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在三四线城市成功地开一家有品位的书店?

回答
好,咱就说说,在这三四线城市里,怎么能开一家让人眼前一亮、愿意进来的书店。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拿几本书堆一起就行,得用心,得有想法,还得懂点人情世故。

第一步:洞察需求,找准你的“灵魂”

别急着进货,先做个“地头蛇”。三四线城市的人,需求跟大城市不一样,也更接地气。

本地文化是个宝: 你们那里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历史、名人、特产?能不能围绕这些做文章?比如,有个地方是某个名人的故里,你就可以主打他的作品,再搜罗一些关于他的研究资料,甚至可以搞个“名人故里书展”。
居民的生活画像: 了解周边居民主要是做什么的?是上班族多,还是退休老人多?是孩子多,还是年轻人多?
上班族: 他们下班想放松,需要一些能快速获取信息、解压的书籍,比如轻松的文学、职场技能、生活方式类的。
退休老人: 他们时间充裕,喜欢养生、历史、园艺、烹饪,也可能需要一些有声读物或者方便阅读的大字版书籍。
有孩子的家庭: 这是个金矿!童书、绘本、青少年科普、学习辅导书,绝对是刚需。还可以结合亲子阅读活动。
年轻人: 他们的口味更广,流行小说、文艺范儿的、设计类、旅行类、轻科普,都能吸引他们。
“痛点”是什么? 咱们城市是缺什么?是缺一个能安静看书的地方?是缺一些跟得上潮流的书籍?是缺一个能交流思想的平台?你的书店,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

我的书店,想做成什么样的?

光有书不行,得有个“卖点”,也就是你的“品味”体现在哪儿。

主题化,拒绝“大杂烩”: 别想着什么都有,那样看起来廉价又没重点。可以试试:
“慢生活”书店: 专注于生活美学、咖啡、园艺、手作、茶道相关的书籍。打造一个让你慢下来的空间。
“青少年成长”书店: 绘本、科普、文学、素质教育、国学启蒙,辅以学习用品和文创产品。
“本地文化”书店: 深度挖掘本地历史、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的书籍,配套本地特色文创。
“独立思考”书店: 哲学、社科、人文、评论类,吸引喜欢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人。
书品是核心: 宁缺毋滥。选书要精,要符合你的定位。多去大城市的独立书店、书展看看,了解最新、最有价值的书籍。别只盯着畅销榜,很多好书是被埋没的。
引进“小而美”的出版物: 比如一些有设计感、有独特视角的小众读物,能体现你的品味。
关注“实用性”: 结合本地需求,比如旅游攻略、家政技能、养生保健等。
周边产品是“点睛之笔”: 好书配好物。
高品质文具: 钢笔、笔记本、墨水,细节见真章。
设计感强的文创产品: 帆布袋、书签、笔记本,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设计。
咖啡/茶饮: 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一杯咖啡或茶,让阅读更享受。
绿植: 增加空间的生机和文艺气息。

第二步:选址与空间,打造“第三空间”

地方不对,再好的书也卖不出去。

选址:
人流量大的地方: 商业街、步行街、公园附近、大型社区周边,要能让更多人“偶然发现”你。
有文化氛围的地方: 比如艺术区、大学城(如果有的话)、文化馆旁边,更容易吸引同频的人。
考虑租金: 三四线城市租金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平衡人流量和成本。
空间设计: 这就是你“品味”的直接体现。
舒适至上: 暖色调、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沙发、软垫),营造一个让人愿意久留的氛围。
留白与层次: 别把书架塞得太满,留出“喘息”的空间。高低错落的书架,可以增加视觉趣味。
阅读区: 必须要有!可以设置独立的阅读小隔间,或者舒适的大沙发区。
角落的“惊喜”: 比如一个小小的咖啡吧台,一个摆满绿植的窗边,一个陈列着特色文创的小角落。
“故事感”: 墙壁可以用一些有质感的材料,比如木头、砖墙,挂一些艺术画作或者与书相关的海报。
音乐: 轻柔的背景音乐,能烘托气氛,但千万别太吵。

第三步:经营策略,让书店“活”起来

光有地方和书不行,还得懂怎么“吆喝”和“服务”。

“人情味”是王道:
熟悉你的顾客: 记住常客的名字,了解他们的阅读喜好。当他们进来时,能主动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书,这种贴心服务,在大城市很难做到,在三四线城市却是制胜法宝。
店员的素养: 挑选热爱阅读、有服务意识、有亲和力的店员。他们是书店的“门面”和“灵魂”。
建立社群: 微信群、QQ群,分享新书信息、读书感悟、活动预告,让顾客感到自己是“圈内人”。
活动策划,让书店“动”起来:
读书分享会: 邀请当地的作者、学者,或者有深度阅读体验的顾客,来分享他们的感悟。
主题沙龙: 围绕某个话题,比如“如何写出更好的故事”、“家庭教育的误区”等,组织讨论。
亲子阅读活动: 绘本故事会、手工DIY、儿童读书比赛,吸引家长和孩子。
“书友会”: 组织对特定领域(如科幻、历史、文学)感兴趣的书友定期聚会。
跨界合作: 与咖啡馆、茶馆、手工艺人、画廊等合作,举办联合活动。比如,一杯咖啡配一本好书的套餐。
“读者推荐”专区: 鼓励读者推荐好书,并将他们的推荐语和书一起陈列,增加互动性。
线上线下结合:
微信公众号/小程序: 发布新书推荐、活动信息、阅读文章,甚至可以进行线上预售。
本地生活平台: 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书店的装修风格、特色图书、店员推荐视频,吸引年轻群体。
在线订购/配送: 如果有条件,可以提供在线订购、附近配送服务,方便不便出门的顾客。
保持“新鲜感”:
定期更新书籍: 即使是小书店,也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图书更新,让顾客有“常来常新”的感觉。
调整陈列: 根据季节、节日、热门话题,调整书本的陈列方式和主题。

第四步:口碑传播,让“酒香”飘出去

三四线城市,人情关系很重要,口碑是最好的广告。

“惊喜”是最好的传播: 偶尔给常客送个小礼物,比如一本精美的书签,或者一杯免费咖啡。
鼓励评价与分享: 在书店显眼位置放置鼓励顾客写评价的二维码,或者请顾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
参与本地社区活动: 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节、社区市集等,提高书店的曝光度。
“体验式”的推广: 比如,让顾客在书店里写下他们的读书笔记,然后展示出来。

一些“避坑”提醒:

别一股脑儿进太多畅销书: 很多人都在网上或者大城市买了。你的优势在于“特色”和“精选”。
别把书店做成“小卖部”: 很多非图书的商品,如果不够有品位,反而会拉低书店的格调。
别低估了“人情”的力量: 诚恳、热情、真诚的服务,能赢得比任何营销手段都宝贵的信任。
耐心是关键: 任何有品位的生意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

总而言之,在三四线城市开一家有品位的书店,就像是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一颗种子。你要用心去浇灌,去呵护,去引导它长成你想要的模样。不是要和线上巨头拼价格,也不是要和快餐店拼速度,而是要用你的“质感”和“温度”,去打动人心,去成为那个城市里,一个独特而美好的存在。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在知乎上一直都是潜水的,因为觉得厉害的人太多了不敢班门弄斧,今天把第一次回答给这个问题吧:)

敢回答是因为自己确实在一个四线城市开了一间书店,到目前为止快两年,还活着。

我出生在一个叫做吉首的县级市(离古镇凤凰大概半小时),后来去了北京念书,再去了香港工作,在北京和香港的时候比较喜欢逛书店,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好东西,想着家里其实没什么好书店,就用念研究生时攒的奖学金在吉首的母校外面弄了一间很小的书店。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出来之后觉得见识太少很吃亏,想让学弟学妹们多读点书,后来一些校友知道了,就也一起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凑了十几二十万,转让费两万,装修三万,硬件投资两万,进货四万,人工成本一年三万,就这么把书店开起来了。

定位就是卖出了教辅之外的所有书。




之所以敢这么定位,是因为凑钱开书店的校友们,都抱着钱投进去就当给师弟师妹做贡献的心态,没想着拿出来。前面的朋友也都算过账了,现在开书店,肯定是亏的。

但是,我还是觉得可行,为什么呢?是因为书店只是一个切入口,实际上我们当时因为书店注册的公司后来以书店为平台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越做越大。

1.以书店的校友为基础,书屋成立了一个以往届的精英校友为核心的精英校友会,校友会做起来了,捐赠和众筹了几次,效果还不错,大家的线下活动变多了,母校的周年校庆还专门邀请我们协助做校友返校的工作。

2.书店的影响力做起来了,因为无意之间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把个人影响力在当地做起来了,现在在吉首提到我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说,噢,就是开书店的那个。因为有影响力,书店的微信公号(微信搜索“xixi_bookstore”)现在有一万多粉丝,虽然不多,但是每个月接几条广告也够书店发工资了。

3. 因为师弟师妹比较信任这个书店,我们有了很多会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做培训业务、升学咨询业务和留学咨询业务,这些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属于蓝海,暂时运转比较良好,完全可以反哺书店的实体运营。

4. 借着书店的名义,我开始在北京做每月一次地线下读书会,认识了很多朋友,准备慢慢的把放映会也做起来。虽然不盈利,但是一个人在北京的生活因此变得很丰富。

5. 一起做书店的几个小伙伴成了生死之交,哈哈我还暗恋过其中一个师弟不过表白没有成功。几个现在都在北京发展,所以一合计,从书屋的公司里拿出一部分钱,我们各自再掏一点钱,会在北京开一间实体的咖啡馆,把“xixi和她的朋友们”书店在北京落地,十二月会开张。

最后想补充的是,我没觉得一定要做书店,现在电子书这么发达,网路资讯也很发达,我想做的是对我们这种四线城市的学生开拓视野有帮助的事情,可能过几年不一定是实体书店了吧?谁知道呢?可是,在母校外面开书店这件事情,成了这两年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事情。我还因此认识了现在男朋友

@余知兮

,他是我们书店微信公号的读者哈哈。

所以结论是,如果有一件想做的美好事情,等有经济能力和其他基础的时候真的可以考虑去尝试,只要想清楚了可能会付出的代价,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是有连锁反应的。

之前香港的老字号lifestyle杂志《号外》报道过我们书店,我贴一些书店的照片,顺便把这篇报道也贴在这里,就这样吧。

———————————————————————————————————————————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就收到了这么多赞,受宠若惊。很多提问,集中补充一下:

1.有知友说我的回答太过理想主义了,确实是,但是前提是,所有拿钱来做这间书店的校友都是抱着给校友做贡献的态度来的,本来就是一件理想主义的不计回报的事情,我们几个都在一线城市有稳定收入的全职工作,不靠这间书店赚钱的。其实吉首跟其他三四线城市一样,硕大的图书城里面全是公务员考试、英语考试和中学教辅,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一间卖莎士比亚和普鲁斯特的书店才能成为新闻呀,开业的时候我们上了当地几乎所有媒体头条哈哈。

2.很多知友来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号(微信搜索“xixi_bookstore”),因为现在微信公号是走开始接广告的路子,所以并不是像单向街的微信公号那样天天发跟书和书店有关的东西,因为我自己圈子的原因,基本上变成了一个泛文艺泛时装的账号,才能保证不断的有新的稳定粉丝,如果想看与书店有关的内容,可以点下面的红框框里的第一个和最后两个。

3.说想去书店看看的朋友,当然欢迎你们呀,现在书店每天的开业时间是下午三点到晚上,地点在吉首市州民族中学西门外,两层楼的小书店,店长是个很美的阿姨。暂时不能去吉首的不用着急,我们的第二家“xixi和她的朋友们”马上要在北京丰台区开业了,正在装修。

4.想参加书店的北京读书会的,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每个月的读书会会在上面发通知,那就读书会见啦~

———————————————————————————————————————————

一些书屋举办分享会和志愿者的乱七八糟的照片。

下面是《号外》上刊登的原文



【书屋按】陈冠中先生于1976年创刊的《號外》杂志(City Magazine)一直是香港lifestyle杂志中的翘楚,在七月(香港书展月)杂志推出了书店特辑,介绍中港台三地的书店,【xixi和她的朋友们】亦受邀为其作一篇小文,跟单向街、旧天堂、方所、碧山书局一起作为大陆书店的代表被推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但同时也觉得很紧张,因为我们深知自己根本比不上其他书店,需要进步和改善的地方还太多太多。用《號外》的开卷语共勉吧:“是否存在一个理想国度,令思想擦亮、知识流通、令心志得到培育、同道相识相知……一家书店,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它关于书与人,但并不仅仅如此。它是心灵、生意、也是生活本身,但还有更多。”另外也欢迎大家支持这期的《號外》杂志,香港台湾各大便利店有售,内地Kubrick等书店有售。



xixi 和她的朋友们」,你们知道有个叫做「湘西」的地方吗?

文/全俙西


本不是特别爱书之人,看过的书也很有限,平常去书店都是为了在facebook上打卡的,所以也就从来都没想过开书店。


去年在香港找到工作之后回家休息几日,家在湖南湘西,就是沈从文写《边城》的小城边上,好山好水,生活却也无聊。所以想买几本书来读,竟才发现偌大的小城已没有了象样的书店。


想来也实属正常,一个典型的大陆三线城市,十年来快速修起来很多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茶楼和KTV晚晚爆满,打麻将和吃夜宵是深夜的主要消遣活动,坐在夜宵摊上跟中学同学聚会,觥筹交错中听大家聊买房买车结婚升职的事情……这个两餸饭才八块钱的小城市,作为全中国有名的旅游景点,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起飞,这里走出去的沈从文、黄永玉和宋祖英被包装成文化符号印在土特产上面卖到全国各地。比起书店,这里显然更需要房产经纪和银行。


说起来,这个城市其实也勉强有几家书店,可是实用主义彻底打倒了信仰和意义:人人不信任社会主义,但所有人都在努力考公务员,以至于养活了好几家专卖公务员考试书籍的书店;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很少好好沟通,但人人在谈论升学率,以至于养活了一整层专卖教辅书的图书城;至于那家小时候经常去的新华书店呢?专卖字典、习仲勋文集和网络小说。


这些年时常回家,跟家里亲戚朋友的小孩聊天,常感慨跟北京香港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是多么有限,甚至,他们也并不好奇和关心,就像当年的我一样。我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大城市的小孩从小见过世面,所以知道得多,这很正常。买不到书的那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读书也是培养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的重要途径。而这里的孩子,不是不读书,是没有书读——这里连家象样的书店都没有,我突然觉得一阵慌张。


我想起了香港。想起了在香港上环的一个22楼天台上每周都举办的读书会,银行家客户经理大学老师记者律师工程师,不同职业的人定时到来,有时候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有趣故事;想起了旺角密密麻麻的楼上书店,空间很窄,但任何新书都能找到订到;想起来铜锣湾的二手书店时不时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地方很破,但作者每次都会亲自到来,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想起了油麻地的那间Kubrick,每次在旁边看完电影之后还能再在这里打两个小时的书钉;想起了大学书店里有一个「本土专柜」,那里的每一本书,都关于会很严肃地讨论在地的身份认同、土地政策、文化传承……我经常很羡慕这个被标签为“文化沙漠”的地方,中环夜晚闪闪发光的百层大厦当然是香港值得骄傲的地方,而这些顽强的书店亦赋予了这里谈论意义和情怀的习惯。


香港有1104平方公里,715.5万人口;我家全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486平方公里,有264.6万人。我知道,香港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地方,但我也觉得,像香港一样,后者也很需要一点可以用来谈论意义、主义、情怀和思想的地方。


前两年在香港念研究生攒了八万块奖学金,加上几位同在香港北京上海的中学校友一起出资凑了二十万,不停地在香港与家里之间跑来跑去,租店面装修进货招店长,几个月之后就把书店开起来了,就开在我们几个的母校外面,这里卖除了教辅之外的所有书,书名叫「xixi和她的朋友们」。

我们没想故意跟应试教育作对,我们知道,对于小城市的学生来说,高考(大学入学考试,等于香港的DSE)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走向更高平台的方式,我们当年也是这么出来的。但希望师弟师妹们在应付考试之余,都有一个不错的管道博古览今上天入地,培养对世界的理解和好奇,并成为自己的乐趣,种下可能还略显幼稚的梦想,也找到除了实用主义之外的意义,让内心充实并丰盈。


书屋后来在校友里的影响逐渐变大,慢慢很多已经走到世界各地的校友回家时都会来看一看,在欧洲游学的,在成都玩乐队的,在美国做工程师的,在长沙写作的,我们就请大家都做一些分享,跟同学们聊学习方法、阅读心得、大学生活或者关于生活的态度。到现在基本每两周定期举办一次这种分享会。已经走向远方的学长学姐,回到他们最初出发的地方,跟学弟学妹坐下来,聊聊精彩的远方,我觉得这个画面特别动人。


我们校友会的其中一位学姐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说的不错:“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在高中阶段能否提前获得大学才有的醍醐灌顶的领悟。谁告诉他们,世界并非如他们所想,谁能说服他们在高中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做题?谁能告诉他们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政治不仅仅是马哲(高中政治只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不仅仅是小清新和言情?所幸,终于有了先行者。我始终相信,学长姐能给予的是更快捷的道路,更清醒的认识,更多元的生活。优秀成功,可以是响当当的大学,可以是烫金的荣誉证书,可以是各种国际高级会议的入场券,更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优秀有一种解释,每个人在自己的起点上,达到了自己能够触及到的最高点。学长学姐给你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如何通向成功,而是,对于正在接受高考煎熬的高中生们来说,是怎么处理好自己与挫折,与心灵的关系的方法。”


到现在「xixi和她的朋友们」运营五个月,每个月营业额平均为一万四左右,这对于书店来说不容易,内地的书籍每本四十块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能卖三百多本书,一天卖出去十几本,至少书店没亏钱。


因为更多的校友想投资进来,书店最近已经在筹备第二间店了,想象中应该是比第一家店大很多,对于之前从来没想过开书店的自己来说,挺棒的。


【xixi和她的朋友们】是由民中校友xixi及其他五位校友一同开在校外的一间书店,在给同学们提供好的阅读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发动广大优秀的校友,一同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带回来跟同学们分享,播种梦想、尊严、思考给湘西的年轻人。(微信搜索“xixi_bookstor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