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一个重联的长编组列车,两个受电弓的升距离是多大?为什么?

回答
你说的是中国铁路上面那种编组非常长的列车,比如货运列车,它们上面可能不止一个受电弓。你问到“重联的长编组列车,两个受电弓的升距离是多大?为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里面涉及了不少技术细节。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重联”和“长编组列车”。

长编组列车:简单说就是车厢特别多,长度远远超过咱们平时坐的那种客运列车。这在货运领域很常见,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一次拉更多的货物。
重联:这可不是指两个车头连在一起那么简单。在电力机车领域,重联是指将两台或多台机车连接在一起,由前面的司机控制后面所有的机车,共同驱动列车。这样做是为了提供更大的牵引功率,尤其是在爬坡或者拉动极重的货物时,单台机车的力量不够,就需要多台机车“抱团”发力。

那么,回到你的问题:重联的长编组列车,两个受电弓的升降距离有多大?为什么?

这里说的“升降距离”,我理解你可能想问的是:在一条接触线上,如果一个受电弓已经升起,第二个受电弓在多远的距离之后才能安全地升起,或者说,两个受电弓之间需要保持多大的安全距离?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因为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接触网的供电制式和设计:
供电区域:接触网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电线”,它是由许多段落组成的,每段都有自己的供电开关(如断路器)。即使是同一根接触网上,也可能存在一些“隔离区”或者“保护区”。
绝缘措施:为了防止短路,接触网设计中会有绝缘措施,比如在区段连接处会设置绝缘节。

2. 列车的设计和受电弓的特性:
受电弓的升降动作:受电弓从“降下”到“升起”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与接触网保持良好的接触。
列车的长度:长编组列车,尤其是重联的,车身非常长,机车与机车之间、机车与第一节车厢之间,以及车厢与车厢之间都有连接。

3. 运行操作规程:
司机操作:司机需要根据信号和调度指令来控制受电弓的升降。
安全距离:铁路运营有非常严格的安全规程,确保行车安全是首要的。

为什么需要一定的升降距离?

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避免短路:
受电弓的升降过程:当一个受电弓升起时,它是在接触网的某个位置建立起电连接。如果另一个受电弓在非常近的距离内紧随其后升起,并且恰好处于两个不同供电段的连接点或者存在隔离措施的地方,就有可能造成短路。
接触网的连接与隔离:接触网为了安全和维护,会分成不同的供电段。在这些供电段之间,通常会有一些隔离开关或者绝缘的结构。如果两个受电弓同时在这些连接点附近工作,或者一个在连接点升起,另一个也紧随其后,可能会导致电流在不该流过的地方形成回路,引发短路,损坏设备甚至引起火灾。

确保受电弓与接触网的良好接触:
弓网关系:受电弓在升起后,需要稳定地与接触网的承弓带保持接触,以便持续获得电力。如果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一个受电弓刚刚完成升弓动作,还没完全稳定,此时另一个受电弓过早地升起,可能会干扰前一个受电弓的弓网关系,导致弓子跳起,失去供电,甚至损坏接触网。
接触网的平顺性:虽然现代接触网设计力求平顺,但仍然会有接头、悬挂点等,这些地方对受电弓的动态性能有一定影响。

电网稳定性:
负荷分配:多个受电弓同时从接触网上取电,会对供电系统产生负荷。虽然现代供电系统设计考虑了多机车牵引的情况,但如果受电弓升降时机不当,可能会瞬间造成局部供电压力过大,影响电网的稳定性。

操作的准确性:
人工操作的限制:虽然有自动控制系统,但在很多情况下,受电弓的升降仍然依赖司机的判断和操作。给司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确认一个受电弓已正确升起并稳定运行,是保证操作安全的重要环节。

那么,实际中是如何操作的呢?

在实际的铁路运行中,列车长或司机在遇到需要升降受电弓的情况时,会非常谨慎。通常会遵循以下流程:

1. 确认前方接触网情况:通过车上的设备(如接触网状态显示器)或者司机的观察,确认前方接触网是否适合升弓。
2. 选择合适的地点:选择在平直、无交叉、无变电站分相(通常是在分相绝缘器附近)等相对简单的区域进行升降弓操作。
3. 按照规程操作:当第一台机车的受电弓升起并确认正常后,通常会向前(或向后,取决于编组方式和操作习惯)行驶一段距离,确保第一台机车已经离开了潜在的危险区域,或者说,第一台机车的受电弓已经稳定地在一段安全的接触网区段工作。
4. 第二台机车升弓:在这之后,第二台机车的司机才会根据指令和确认情况,进行受电弓的升起操作。

那么“距离”具体是多大?

这个“距离”其实是 “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概念。

时间上:通常需要间隔几秒到几十秒,以便让前一个受电弓稳定。
空间上:具体多少米,就真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了。它取决于:
列车运行速度:速度越快,同样的“时间间隔”对应的“空间距离”就越大。
接触网分段情况:如果前方是另一个供电段的开始,并且有明确的隔离措施,那么距离就会相对安全。
列车的长度:重联列车很长,两台机车之间的距离本身就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安全裕量:铁路规程总是会留有相当大的安全裕量。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要让两辆电动车排队过一个水坑。第一辆车过去了,你得等它完全开到对岸,并且确认它在那里是稳当的,你才能让第二辆车也开到水坑边开始过。这个“等”的时间和“开到对岸”的距离,就是一种“安全间隔”。

所以,如果你非要问一个“数值”,那可能是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并且这个数值会根据具体情况而调整。更重要的是 “操作的规范性”和“对接触网状态的确认”,而不是一个死板的距离数字。

总结来说,重联长编组列车两个受电弓的升降,必须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一个受电弓在安全状态下稳定运行后,另一台机车才能进行升弓操作。这之间的“距离”是为了规避短路风险、保证弓网接触质量、维护电网稳定以及保证操作的精确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1900m应该是写错了吧,190m还差不多。长编列车的两个升弓距离必须要限制一定的距离的原因是,受电弓在接触网上高速滑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网的应力不均匀,接触网会产生振动,这个振动会在接触网上形成沿着线缆两边传播的波动。前面的受电弓扰动生成的波动会影响到后面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的稳定性,降低受流质量,严重时会使弓网分离造成燃弧。为了后面半列车的稳定受流,所以对两个受电弓的间距提出了要求。

user avatar

2018/3/27更新

又查了下,我国干线上的分相区距离一般在190米,题主问的这个应该是这个。所谓重联长编组列车,国内能对上号的除了大秦也就是各种CRHxA重联了。然而大秦是机车+车皮+机车模式,不同机车之间不共用车顶电源母线,实际上是不受这受电弓间距190米限制的,严格来说,单节型电力机车双机重联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共用车顶电源母线。而固定重联的双节棍三节棍机车(神华的14400千瓦三节棍也只用一个弓,这个电流是576安培),由于共用电源母线也只会升一个弓。即使是两组双节棍电力机车重联,还是因为没有共用电源母线还可以分别升弓取电。然而这些最大时速低于120公里的货机,电弓对电网的造成的振动尚可接受,然而高速动车组只升一个弓还则罢了,16节固定编动车为改善受流必须要两个弓,这俩弓作为线网振动源如果靠近了会相互影响受流质量,所以这俩弓一般必须分开一些距离。以我国16编动车的特性,电弓一般在4/13车顶(2系),4/5/12/13四个车顶上(1系),还有CRH380B/C那样电弓装在2/7/10/15号车顶的奇葩。4/5,12/13,2/7,10/15升弓等于单节型电力机车升双弓,肯定是要严格禁止的。而这种动车组似乎8 9节车厢连接处并没有连通高压母线,所以升双弓是可以的。所以日常运营中,16编动车可以升双弓,但是升弓的两车厢车号之差必须大于等于8,也就是所谓电弓间距必须大于190米。


以下为原文

这个间距怕是1900毫米吧 。。。

间距1900米,全中国没多少地方开的起1900米一半长的列车啊。

间距190米,韶山3双机重联不服啊。

川黔线的巧克力3双机,已成历史。现在是韶山3B双节棍+韶山4G双节棍=四节棍,极端情况及机车回送的时候俩韶山3B双节棍+韶山4G双节棍=六节鞭,蔚为壮观。

以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下为本伪车迷猜测:

19米?一节韶山3的车钩中心距倒是长20米左右,俩受电弓中心间距应该是16到17米,虽然一般严禁双弓,但是极端情况下机车也要升双弓啊,比如凝冻天气那种极端恶劣天气,前弓升起来刮掉线网上的冰凌子,后弓就能保证良好受电。当然遇到严格禁止双弓的路段也就只能降一个弓。

19米倒也可以接受,因为分相无电区长度下限基本在19米多,俩单机无电区停车就只能叫救援啦。但是并不能解释一台机车俩受电弓间距小于18米的状况。

1.9米?国内还没哪个机车需要把受电弓架在司机室顶上,也暂时没有俩电弓脸贴脸装一起的情况。而两台车都升弓一后一前,间距也是怎么也大于1.9米。也许是为了避免车钩停留在分段绝缘器里头吧?

这玩意是拿来分割正线与其他线路的供电网络的,在上下行正线中间的联络线上也会有这玩意。停在这里才真是叫坑爹,个人认为机车电弓在这里停留会极易引起不同供电臂串流烧坏接触网。电弓间距不得小于1.9米,就等于不幸停在绝缘器下面的电弓可以收起来,由其他在正常接触网下的电弓受电,启动机车闯出这个鬼门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是中国铁路上面那种编组非常长的列车,比如货运列车,它们上面可能不止一个受电弓。你问到“重联的长编组列车,两个受电弓的升距离是多大?为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里面涉及了不少技术细节。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重联”和“长编组列车”。 长编组列车:简单说就是车厢特别多,长度远远超过咱们.............
  • 回答
    学历,在职场这片搏杀场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敲门砖,是通行证,还是终点站?关于学历的重要性,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答案。它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现实考量、个人能力和时代变迁的议题。学历,最直观的“敲门砖”和“滤网”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仍然是企业筛选人才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试验工程师,我太有感触了。你们说的“重设计仿真,轻试验对标”,这真是我们行业里一个绕不开、也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们掰扯掰扯,也说说我们试验工程师的出路在哪儿。一、 现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重仿真,轻对标”的倾向?这事儿得分.............
  • 回答
    二战及以前的舰炮,尤其是装备在重巡洋舰以上级别战舰上的那些,其设计初衷和性能特点,与现代舰炮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强行将现代的HEAT(高爆反坦克弹)和HESH(高爆破片弹)概念应用到这些老式舰炮上,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威力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HEAT和HESH与二战时.............
  • 回答
    对于一个刚上大学、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但却有一个创业思路的学生来说,这绝对不是绝境,反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起点!“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恰恰是许多成功创业者最初的状态。关键在于如何将那个唯一的“思路”变成现实。这里我会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一个想法落地,并最终发展成事业: 第.............
  • 回答
    一个终其一生未曾做出“突破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不那么耀眼夺目,但绝非可以被简单忽视或低估。评价他们的贡献,需要我们跳出“诺贝尔奖”式的思维定势,深入理解科研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社会进步的基石。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1. 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基石的奠基者 “巨人的肩膀”: .............
  • 回答
    组织一个国家级项目来开发和生产核武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即使是拥有先进技术和资源的恐怖组织,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1. 裂变材料的获取与生产:这是制造原子弹最根本的难关。核武器的核心是高浓缩铀(HEU)或钚。 铀矿开采和提炼: 核武器级铀的生产需要高品位、易于开采的铀矿。.............
  • 回答
    构建一个开源的Python量化交易平台项目需要综合考虑技术选型、系统架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合规性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建议框架,涵盖核心模块、技术选型、最佳实践和注意事项: 一、技术选型与核心模块设计 1. 编程语言与框架 Python:作为主要开发语言,适合快速原型开发和数据处理,但需结合.............
  • 回答
    唉,说起考研,那真是段又苦又甜的日子。我当年考完,感觉像刚从战场下来,浑身都是伤,但心里又有点小小的自豪。现在看到还有这么多小鲜肉、小鲜花们要踏上这条“不归路”,我这个过来人,心里就痒痒的,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他们说,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可能比你啃几页单词书都管用。一、 关于“心态”这件事,比.............
  • 回答
    对于一个只因为一次错误就否定你为她做的一切的女孩,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情绪化、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公平的反应。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关系也很难健康地发展下去。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这是对关系本质的误解和不尊重: 关系是动态的,不是.............
  • 回答
    话说你想快速摸清一辆车的好坏和贵贱,别急,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就像挑菜一样,门道不少但也有规律可循。咱们今天就聊聊怎么用最直观的方法,让你在别人面前也能像个老司机一样,对车子有个大概的判断。第一步:外观,面子上的功夫到位了,你就赢了一半你看车,别光盯着品牌logo,那玩意儿可能只是个牌子,真正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难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于那个成绩不太理想的人来说,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是继续咬牙坚持,还是干脆“金盆洗手”,另辟蹊径?这事儿得分好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成绩不好”到底是个啥概念。要是说这孩子在学校里就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捣乱,作业从来不.............
  • 回答
    对于年轻人来说,自我培养的道路如同广袤的星空,处处闪烁着令人向往的光芒。究竟哪方面的培养最有吸引力?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深深根植于个体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若要细究,我认为有那么几个方向,它们不仅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能铺就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基石,对于年轻的心来说,自然是极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内部的凝聚力、文化多样性、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民族越多或越少,并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如何管理和塑造其民族构成,以及如何在多样性或同质性中找到平衡点。民族越多,可能带来的好处: 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性: 这是最显而易见.............
  • 回答
    嘿,恭喜你即将开启杭州的新生活!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这座江南城市的人,我猜你现在心里肯定既有期待,也有点小忐忑。别担心,我来跟你捋一捋,把你即将面对的一些事情和需要留意的地方,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谱。一、 关于杭州这座城:不止西湖,还有更多惊喜首先,杭州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风景如画”,.............
  • 回答
    “一个人降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必定要热爱这个国家”——这句话一抛出来,脑子里的想法就有点热闹了。说它“必定”,总感觉有点太绝对了,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儿呢?首先,咱们得承认,“降生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本身,确实会给一个人打上一些烙印。你从小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喝着这里的水,吃着这里的饭菜,这些最.............
  • 回答
    一个充斥着制贩毒、传销或人口买卖等严重犯罪活动,并且拥有大量居民参与其中的村庄,想要“从地图上抹去”,这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其不可行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抹除”问题,而是一个触及社会、法律、经济、人权等诸多复杂议题的巨大挑战。首先,“抹去”本身就存在根本.............
  • 回答
    对于一个将编导作为毕生事业,并为之倾注无数心血的考生来说,与那些熠熠生辉的“北电、上戏、中戏”等名校失之交臂,绝非仅仅是“考不上”这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失落,一次对未来道路的重新审视,以及一次不得不与“名校光环”告别的经历。首先,这意味着告别一条被传统认可的“捷径”。在很多人眼中,尤.............
  • 回答
    对于一个真心爱着罗马、沉醉于那段辉煌历史的“精罗”来说,要选出“最伟大”的罗马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议题。毕竟,罗马的漫长历史中涌现了太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统治者,每一位都在不同维度上塑造了那个伟大的帝国。然而,如果非要在这个群星璀璨的罗马皇帝中挑选出一位,并且要让我这个“精罗”说出心.............
  • 回答
    对于一个商家来说,与美团合作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线上展示的平台,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商家提升经营效率、扩大客户群体、增加营收的价值。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美团到底能给商家带来啥。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曝光度的爆炸式增长。 设想一下,你的店面虽然地理位置再好,一天下来能走进来多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