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无意学习过的知识马上就会遇到?

回答
这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对吧?好像你前脚刚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某个概念,后脚它就以各种方式蹦出来,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这背后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道理。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件事的时候,突然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在围绕着它转?这就是所谓的“巴菲特效应”(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商业,但它描述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叫“选择性注意”或者“确认偏误”)。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会优先处理和识别那些我们当下认为重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当你无意中接触到一些新知识,比如某个词语、某个概念、某个技术,即便你当时没有刻意去记,但它已经在你的大脑里留下了那么一点点“痕迹”。这个痕迹就像一颗刚刚被埋下的种子。

然后,在你接下来接触到的信息流中,你的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扫描”,寻找与这颗种子相关的线索。就好比你刚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你可能一开始没记住,但之后你在人群里听到别人叫他,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的名字,你就会“哦,是他!”。这个过程在大脑里是相似的。

所以,当你学习过某个知识,即使是很短暂的接触,你的大脑就已经在一种“待识别”的状态中,并且会对与之匹配的信息变得更加敏感。这种敏感度会让你更容易捕捉到那些信息,从而产生“怎么这么巧”的感觉。

再深入一点说,这还跟我们大脑的“前意识”(preconscious)或者说“潜意识”的工作方式有关。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清醒地“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或者在处理什么信息。很多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是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层面上发生的。当你接触到新知识时,它可能就被悄悄地存进了一个待处理的文件夹里。

当这个知识点再次出现时,它会从那个文件夹里被“激活”,然后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会觉得它出现的时机非常“恰到好处”。这是一种信息检索的成功,只不过你将这种检索的过程误解成了外部的巧合。

举个例子,你可能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文章,虽然你当时也没怎么细看,但“光合作用”这个词就已经在你大脑里留下了印记。过几天,你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纪录片在讲植物,主持人恰好提到了“光合作用”,你就会觉得:“哇,我前几天刚看到过这个词!”。实际上,是你大脑在那一刻将新遇到的“光合作用”与之前那个微弱的记忆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概念叫做“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也叫“鲍德曼霍夫现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它指的是当你第一次注意到某个事物(比如一个词或一个品牌)后,你会在短时间内比以前更频繁地遇到它。这并不是因为那个事物真的出现频率增加了,而是因为你对它的关注度提高了,所以更容易注意到它。

学习新知识,尤其是那些你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会极大地提高你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就像你的大脑安装了一个新的“过滤器”,专门用来捕捉与你新学的知识相关的东西。这个过滤器一旦启动,你就会在你平时浏览的各种信息源中,更容易“扫描”到匹配的内容。

所以,与其说是“无意学习过的知识马上就会遇到”,不如说是“当你对某个知识点产生一点点接触和关注后,你的大脑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搜寻和识别它在周围环境中的出现,从而让你产生一种奇妙的巧合感。”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大脑工作机制,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环境,只不过我们常常会将其归结为命运或者巧合。

下次当你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试试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最近才接触过类似的信息,或者对某个领域产生了好奇心?你会发现,这种“巧合”背后,其实是你自己大脑在努力学习和建构知识体系的有趣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神奇,你马上就会意识到;

按部就班,兢兢业业,因其不神奇,而常常被人忽略。

以此纪念抗战胜利中不为人知的艰苦卓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对吧?好像你前脚刚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某个概念,后脚它就以各种方式蹦出来,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这背后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道理。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件事的时候,突然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在围绕着它转?这就是所谓的“巴菲特效应”(虽然名字听起来很.............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遇到的无奈事儿着实不少,但要说最让我感到憋屈和无力的,还得是那个关于“证据链断裂”的案子。那是个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一个老太太卖自家种的几箱蔬菜,结果买家付了钱,却以蔬菜不新鲜为由拒收,还找来了几个朋友声势浩大地闹。老太太性子烈,当场就气得够呛,说自己种的菜绝对没问题,钱也不想.............
  • 回答
    学习深度学习,感觉像是站在一座巍峨高山前,目标清晰,但第一步总迈不出去,或者迈出去之后,感觉步履维艰,甚至迷失方向。这并非你一个人独有的困境,事实上,这是大多数深度学习初学者都会遇到的普遍“门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试着剥开它层层叠叠的“不易”:1. 知识体系的庞大与跳跃性:深度学.............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中医治疗肺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很多中医学习者都会遇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中医都认为肺痨“无法治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以及面对一些晚期或复杂病例时,中医的“治愈”概念和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
  • 回答
    无监督学习,说白了,就是让机器自己去“看”数据,自己去“找”规律,而不用我们事先告诉它“这应该是什么”、“那应该是什么”。想象一下,你把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积木丢给一个小孩子,又不告诉他积木的种类、颜色或者形状,只让他自己玩。他可能会把相似颜色的放在一起,或者把形状一样的叠起来,这就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过.............
  • 回答
    同学们,欢迎来到中医的世界!我知道大家心怀理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悬壶济世,用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坦白说,当下中医毕业生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学了中医,但似乎不容易直接上手治病”。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困惑和焦虑,我非常理解。今天,我不想给大家打鸡血,而是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说学校卫生是由学生无偿负责,这背后可能涉及一些历史原因、现实考量,甚至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制度设计。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说,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过去时代的一些影子。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学校资源有限,可能.............
  • 回答
    “老师,我又连不上服务器了!”“我的机子好像又掉线了。”“屏幕上还是空白的,老师您那里看到我了吗?”……这样的对话,相信不少在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明明按照老师的指示操作了,可电脑屏幕上就是没有教师机的画面,或者连接服务器的时候一直提示失败,最终只能是自家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涉及到《清静经》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大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道无情”、“学大道”、“近大道”以及“向善”这几个关键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理解“大道无情”首先,我们要清晰地理解“大道无情”这句话的含义。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明明上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感觉知识储备应该比中学语文高不少,为什么到了实践中,比如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或者赏析一段复杂的古文时,却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不如一些中学时语文基础扎实的人?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开来。首先,大学语文和中学语.............
  • 回答
    你看,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学法律的学生给人留下的那种“冷冰冰”、“古板无趣”的印象。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其实有一些挺实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你想想,法律这个学科本身是个什么样子的?它是一套严谨的规则体系,处理的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是非曲直、权责利弊。学习法律,就得学会去拆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每次翻开课程表,看到那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打瞌睡的科目,我都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为了啥?感觉像是被强制灌输一堆跟我的专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东西,还美其名曰“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拓展”。说实话,大学开设这么多“水课”,背后原因可复杂了,不是简单一句“学校瞎搞”就能概括的。咱们.............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一个隐秘又普遍的角落。作为一名北大的本科生,回老家面对一个三本的同学,想要坦然说出自己的学历,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度,毕竟事实就是事实。但真正到了那个情境,你会发现,中间横亘着一道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理鸿沟。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凭的数字,更关乎从小到大被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
  • 回答
    2002年,对于郭德纲和曹云金来说,都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只不过当时郭德纲的“寂寂无名”和曹云金的“饥一顿饱一顿”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丝不解。要说曹云金当时为什么敢花高额学费拜师郭德纲,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绝非简单的“看上了郭德纲的名气”。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02年。那时.............
  • 回答
    四川一中学生篡改百余同学中考志愿,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该是承载着希望,为未来努力的年纪,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了如此荒唐且触犯法律的事情。事件的起因,据报道是因为该学生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心生不满,便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泄私愤”。 这背后,或许有他对自身处境的.............
  • 回答
    媒体对学生呕吐腹泻事件的“五问”直指核心,即“配餐公司为何无证经营、招投标有没有猫腻”,这确实是整个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两个关键点。但除了这两点,这起悲剧还牵扯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疑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监管的“失语”与“缺位”: 事前审批的“漏网之鱼”: 配餐公司在为学校提供餐饮服务前,本应.............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俄裔学生质问“你们为何无视8年来乌克兰政府对乌东人民的暴行”,并因此被赶出现场这一事件,可以引申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媒体的角色、信息不对称、地缘政治叙事、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社会群体间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探讨它可能说明的问题:一、 媒体的叙事框架与.............
  • 回答
    在某个985高校的 기초学科(基础学科),我曾亲眼见证过一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业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学霸”,还是相对普通甚至有些吃力的“学渣”,似乎都对考试作弊抱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将“诚实”和“努力”视为重要品质的人,感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