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为什么汽车轮毂越大越好看?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在讨论但又不容易说清楚的点——为什么汽车轮毂越大,看起来越顺眼、越有气势。这可不是凭空来的感觉,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呢。

首先,咱们得从视觉比例说起。你想想,汽车本身就是一个有体积的物体,轮子是它和地面接触,支撑它行走的关键部件。如果轮子太小,就像一个人穿着一双明显小了一号的鞋子,整体看起来就不协调,甚至有点滑稽。大的轮毂,配合得当的轮胎,能够更好地填满车辆的轮拱空间。你看,汽车设计师在设计车辆时,都会考虑轮拱的大小和比例,而轮毂尺寸的增加,恰恰能够让轮拱看起来不那么空荡,整体线条也会更饱满、更流畅。这种“塞满”的感觉,在视觉上能带来一种稳重和力量感。

其次,这跟人的审美习惯有关。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很多事物,往往是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的会更讨喜。大尺寸的轮毂,尤其是那些设计精美的轮毂,它们本身就可能带有更复杂的辐条设计、更粗犷的线条或者更闪亮的金属质感。这些细节本身就能吸引人的目光。当这些元素被放大到更大的尺寸,它们所能展现出来的细节和力量感也就更足,自然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解读为“好看”。

再者,这还和汽车的“站姿”有关系。一辆车停在那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它的整体姿态。大的轮毂,配合薄一些的轮胎(当然这中间有个度,不能太薄影响舒适性),会让车辆的离地间隙看起来更低,整体姿态更低趴、更舒展。这种“低趴”的姿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就和运动、性能、操控联系在一起。想想看,跑车、高性能轿车,哪个不是一副蓄势待发的低趴姿态?大轮毂就是营造这种姿态的重要元素之一。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轮毂的“视觉重心”。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车子好看,是因为它的某个部分特别吸引人,成为视觉的焦点。更大的轮毂,尤其是那些表面积更大、辐条更少、或者采用镂空设计的轮毂,它们本身就会成为车身上一个更显眼的视觉重心。这些轮毂上的设计元素,比如抛光、拉丝、或者撞色的处理,在更大的面积上展现出来,能够为车辆增添不少个性和精致感。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心理暗示和品牌效应。很多汽车厂商,在推出高性能版本或者豪华版本的车型时,都会配上更大尺寸的轮毂。这无形中就给我们建立了一种“大轮毂 = 高配/高性能/更高级”的心理联想。当我们看到一辆车配着大轮毂,就算我们不了解它具体的性能参数,心里也会不自觉地认为它“不一般”。这种心理暗示也会影响我们对“好看”的判断。

当然了,说轮毂越大越好看,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轮毂大得不成比例,胎壁薄得像纸片一样,开起来颠得厉害,或者因为尺寸太大而牺牲了太多实用性,那可能就不是“好看”了,反而显得“用力过猛”或者“不切实际”。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但在这个“合适”的范围内,更大的轮毂确实更容易在视觉上讨喜,让车子看起来更精神、更气派。

总的来说,轮毂越大越好看,是视觉比例、美学习惯、车辆姿态、设计细节以及心理联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车子看起来更饱满、更运动、更精致,也更容易成为焦点,从而满足了我们对于车辆美感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明确一下题主的问题:

题主说到在买车的时候,所以这个话题的讨论范围也仅限于原厂量产车。

这个话题要分两大点∶

1,为什么觉得大轮毂看上去更好看?
2,为什么厂商有把大轮毂配给高端车型的策略?

1,为什么觉得大轮毂看上去更好看?

题主提到了马车,这正是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标题后想到的第一个画面。

无论是马腿还是后面的木轮,都是一种很长的意向,这种意向已经印在我们的基因里:“脚”长就跑的快。

另外,这种意向也深深影响汽车的Package,所以有很多运动车型都有发动机盖修长而驾驶舱靠后的布置,这种布置也承接于上面这样车马的比例。

人天生就有这种黄金比的审美倾向。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从肚脐眼开始长腿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

另外,这很大一点和视觉重心有关。底部大顶端小的结构容易给人金字塔一样稳定而坚固的感觉。

国产车很长一段时间内之所以让人觉得难看、不高级原因的原因之一也是轮毂太小。上面这款车型长度接近4.6米,在当时来讲已经是A+级别的尺寸,而轮毂只有15寸。从这张图看来,车高相当于三个车轮。再配合上大得令人发指的头灯,给人的感觉就是头重脚轻。

保时捷卡宴的顶配车型轮子达到21寸,虽然车尺寸很大,但整车高度只用两个轮子多一点儿就能达到。

“大脚”给人稳固、扎实的感觉。这点对于本质上为冰冷机械的汽车来讲尤为重要。

A0级别的高性能车型我们一般爱称为“小钢炮”。私以为这是一个更倾向于造型的叫法。这些车型普遍采用18寸轮毂,换装更大的包围,从各种角度把视觉重心降低,给人速度感的同时也传递坚固的感觉。如此才有小钢炮的叫法。


题主也提到审美时候开始的这种大轮毂的趋势。当然,我们也都意识到,年代久一些的跑车的轮胎也都很厚:


1962 Ferrari 250GTO

当时为什么没有用如今的超高扁平比的轮胎+大轮毂呢?

受技术限制:扁平胎首先有一点要是子午线轮胎,这个时候子午线轮胎刚刚被米其林公司发明出来不久(1959年发明),从接受程度和技术成熟角度上说都还没有普及。

子午线轮胎在70年代已经广泛应用,比如经典的Lamborghini Countach。

1974 Lamborghini Countach

当然,它的轮毂看上去依然不够大。在轮胎的限制逐渐消失之后就是轮毂本身的技术限制了。

技术上讲,早期的铁轮毂如果做的尺寸太大,那么重量也会变得很大。从动力和经济性角度上说都是不可行的。铝合金轮毂的加工难度更高,而且在早些年的时候加工工艺无法保证其强度,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做大。

审美上讲,私以为,这和手机屏幕大小的发展相似。十年前彩屏手机2英寸屏幕算正常,2.4寸的就算大屏幕了。发展到后来,有苹果的3.5,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已经够了。再后来……

大是无止境的。bigger than bigger……

所以在突破技术限制之后这种蕴含在人基因里的审美便开始萌芽。

2,为什么厂商有把大轮毂配给高端车型的策略?

首先大轮毂从物料与工艺成本上讲就更高。

举个栗子吧

高尔夫1.4 TSI

16寸铝合金轮毂。工艺上讲,就是铸造或者锻造出来的,一般铸造的比较常见。

国产6代高尔夫GTi

经典的战斧式轮毂。17寸,双色、表面精车处理。比上面的轮毂除了大之外还要多上至少两种工艺:喷漆和精车。这两种工艺消耗时间长、物料损耗大,在没有匹配的成本预算的前提下是无法满足的。

另外,高配轮毂一般也更好看。

首先在研发input中,因为高配车型本身成本就更高,所以高配的轮毂就被允许有更高级的加工工艺。

以精车和喷漆为例:精车的加工精度高、表面更光亮,自然会体现出更高的品质感。精车出来的表面是不需要倒角的,很多造型需求都更容易被满足。

喷漆一方面更有个性,另一方面使轮毂富有层次,更加立体。其实如果把上面16寸的低配轮毂五条凸起来的筋以外的区域喷上黑漆或者贴上黑色贴纸,这个轮毂应该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由于限制更小,所以这也使得设计部门更方便的把有创意的方案用在高配车型上。而把比较保守、已经验证过类似工程可行性的方案放在低配上。

汽车设计的过程中整个方案的评审标准以顶配车型的效果为准,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自然想的也是没有成本限制的方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开始各种竞品分析,通过一道道减法做出低配车型来:比如这里有个镀铬装饰,那么就在低配车型上换成没有镀铬工艺的、黑色的或者干脆拿掉。

所以无论从配置还是造型角度上,个人也更倾向于选择高配置的车型。

更高的成本加上更高的颜值也就注定光这四个轮毂就要贵出几千块。这不是诡计,是科学。

如果题主提到的价值指的是物料成本,那么大轮毂的价格的确是超了一些的。但无论什么产品,设计永远是最棒的附加价值。

以上。

最近加班比较多,有些语言逻辑不太顺畅,有时间再修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