸?是什么让他对某种事物产生难以割舍的依恋?是渴望被认可?是对失去的恐惧?还是某种难以言说的童年创伤?
寻找矛盾与张力: 最引人入胜的人物,往往是充满矛盾的。他可以是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不堪;可以是满腹经纶,却又深谙世故;可以是信誓旦旦的理想主义者,却又被现实的污泥所沾染。这些内在的矛盾,会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一个总是冷嘲热讽的角色,也许内心深处是对温柔的极度渴望;一个看似怯懦的人,可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设定独特的气质: 气质不是靠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细节自然流露的。是沉静内敛,还是张扬外放?是精明世故,还是天真烂漫?这种气质会渗透到他的言谈举止,甚至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二、 扎根于土壤:背景的滋养

人物的过往,如同扎根的土壤,决定了他能长成什么模样。他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教育经历,都会在他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家庭的烙印: 父母的教育方式、兄弟姐妹间的互动,甚至童年时的宠物,都可能塑造一个人。是备受宠爱,还是饱受忽视?是家庭氛围温馨,还是充斥着争吵?这些经历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他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他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成长环境的塑造: 他是在繁华的都市长大,还是在宁静的乡村度过童年?是在动荡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时期?不同的成长环境会赋予他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一个在贫困中长大的人,可能会对物质有着更强烈的渴望,也可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重要的转折点: 人生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那些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深刻地塑造一个人。一场意外的疾病?一次失败的创业?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恋?这些经历让他学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些转折点会让他的人物弧光更加明显。

三、 描绘肌理:细节的打磨

人物之所以逼真,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不易察觉的习惯和偏好,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物独一无二的“灵魂纹理”。

语言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不同。他说话时喜欢用哪些口头禅?他的语速是快还是慢?他是否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词汇或俚语?他的语言是简洁明了,还是冗长含糊?甚至,他是否会因为紧张而结巴?这些语言上的细节,能够瞬间将人物从背景中拉出来。
习惯与偏好: 他喜欢在早晨喝咖啡还是茶?他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怪癖,比如收集火柴盒,或者在思考时不停地转动笔?他喜欢吃什么?他对什么颜色情有独钟?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够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体,让他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比如,一个喜欢在深夜写作的人,可能他的生活节奏与常人不同,也更容易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身体的语言: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能够透露比言语更多的信息。他是否习惯性地耸肩?他的眼神是锐利还是迷离?他走路的姿态是挺拔还是佝偻?这些身体上的细节,能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具象化。
内在的思考与感受: 即使不直接描写,也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动。他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是什么?他对别人的评价是什么?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这些内在的思考,是人物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四、 在关系中生长:人际的互动

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他与他人的互动。在关系中,他会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也会被他人所影响和改变。

对待不同人的态度: 他对待亲近的人和对待陌生人,态度是否一致?他是否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或性格而有所区别?他对权威是顺从还是反抗?他对弱者是怜悯还是冷漠?
在冲突中的表现: 当遇到挑战或冲突时,他会如何应对?是选择妥协,还是坚持原则?他是冲动易怒,还是冷静分析?这些关键时刻的表现,最能考验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格。
被他人如何看待: 其他人物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些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是准确还是带有偏见?这些外部的评价,能够为人物的形象增添层次感。

五、 持续的进化:人物弧光

最动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经历成长,会因为经历而改变,会形成一条清晰的人物弧光。

从何而来,到何而去: 在故事的开始,他是怎样的?在故事的结尾,他又变成了怎样?这种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循序渐进的,还是突如其然的?
经历如何改变他: 故事中的事件,尤其是那些重大的挑战和变化,是如何在他身上留下印记的?是让他变得更加成熟?还是让他变得更加愤世嫉俗?
他是否战胜了自己? 人物弧光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他与内心的弱点或执念的斗争。他是否克服了自己曾经的恐惧?是否放下了过去的执念?

总结来说,塑造一个饱满逼真的文学人物,需要我们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挖掘,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描绘,像一个心理学家一样去理解。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感受他的呼吸,去倾听他的心声,去捕捉他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你笔下的人物,便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绝非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场关于理解与表达的耐心跋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啊啦~我只不过跑去答了两道美食,一道游戏这就叫“不.务.正.业”了吗?其实对我来说回答写作才叫“不务正业”啊各位,我最擅长的可是愉快玩耍啊!(喂!!!)所以游戏(单机),动漫(主动画),美食,生活来点邀请吧,成天看写作我的毛都越来越稀疏了啊→_→掉光了你们给我买假发咩?

嘛,说正经的。塑造人物先要想好要塑造哪种人物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人物分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种。(虽然一直有争议,但是大家都在愉快的使用这个概念呢XD)

这么说是不是很装B?是不是很抽象?是不是显得我好像读过点书?(泥垢!!!!!)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下啥叫圆形人物,啥叫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水浒传》里的林冲,《葫芦娃》里的六娃(泥垢!!!!!!啊,抱歉没有六娃。),知乎里的羊驼。(→_→问我为啥没有三国演义的一会解释)

这些角色都是你分析起来可以不拉拉写一个长篇,但是一两个词很难概括他(她)(它)(泥垢!!!)到底是什么性格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呢?这样的人物又该怎么塑造呢?

1.【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圆形人物?】

答:其实仔细想想人物都是圆形的,只不过有的人某一样个性完全强过其他的,掩盖住了次要个性而已。举例来说,小明是一个叛逆的孩子。而其实“叛逆”只是他其中一个属性而已,他性格的最强侧面而已。小明叛逆却喜欢小动物,对其他小朋友也很好,只是极端厌恶大人。当我们想表现一个【除了】特别突出的那个特性以外,别的特性的时候,就需要塑造一个圆形人物。这种人物往往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事件不同人物时候,会碰撞展示出不同的性格。

2.【那么圆形人物又该如何塑造呢?】

答:就如我说的,你想体现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侧面,就要让他经历不同的事件,面对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里行动。每一个不一样的场景,你描写的性格重点都不同,这样无数场景过去后,读者对这个人的影响就是一个立体球状。再次请出我们的小明童鞋。

【场景一】

“你们大人又懂什么?说什么”你是孩子,你不懂!“是,我不懂!!!!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会懂?”小明说完,把书包摔向父亲,踹开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场景二】

“明...哥哥,你明天还来么?我想你明天还来陪我玩.....只有你肯陪我玩。”

“我明天...”有考试。小明刚想这样说,瞥见那孩子有些发红的眼眶,又把话咽了回去,深吸了一口气道:“当然还来了!”

╮(╯_╰)╭.....so...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扁形“人”物】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各种_(:з」∠)_......真的是各种,三国演义里大部分角色用的都是这种手法。“忠义无双”的关公,“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孟德,“仁义百姓为先”的刘备,“智计无双”的诸葛孔明,“才华横溢却心胸狭窄”的周公瑾(→_→公瑾一定是得罪了“作者”全家),还有我最最喜欢的男神赵云(泥垢!!!)....

这些角色都是你一提到他们马上脑子里就浮现出来几个词,或者几句经典的话_(:з」∠)_....这就是扁形人物,用人物身上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代替人物自身,作为一个XX(精神,特征)的象征出现在文中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的人物呢?我们如何塑造这样的人物呢?

1.【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扁型人物?】

答:我觉得是当你想要写一个比较宏大的场景(多为玄幻,历史,史诗,军事类作品)里面涉及人物过多的时候,为了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个角色的特点好让剧情尽快推进,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强调他的某一种特性,其实这类人物在很多小说中(包括圆形人物在的小说中)多用在配角身上,以求描写详略得当....如果是用在了主角身上,那么这个“特征”多半是符合或者完全反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

2.【我们如何塑造扁形人物?】

答:和圆型人物正相反,扁形人物的每次出场其实都是强化你【最初】所提出的那个特征。比如关公的每次登场,基本都是强调他的勇武忠义傲气,而且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化。每一次强调都会给读者留下印象,所以叠加的印象就会给该角色打上一个XX的烙印。

好了人物类型介绍完了,现在说说如何把脑中单薄的形象化为小说的虚构人物。

题主很好的在描述中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总觉得现实中的原型无法胜任小说角色(不够特殊),够特殊的角色呢?自己又和他们不熟悉不太了解。这可怎么办呢?

1.首先原型不用是什么大人物,大人物才能创作出大人物,这是个误区。(除非你要写历史或者大人物传记,那当我没说,自己查资料吧)创作原型,先从你自己开始。因为一个好的人物的塑造离不开你对原型人物的了解。而你最了解的,莫过于你自己。

你可以比较一下,你和所谓的大人物之间的差距,小说人物奋斗是要有过程的,不是所有大人物一上来都是大人物的,最开始就是你自己,然后渐渐的变成你口中的那些大人物。怎么变呢?你就想,如果是我,给自己十年让自己成为乔布斯,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然后写就行了。

放心,不光你不知道大人物怎么想的,读者也不知道_(:з」∠)_....除了从回忆录的鸡汤里找到鸡骨头的残渣,谁也不能拍着胸脯说,XXX当初根本不是那么想的,这么写(想)不对。

其他的资料可以自己去看书,看影视作品,去了解大人们的心路历程(鸡汤历程)。只要写的符合读者预期不要把大人物弄成小家子气的“有吃有喝就够了”的那种胸无大志的人,其他的,貌似都没什么大问题。

2.其次,人物在脑中只有碎片没有成型的原型,是因为平常你除了自己不观察其他人,也不敢在美学基础上大胆虚构。我记得我当初学画画的时候,被老师呵斥过,说我画的向日葵没有灵魂,因为只是画了表面,完全不顾光线形态还有美感。干巴巴的一束花,把最不美的形态弄成永恒。

这也是很多写作初学者的通病。又不了解,又懒得了解,还不敢放开了想象,不敢往艺术了往牛B了润色,出来的东西就是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干巴巴的没有灵魂的人物。当然没人愿意看了。

3.最后,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必备的几项要素就是:

(1)大部分见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人或者憧憬成为这样的人(别管是真见过还是听人吹牛B提过还是在什么小说电影里见过,见过就算);

(2)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人(描写人类身上的共性,或者深埋在深处的劣根性或者优良品质)

(3)大部分人觉得这种人就该是这样的人(同(1))

(4)有人觉得好像这种人不该做这种事,但是你给了个大部分人能接受的理由(比如经典的我的孩子被其他妃子(差点)弄死所以我不得不称王称霸→_→)

(5)大部分人觉得好像这人该做这事,但是没做,可你给了个能接受的理由(比如神仙和妖精是不能在一起的,神仙应该捉妖精,但是这个妖精全世界都爱啊,所以他俩...╮(╯_╰)╭)

(6)还有经典的“牛逼可以但是一定得惨”定律,不惨不是正常人!

(7)还有经典的“男二女二再完美一定也喜欢虐自己的主角”定律,不虐不是正常人!

(8)还有经典的“等我回来了,我们就..”定律,能回来不是正常人!

(9)还有经典的“算了,只是个孩子,留他一命...”定律,活着的孩子不报仇不是正常人!

(10)还有经典的“这么深的悬崖,掉下去的人一定有死无生了...”定律,嗯,一定活着,不然不是正常人!


评论里好像有知友误会我很喜欢,很推崇这些“陈词滥调”,这真是无比心塞,这都是用烂的套路不是很明显么…

我只是想告诉题主即便很多人物没有那么“真”,人们看得也一样开心。“真实”的不一定形象,形象的不一定真实。我们当然力求都占,不能都占时候发挥想像让人物性格鲜明好记起来就好…

祝好。

【我是还有别的问题先戳后面链接再邀请的分割线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