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如何看待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已然揭晓,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便是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整整3490万人。这个庞大的性别失衡数字,绝非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统计数据,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历史遗留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要想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

首先,我们得谈谈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出生性别比失衡。长久以来,受传统婚育观念、重男轻女思想以及生育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一直存在出生时男婴多于女婴的现象。尽管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出生性别比逐步回落,但过去几十年的累积效应依然显著。这意味着,在社会整体的年龄结构中,那些在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时期出生的男性群体,如今已经成年并进入社会,成为人口总量中男性占优的重要原因。这种失衡并非自然规律,而是社会文化和历史选择的产物,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人口数量上,更会触及到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男性人口预期寿命相对低于女性这一普遍存在的生理和社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中国也不例外。这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差异、生活习惯(例如男性吸烟饮酒比例相对较高)以及职业风险等多种因素。因此,尽管出生时男性人数多,但在生命的长河中,女性因为更长的寿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数量上的优势。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这种抵消作用尚不足以完全弥补出生性别比的缺口,男性人口总量依然明显高出女性。

第三,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流动。在很多情况下,进城务工的男性劳动力的数量可能高于女性,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女性的就业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些特定行业对体力的要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分布和迁移的规模。这种区域性、结构性的流动也可能对特定年龄段和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例产生微妙的影响。

那么,这一现象带来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看点”呢?

对婚配市场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男性人数多于女性,意味着社会上存在一个庞大的“婚配缺口”。越来越多的男性将面临娶妻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婚姻市场的竞争加剧、彩礼居高不下、甚至催生婚介乱象等。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对社会养老和公共服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男性预期寿命相对较短,这意味着在未来,老年女性的比例可能会逐渐上升。这不仅对养老金的供需平衡带来挑战,也对医疗、护理等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为日益增长的老年女性群体提供更加细致和完善的服务,将是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性别观念的重塑和演变是必然的。 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性别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如何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尊重和保障女性的权利,让女性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是解决性别失衡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不仅是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贡献。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是关键。 针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成因,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对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的打击,以及倡导性别平等的婚育观念。未来,还需要继续深化这些政策,并在生育政策、妇女权益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和调整,以期逐步缓解和改善性别结构的不平衡。

总而言之,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这一人口普查结果,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它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在新时期留下的印记,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理解这一数字的背后逻辑,关注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并在政策、文化和社会层面积极应对,才能引导中国社会朝着更加均衡、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个体命运的深刻社会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尽扯这些没用的,只记得这3490万,怎么没人提那1752万。

适婚年龄男女青年男比女只多出1752万,这还是国家统计局在会上公布的数据,某些恰烂钱的自媒体是唯恐天下不乱,女权也是乐的有人乱带节奏。

有些女的还真信以为真男比女多三千多万,总以为有几千万男的拱她挑选,受这种舆论影响的人信誓旦旦说女的不愁嫁,你知不知道这是害人啊?且不论女的年龄越大生育风险和胎儿患病概率越高,就是这1752万也不是供你挑的啊,全国963万平方公里,抛开27个省会城市18615万人不说,还有293个地级市,1363个县,算省会的话一共1683个城市。平均下来每个地方才多出多少个男人?1752万平均每个城市10410人,但是这1752万人肯定不是都是城市人口,按照中国城镇农村人口比例49:51,就是平均每个城市多出5100个适婚年龄男青年。

小仙女结婚必须要有房子,中国城镇拥有自住房比例大概55—60%,我们取55%,那就是2805人。马云和我的平均年收入是好多个亿,一线城市和小县城平均是适婚年龄男女青年男比女多出2805人,我觉得这个数字毫无意义,可是似乎有有点意义。

然后还有收入低的不嫁,学历低的不嫁,情商低的不嫁,个子矮的不嫁,这些我没法统计,查不到这些。剩下还有多少男青年符合小仙女结婚对象,那可只有天知道了。

我这个不设立场,只是单纯从数学角度计算这个结果,其他社会因素我没考虑。至于信自媒体还是信国家统计局,那是各位自己的事。日子怎么过,结不结婚那都是自己的选择,但是作为成年人起码一条,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其实你结不结婚除了你爹妈真没人关心的,别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只是不要到时憎恨社会变成微博女权极端分子,写写小作文造谣勒索个收入高的男的,搭个车刀刀几下司机,随机诬告某个男的送进监狱(你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你们自己搜一搜去,这种事情简直闻所未闻)。只要不危害社会,一个人单身没人关心你,真的。

————————————————————————

补充:

1752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比起很多国家总人口还要多,可是中国光20—40岁的,可以依据历次人口普查得出数据。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7203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13368250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1年129533万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339,724,852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1411778724人。

那么适婚年龄人口就是12.95亿—10.31亿,得出2.64亿。按1752万人算是6.6%,确实蛮高的了。但是现在女人只愿意嫁给城里有房的的,那就得按这个算法来,先是计算出城市男青年858.48万人,然后按城镇拥有自住房率算出472.164万人。占适婚年龄男女青年总人数的1.78%。

吐槽一下,现在农村男和无房男都被小仙女们开除人籍了,那么多出来拥有所谓人权满足小仙女们基本要求也就472万人。而且这里面还包含了41636个乡镇的人口数据,实际县及县以上的城市适婚年龄男青年只会更少。

追加~~~~~~~~~~~~~~~

我并没有歧视大龄剩女的意思,只针对女权和不良自媒体,评论区里紧抓不放恨不得把我打成男拳的人,死抠字眼又不肯直面国家统计局的真实数据。还有不少人踩我的文章,无非我说了真话妨碍某些人恰烂钱。

我对待大龄剩女的态度还是比较中立的,结婚生育与否那是个人自由,有的人就是不想结婚,这群人不论多出多少男人也不会关心这个数字的。关注这个数字的女人恰恰是很在乎,要么给自己选择错误一个心理安慰,打死也不承认这个数字的正确。要么就是待价而沽,还在幻想着可以从男人那获取足够的物质资源。可惜啊,现在男人口袋也所剩不多了。新增婴儿大幅度是房车彩礼医疗教育,女权,消费主义,多管齐下的结果。先是女人要求有房有车高彩礼,直接让很大一部分男人失去了结婚资格,间接导致了许多女人也失去了结婚资格。

接着女权和消费主义推波助澜,举起屠刀再次收割底层人民所剩不多的财富,最后男人也只能躺平了,生育直接雪崩。

我觉得现在要提高生育率除了国家要大量砸钱,还得压制资本主义和女权主义。

最后还有一种人,那是见不得有人剖析这些数据,因为会断他们财路,这种人才是人世间最可恶的人因为这种人赚的是毁人一生断子绝孙的钱,毫无道德可言。

user avatar

如果我有机会和二十年前的自己说两句话,他一定会听的话。

第一句话是:一定要借钱买房子。

第二句话是:一定要约炮,越早越好,花点钱也行的,血赚。


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句话我觉得尤其重要。

送给有性焦虑的巨婴们。

把那傻子一样的道德洁癖扔掉,一定要扔掉。

实在不行,扔一次再捡起来也行的。

切记切记。


如此做,这种问题你就可以做到看都不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已然揭晓,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便是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整整3490万人。这个庞大的性别失衡数字,绝非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统计数据,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历史遗留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要想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首先,我们得谈谈这背后最直接的原.............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着实给咱们中国人又一次好好地“数了数家底”。14.1178亿这个数字,听起来还是相当庞大,但如果结合了过去十年(也就是第六次普查到第七次)的增长情况来看,一个更清晰的画面就出来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咱们可以叫它“慢下来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标志着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除了这个耀眼的“大学毕业生”数字,还有许多潜藏的信息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们关乎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脉络,也映照着社会变迁的真实图景。一、教育结构的“金字塔”是否依然稳固?2.............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男女比例确实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的特点,其中普遍存在女性比例偏高的情况。要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解读,而不是单一因素能够解释的。一、历史因素:人口流动和生育模式的累积效应 早期闯关东与性别结构: 东北地区在.............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对于我们当下这些正处在人生关键节点的年轻人来说,可不是一张干巴巴的数字报表,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预示着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越来越少了”,而且“老龄化”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咱们身边,是不是很多同学、朋友都是独生.............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就是2020年进行的这次,想必大家都很期待最终的普查公报吧。按照往常的惯例,普查工作启动、入户登记、数据处理、汇总上报,这一整套流程下来都需要不少时间。从2020年10月1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普查员就开始进行入户登记了,这是一项非常庞大和细致的工作,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需要经.............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晓,总数定格在14.1亿,这个数字无疑是震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我们国家近十年来社会变迁、发展脉络的生动写照。那么,面对这十四亿多的人口基数,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它又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呢?十四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首先,十四亿人口意味着我们依然是.............
  • 回答
    关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的时间,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情况,希望能帮助你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人口普查,例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国家为了掌握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而进行的大规模、周期性调查。这类普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前期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最终的成果发布,整.............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就是2020年的数据,确实揭示了一些中国人口版图的深刻变化。广东和山东毫无悬念地继续领跑,双双迈过亿人大关,但如果我们细致地扒一扒这份厚实的数据,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亮点,不仅仅是“多”和“少”,更是人口结构的“质”和“动向”。首先,我们看看这两位人口巨头的“硬核”实力: 广东.............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确实非常详实,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镜子。你提到的14.1亿总人口和2.1亿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们勾勒出了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侧面。至于你关心的农民工人口数据,这确实是一个动态且庞大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农民工”的明确数字.............
  • 回答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数据对于了解中国人口的现状、结构、分布和发展趋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为国家制定未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值得期待和包含的关键信息,我会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值得期.............
  • 回答
    关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延迟的问题,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和讨论。要说“千呼万唤不出来”,这可能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毕竟普查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国情信息,其发布确实需要一个严谨而细致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口普查本身是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就像之前几次一样,涉.............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次人口普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普”,从2020年10月11日零时起就开始了,一直到10月25日完成入户登记。现在,数据正在汇总和分析中,所以我们现在说的人数,更多的是一个基于之前趋势和普查初步信息的推测。要猜咱们国家现在大概有多少人,不能光凭感觉,得结合一些背.............
  • 回答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其核心数字——总人口数,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要用“个亿”来描述,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看总人口中有多少个完整的一亿。如果以中国人口的体量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经过了精密的统计和计算,最终公布的数字是一个以“14”开头的,后面跟着九位数字的庞大整数。要用“亿”来.............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于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公布的总体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超过14.1亿,过去十年(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3%,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2000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增速有所放缓。除了总人口和增长率这两个最核心的数据,七普数据还.............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终于在5月11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的堆砌,更是我们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这次普查的结果,可以说信息量巨大,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有几个方面尤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首先,总人口的增长和增速放缓是绕不开的焦点。虽然中国人口总量依然庞大,但增速的放缓是一个清晰.............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这次人口普查涉及中国近 14 亿人口,其结果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人口变迁的全面总结,更将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信息,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阐述:一、总体人口规模与增长.............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在即,这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项规模宏大、耗时耗力的基础性国情调查,它提供的信息将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制定未来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即将揭晓的普查数据中,有哪些是我们尤其值得期待和深入分析的呢?一、人口总量与结构:规模与变化洞察1. 人口总量.............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于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基本情况,着实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观察窗口,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人口向头部城市集聚的趋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活力、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深层演变。一、 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这次普.............
  • 回答
    关于澳宋第一次人口普查(《临高启明》读者情况调查)的结果,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这个群体并对其中涌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旁观者”,我的看法可以说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带着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次普查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把我们这群自称“临高人”的聚集体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也让我们有机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