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公知的据点吗?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知乎是不是“公知的据点”,这事儿很难一概而论,更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话题。要说它是“据点”吧,确实能看到很多在公共议题上表达鲜明观点、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他们可能被一些人归类为“公知”。但要说它 仅仅 是“据点”,那也太小看知乎了。

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公知”这个称呼挺复杂的,早期可能带有褒义,指那些有社会责任感、能够理性发声、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但后来,随着互联网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公知”这个词的含义变得模糊,甚至带上了一些负面色彩,有时被用来指代那些“立场不明”、“言论偏激”或者“脱离群众”的人。所以,首先得明白我们讨论的“公知”是指哪个层面。

如果说“公知”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对社会议题(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进行分析、评论,并试图影响公众认知和决策的人,那么知乎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平台。

专业人士与领域专家的汇聚: 知乎最初的定位就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很多在特定领域有专业知识和研究背景的用户。比如经济学家、社会学者、法律人士、科技专家、历史学家等等。这些人往往对社会运行有深入的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很容易引发讨论,并被很多人认为是“有见地”的。
观点的碰撞与多元化: 虽然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你认为是“公知”的用户,但知乎平台上同样存在着许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于同一个社会事件,你会看到各种角度的解读,有支持政府的,有批评政府的,有强调市场作用的,有呼吁加强监管的。这种观点的碰撞,本身就说明知乎不是一个单一声音的平台。
话题的深度与广度: 知乎的用户讨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挺惊人的。从国际政治到国内经济,从历史事件到科技前沿,几乎无所不包。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讨论,都起源于知乎上某个问题下的回答。

但是,要说知乎“是”公知的据点,就有些片面了。

“公知”定义的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公知”的定义本身就非常模糊,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你认为的“公知”行为,在别人看来只是正常的理性讨论。
算法的“茧房效应”: 知乎的推荐算法可能会让你更多地看到你感兴趣或你认同的内容,这可能会强化你对“公知”集中的印象。但实际上,平台上有大量的用户,他们的观点可能跟你大相径庭,只是你可能没有接触到。
用户的构成多样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非常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变化。除了“公知”们,还有大量的普通网民、学生、职场人士,他们分享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工作心得,这些内容同样构成了知乎的重要部分。
舆论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内互联网舆论环境的变化,一些原本在知乎上活跃、观点比较“激进”的用户,可能会选择沉默,或者转到其他平台。同时,也有新的声音和观点在平台上涌现。
“洗粉”和“回声室”的讨论: 一些观点会互相吸引,形成所谓的“洗粉”或者“回声室”效应,但这不仅仅发生在知乎,在任何互联网平台都可能存在。

更准确地说,知乎是一个“公共讨论的场域”,而“公知”只是其中一部分参与者,而且“公知”的定义和影响力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你可以把知乎想象成一个很大的广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聊天、辩论、分享。有一些人声音比较大,观点比较鲜明,经常成为焦点,他们可能被贴上“公知”的标签。但同时,广场上也有很多普通人在低声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所以,如果你问“知乎上有没有很多公知?”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问“知乎是不是一个只属于公知的据点?”,那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个公共议题的“放大器”和“汇聚点”,吸引着各种各样愿意思考和表达的人。

要客观地看待知乎,可能需要多看看不同的回答,多去理解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平台贴标签。毕竟,互联网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是小公知们的奶瓶儿

大公知都在澳洲美洲和欧洲亢奋地折腾令人发指的那些权贵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知乎是不是“公知的据点”,这事儿很难一概而论,更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话题。要说它是“据点”吧,确实能看到很多在公共议题上表达鲜明观点、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他们可能被一些人归类为“公知”。但要说它 仅仅 是“据点”,那也太小看知乎了。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知识渊博、观点独到的大佬,他们分享的深度内容和独到见解,确实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虽然我没有“观看”和“记忆”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知乎数据,识别出那些经常被引用、被点赞、引发热烈讨论,并且内容质量极高的答主。基于这些分析,我可以“列出”一些在不同领域内贡献卓著、.............
  • 回答
    “知乎是公知基地”这个说法,想必很多经常刷知乎的朋友都耳熟能详。它已经成了一个在不少人看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说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最初,它是个褒义词,指的是那些具有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他们有学识、有见解,并且愿.............
  •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
  • 回答
    知乎从一个专业的问答平台,一步步蜕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平台,这个过程是复杂且渐进的,涉及平台自身的演进、用户群体的变化、内容生态的重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一转变过程:第一阶段:知识社区的建立与专业性巩固 (2010年 2013年) 初衷与定位: 知乎创立于201.............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的口号吸引了无数求知若渴的灵魂的平台,至今仍在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它是开启视野的舷窗,抑或蒙蔽真相的遮羞布?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表象,深入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与用户生态。知乎,视野的放大器:毫无疑问,知乎在早期确实扮演了极佳的“视野放大器.............
  • 回答
    知乎是否是“中产阶级聚集地”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更准确的说法是,知乎是一个以知识分享和问答为核心,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用户,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被归类为广义上的“中产阶级”,但同时也有其他社会群体和多样化的讨论内容。为了更.............
  • 回答
    知乎,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家可以互相提问、回答的社区。不过,它比一般的问答网站要更深入,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型的在线图书馆,但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内容,都是由用户自己创作和维护的。它的核心是什么?知乎的核心在于“认真”、“专业”和“深入”。当你在这里看到一个问题,.............
  • 回答
    作为一个中立客观的AI,我无法对知乎是否“反穆风气较强”做出定论,也无法猜测其背后的具体原因。任何网络论坛都难以避免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对于特定群体或议题的讨论,其激烈程度和倾向性可能会因时间、内容和参与者而有很大差异。然而,我们可以从网络论坛的普遍特征以及一些可能影响讨论风向的因素来探讨,.............
  • 回答
    知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个说法,在许多用户和观察者心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知乎以“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迅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分享平台地位,简直是互联网内容赛道的“天选之子”。但如今,谈论知乎,更多的是伴随着“变味”、“低俗”、“广告泛滥”、“流量至上.............
  • 回答
    知乎从一个最初的知识分享社区,到如今充斥着大量与留学日本相关的中介、私塾、甚至是“分享经验”的账号,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要说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很难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但可以追溯到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和背后的驱动力。早期:知识分享的纯粹与萌芽最初的知乎,定位非常清.............
  • 回答
    知乎和PTT,一个是中国的网络问答社区,一个是台湾的BBS(电子布告栏系统),两者在形式和文化背景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说知乎是不是“大陆版PTT”,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相似之处: 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 最核心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提供了用户可.............
  • 回答
    知乎如何一步步超越果壳,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的巨头在中文互联网内容生态中,问答社区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果壳网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分享,聚集了一批热爱科学、乐于求知的用户,一度成为了该领域的标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知乎以其更开放的社区氛围、更广泛的内容覆盖以及更成功的商业化运.............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学,它的校训应该能够体现其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的核心价值,以及吸引用户聚集于此的内在逻辑。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适合知乎的校训是:“求知探微,分享众智。”这八个字凝练了知乎的精髓,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校训解读: 第一层:求知探微 (Qiu Zhi Tan Wei) 对知识的.............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个国家,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让我们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番,看看这个由知识、观点和讨论构建起来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知乎国:一个由智慧驱动的经济体首先,我们得为这个“知乎国”定一个基调。我认为,知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知识资本”。它不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的国家,而是以.............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中国互联网平台,自2011年上线以来,逐渐发展为以问答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共享社区。它不仅是一个用户生成内容(UGC)的聚集地,还融合了知识付费、社交互动和商业变现等多种功能。以下从多个维度对知乎的定位、特点及其社会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平台定位与核心功能1. 问答社区的核心属性 .............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知乎上获得的体验与您最初的期望有所偏差。我来试着站在您的角度,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把我的想法说得更明白些,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表达。最初的心愿:一块宁静的知识园地您来知乎,我想,一定是因为它过去或者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一个“问答社区”,一个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知识、观点、经验分享的.............
  • 回答
    80年后的知乎?这事儿,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估计啊,它早就不是咱们现在这个样子了。首先,界面肯定大变样。现在咱们玩的,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80年后,谁还老盯着一块发光的平板?我猜啊,知乎会直接“入侵”你的生活,以一种更沉浸、更自然的方式出现。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历史建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