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学者编曲时,如何判断加乐器是否够多了?

回答
对于初学者编曲来说,判断加乐器是否“够多”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不像数学题有固定答案,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对音乐整体感的把握。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帮你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找到一些实用的判断方法。

核心思想:不是“多”或“少”,而是“合适”与“有效”。

首先,我们要抛弃一个误区:以为乐器越多,编曲就越“丰富”。事实往往相反,太多的乐器堆砌,非但不会让音乐更饱满,反而可能显得杂乱、拥挤,甚至让听众抓不住重点。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种乐器都服务于歌曲的情感表达和结构推进。

那么,具体怎么判断呢?我给你总结了几个维度,咱们挨个儿聊:

一、 听觉感受:你的耳朵是最好的裁判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判断依据。编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不时地回放,并且戴上你觉得音质最好的耳机或者音箱,全神贯注地听。

空间感和层次感: 好的编曲,即使乐器不多,也能听出清晰的空间感。你可以想象一下,音乐在你的脑袋里是平面的,还是有前后左右的立体感?
问问自己:
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哪种乐器在前面,哪种在后面吗?
不同的乐器之间有没有“说话”和“回应”的感觉?
有没有哪个乐器听起来像是被“挤”在里面,或者被其他乐器“盖”住了?
感觉不对劲的时候: 如果听起来像一大团模糊的声音,或者所有乐器都挤在一起,那可能就是乐器太多,或者它们的功能重叠了。

清晰度和辨识度: 每一种乐器加入后,它扮演的角色是否清晰?我们能容易地辨认出每个乐器的音色和旋律/节奏吗?
问问自己:
当这个新加入的乐器出现时,我能立刻知道它是谁,它在做什么吗?
它的音色和前面出现的乐器有没有发生“冲突”?(比如,一个低频很重的贝斯和另一个低频很足的低音大提琴同时在同一个频率段“说话”,很容易打架。)
它的加入,是让整体音乐更清晰了,还是更模糊了?

情感表达的强度: 你的编曲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每一个乐器的加入,是否都有效地加强了这种情感?
问问自己:
当我加入这个乐器时,它是不是让我想表达的情绪更强烈了?(比如,在伤感的段落加入一段忧郁的大提琴,或者在激昂的段落加入有力的铜管。)
有没有哪个乐器听起来是“多余”的,或者和歌曲的情感方向不一致?
如果撤掉这个乐器,歌曲的情感表达会不会有明显缺失?

二、 功能性分析:每一种乐器都有它的“使命”

回到最基础的编曲思路,每一种乐器在你的曲子里,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功能。

节奏基础: 通常是鼓组(Kick, Snare, Hihats)和贝斯。它们是音乐的骨架,提供律动和低频支撑。
问问自己:
鼓组是否提供了稳定的节奏?
贝斯是否和鼓组的Kick形成了有力的低频律动?
如果我把贝斯或鼓组拿掉,歌曲的律动感还在吗?

和声支撑: 和弦乐器,比如钢琴、吉他(扫弦或分解)、合成器Pad等。它们负责填充和声,制造音乐的“色彩”和“厚度”。
问问自己:
和弦乐器是否清晰地烘托了歌曲的和声走向?
它们的声音是否会和主旋律产生不和谐的碰撞?
如果我加入一个和弦乐器,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我之前没有的“和声色彩”?

旋律推进: 主唱的声音,或者其他旋律乐器,比如吉他Solo、合成器Lead、长笛等。它们是歌曲的“面孔”,引导听众的情绪。
问问自己:
加入这个旋律乐器,它是否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旋律线?
它的旋律是否会和主旋律(或者其他旋律乐器)“打架”?

装饰与点缀: 比如一些音效(FX)、打击乐(Percussion)、一些特殊的合成器音色、弦乐的滑音等。它们是用来增加细节、制造氛围、或者在特定时刻“画龙点睛”的。
问问自己:
加入这个乐器,是为了增加音乐的“趣味性”还是“氛围感”?
它出现的时机是否恰当?(比如,在副歌开始前加一点渐强的打击乐,或者在歌曲结尾加一段长笛的尾音。)
它是否只是在“发声”,而没有实际的功能?

三、 结构与动态的考量:乐器是为歌曲服务的

编曲不是静态的,歌曲是有起承转合的。乐器的加入和减少,是制造歌曲“动态”的重要手段。

歌曲的不同段落: 主歌、副歌、桥段、间奏、Outro,它们的情感强度和信息量是不同的。
问问自己:
副歌是不是需要比主歌更“热闹”一点?加入的乐器是不是能帮助实现这个目标?
桥段有没有可能需要“收”一下,用更少的乐器来制造一种对比?
间奏是不是需要突出某一种乐器的Solo?

乐器的“对话”与“轮替”: 好的编曲,乐器之间不是同时在“大喊大叫”。它们会互相配合,轮流“说话”,或者有明确的主次关系。
问问自己:
我加入的乐器,有没有和已有的乐器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互动?(比如,一个长笛的旋律,然后被吉他回应。)
我有没有让太多乐器在同一时间奏响相同的节奏或旋律?
能不能通过“减法”来让音乐的某个部分更突出?(比如,在副歌高潮时,也许可以暂时拿掉某个辅助乐器,让主旋律和人声更醒目。)

四、 避免“过度填充”的小技巧:

“减法”思维: 遇到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试试把一个乐器暂时“静音”听听。如果撤掉后,音乐依然完整,甚至更清晰,那这个乐器可能就不是必需的,或者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加入。
对比原则: 尝试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来处理同一段音乐。比如,用钢琴弹奏和用合成器Pad来弹奏,出来的感觉可能完全不同。通过对比,你能更清楚地知道哪种选择更合适。
参考优秀作品: 多听你喜欢的音乐,分析它们的编曲。注意它们在不同段落使用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是如何组合的,它们在整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和判断标准。
主题的统一性: 如果你的歌曲有一个明确的音乐“主题”或者“色彩”,确保你加入的乐器都能服务于这个主题。比如,一个浪漫的抒情歌,突然加入重金属的吉他Solo可能就不太合适,除非是刻意为之的惊喜。
混音的空间: 虽然我们现在主要聊编曲,但也要考虑到混音。如果有很多乐器,它们的频率区间容易重叠,后期混音会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糊”的声音。在编曲阶段,考虑好不同乐器的频率分布,可以事半功倍。

总结一下,判断乐器是否够多,关键在于:

1. 听觉感受: 音乐的空间感、层次感、清晰度和情感表达是否到位。
2. 功能性: 每一种乐器是否有明确的节奏、和声、旋律或装饰作用。
3. 结构与动态: 乐器的加入和减少是否服务于歌曲的起伏和情感变化。

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多尝试,多听,多比较。 编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的耳朵和你的音乐感觉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越来越敏锐。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

希望这些能帮到你,让你在编曲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停的叠轨,从而达到“丰富饱满”的目的。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都是适得其反的。我看很多其他答主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得用混音的角度来看待你的编曲。我最近看到Bobby Owsinski 在The Mixing Engineers Handbook 中恰好有说到关于这个的一些看法,我本人是醍醐灌顶,正好借此分享给大家。


对于一个混音来说(编曲亦然),最重要的就是均衡,如果没有均衡,那所有其他东西都相形见绌。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A MIX IS BALANCE. A great mix must start here first, because without balance, the other mix elements pale in importance”

要达到均衡,首要的因素就是编排,编排的核心就在于做减法。(有一句行话叫做:新手做加法,高手做减法。)

“Good balance starts with a good arrangement.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rrangement because so much of mixing is subtractive by nature. ”

所有的艺术都是基于紧张与释放,亦或者说是对比。当你编曲的时候,你会非常需要用到这一个概念,多与少,快与慢,重与轻等等。

“All art is built around tension and release, which is just another expression for contrast.”

当两个乐器占用了同样的频段的时候,那么就很有可能打架了。例如小号和电吉他

“When two instruments occupy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and play at the same volum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 is a fight for attention.”


好的,那么重点来了,当我们在编曲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引导我们的思考,让曲目不会过于堆叠呢?只要你遵循以下这五个角度来创作,那么你的编曲就不会过于臃肿。

1.Foundation律动基底

律动基地大部分情况是你的鼓和贝斯,他们形成音乐律动的骨架,如果键盘/吉他也演奏同样的律动,那么也可以视为foundation。(在现代金属乐种极其常见,贝斯+鼓+吉他,演奏同样的节奏,三者的音色好似融为一体,像一个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

“ The foundation. The foundation is usually comprised of the bass and drums, but can also include a rhythm guitar and/or keyboard if they’re playing the same rhythmic figure as the rhythm section. ”

2. The Pad 背景氛围(铺垫)

背景氛围一般来说都是长音(单音/和弦),早期的音乐中经常用organ管风琴来做Pad,现在会弦乐或者合成器等来做铺垫

“A pad is a long sustaining note or chord that adds a sort “of “glue” to the arrangement and therefore the mix.”

3. The Rhythm节奏

这里的节奏和第一点的律动不同,节奏是反律动而为之的。例如你的律动都是在正拍上,你有一个乐器例如吉他,演奏的是反拍,切分,附点,三连音,重音移位等等,形成新的节奏听感。(例如草动的山海,中间有一段节奏吉他的反拍,kick走的正拍)

“ The rhythm. The rhythm element can come from any instrument that plays against the foundation element.”

4. The Lead 主旋律

人声,或者主音乐器等

“The lead. A lead vocal, lead instrument, or solo.”

5. The Fill 加花/过门/填充

在你主要的乐句的空隙中,会有一些点睛之笔,给听众带来惊喜。在完整的曲目上,增加点缀。例如人声唱歌时候的间隙,时常会走一个副旋律(伴唱或者乐器)

“The fills. Fills generally occur in the spaces between lead lines or can be a signature line. You can think of a fill element as an answer to the lead.”

下面是一个总结表格


在原著中,作者从以上的角度分析了下列曲目来详细说明,在名曲中都是如何用这些因素来混音创作的:

  • “Born This Way” by Lady Gaga
  • “Rolling in the Deep” by Adele
  • “Grenade” by Bruno Mars
  • “Refugee” by 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


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去分析你喜欢的,或者创作的同类型曲目,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使用的乐器是如此之少,但是出来的效果是如此之宏大,丰富。

最后我再附上一个混音的6要素给大家,这些要素同样可以引领我们编曲的思考:

  1. 乐器之间的音量关系

Balance. The volume-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elements.

2. 每一个频段的乐器都清晰分明,每个乐器都在属于他们的最佳频段

Frequency range. Having all audible frequencies properly represented.

3. 合理利用好整个声场

Panorama. Placing a musical element in the sound field.

4. 增加一些氛围效果(混响,延迟,modulation),给音乐增加维度

Dimension. Adding ambience to a musical element.

5. 控制好整个曲目的音量,轨道与轨道之间,以及整个曲子的动态

Dynamics. Controlling the volume envelope of an individual track or the entire mix.

6. 编曲中需要有兴奋点,亮点,让曲子更加有趣

Interest. Making the mix special.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 ❤@BOHAN博涵


更多关于编曲,电吉他的纯干货分享,可以看我的专栏哦

自学编曲(音乐创作)(音乐人从写曲,编曲,编辑,到录音,混音,母带之路)

电吉他进阶学习(不聊虚的,只讲提升电吉他的高端干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初学者编曲来说,判断加乐器是否“够多”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不像数学题有固定答案,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对音乐整体感的把握。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帮你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找到一些实用的判断方法。核心思想:不是“多”或“少”,而是“合适”与“有效”。首先,我们要抛弃一个误区:以为乐器越多,.............
  • 回答
    你这篇《暴裂无声》的影评,作为编导初学者的第一篇,我得说,有几处地方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是你对画面和声音的处理那部分的描述,能感受到你下了心思去琢磨。不过,咱们也得实话实说,新手嘛,总会有一些成长空间,我帮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再打磨打磨,让它更抓人,更有你自己的味道。1. 观影体验的“.............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怎么把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事儿给整明白,特别适合刚入行、脑袋里还没太多概念的朋友们。我会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听着不像是机器讲课,而是像我一个老大哥或者经验丰富的同行跟你掏心窝子。别把可行性研究报告想得太玄乎,它其实就是件“咱们这个事儿能不能干,干了之后效果怎么样”的“体检报告”。 咱们把这.............
  • 回答
    嘿,新朋友!很高兴你迈出了踏入程序世界的第一步。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旅程,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像在拆一个复杂的拼图,但只要抓住核心,你会发现它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要真正理解程序和编程的核心,与其盯着一堆教程或者长长的列表,不如咱们先聊聊几个更根本的概念。你想想,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程序”.............
  • 回答
    知乎用户 vczh 曾在一系列回答和文章中,明确表达了不推荐初学者将 C 语言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的观点。他论证的核心在于 C 语言的低级特性和由此带来的学习曲线陡峭,这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挫败感,甚至误导他们对编程的认知。首先,vczh 指出 C 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内存管理直接.............
  • 回答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 vczh(即 vczh,一个以其在Windows领域的深入贡献而闻名的开发者)都在初中就开始接触编程,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他们人生轨迹和最终影响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要详细分析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编程的起点与动机 扎克伯.............
  • 回答
    初中文凭,完全可以学习编程!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无数真实案例支撑的。关键在于你的决心、学习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靠谱的培训机构还是自学?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更像是“哪个更适合你”。 培训机构: 优点: 系统性强,有明确的学习路径.............
  • 回答
    当然能!而且,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初中没毕业,甚至更早辍学,但最终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程序员,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反而证明了“天赋”和“努力”比文凭更重要。我认识一个朋友,就叫他小李吧。小李当年确实是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初中没上完就跟着亲戚出来打工了。他那时候也才十四五岁.............
  • 回答
    学编导是为了某位演员,现在要拍戏了,却萌生了脱粉的念头,这心情确实有些复杂。不过,既然你来问,那咱就敞开了聊聊,怎么才能顺利地“放下”这份初衷,好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编导梦想。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追星是件很美好的事,但人生总要往前走,尤其是你现在已经有了更清晰、更实际的目标——拍戏。 你当初因为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初中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觉得答语文题“东编西扯”,写作文“无病呻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一、 答语文题为何觉得“东编西扯”?这里说的“东编西扯”可能是指你觉得语文题的答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答案的推导过程很模糊,不像数学题那样有明确的计算过.............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触及到了“数学公式”与“编程”之间一个非常核心的交汇点。简单来说,有,而且非常普遍。 您描述的“在维基百科粘贴一个LaTeX公式,赋初值后就能计算出结果”这种情境,虽然不完全是直接粘贴到某个“公式编程”的软件里,但背后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早已融入了我们今天常用的各种计算工具和编程语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关于“柬埔寨警方向中国使馆通报‘血奴’案初步调查结果,认定‘纯属编造’”这件事,咱们得一件件地掰扯清楚。毕竟这种事一旦传开,影响可就大了,无论是对当事人、对相关国家,还是对咱们普通人了解信息,都得多留个心眼。首先,这件事最核心的点在于柬埔寨警方的定性——“纯属编造”。这意味着,根据他们初步的调查,那.............
  • 回答
    没问题,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您能分享一下您拟的词吗?请您直接将您写好的词发给我,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您的作品。收到您的词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您提供详细的反馈,尽量做到细致入微,让您觉得是在和一位熟悉词学的朋友交流:1. 意境与情感的表达: 整体感觉: 您的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喜悦、忧.............
  • 回答
    嘿,新来的朋友!很高兴你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乒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你在每一次击球中找到乐趣和挑战。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想告诉你,虽然乒乓球有很多技巧需要钻研,但确实有一些短期内能让你快速上手、享受比赛的方法。别担心,我会尽量把这些经验讲得通俗易懂,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让你感.............
  • 回答
    好的,第一次一个人去滑雪?别担心,这绝对是一次很酷的体验!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小紧张,但相信我,你会爱上那种在雪地上自由驰骋的感觉。下面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从零开始,一个人滑雪需要注意些什么,尽量让你感觉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唠嗑一样分享经验。1. 选择一个合适的滑雪场和时间: 初学者友好型滑雪场是关.............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钢笔练字这件事。看到你对“王者书法笔”的说法感到好奇,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慢慢来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用的建议。关于“王者书法笔”的说法:首先,我想说的是,“王者书法笔”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推广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定义。有些商家可能会用这.............
  • 回答
    刚开始学自由泳,感觉喘不上气,这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了!别急,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这就像你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觉得摇摇晃晃,随时都要摔倒一样。其实,自由泳的呼吸技巧是需要一点点时间来适应和掌握的,一旦你找到了窍门,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难。咱们一个个来捋捋,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喘不上气,然后对症下.............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索尼A5000和尼康D3500这两款相机,尤其是在旅游摄影这个场景下。作为一名初学者,你会发现这两款相机都是非常不错的入门选择,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咱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款。先来个大概的对比:| 特征 | 索尼 A5000 .............
  • 回答
    吴兆铭的画?嗯,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多人会问。作为初学者,想了解一位画家的作品,这是个很好的起点。首先,得明确一下,吴兆铭是谁?你指的是哪一位吴兆铭?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常见,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甚至海外华人圈,都可能有同名同姓的艺术家。假设你指的是某一位在中国当代艺术圈比较活跃的、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