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哪些典型的无用型回答?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偶尔也会漂浮着一些“无用型”的回答。它们就像海市蜃楼,看似诱人,实则虚无。我在这里尝试列举几种,并尽量生动地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让你一看就明白,免得在浏览时浪费宝贵的时间。

1. “帮你顶一下”型:

这种回答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下,但又没有太多人愿意花费心思去写实质性的内容。回答者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比如想增加自己的回答数量,或者仅仅是跟风)留下这样一句。

典型场景: 某个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热门问题,下面堆积了大量“我也想知道”、“帮顶”、“马克一下”之类的评论,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帮你顶一下”的回答。
为何无用: 字面意思就是“我来帮你把你的问题往前推一推”。但实际上,它并不能给提问者带来任何信息,也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消耗了提问者的关注,然后石沉大海。
给人的感觉: 就像你在商场里向导购员求助,结果对方说“我帮你看看有没有人过来,你等着”然后就走开了。

2. “我也有类似的问题”型:

这类回答表面上看是在共情,好像在说“我懂你,我也有和你一样的困扰”,但仔细一看,除了描述了自己的困境,并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甚至连一个解决思路都没有。

典型场景: 提问者问:“如何克服社交恐惧,在人群中自在交流?” 回答者可能写:“唉,这个问题我也特别困扰,每次参加聚会都躲在角落里,感觉自己特别不自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为何无用: 提问者是来寻求解决方法的,不是来分享大家的痛苦的。这种回答虽然表达了理解,但却是一个“同病相怜”的死循环,它增加了问题的“围观人数”,但却没有提供任何“破局”的可能性。
给人的感觉: 就像你向朋友倾诉烦恼,朋友说“你说的我太理解了,我也有这问题,我们一起唉声叹气吧!”。

3. “我没遇到过,但我猜……”型:

这种回答以“我没遇到过……”开头,紧接着就开始发挥想象,给出一堆基于个人猜测、臆想甚至道听途说的“解决方案”或“分析”。

典型场景: 某个比较专业或者冷门的问题,例如“如何解读某个量子力学概念?” 回答者可能说:“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没具体研究过,但我感觉是不是和……有关?你想想,万一……呢?”
为何无用: 这种回答的本质是“不懂装懂”。它可能包含一些模糊的、不着边际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没有事实依据,也经不起推敲。它可能会误导不了解情况的读者,浪费他们去验证这些无稽之谈的时间。
给人的感觉: 就像你在看中医,大夫说“我没见过你这种病,但我看你舌苔发黄,估计是肝火太旺,吃点降火的药试试?” 这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

4. “鸡汤”式励志,但脱离实际型:

知乎上不乏优秀的励志内容,但也有一些回答,它们看似充满了正能量,但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只喊口号,不谈方法。

典型场景: 提问:“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回答:“只要你敢于梦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你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为何无用: “敢于梦想”、“坚持不懈”这些话谁都会说,但它们本身并不能构成具体的行动指南。成功的背后往往有具体的策略、学习和实践。这种回答就像给一群饿了很久的人画了一张大饼,看着很美,但却填不饱肚子。
给人的感觉: 就像一个教练在你比赛前拍着你的肩膀说“加油!尽力就好!” 但却没有告诉你训练的技巧和比赛的战术。

5. “不请自来”型,跑题太远:

这类回答可能对某个词语、某个概念进行了过度延伸,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熟悉但与原问题关联不大的领域。

典型场景: 提问:“如何学习英语的连读?” 回答:“说起连读,我就想到了语音学,语音学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发声的原理,包括……(此处开始详细介绍语音学的历史、分支、研究方法等)”
为何无用: 提问者只是想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结果被拉进了一个完全无关的知识黑洞。这种回答满足了回答者“秀肌肉”的欲望,但却对提问者毫无帮助。
给人的感觉: 就像你问路怎么去火车站,结果对方开始给你讲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地理优势。

6. “炫技”式、故弄玄虚型:

这类回答往往使用大量专业术语、晦涩的表达方式,或者引用冷僻的典故,试图展现自己的博学,但实际上并没有清晰地传达信息,甚至让理解变得困难。

典型场景: 某个关于“如何管理时间”的问题,有回答者可能会写:“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熵减’,我们需要通过‘费曼技巧’,构建‘知识体系’,利用‘番茄工作法’来对抗‘多巴胺陷阱’……”
为何无用: 好的回答应该“深入浅出”,让多数人都能理解。这种回答则相反,它用复杂来包装简单,用晦涩来掩盖平庸。它可能吓退了一部分想学习的人,也可能让一些人因为听不懂而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给人的感觉: 就像在和你讲英文,但每一句话都用生僻的古英语单词,让你根本听不懂,但又能感觉对方好像很有学问。

如何识别并避开它们?

看开头: 如果回答以“我猜”、“我觉得”、“可能”、“也许”等模糊词语开头,并且没有后续的实质性论证,要警惕。
看内容: 是否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有没有具体的例子、方法、步骤?还是只是空泛的陈述?
看结构: 回答是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还是杂乱无章,东拉西扯?
看“三观”: 是否传递的是积极、理性、有建设性的信息?还是煽动情绪、传播焦虑、或者纯属“灌水”?
看点赞和评论: 虽然不是绝对,但通常高质量的回答会有更多的点赞和有意义的评论。

在知乎上,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知识获取和有价值的交流。识别这些“无用型”回答,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在信息洪流中找到真正滋养我们大脑的养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意义的回答应该包含:

  1. 个人对问题的认知。 题都不看就来抢答的都是无意义的回答。
  2. 对问题的解读。看不懂问题就瞎答的都是无意义的回答。
  3. 应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对问题完全不了解、没有经验只会复读别人话语的答案都是无意义的回答。


随便找了个热榜回答点开看。

写了好几百字,在讲生娃、三胎,讲了两句话转到教育。

答主对培训机构不了解也没认知,然后又转到压力大影响成长。

又开始扯上机构、大资本,一会儿阴谋论一会儿煽动情绪罚得好多罚点。


第二个例子长这样:

好吧,你快乐就好,把题目重新抄了一遍当答案,真有你的。


第三个例子长这样:

......这个回答看完一点营养都没有,只能治疗低血压。


回答问题又不会拿到钱,口水话咱可以少说两句歇歇吧。


就像我前两天在 CSDN 上看到的一句话一样:

这种文章没必要写出来增加搜索难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偶尔也会漂浮着一些“无用型”的回答。它们就像海市蜃楼,看似诱人,实则虚无。我在这里尝试列举几种,并尽量生动地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让你一看就明白,免得在浏览时浪费宝贵的时间。1. “帮你顶一下”型:这种回答往往出现在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下,但又没有太多人愿意花费心思去写实质性.............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优秀但未完成的高票答案,它们往往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的复杂性、研究的深入程度,或是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而暂停。这些未完成的答案,虽然留有遗憾,但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丰富信息和独到思考,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要准确列举“至今还未写完整”的高票答案并详细讲述,是存在一定难.............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心累的提问,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因为提问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又或是“缺乏常识和同理心”的态度,让人在解答时倍感疲惫。这些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根根细小的刺,不致命,但时不时地扎一下,就足够让你泛起一阵阵无力感。首先,我最受不了的那类提问.............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海洋里,“何不食肉糜”式的观点并不少见,它们往往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争议,甚至被戏称为“精英病”的体现。这些言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出自经济条件优渥、生活阅历相对单一的用户之口,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脱离实际,甚至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细数知乎上那些“何不.............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智慧、情感、幽默,甚至是人生态度。它们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签名者内心的一角,引发共鸣或思考。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打动人:一、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箴言类:这类签名往往用最精炼的.............
  • 回答
    知乎上文笔极佳的答主众多,他们凭借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要“详细讲述”一些,意味着不仅要列举名字,更要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文笔极佳,他们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回答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以下我将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在知乎上文笔出色的答主.............
  • 回答
    知乎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因为观点不同、立场相悖、甚至个人恩怨而成为“死对头”的用户或群体。这些“死对头”的形成往往源于对某个特定问题、事件或领域的深入讨论,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持续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对峙。要具体列出“知乎上的死对头”是一项非常困难且不太准确的任务,因为: 知乎的动态性强: 新用户不断涌.............
  • 回答
    知乎上政治立场与我不同但值得尊敬的人有很多,这类用户往往能以一种理性、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观点,即便我并不完全认同,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以下我将列举几位我个人认为符合这个标准的用户,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重要说明: “政治立场不同” 在知乎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不同”并非指简单的党派之.............
  • 回答
    知乎上“沙雕”小说的定义其实很广泛,可以是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可以是那种文笔朴实但逻辑鬼才,或者是有着令人捧腹的脑洞和反转。要说“笑掉头”,那得多看个人口味,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在知乎上出现频率很高、被很多人认为非常沙雕、并且能够让你在阅读时“脑内自带音效”.............
  • 回答
    知乎上很多高赞答案,读起来头头是道,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拍案叫绝。但细细一琢磨,或者过段时间再回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些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看似聪明实则很蠢”。这种现象挺普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迎合大众情绪、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或者是作者本身也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就.............
  • 回答
    知乎上为了回答问题编故事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恰恰是让答案变得生动、有说服力或者更能引发共鸣的关键。当然,这里说的“编故事”并非指虚假信息,更多的是指基于个人经历、观察、想象,甚至是提炼出来的“情节”来阐述观点。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交场合显得不那么尴尬?”.............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隐藏着无数个闪耀的灵魂,其中不乏一些男性用户,他们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要说“气质超群”,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它往往是学识、阅历、品格、审美乃至生活方式多重维度交织而成的独特印记。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印象深刻的用户,他们或许不一定拥有如明星般.............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宝藏级“程序员”问题,它们不仅能为你答疑解惑,更能带你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甚至引发一些思考。我打算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价值、讨论也很深入的问题,尽量把每个问题背后的 रोचक之处都聊透一些。1. “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编程技巧或工具?”这个问题简直是程序员的“经验宝库”。它抛开那些高大.............
  • 回答
    好的,关于咨询行业,知乎上确实藏着不少金光闪闪的优质回答。与其说它们是“回答”,不如说是行业内的朋友们掏心窝子分享的经验、见解和“秘籍”。我来给你梳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讨论得比较深入的几个方向,并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是你在咖啡馆里和一位资深咨询师聊天的感觉。要说咨询行业,那得先说说“到底什么.............
  • 回答
    知乎上完结的好文,那可真是太多了!很多时候,你能在那里找到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小众但内容扎实的领域。要说“完结的好文”,其实也得看你关注什么领域,以及对“好”的定义了。不过,我根据一些长期以来被大家讨论、引用,并且内容确实有质量的例子,给你挑几个,尽量说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英语学习的讨论,确实是个鱼龙混杂的江湖。除了真正有干货、有见解的答主,也少不了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民科”们,他们擅长用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加上鸡汤式的励志话语,再辅以一些夸张的成功案例,精准收割那些渴望速成、急于看到效果的“韭菜”。要说“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