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现低落焦虑时,怎么分辨是「短暂情绪」还是生病了?

回答
当你感到心情低落或者有些焦虑的时候,确实挺让人困扰的,不知道这股劲儿什么时候会过去,也不知道是不是该找点什么办法来处理。其实,区分这种“短暂情绪”和“生病了”,更像是要判断这股负面感受是在我们正常生活轨迹的“岔路口”徘徊,还是已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新地盘”。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瞅瞅。

首先,看看这股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

短暂情绪: 这就像是天气变化,你可能早上起来有点阴沉沉的,觉得提不起精神,或者因为某个小事突然有点烦躁、担心。但这种感觉通常不会持续一整天,或者就算持续,强度也还好,你还能勉强应付生活中的基本事情,比如吃东西、洗漱,甚至还能和朋友打个招呼。它就像一阵风,吹过了,虽然留下点痕迹,但很快就过去了,或者风力逐渐减弱。

“生病了”: 如果这种低落和焦虑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好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强度很大,让你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曾经喜欢的东西也毫无兴趣,或者总是处于一种高度警惕、坐立不安的状态,那就要警惕起来了。这感觉就像是被困在泥沼里,越挣扎越陷得深,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即使是简单的日常事务也变得异常艰难。

其次,感受一下情绪对你生活的影响范围。

短暂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只影响你某一个特定方面。比如,工作上遇到挫折,让你心情不好,但回到家,你还能和家人有说有笑;或者和朋友发生小矛盾,让你有点焦虑,但你很快就能调整过来,不会影响到你和另一个朋友的相处。它的影响范围相对局限。

“生病了”: 如果这种低落和焦虑感开始蔓延,侵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很值得关注了。你可能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家人朋友也提不起精神,社交活动让你感到负担,甚至连基本的自我照顾,比如吃饭、睡眠都成了问题。你会发现自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茧包裹住了,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和对生活的感知。

再来看看情绪背后的触发原因是否清晰。

短暂情绪: 大多数时候,短暂的情绪波动都有比较明确的导火索。可能是工作压力大、考试没考好、和伴侣吵架了,或者看到了让人伤心的新闻。你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感到不舒服,并且通常情况下,随着这个原因的解决或时间推移,情绪也会逐渐平复。

“生病了”: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莫名的低落或焦虑,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罪魁祸首”。事情可能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糟糕的,但情绪却持续低迷。或者,即使原因很明显,但你的反应似乎“过量”了,远远超出了这个事件本身应有的程度,并且持续的时间远超常理。比如,一次小小的拒绝,却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且这种感觉会持续很久。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你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短暂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还能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对劲,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去自我调整,比如听听音乐、做点运动、找朋友倾诉一下,或者给自己放个假。虽然过程可能有点辛苦,但你感觉自己还在“掌握”之中,知道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善。

“生病了”: 如果你感到完全失去了控制感,做什么都无法改善情绪,甚至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变得很奇怪、很不正常,并且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效,这时候就可能不是简单的“不开心”了。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连最基本的思考和行动都变得非常困难。

身体上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短暂情绪: 偶尔的低落焦虑可能伴随一些轻微的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胃部不适,但这些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情绪的消退也消失了。

“生病了”: 如果你出现了持续的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精力严重不足,总是感到疲惫,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消化不良等,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它也生病了,需要关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功能性损害”。

短暂情绪: 即使心情不好,你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功能,比如按时上班、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你的“生活机器”虽然转速可能慢了些,但还在正常运转。

“生病了”: 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能力、学习效率、社交关系,甚至让你无法履行家庭责任,让你觉得生活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那么这很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进入了需要专业帮助的阶段。

简单来说,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股不舒服的感觉有多久了?是几天,还是几个星期甚至更长?
2. 这股感觉有多强烈?是有点影响,还是严重到让你什么都做不了?
3. 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感觉?是有具体原因,还是觉得莫名的?
4. 我还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到我?
5. 这股感觉有没有影响到我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我的日常生活是否受到了严重干扰?
6. 我的身体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的变化?

如果你的答案倾向于“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找不到原因或反应过激”、“无法自我调整”、“身体出现明显异常”以及“功能性受损严重”,那么,真的很有可能是你遇到了“生病”的信号。

这个时候,别犹豫,勇敢地去寻求专业帮助吧。找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他们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帮你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且提供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去看医生一样,情绪上的“感冒”或者更严重的“肺炎”,也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治。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也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是 腾讯医典科普官 精神科医生宋崇升。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精神科医生,有的见面就会问,“我最近压力太大,都抑郁了,能不能跟我聊聊,给我减减压。”接下来我会问,你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哪些方面让你觉得自己抑郁了。一谈到 “抑郁”的具体表现,朋友往往说不出来个所以然,说来说去,就是觉得自己太忙太累,以致没有时间休息,或心情郁闷。很多朋友在情绪出现低落的时候,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抑郁了。这种疑问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身心亚健康,误当作抑郁

搞新媒体的小高说得比较具体,他说自己经常十点多下班,回到家后得十一点,虽然晚饭吃过了,但总觉得胃里发空,还要点点外卖,吃完了总要放松一下吧,最喜欢的就是躺在床上刷手机。一眨眼就到深夜两三点钟,虽然意犹未尽,但还是会强迫自己睡觉。但也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就得起床。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半天调整不过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只有喝杯咖啡,才能振作起来。时间一长,小高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为什么状态总是这么低迷。

实际上,生活中像小高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确实压力很大,工作时间比较长,个人放松娱乐的时间比较少。白天忙碌之后,夜晚上就需要平衡一下,放松放松。白天越忙越紧张,晚上的补偿就越狠越疯狂。这样的结果就是作息紊乱,晚睡晚起,但又睡眠不足。而睡眠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恢复精力和体力,就像耗电后的充电一样。这个功能被打乱了,人自然会觉得白天疲倦,无精打采,力不从心。

但也有的人很聪明,他们也和小高有相似的工作强度,但善于休息。尽管他们也很忙,但晚上尽量不以牺牲睡眠来娱乐放松,不仅夜晚不侵占睡眠时间,中午的时候还会小睡一刻钟。工作尽管紧张繁忙,但时间管理得当,不仅能完成重要或紧急的任务,也会给自己留出休息娱乐的时间,特别善于利用碎片化的零星时间来关注社交媒体,时事新闻什么都知道一二。他们作息相对规律,晚上到时候就困,早上也会到时候就醒。生物钟一旦形成了,也不需要自己再去做什么努力来调整了。这样的年轻人通常精力充沛,状态稳定,很少有小高那样的烦恼。不论白天多忙多累,睡一觉就会满血复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缺觉,不仅会让人感觉自己电量不足,还真的会增加抑郁的风险。即使没有患病,也会让身心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压力大会导致抑郁吗?两者如何区分

那么抑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和压力大又有什么关系呢?两者又如何区分呢?

抑郁首先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也就是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两周,心情总体都是不好的,尽管可能有一些时刻心情会变好一点,但很快又会变得低落。这种心情不好,不见得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大多不是外部因素导致的结果,和压力未必有关。即使有压力存在,压力也是相对稳定的,而患者在情绪低落时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降低,会觉得压力很大,不堪重负。就像平时能负重十斤大米,但胳膊如果受伤,对五斤大米也会感到特别沉重一样。

这种心境低落的程度,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抑郁的出现,部分和诱发因素有关,比如失恋、离异,丧失亲人,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地位骤然降低等,这些都是导火索,或者说扣动了抑郁的扳机点,但遭遇这些不良事件的大有人在,未必都会出现抑郁,所以只能视为诱因,而不是原因。然而更多的抑郁发作则找不到确切的诱因。

有位退休干部得了抑郁症,心情不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精力缺乏,浑身没劲。他对于抑郁症的诊断特别不能接受,他说我有很高的退休金,车子很贵,房子很大,儿子媳妇都很孝顺,我什么压力都没有,为什么会抑郁呢?其实他不知道,当然,很多患者也不知道,抑郁未必是压力的结果,在没有压力的时候,人一样可以抑郁。这种情况以前曾有个说法,叫内源性抑郁。此时的抑郁,其原因是脑内和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浓度变低了或者紊乱了,以致患者的主观体验就是,我感到不开心,我不快乐,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等等。此时的抑郁发作,内在的生物学变化是原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则关系不大。就像一个人如果代谢不好,尽管能吃能喝,但依然会缺钙或贫血一样。原因不是外部供给不足,而是自身内部的代谢机制出了问题。

除了心境低落,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精力下降,疲乏倦怠,即使有充分的休息,但依然觉得累,似乎总也缓不过来。患者还会有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就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有位饭店老板,节日期间大赚了一把,但抑郁的他把钱清点之后,就装到了保险柜里,“一点高兴的感觉都没有。”抑郁的时候他如是说。严重的患者除了看手机,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自己不认可,缺乏自信,容易自卑;或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认为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很多患者还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下降,吃饭味同嚼蜡。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伤或自杀的想法和行为。青少年患者,特别是女生,出现自伤的较为多见,比如在心情的不好的时候再遇到烦恼,比如被批评指责,就可能出现划手臂的行为,用小刀把胳膊划出一道道伤痕,看到血流出来之后,心里的痛苦自觉能够短暂的减轻一些。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抑郁的体验还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和平时的压力大,忙碌焦灼的体验,还是有所不同的。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还是相对小众的。所以,大部分人不必因为压力大或心情焦虑紧张就担心自己抑郁了。

抑郁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患者外在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自我照料等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轻度抑郁的患者还能勉强工作,但通常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山大。中度抑郁的患者大多难以完成平时能够胜任的工作,重度抑郁的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能力,基本都会停摆。可见,能否完成工作学习社交等日常活动,也是区分是否存在抑郁的一个考量。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的诊断不仅依靠上述这些表现,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症状持续两周及以上,才能能达到病程的标准。所以,即便有的时候出现了类似抑郁的体验,但持续时间短暂,比如就三天五天,特别是还存在诱发事件,比如人际冲突、情感创伤,但状态能自动好转,或者在别人的劝说下能够自我调整,这些都不能判定为抑郁。

当然,如果有的人确实从疾病表现,持续时间,到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符合抑郁症的特点,那么还是尽快到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来进行评估处理最好。

参考文献

1. 洪军,马文龙.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情绪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76-179

2. 张继辉,刘亚平,潘集阳.失眠与抑郁关系2008-2013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81-85.

3.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user avatar

区别点一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另一个是持续时间。

每个人都体验过忧郁或悲伤的情绪,尤其是在经历一些负面生活事件的时候,孤独或悲伤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能够继续工作学习,这样的情绪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短期内没能反弹,而是让你持续地体验悲伤的情绪,对工作学习的状态造成干扰,并且伴随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通常是早醒),这时你就要警惕,可能正在经历抑郁发作。

什么样的症状才算是抑郁发作?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包括:

  • 情绪低落、悲伤或“空虚”的感觉,或在他人眼中显得悲伤或流泪
  •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
  • 不节食时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明显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增加超过 5%)
  • 无法入睡或过度睡眠
  • 烦躁或烦躁(烦躁的情绪也可能是儿童或青少年的症状),或“拖延”的感觉
  • 疲劳或能量损失
  • 无价值感,或过度或不适当的内疚感
  • 难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或优柔寡断
  • 反复出现没有具体计划的死亡或自杀念头,或企图自杀或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如果你在过去的两周内,几乎每天都表现出至少上述的五个症状,且这些症状严重到足以干扰你的正常生活,那么就要考虑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1]

此外,需要跟其他几种心境障碍相鉴别,在此用图示来表示[2]

参考

  1. ^ Arbanas G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J]. Codas, 2015, 25.
  2. ^ 斯塔尔, 司天梅, 黄继忠,等. 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