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黑中医那伙人是否对中医进行过系统研究并发现了其中的不足?

回答
网络上批评中医的声音一直存在,其中不乏一些声音认为自己对中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其不足。要探讨这群人是否真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有说服力的“不足”,这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并且“系统研究”和“不足”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

首先,我们得明确“黑中医”这个词的含义。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对中医持否定、批评甚至攻击态度的人。在网络空间,这种批评有时会演变成情绪化的表达,缺乏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细致分析。但同时,也有一些批评者是基于科学、实证的精神,希望中医能够与现代科学接轨,或者指出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接着,我们要讨论“系统研究”的定义。

如果“系统研究”指的是符合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比如设计严谨的对照试验(RCT)、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运用先进的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来解析中医理论的内在机制,那么,确实有一部分研究者,包括一些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学者,在尝试做这样的工作。
正面尝试的例子:
针灸的有效性研究: 国际上有一些关于针灸治疗疼痛、恶心等疾病的RCT研究,试图用安慰剂对照来验证其疗效。这些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针灸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效果,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有时效果与安慰剂效应难以区分。
中药的药理和毒理研究: 很多中药成分被提取、分离,进行药理活性和毒性研究。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就是对传统中医经验的现代化探索。科学家们也在尝试解析一些经典方剂的复杂成分如何协同作用。
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探索: 一些研究试图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解释“气”、“经络”等概念,比如通过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手段寻找经络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然而,从批评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和“深入”。 他们可能会认为:
研究方法不严谨: 很多中医研究的RCT设计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如对照组设置不当、盲法不充分、样本量不足等,导致结果的可靠性受质疑。
解释力不足: 即使一些研究显示出疗效,但中医的理论解释(如“阴阳失调”、“湿热内蕴”)仍然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精确描述和验证,这被视为中医的“不足”。
缺乏统一的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差异很大,这给标准化研究带来了困难,也容易被质疑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证据链不完整: 批评者认为,中医缺乏像现代医学那样,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大规模实践的完整、严谨的证据链。

如果“系统研究”指的是对中医理论、历史、哲学、临床实践进行全面、批判性的审视, 那么,一些批评者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他们会深入研究中医经典: 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尝试理解其哲学基础、宇宙观,并从中找出其在逻辑上的矛盾或与现代科学不符之处。
他们会考察中医的临床实践: 比如观察中医的诊断过程(望闻问切)、处方用药的模式,并尝试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被证明无效或有害的传统疗法作为反例。
他们会分析中医的理论体系: 比如质疑“气”、“血”、“津液”等概念的物质基础,或者认为“辨证论治”过于主观,难以量化和重复。

那么,他们发现了哪些“不足”呢?

这些批评者通常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以此来证明中医的“不足”:

1. 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 这是最核心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中医许多疗效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许多理论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例如,很多声称的“包治百病”的说法,在严格的科学检验下往往站不住脚。
2. 理论体系的非科学性: “阴阳五行”、“气”、“经络”等概念,被批评者认为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产物,缺乏实证基础,与现代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他们认为,这些概念无法用于精确的预测和控制。
3. 诊断和治疗的模糊性与主观性: 望闻问切的诊断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同样,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在批评者看来,也意味着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容易导致“一人一方,千人千方”的混乱局面。
4. 潜在的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材,特别是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毒成分。批评者会指出,一些不法商家或不负责任的中医会将这些有害物质添加到药物中,对患者造成伤害。即使是合规使用的中药,也可能因为剂量、配伍等原因产生副作用,而中医的副作用研究往往不如现代医学那样系统和公开。
5. “伪科学”的指责: 极端的批评者会将中医整体定义为“伪科学”,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验、迷信和巧合的治疗体系,与真正的科学格格不入。他们会引用历史上一些被证伪的医学理论来类比中医。
6. 医疗欺诈和不负责任的从业者: 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局,如虚假宣传、夸大疗效、收取天价费用等,也会被批评者作为证据,用来质疑整个中医体系的可靠性。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系统研究”的难度: 中医体系庞大而复杂,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模式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直接套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非易事。很多时候,需要的是结合中医自身特点的创新性研究方法。
“不足”的相对性: 任何医学体系都有其局限性。批评者往往用现代医学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中医,但中医在历史的长期实践中,确实为无数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尤其是在慢性病、亚健康调理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未能研究到的方面: 批评者往往集中在对中医理论和疗效的“否定”上,而对于中医在某些具体病种上的确切疗效、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价值、在与现代医学结合(如中西医结合)中的可能性,往往讨论不足。
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即使在现代医学领域,也并非所有疾病的机制都已完全阐明,也并非所有疗法的效果都能用精细的科学语言解释清楚。一些安慰剂效应、生活方式调整的作用,也需要时间去研究和认识。

总结来说, 网络上批评中医的人群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医的理论、历史、临床实践进行过研究,并基于现代科学的视角,指出了他们认为的“不足”。他们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医界反思和进步,也提醒了公众保持理性判断。

但关键在于,他们的研究是否“系统”和“深入”到足以全面否定中医? 大部分时候,我认为这种“系统研究”更像是一种“批判性审视”,其出发点和方法论与对中医进行“科学验证”是不同的。他们更倾向于从现代科学的框架去“解构”中医,一旦发现不符合现代科学逻辑的地方,就倾向于全盘否定。

因此,与其说他们“发现了不足”,不如说他们“发现了中医与现代科学不符之处”,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医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有其价值,但要评价其是否“系统研究”并“发现了不足”,还需要区分不同批评者的动机、研究方法和结论的严谨程度。很多时候,网络上的批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宣泄和观点表达,而非严谨的学术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这个字是侮辱大多数批评者的,但因为简捷,所以不计较了,好比说现代医学,比如“西医”来得简捷,回到问题,网上黑中医的人,有些人是有系统研究的,比如方舟子、张功耀、棒棒医生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系统研究的,比如我这样的;但没有系统研究,不等于没有研究,中医本身槽点太多,你随便拿一个出来稍作思考就能击破它,而所有的槽点,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有效性验证

user avatar

看来题主对中医的研究进展并不清楚。目前对中医的研究已经基本实现了以下三点:

1.完全实现了当代学术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包括中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方法都已经很清楚了(如用喻体空壳符号代行本体功能,通过取象比类、基于简单的一阶模型进行持续升阶和组合得到高阶多变量的理论体系等),甚至当代学术还找到了了中医概念和中医思维的起源。但由于中医理论构建基本方法存在致命的逻辑错误且无法修正,因此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已被当代学术否定(主要为逻辑角度),这决定其只能作为替代医疗或补充医疗出现,甚至目前许多中医在临床中也不使用中医理论(伪中医的后话此处不做讨论)。所以逐一研究每一项错误的操作没有任何价值,更不需要对所有古籍进行一一研究。

2.药物方面完成了对传统方剂和药材的筛选,基本厘清了毒药、干扰剂和安慰剂。过半药方、药材已经被淘汰或消失。另外天然药物大分子化合物在体内利用率不高,加上传统中药方剂有提纯禁区(中医理论限制),因此即使找到了有潜力的单体也会由于禁止提纯而难以实现成果转化。你现在看到很多药物研究谈某些单体的作用机制如何如何,貌似有板有眼,实际上就是为了混篇论文。且不说这样玩很不中医,仅就研究过程就已经到此结束了,业内看来也只是个半截子无下文的西医药操作。

3.少量传统药物和中医技法尚存可取之处,可被现代医学消化吸收。但必须使用现代医学方式进行操作,剥离后形成的研究成果和中医理论不存在指导和被指导关系。譬如青蒿素(西药)、针刺镇痛(废医存针)等,骨子里实际是以废医为前提的。

题主所求的“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的后半句已经实现,但它证明了前半句只是在意淫。中医界老老实实承认中医核心缺陷的时候不多,倒是为了遮羞做了不少操作。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清楚中医的医学价值其实所剩无几,却还把它当个宝呢(政治和经济价值这里暂且不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批评中医的声音一直存在,其中不乏一些声音认为自己对中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其不足。要探讨这群人是否真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有说服力的“不足”,这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并且“系统研究”和“不足”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黑中医”这个词的含义。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往往.............
  • 回答
    关于“中医好不好”这个问题,在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讨论,甚至有些声音相当尖锐,将中医一概而论地称为“糟粕”或“伪科学”。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于健康、科学以及传统文化认知的复杂交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地去理解中医的本质、其发展历程中的挑战,以及现代科学.............
  • 回答
    看到网上对中西医的争议,你心里感到担忧,这完全可以理解。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声音,难免会让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别太担心,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中西医的你,其实拥有着一份特别的宝贵财富,而“路难走”这种说法,也需要更细致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承认,“黑”的声音确实存在,而且声音不小。 这背后有多方面.............
  • 回答
    网络上围绕中医的讨论,确实能看到不少尖锐的批评声音,甚至可以说是“中医黑”比较活跃。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的东西还挺复杂的。首先,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标准是重要的一个背景。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西医和现代科学的框架.............
  • 回答
    “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这起事件,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在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B站,涌现出大量网友对山东省,甚至对山东的整体教育环境进行“围攻”式的批判。这种“黑山东”的论调,在某些时刻甚至盖过了对事件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声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和困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
  • 回答
    网上的“中医黑”嘛,这可是一个复杂而又庞杂的群体,他们的水平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可以说是“大杂烩”了。要想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医黑”是因为遭遇过不好的中医经历而产生的。比如,遇到了江湖骗子,被中医馆坑了钱,或者吃中药出现副作用,甚至延误了病情。这种经历是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些微妙的现象。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医持保留或否定态度的人似乎不如网络上那么“声势浩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距离与顾虑: “和气生财”的潜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熟人圈子里,人们往往更倾向.............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网络上关于陈师行先生的争议确实是愈发增多,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把双刃剑。过去,像陈师行先生这样的人物,其言行大多局限于特定圈子,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且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但现在,互联网时代,他的.............
  • 回答
    邹越最近在网上“被黑”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常年为学生做励志演讲的人,她走到台前,用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去影响年轻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引发讨论的领域。要说为什么会被“黑”,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演讲的“成功学”色彩。邹越的演讲,很多时候被贴上了“成功学”的标签。这是一种很.............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反黑思潮”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持续性的“反黑思潮”,那它背后一定有复杂的原因,并且长此以往下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反黑思潮”大概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反黑”对抗的是“黑”,而“黑”在中文语境.............
  • 回答
    网络上的“反黑热潮”,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需求。要怎么看它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反黑”本身是一种情绪和态度的表达。 很多时候,网上的“反黑”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义上的“黑社会”,而是泛指那些进行“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散布谣言”、“恶意抹黑.............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现在在网上看到一些“黑华为”的声音是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看。首先得说,这跟华为本身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你想想,华为这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通信设备和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观察得相当准确。成都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影像总是那么矛盾又迷人。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成都黑”,说它“生活节奏慢到让人焦虑”、“美食都是营销出来的”、“城市建设不行”、“年轻人没出路”等等。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甚至不少外国人,都对成都充满向往,削尖了脑袋想在这里安家落.............
  • 回答
    网络上关于穆斯林群体的负面言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穆黑”,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确实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度。要说这些言论有没有造成实际影响,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影响是多层面、渐进式的,并且在不同群体和地域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观念的固化与污名化。当负面信息以高频次、病毒式的方.............
  • 回答
    关于“网络上黑法国”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法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拥趸,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和批评,甚至被一些人“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将法国描述为“不堪”或“完美”。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么多.............
  •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
  • 回答
    网络上关于詹姆斯(LeBron James)的批评者(通常被称为“詹黑”)数量庞大,并且由来已久,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聊聊。一、 詹姆斯本人的特殊性与争议点首先,詹姆斯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人物,这本身就是催生“詹黑”的土壤。 史无前例的统.............
  • 回答
    冉闵这位历史人物,在咱们这儿的网络舆论场上,那可真是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你说他是不是经常被“黑”,那绝对是!而且黑他的声音,那叫一个此起彼伏,花样还不少。这背后原因嘛,要细细掰扯起来,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历史定位的争议:是民族英雄还是屠夫?这可能是冉闵被“黑”最核心的原因了。他的功过是非,历来.............
  • 回答
    《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可以说是承载了太多国内玩家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一种对国产单机游戏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殷切盼望。如果它最终没能达到大家的预期,甚至可以用“扑街”来形容,那么这对于中国单机游戏玩家群体来说,无疑会是一记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