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在门诊遇到一个研究生,他跟我说自己需要发表一篇SCI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但他迟迟没有开始动笔。因为他认定自己
选择的研究课题没有什么大的学术价值,担心行业专家在评阅后,给出“能力不足”的评价。所以,他感到压力巨大,一直不能下笔。
他也知道始终有一件“自己很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但由于行动上的拖延,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白天紧张、烦躁,听到其他同学谈论毕业相关的话题,就想主动回避,没有胃口,甚至逐渐出现入睡困难的症状,躺下就开始胡思乱想,担忧“这样拖延下去自己毕不了业”该怎么办。就这样越拖时间越急迫,他的焦虑水平不断上升。
从认知行为治疗来讲,可以将原因分为三个要素: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要素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首先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是非理性的,才会在没有得到任何外部评价的时候,单方面地认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没有价值,陷入对专家评价的担忧之中。
这份焦虑就像是在滚线团,最初是线团体积很小,中心是恐惧感——恐惧他人的看法,恐惧他人的评价。人天然地不喜欢过度的焦虑感,持续时间过久或者强度过高的焦虑会让人不自觉地回避或拖延。但是,每逃避一次,焦虑的线团就会再裹上一圈。
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效率。当然,焦虑边界因人而异。保持适度焦虑的人会认为事情结果多半不会很糟糕,即使有,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真的很糟糕,天也不会塌下来,我还是可以承受的。可“过度焦虑”的人内心却会认为: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出现最糟糕的结果;如果真的出现了最糟糕的结果,天哪我不敢想!我无法承受,我会毁灭!所以我要逃,要回避。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这归因于大脑设定。对结果恐惧的拖延者善于脑补,习惯根据过往经验而不是事实进行推测。他们还存在灾难化思维。虽然一件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出现好的结果和出现不好的结果概率均等。但对于有灾难化思维的人来说,他们总会控制不住地担心出现不好的结果。
认知行为治疗的三个要素:认知、行为、情绪,要打破无穷尽的恶性循环。
你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日记的方式,记录以下三点:拖延时的感受、固有的认知模式以及可替代的认知模式。比如你可以这么写:
拖延时的感受:我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感到害怕。
我可能存在的固有的认知模式:以我接诊的研究生为例,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是,一旦给行业专家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就会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就无法经济独立,从而得出结论“我就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可替代的新认知模式:首先,论文主题是与导师仔细讨论后才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想,所以不一定就是没有价值的。其次,影响毕业后找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导师可以帮忙推荐,学历本身就是敲门砖,即便是同行业的专家对论文不太满意,也不意味着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有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当陷入灾难化思维模式时,要提醒自己,换个角度想问题,尤其要看到事件中的积极因素。
回想一下,假如你要在公开场合演讲、或者第二天要参加很重要的考试,你是不是有过晚上辗转难眠、情绪紧张的状态?这意味着你正在体验焦虑情绪。适度焦虑情绪能带动行为,让你在任务开始前做充足的准备,或者是更努力的复习。而在事情结束后,症状就会消失。如果你正在经历焦虑情绪,我建议你用情绪日记,将焦虑情绪值保持在适度范围。
但是严重的焦虑是无法让人启动行为的,比如拖延。虽然拖延并不是焦虑过度的必要症状,但在临床上的确有不少案例。
什么叫做焦虑过度?与焦虑情绪相比,在程度上要更严重,主要表现为:过度地紧张担忧,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坐立不安。更严重的,还会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比如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手脚发麻等,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半年以上,就要考虑是焦虑症了。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的特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焦虑对象吸引走,这时再让你去专注地做事情,是很困难的。所以首先应该让自己平静下来,从焦虑状态恢复到理智状态,才有行动的可能性。
如果你长期受困于此,用情绪日记也起不到缓解效果,我建议你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可以考虑到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使用抗焦虑药物,或者是心理治疗。不用感到恐惧,就像内科,医生会帮助你做完整的精神检查,从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角度询问,然后得出结论,给出治疗方案。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本身就是打破焦虑与拖延的重要环节。
你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反复,再次拖延,但能及时意识到自己又开始拖延,并试图改变它,本身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自我觉察和自我决心的人,这是值得被关注的事而不是被批评的事。
听起来很鸡汤,但想要改善状态,就得先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改变自己“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以鼓励和原谅代替自我指责。比如,当你复盘情绪日记时发现有自我批评的倾向,就要在日记后面写一句“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我可以完成”。
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能够对第一次考试准备期间的拖延行为有更多自我接纳和原谅的人,在第二次的考前准备中拖延的行为会变少。
接纳自己并不是说“我不是个垃圾,我很棒”,或者“我就是个垃圾,爱咋咋地”,而是要看清事实,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能做什么”,并且分清楚什么可控,什么不可控。而不是整天盯着你期望的事情。世界上没有绝对化的存在,你在某个方面表现不佳,不代表你一无是处。
我来举一个例子帮你更好地理解,比如你最急迫的,是需要想清楚在现有条件下,应该怎么把SCI论文写出来,而不是先考虑后果。写文字的人一定要有个认知:初稿一定很烂。所以你要先心安理得写一版很烂的“SCI论文”。写完后,找母语是英语的专业人员帮忙语言修改,假如条件允许,找本专业的师兄师姐,对文章结构部分再做优化,这样就能保证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如果有余力,再去思考未来找工作的事宜。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判断自己“拥有的”和“能做的”。
总结一下:第一步,学会识别自己的非理性认知。做到不脑补,不胡乱推测。第二步,重新审视影响自己拖延的因素,用行动来改变它。第三步,接纳负面情绪,从你当下可以操作的部分开始行动。
低自尊的人不自信,听到别人的称赞,Ta会非常不自在,会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
而当Ta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他们又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寻原因,而是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看到别人努力,而自己状态欠佳,Ta会变得玻璃心,甚至心态崩塌。
Ta开始逐渐回避与他们一同交流,不愿出现在公共场合,厌学、翘班。
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Ta会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差,甚至是设立一些非常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但是高标准通常不容易达成。
Ta会变得异常烦躁,紧张、担心自己无法成为目标中的样子,但是又不甘心,因此不断设立要求,不断地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
这就是焦虑。
时间久了,Ta跌落到否定自己能力的怪圈里,痛苦异常,又找不到解决办法。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不断加深自己能力不足的印象,逐渐失去对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兴趣,Ta会变得消沉、低落、自卑、自责,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抑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