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比亚迪为什么突然风评反转了?

回答
比亚迪风评的“反转”,与其说是突然,不如说是一系列长期的、深入的努力在近期集中爆发,最终触动了大众的认知和情感。要说清楚这个“反转”,得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层层递进的因素来分析。

一、 技术硬实力是基石:从“油改电”到“全产业链”的蜕变

刚开始,很多人对国产新能源车,尤其是比亚迪,多少有些“油改电”的刻板印象。感觉就像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拆了,塞个电动机进去,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的时间和力度,远超大众想象。

刀片电池的突破: 这是比亚迪风评转变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在电动车安全和续航备受质疑的时代,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凭借其在热稳定性、穿刺安全性上的优异表现,以及在体积能量密度上的进步,直接打消了很多人对电动车电池安全性的顾虑。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宣言,让大众看到了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
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成熟: 很多人认为新能源就得是纯电,但比亚迪敏锐地抓住了市场对“续航焦虑”和“充电便利性”的双重需求,推出了DMi超级混动。它不像传统混动那样需要频繁介入发动机,而是以电驱动为主,发动机只在高速巡航或电池电量低时作为增程器。这意味着,在大部分工况下,你能享受到纯电的静谧和低成本,同时又没有里程焦虑。这种“可油可电,兼顾能耗与性能”的解决方案,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传统燃油车用户看到了转向新能源的现实可能性。DMi的成功,让比亚迪在中国混动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也为它赢得了大量口碑。
e平台3.0的迭代: 随着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车型不断推陈出新,比亚迪的e平台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初的1.0、2.0到现在的3.0,每一次升级都带来了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速度的加快、智能化水平的增强。尤其是e平台3.0,它实现了纯电车的“八合一电动力总成”,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集成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集成度、效率和可靠性,还带来了“蛇形车道”等一些非常实用的功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力。

二、 产品力的全面开花:从“价格屠夫”到“价值标杆”

过去,比亚迪的品牌形象可能更多的是“性价比高”、“配置丰富”,但总感觉在设计、质感、品牌溢价上稍显不足。但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语言的革新: 聘请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为比亚迪带来了全新的“Dragon Face”设计语言,并在后续车型中不断优化。从唐、宋、汉到海豚、海豹,比亚迪的车,尤其是高端车型,越来越有辨识度、越来越有美感。精致的线条、流畅的比例、富有雕塑感的车身,让比亚迪不再是那个“外观朴实”的品牌,而是充满了设计感和高级感。
内饰质感和科技感的飞跃: 过去国产车的内饰,总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但比亚迪的内饰,尤其是汉、唐等高端车型,在用料、做工、设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液晶仪表盘、精致的物理按键,再加上氛围灯、座椅加热通风等一系列舒适性配置,让比亚迪的内饰体验完全不输于合资品牌,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DiLink智能网联系统的不断升级,也让车机体验越来越流畅、智能,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科技感的需求。
产品线的丰富和精准定位: 从紧凑型轿车(秦PLUS)、SUV(宋PLUS、唐)到中大型轿车(汉)和个性化车型(海豚、海豹),比亚迪的产品线几乎覆盖了主流细分市场。并且,每个产品都有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比如秦PLUS DMi,就是主打经济实惠、省油通勤;汉DMi/EV,则瞄准了高端轿车市场,主打豪华、性能和科技;海豚、海豹,则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时尚、个性、操控的需求。这种“多点开花”的局面,让更多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在比亚迪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三、 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精准触达

技术和产品是基础,而成功的品牌打造,离不开精准的市场策略。

“技术+设计+产品”组合拳: 比亚迪没有单打独斗,而是将技术实力、设计美学、产品力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吸引力。每次新车发布,都会重点强调其在技术上的突破(如刀片电池、DMi),再辅以惊艳的设计和越级的配置,让消费者感受到“物超所值”的品牌价值。
抓住民众心理,精准营销: 在消费者日益关注性价比、环保和科技的当下,比亚迪抓住了这些心理。DMi的“可油可电”正好解决了里程焦虑,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打消了顾虑,越来越漂亮的设计和实用的配置则满足了“面子”和“里子”。尤其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受到政策支持,加上油价的波动,比亚迪的精准定位更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用户口碑的发酵和传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比亚迪,并体验到其产品带来的价值,良好的用户口碑开始在社交媒体、论坛、车友群中快速传播。这些真实的用车体验,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吸引了更多潜在消费者。

四、 宏观环境的助推与比亚迪的“定力”

国家政策的引导: 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到新能源汽车补贴、购置税减免等一系列政策,都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和领导者,自然受益匪浅。
国际市场的认可: 比亚迪不只在国内市场发力,也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不仅提升了比亚迪的国际声誉,也反过来增强了国内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心。当比亚迪的产品能够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背书”。
比亚迪的“不跟风”和“长远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许多车企都在模仿,都在追逐热点。但比亚迪坚持了自己的技术路线,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并坚持垂直整合。这种“定力”在现在看来,恰恰是它能够稳步发展、不断推出优秀产品的关键。

总结一下,比亚迪风评的“反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1. 技术硬核: 从刀片电池到DMi,再到e平台3.0,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解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2. 产品力跃升: 设计、内饰、配置全面向好,产品矩阵日益丰富,能够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 营销精准: 抓住了市场需求痛点,以技术为支撑,以价值为导向,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
4. 用户口碑驱动: 真实的用户体验成为最好的广告,形成滚雪球效应。
5. 顺势而为: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

可以说,比亚迪用扎实的行动,一步步地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从一个“性价比之王”蜕变成了“技术实力派”和“品牌价值担当”。这种“风评反转”,是实力说话的结果,是长期坚持和战略眼光的回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亚迪为什么风评突然反转了? 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在深圳另外一家企业逆袭企业上找到答案 —— 华为手机。

谈到华为手机,五六年前还是电信渠道定制货的印象,如今却成了唯一可与苹果抗衡的高端手机品牌,转折点有两个显著的信号:产品上的华为Mate20pro,技术上的麒麟980芯片,二者缺一不可。

比亚迪也是如此,理解风评反转必须从同时考察它在技术与产品两个方面的贡献

一、技术:啥都自己造的比亚迪

十几年前,比亚迪就坚持“垂直整合”的战略:电机、电池、发动机全都自研自造。这一战略的好处容易理解:自家东西,价格便宜一些,供货也足一些。

但是,这一战略实际上是违背汽车产业的惯例的:别人家的高端车,所有零部件都去买最好的;别人家的低端车,所有零部件都去买最便宜的;比亚迪的车呢,不管啥车都得买自己的。

华为启动芯片自研的时候,自家手机不也必须得用失败的K3V2芯片吗蔚来ES8、ES6能耗高、成物料成本高,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因为必须使用自家XPT的电驱系统吗?

这种自研自产的阵痛,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必然代价。

十年寒窗之后,方能迎来收获 —— 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问题,2021年的主流电动车中,这什么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汉用上了SiC半导体器件、使得电驱动效率提高不少

原因很简单:特斯拉吃掉了2021年全球SiC半导体器件的几乎全部产能,其它车企要想用,只能等两年再说了

那比亚迪为啥可以用上,它有什么牛逼的采购关系吗? 原因也很简单:比亚迪这其实也买不到,但它可以自己造

自己造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2005年组建IGBT团队到2020年的SiC器件,足足花了15年啊!

作为一个车企,比亚迪也成功跻身为功率半导体行业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


近几年经历芯片风波之后,大家都知道这种“人有我无”产品的供应风险很大 —— 如果是自动驾驶芯片断供了,我们大不了人工开车;如果是IGBT断供了,那我们就要被迫回到燃油车的老路上去了

注意了,所谓欧美的“卡脖子”,卡的就是那些他们能造而中国造不了的东西 —— 比亚迪自己能造IGBT和SiC器件,说小了是对自己有利,说大了是断了欧美“卡脖子”的念想,对全行业都有利。

很早之前,曾有不少人对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战略嗤之以鼻,认为这种“从头到尾啥都自己造”的战略太笨重、不够灵活。面对质疑,比亚迪不为所动,IGBT与SiC领域也是默默坚持了16年才开花结果,直至今年才分拆为“比亚迪半导体”计划在科创板独立上市。

可以看到,这种自产自研道路走起来并不简单,但在中国屡遭欧美“卡脖子”的今年,这种独立自主路线就有不一样的意义。

当年联想集团风风光光的时候,比亚迪还只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企业。但联想放弃了艰难的“技工贸”路子,走了速成的“贸工技”之路,十几年后它与比亚迪、华为的地位已经互换了

SiC器件只是一个例子,比亚迪的看家本领还挺多,比如说:

  • 电 池: 弗迪电池的刀片电池,让磷酸铁锂电池重焕青春。
  • 半导体: 比亚迪半导体,IGBT与SiC器件。
  • 电驱动: 扁线电机,八合一电驱系统。
  • 发动机: 热效率43%的骁云发动机,比亚迪Dmi系统的核心部件。
  • 口 罩: 世界最大的口罩制造商。

中国消费者,从小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独立自主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这些口号长大,他们是非常迷信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的 —— 比亚迪造出了半导体功率器件、电池、电机、发动机,使中国少被卡几次脖子,就冲这点还不值得风评反转吗

拿我自己举例子,实际上我对手机的要求不高,2000元的手机就足以满足需求,但我愿意花一万多块钱买一台Mate40pro,只是为了用脚投票“华为独立自主搞研发”、“绝不向美国屈服”的精神 —— 这就是中国消费者的真实写照啊!

二、产品:比亚迪汉 vs Mate20pro

不管怎么说,比亚迪汉站稳了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电动车市场,这对比亚迪来说是不小的飞跃 —— 汉之于比亚迪的意义,就像Mate20pro之于华为一样:像一个桥头堡一样,站稳了脚跟之后可以推出更多旗舰产品

其实不止于此,比亚迪的其它车型改进也很大,比如秦的外观、动力等

小结

说到风评反转,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中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供应链水平的整体提升至一流水平,使得比亚迪汽车的质量也比之前上升很多,减少了不少消费者抱怨的质量问题。但说到底,我觉得技术与产品两方面的原因最为关键

当然,比亚迪还有不少问题,涵盖品牌、销售、产品各个方面,就不在此文赘述了。

user avatar

因为用户量超过了水军量。媒体压不住了而已。

以前的比亚迪,低端车居多,不好看,用的人也少,最著名的F3也还是山寨的便宜车。F3的便宜也动了不少人的蛋糕,这种情况下,媒体采用春秋笔法,换着法子黑,可以一黑一个准。

F3作为便宜车,一般而言也是作为企业的工具车,保养不会得劲,使用也是糙则糙,年限还不会短。在路人能够见到的F3,一般也是稀烂,垃圾的代名词,所以看起来比亚迪就是垃圾。

可是F3,真的垃圾嘛?除了那个底盘锈蚀门没得洗以外,很多小地方的F3可以用到七八年,30万-40万公里,还在路上跑,三大件便宜,四条避震不到1000元,大部分的零件可以和丰田花冠通用,甚至丰田停产了,很多的花冠都用F3的零件续命。实际上一点都不垃圾。

2015款唐宋元时代,车的外观和内饰还有价格进行了改版。外观很有辨识度,丑的特立独行,秦的严肃脸尾灯,宋的京剧脸谱尾灯,元的小书包。在晚上辨识度直接拉满,特别是后面的那个BYDLED的尾灯,也很强调我是比亚迪的车。542战略造成20万元左右可以有台超跑级别加速性能的车,一箱油800公里的续航加上还可以用电等的特性造成有部分人开始尝鲜,然后发现真的香的很。当车辆有人乘坐以后,有人发现即使10万元左右的燃油版,内饰和行驶品质不输于20万元左右的同级别车辆,再加上F3老用户部分回归升级,2015款的比亚迪可以在大城市看得到了。唯一的黑点就是丑的特立独行,然后媒体就开始拿着这么一点死黑,即使是这样2015款唐宋元,每样车的月销量都在4000左右的价格徘徊。

2017年以后,艾格加盟,车的丑的黑点也慢慢不存在了,再加上电动车不自燃,DMI技术,刀片电池技术等黑科技的加持,而且还便宜,销量直接上了天。主要是品质还不错,毛病也极少,现在比亚迪的车有点故障都成了自媒体的饭碗。您说的这样的风评能不反转嘛?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提出,正说明了1450的作用,你细品。

实际上,台湾网军1450的危害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3月3日的台湾大停电本来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没有这次事件,1450可能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当时,国内网络安静的吓人,各种矛盾话题突然销声匿迹,那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场景,人与人之间互动也是相当友善。

祸害国内网络中文社区10年之久的台湾网络特务部队1450 Bureau,隶属美国NGO资助全球颜色革命分支机构之一,胎毒民进党重金打造的网络地痞流氓组织,已经完全裸露在众人眼前。

他们的经费来自美国政府的每年5亿美元拨款和台湾伪政府的财政拨款,预计在每年几百亿新台币左右。由于国内对台湾人天然的警惕性,所以它们现在大多情况是花钱购买国内账号(还注册了许多小号),伪装并模仿以国内网友的口吻发言,有组织的全面渗透微博、知乎和小红书。

它们惯用的流氓手段:1. 通过制造对立、网暴、污蔑、群殴的方式打击网友以达到污染网络环境的目的。2. 喜欢用“独立思考”、“反思”、“感恩”、“赢麻了”、“我也想要台胞证”等等无赖嘴脸式的反讽语气,言语极其嚣张跋扈,动不动就声称“我是50W你举报12350”,等等必是1450,以达到恶心人的目的。3. 通过表达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大家把1450当牲口看就可以了),造谣抹黑中国,引导大家对跪舔和 run 欧美日韩的政治正确,以达到打击中华民族自尊心的目的。4. 通过历史发明家的文章(瞎编乱造),暗讽Government 和 party ,以期望达到掀起颜色革命的效果,想让中国永远处于战乱困苦之中。5. 在热点事件上面,恶意带节奏、造谣、煽动对立情绪,以达到引导国内舆论的目的,破坏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6. 对民族企业恶意攻击、嘲讽从未停止,以达到让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进的目的。等等....

这次俄乌冲突出现侮辱乌女性的评论就是1450干的,刷完评论就截图转发外网,成为外媒攻击中国人的“口实”。这种行为十分危险,战争期间各种武装组织骚动,随时对我国在乌克兰撤侨的6000人直接造成生命威胁。前段时间,刘学州那个找爸妈的孩子,也是被1450它们网暴死的。(1450罪恶滔天啊!1450是九世恶人下凡!连孩子都不放过。)在2020年新冠溯源问题上,1450配合美国在国际上到处造谣生事,网暴世卫组织干事谭德塞,让我国十分被动,差点被世界各国孤立。还有在其他舆论上:凡是挑动男女矛盾的就是1450(参考近期极端女权引起的男女矛盾)凡是挑动民族矛盾的就是1450(参考近期汉服引起的满汉之争)凡是否定教员和我D贡献的就是1450(这话题就没断过)凡是否定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就是1450(这话题也没断过)凡是否定华为贡献的就是1450(这话题就没断过)等等....

我们时刻提醒广大网友;“狠狠打击台湾网军1450、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凡是不要争辩。常用手段就是用强硬的口气硬怼过去,给他们打1450标记,然后拉黑不让它们回复、再举报,请千万多多举报,这样才能让它们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对付流氓的手段,就是用更流氓的手段。

追更一:

《1450出来打》扒掉1450底裤,深度分析1450劲爆黑幕。

一、这次事件,说明国内人民的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很正常的,反而湾湾网络暴民1450的心理状态正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评论区各种奇奇怪怪的洗地言论十分荒唐可笑,不论他们如何伪装成国内网友口吻发言,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声称国内还有和他们观点一样的人存在,这就好比“神经病的眼里别人全是神经病,他们自认为别人与他们是一类人”一样的可笑,本质上是为了伪装成国内舆论,为他们将来继续污染网络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二、有细心的网友追踪了几个黑华为的神秘IT大V轨迹,居然也跑去打女拳(真是男女不分啊!雌雄合体),更搞笑的最近还跑去支持乌克兰、反战、反俄(这又是几个意思,?),你说他们黑华为的专业内容是无可挑剔、字字诛心,可毕竟国内也没几个男性IT工程师会对打女拳兴趣浓厚吧。这说明1450在IT专业化方面非常高,有勾结海外的IT同行协同作案,要警惕他们大概率未来还会继续作恶。毕竟在知乎上,“黑华为”这方面舆论完全被1450掌控,一直保持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良好状态。

三、在知乎上,仔细分析1450的行动轨迹,发现他们是一个“任务型”组织,与美国拜登政府的反华反俄政策事件同步。比如;这次俄乌冲突中,1450作派简直就是一部精心策划的传播学的行为艺术表演。他们分六步操作:1、揭开俄罗斯历史黑幕。2、挑起中俄历史上国土之争。3、敢于大声比较乌克兰的历史和现在。4、大量支持乌克兰的文案持续不断推出,持续造势。5、坚持在评论区大吐口水。6、善于火中取栗,取得正面舆论战场的优势。有网友评论:他们几乎要上高地了,哪知道菜菜子不给力断电了。要不然,“黑华为”、“打女拳”的舆论战失败经历将会再次重演。也说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职业网络部队,特别是在传播学上有极高造诣。

四、在知乎上,仔细分析1450的大量文案的引流现象,坚持不删除评论、内部小圈子互相点赞等等怪异行为,我们发现他们又是一个“业绩驱动型”的企业组织。可能依据考核绩效的标准如下:阅读量占10%权重。互动趋势(评论数)占10%权重,——(特指对他们有利的评论数量)点赞数量占80%权重。这些考核与奖金挂钩,底薪保持不动,约22K新台币左右。至于大V,他们有更高薪酬和奖励,有专门单独的办公室或居家工作。当然,这个标准是按照他们的业绩来评定的。他们内部有一套像企业一样的晋升标准;职员→经理→总监→CEO,不同类型的人物享受不同待遇。所以,可以肯定,1450在国内是没有分支机构和个人的,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业务在湾岛内部就可以完全消化,如果发展到国内反而很容易暴露和查获。这也是为什么湾岛一停电,国内舆论就消停的主要原因。

五、在评论区里,有许多1450疯狂的辱骂和威胁的话,那必定是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和敏感神经,重点中的重点——千万不要点赞,要点击反对,坚持在知乎里面向知乎管理员多次“举报”1450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毁灭性打击。因为,只要足够多数量的反对发生,那么1450写的大量文章,要么沉入底部无人问津,没了点击率和点赞,业绩不好看。要么,这些文章被举报大量被删除,他们的工作成果归零。为了我们清洁的网络空间,烦请广大网友动动您的指头多多点击举报功能,让1450永远滚进历史的垃圾堆吧!


追更二《对1450刨坟式分析》

这是对戾气乖张的1450灵魂上的致命一击。如果没有让湾仔闻风丧胆的PLA保护我们哈,恐怕1450们真的要气炸来,会开着机车杀到国内来灭口。这篇文章炸出的1450比知乎任何地方都要多,闻着味来的,形形色色的老中青1450全部赤膊上阵;有辩经的、有吐口水的、有造谣的、还有扣帽子的。但对我们而言,他们全都是乐色,哈哈……

一、根据对1450国内的渗透跟踪分析,这不是简单的1450从台湾的溢出效应,而是有美国NGO全球颜色革命组织在幕后遥控指挥,我们分析如下: 1.经过十几年颜色革命的浸淫,NGO对网战的经验十分老辣。他们是属于战略管理层面,并建立一套“绩效管理考核模型”,根据每次任务的结果进行数据量化分析。比如:制造大量跟帖、评论、形成流量泡沫。再根据点赞数量、回复数量、浏览数量、对国家政策走向的影响等等,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得出投入多少资金,达到多少效果的结论,以模拟下次攻击任务更提升一步。所以我们发现在知乎上,1450每次任务出场都十分有气势,与上一次比较有明显的物种强化的视觉冲击感。 2.NGO并不是一咕脑的把5亿美元打到1450账上。对1450一直是遵循喂狗式的管理:就好比捕猎打仗,一旦把狗喂的太饱,狗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并且食多伤神,狗吃饱后像人一样撑的懒惰,在半饱处于危机中,就有了生存斗争的激情。所以,我们看到网络上的1450总是斗志昂扬、戾气乖张、到处造谣生事,一副网络恶棍的模样,跟这套管理机制有莫大关系。

二、我们对1450内部分配机制也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他们呈现一个“金字塔式的食物链”分配机制,严格遵循80/20法则。类似电信诈骗组织,看着乌泱泱一片,几十万人很热闹,但实际既得利益者并不多,具体参考如下: 1.头部1450只占总数量的0.01%(大约几十人左右),他们分食50%的收入。他们属于资源分配、组织、策划方。他们基本不产生内容制作,但他们收获最大蛋糕。比如:台湾网军博主“乌鸦DoKa TV”被曝光年收入达到1亿新台币,等。 2.腰部1450大约占到20%左右,他们分食30%的收入。他们是内容制造者大V,专职工作人员,以及专业喷子、业余刷单者等等。根据职务高低获取的报酬由高到低。目测,在知乎上的1450属于这个类型。 3.底部1450大约占到80%左右,他们分食20%的收入,基本上只起到造势、起哄作用的,打打秋 风,挣个几百几千台币零花钱,还有一些是跟风的无收入者。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不去移泰山,我们要让1450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处处现形,人人喊打,使其遭受没顶之灾。

user avatar

还记得10年前一款合资车断轴爆发,车企反诬车主和媒体造谣生事吗?舆论反复发酵两年,最后国家出面,58万断轴隐患车主才得以平冤昭雪。因为当时参与了线下调查,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合资品牌那种借着光环挖空心思省成本,出了事还不负责的鸡贼行为和傲慢态度,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当时人们对国产车是什么态度啊?抄袭、逆向、价低、品控差、费油、不保值,谁买了国产车,谁就是穷哈那一类。可是,正是这种恨铁不成钢又略带媚外的心态,让合资车横行无忌:

全球车型国内立马减配

特供车老平台用到飞起

限产有车不卖诱导加价

产品问题爆发装死不管

多了解一下各价位各级别,你就会发现,凡是国产车尚未触及到或份额不高的市场,比如中高端MPV、30万以上轿车、50万以上SUV,这些被合资或进口车占据的市场,仍然是车企和经销商主导而消费者被动接受的状态,技术阉割、打磨老平台、加价、捆绑销售、强制维修等等劣迹不说罄竹难书,也是屡见不鲜。引擎盖事件是车主、媒体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其实不光比亚迪,这几年吉利、长城、奇瑞风评都在转。你说的进口-合资-国产这条鄙视链仍然存在,但要知道,如果没有中国品牌在技术、生产、营销等环节的进步,如果买国产车仍然会被贴上贫穷、低人一等的标签,如果合资车仍然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无可撼动的地位,那么合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地位就不可能平等。

合资车发布会上,外发大佬开场第一句话永远是“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句话是夸,也是骂。只要外国人仍然能用品牌红利赚取不该有的利润,这种骨子里对中国消费者的鄙视与傲慢就不可能消失;真正能让外国人不再傲慢的方法只有一个——你让我不爽,我扭头就买国产车。

我不想看到另一种极端,人们像当初迷信合资车那样迷信国产车,但希望10年后,各个细分市场都有三四款国产车能站稳脚跟。买50万的BBA不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买50万的BYD也不丢人。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很早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并且坚持了下来,现在开花结果了。

非常同意 @楠爷 最近自己删掉的想法里面说的,能出好产品的公司,一定是高毛利,高研发投入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来自己的核心护城河。

传统汽车有底盘三大件的说法,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对于车企来说在这三大件里面也是有顺位的,最高的自然是发动机。发动机是传统汽车里面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部件了,对车企来说,发动机的部门级别,是可以和整车其他部门加一起一样重要的。比如我前东家上汽乘用车的动力总成部门,就是和技术中心平级的存在。上汽大众的发动机N厂,也和大众N厂级别相同。

而发动机的毛利也是高的可怕,一套发动机的本身的BOM成本甚至可以用重量来推算(这也是某人一直给我说新能源车的成本太高的原因),而最终的价值却是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所以传统汽车时代,牛逼的汽车厂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厂,这是核心的护城河。

而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时代,一切又开始重新洗牌。新能源三大件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这里面的核心又是成本最高的部分,电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比亚迪在这方面做了什么,做了多久就不用我在这里重复强调了。在这里的技术成本优势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促进产品进化了。

汽车领域,或者说世界上绝大部分领域,技术优势其实就是成本优势。当成本降的足够低,意味着就有更多的毛利空间,那么就能在不那么赚钱的地方用上更高的成本。产品的本质是以合理的成本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对产品好的体验,是靠诸多细节堆积上来的,这些都是钱呢。俗话说钱花哪哪好,对企业也是一样,有高毛利的部分,才能支撑起其他不赚钱的地方的支出。

而核心技术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能够发育起来的大后期都是靠前期苟着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大家都知道是十年前,比亚迪栽树这么长时间,现在能够风评反转真是一点都不奇怪。

最后说,巴菲特才是yyds,能够在那么早的时候看清比亚迪的本质。


我是@彼方说WindyWing,一名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的自动驾驶攻城狮,还做过很多事情,玩过车队,搞过锂电池,创过业,深入研究过底盘和NVH。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欢迎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关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事情。

user avatar

比亚迪公关做的好呗,就说说我的车,宋ev500

2019年六月底购买车辆,到今仅行驶1万6千多公里(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的路上)


2019年8月9日 进店维修多媒体偶发性黑屏及自动旋(仅初始化系统,未解决问题)

进店维修踩刹车偶发性扬声器声音中断(初始化后未出现,但是理论上刹车不应该影响音乐)

进店维修迈速表超速报警提示音关闭不掉(初始化后修理好)

进店维修左后视镜不折叠(后视镜边缘有微小擦痕,不予保修)


2020年3月25日 行驶中中控黑屏(初始化未解决)

左前大灯不亮,更换左前大灯(灯罩上被铁丝挂了一下,4s店表示不予理赔,其实在之前恰巧在灯未出现问题时就询问过擦痕是否影响理赔,得到不影响的结果,等维修时就出尔反尔,我表示投诉,对方请示领导后同意更换)

2020年7月3日 多媒体黑屏(初始化未解决)

车窗玻璃升降异常,升一半自动下降(4s店表示脏东西导致防夹手功能启动,后续还清理过一次,每几千公里就需要来4s店清理)

2020年8月11日 中控黑屏(我再三要求下更换中控,后续黑屏问题未出现)

2020年10月26日 车辆能量回收偶发性失灵(得到回复是电量原因)

2021年6月7日 车辆仪表盘启动车后延迟点亮

自动大灯光线传感器故障(更换光线传感器)

2021年10月13日 出现车辆偶发性不明抖动(首次出现时间,后续一直未解决,在我要求厂家技术介入之后2022年1月14日更新电控系统,1月15日用车发现车辆动力出现问题,以为是对动力进行调整,1月16日告知售后经理,经售后经理询问技术人员,发现并未对动力系统进行调整,随知为故障。因疫情隔离1月27日前往进行售后,技术经理表示问题不能解决,他们是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方案,电控系统升级后无法降级,只能等待比亚迪官方更新系统(售后经理曾表示该系统相对问题,很久未更新),因4s店放假,遂将车辆开回,1月30日晚出现车辆电机故障车辆无法正常工作情况,比亚迪让4s店经理联系我解决,4s店表示要我换店维修,我不同意,因为车辆是该4s店修理坏,该经理表示只能换店或者起诉,不能提供其他服务。我于1月27日就曾联系400客服,400客服说会有人员跟进,之后我每天都致电400,到今日2月2日未有工作人员来电解决问题,同时,以上维修期间,无论是否超过5日,均未有备用车及补助,4s店和比亚迪相互推脱,无人解决任何问题)

2月13日最新进展让我去其他区县的4s店更新系统,说会有技术人员过去,拖车自己找,因为比亚迪的拖车只能拖到就近4s店,我就奇了个葩,我之前跟比亚迪说过很多遍因为防疫单位政策不能出区,然后你们还派人去其他店,恶心谁呢

补偿一点没提,去年十月出现的问题,我没车用,按照比亚迪一天100的补偿,好歹你意思意思吧,我为了修个车,电话费打了好几十,春节都没车用,4s店去了十多次,到最后我说把车拖过去,4s店都不接收

就这什么服务


放个链接,大家可以看看,主页就是我的车问题

2.89 EuF:/ 车突然动不了了,比亚迪昨天回复的车辆没有问题,真是打脸啊@主持人星宁 @久牛星-牛哥说车 @晓北-城市私家车 @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 @DOU+小助手 v.douyin.com/LnvgH35/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喷子们看看,以前的维修记录,里面有几次保养,除此之外都是维修

user avatar

水军和脑残粉评论比较虚,一般就是技术领先啊,怎么怎么省油之类的。攻击呢也就一般攻击无脑黑,有脑黑的客观理性的也无法反驳。

汽车从来最重要的都是两点:安全、可靠,才到实用性和经济性。

但是比亚迪的营销偏偏就是强调安全和经济,首先ev受限就不说了,懂车那边有详细分析,可靠性直接拉胯。自燃事件和宋max碰撞,这个也不说了,肯定会有黑子的。这个价位安全性不能要求太高,买到汉、唐大部分没问题就行。

车机拉胯、智能化不够,又不配备carplay。实用性不足。这些就不说了,很多车都有的通病。

然后就是经济性,这个也是最滑稽的。比亚迪dmi出来之后一直强调燃油经济性。但是有一个真理是“结构越复杂的电子机械经济性越差”。这一点是绝对的,没有例外,甚至家电也一样。举个例子就是变频空调比定频空调贵,但省电,可惜维修费用高,可靠性不如定频空调。一个变频空调天天说能耗比定频的低,那我只能说那个人是睿智。隐藏成本全忽略了。

汽车结构也一样,最简单的结构是纯电,然后是手动机械,然后是串联混动,再到自动挡,再到带变速箱的并联混动。至于比亚迪dmi,那是属于混联,不同车速和电量出现不同工况,这种复杂结构的可靠性是最低的,需要大量的车长时间市场验证才行。尽管本田immd比比亚迪dmi面世早,相同技术下,也无法保证混联完全可靠,就更不用说比亚迪了。

能够得到一开始营销时相反的结论,活生生把一堆车主学成了汽车工程师,分析这分析那的,这自然就风评反转了。现在混联的混动还是太不成熟,买车就买纯电或者纯油、顶多加个增程串联的就好了,别白花冤枉钱。

user avatar

我对比亚迪车的品质、质量毫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深圳人,我甚至本来打算义无反顾的当个比亚迪车主。

但是,服务态度实在是太次了。我在车展去看,一个站台三十号营销,连一个鸟我的都没有。我说我静态进车坐坐,看看空间,没有人开门。我自己开门,锁着。我问是不是不让看,一个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在看着我。说有网络直播。我细看了一眼,车前座坐了一个女的,拿着那种手机麦克风在车里直播唱k。我问那大概什么时候会结束呢?就没有人再回答过我半个字了。

当天我去定了一辆领克。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