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这次人口普查涉及中国近 14 亿人口,其结果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人口变迁的全面总结,更将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信息,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总体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

人口总量: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七普公布的总人口数量将比六普时(2010年)有所增加,但关键在于增长幅度。如果增长幅度低于预期,甚至出现负增长,那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人口增长率: 关注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此次公布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甚至变为负数,将直接指向中国进入“低生育率、低增长率”甚至“负增长”时代的事实,这对社会保障、劳动力供给等方面都将带来巨大挑战。
与预测的对比: 将普查结果与此前的人口学家和机构的预测进行对比,可以评估预测的准确性,也能更清晰地理解人口发展的真实轨迹。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年龄结构: 这是人口普查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老年人口比重: 重点关注 60 岁及以上人口(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老龄化进程是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七普数据将清晰地展示老龄化的加速程度、老年人口的分布以及高龄老人(如 80 岁及以上)的比例。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关注 1559 岁(或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将对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更多地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创新。
少儿人口比重: 关注 014 岁(或 017 岁)儿童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这反映了中国的生育水平。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但如果少儿人口比重未能显著回升,甚至继续下降,将说明生育政策的效果不如预期,以及低生育率的惯性可能非常强大。
性别结构: 关注总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例)。中国长期以来存在性别比偏高的现象,即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七普数据将显示这一趋势是否得到改善。性别结构失衡对婚姻、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影响。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 对比六普数据,关注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异。这可以反映人口的流动情况,特别是人口向哪些地区集中,以及哪些地区有人口流出。

三、人口分布与流动:

城乡分布: 关注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巨大的时代背景。七普数据将更精确地展示城镇化水平,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情况。
区域分布: 关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人口总量、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哪些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哪些地区人口流失?这通常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生活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观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趋势。
人口流动规模与特点: 七普会提供更详细的人口流动数据,包括跨省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重点关注人口净流入和净流出的城市和地区,以及人口流动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四、家庭户结构的变化:

平均家庭户规模: 关注平均每个家庭户有多少人。随着生育率下降、晚婚晚育、单身家庭增加等因素,家庭户规模可能会继续缩小。
家庭户类型: 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户(如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等)的比例变化,也能反映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五、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参与率:

人口受教育程度: 关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各级教育程度人口的比例。这反映了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变化。
劳动参与率: 关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劳动参与情况。这与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政策有关。

六、民族构成:

各民族人口数量和比例: 关注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情况和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有助于了解中国多民族社会的发展动态。

为什么这些信息值得关注?其背后影响:

宏观经济决策:
劳动力供给: 人口结构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影响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政策。
消费市场: 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决定了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结构。
养老金与社保: 老龄化加剧将对养老金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需要提前规划和改革。
房地产市场: 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化影响住房需求。
社会政策调整:
生育政策: 如果生育率低迷,政府可能需要出台更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如增加托育服务、生育津贴、延长产假等。
养老政策: 老龄化需要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并改革养老金制度。
教育政策: 少儿人口的变化会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规划。
区域发展政策: 人口流动数据将指导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注人口净流出地区的均衡发展。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人口分布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 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 家庭结构、婚姻观念的变化也是社会变迁的体现,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获取和理解信息:

关注官方发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渠道将是信息发布的最权威来源。
数据解读: 除了原始数据,各方专家学者、媒体也会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可以参考多方观点,但需保持审慎。
对比历史数据: 将七普数据与六普数据进行详细对比,是理解变化的关键。
关注具体指标: 不要只看总人口数,更要关注人口的结构性指标,如老龄化程度、生育率、性别比、城镇化率等。

总而言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国情、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契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好,不算太差。

现在是一场竞赛,只要强过美国白人就行。

1、第7列虽然在下降,下降速度比美国白人占比下降慢得多。

只要将来美国霸权不在了,我们的后代比我们聪明,有些问题只要直面,没有帝国主义干扰,还是可能解决的。

2、平均年龄38.8岁。

七人普领导小组:我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依然“年富力强”_姜慧梓

日本、西欧、美国白人,平均年龄都在49岁左右(全球老龄化速度调查:日本已成最“老”国家)。

印度、非洲、东南亚都在28岁左右。

所以说我们处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数据。

当然,老龄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但是老龄化其实是富贵病。穷国老年人早早over了,哪来的老年化问题。

3、男女比例问题,其实向来就不存在,这里不用讨论。

4、人均预期寿命超过美国

法媒: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可能将超过美国

5、表中的第3列的出生率我没理解是怎么算的。

但美国白人出生率也只有1.66了,一个妇女生1.66个小孩(美国白人数量持续下降,30年后成少数群体:取代者不是黑人)。

按照这种算法,我们过去10年的平均应该还在1.7左右,比美国白人是要强的。

出生率这个问题还是要想办法。

办法是有的。一定要拿出勇气来。

汉朝的时候,要求所有人早婚、早育,否则征税(古今中外如何促进人口增长--鼓励生育与强制生育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西汉初年刘盈(汉惠帝)当皇帝时期(公元前195~公元前188年),也推行了强制早婚的措施。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在公元前189年,刘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当时计征人头税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开国皇帝刘邦在建国后第四年定下的税收办法,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国民,都要缴纳人头税,每人税款金额是120钱,称为“一算”。五算就是720钱,也就是说,如果适龄不结婚,就要缴五倍人头税的罚款。

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鼓励多生,用税收来调节。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user avatar

人口总数不是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以前是人多了物资不够,工业化和科学方法在各行业的普及之后,现在14亿人口的温饱基本不是问题,刚从陕西农村老家回来,很少有人像我这年龄小时候为吃肉问题烦恼,现在我们不仅要吃肉,还要多吃肉。但现在人们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温饱,经济依旧需要发展,还有大部人没有富起来,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潜力有几个人口数据上需要关注的点:

1)人口结构

人口总数不是问题,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占比才是大问题,8个人劳动养10个人和4个人工作养10个人难度是完全不同的,普遍来说,新技术需要新一代的劳动者开发和使用,创新需要新生代的力量,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客观上精力是会下降的,生理机能也会下降,逐渐的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大于产出,养老就需要依赖年轻一代创造的商品开做补偿。

人口结构描述的就是这个事情,当结构上方60后婴儿潮的这辈人逐渐进入退休年龄,而结构下方的出生人口变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消耗只会越来越大,下方的劳动者跟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上移,给中间的适龄劳动者施加的平均压力会越来越大,总结起来就是消耗的人多了,而新的劳动者由于少子化没有得到补偿,未来就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更多省份的养老金问题,另外一方面通过房地产向购房者施加的大额隐性税收没有新的年轻人来承担,已经榨干的六个钱包并不意味着老人不需要养老保障,比如父母辈为晚辈买房把养老金拿出来,晚辈给父母辈的常规体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四位老人就是很多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到手的收入,这些开支还是要落在越来越少的适龄劳动者头上,所以人口结构是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和现在的劳动者压力至关重要的灰犀牛。

2)平均教育水平

人口结构决定了新增劳动者的上限,但劳动者对财富创造的效率依旧重要,未必高等教育比低教育水平的人能创造更高的价值,但统计上来说,生产效率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任何时候掌握科学技能的群体都非常稀缺,从平均薪资上来说,我国已经不再能与东南亚、印度等国比拼价格,但从劳动力性价比上依旧能拉开不仅和东南亚、印度等国,甚至与欧美拉开差距,比如我国的工程师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高性价比,发展中国家干不成、发达国家没有我们便宜。

平均受教育水平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生产效率,劳动的人少了,效率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不足,小时候从割麦子到入仓几百个人也顶不上现在一台机器的效率高,教育和科技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人均产出效率,人口普查数据中平均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各省份人口迁徙

人们经常问哪个城市适合买房?其实很重要的一点看年轻人口的迁入迁出,过去十几年,人口大规模迁入的城市房价基本都在大涨,而人口迁出的未必会下跌,但风险会越来越大,一旦金融属性弱化,很难想想未来此类城市的前景。从长期来看,人口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尤其是创造财富大于消耗的年轻劳动者群体,产值、税收、消费、土地财政、教育、医疗等等收入都与迁入人口及其掌握的技术技能有关,读者也能明显看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纷纷下调落户门槛,且基本都设置了落户的年龄上限,任何城市都缺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准确来说,现在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未来全国都缺创造财富的人,城市现在不布局抢人,还在通过各种手段大搞土地财政转移地方居民的财富,施加大量的隐性税到年轻人头上,等真正反应过来基本上这个城市已经没有希望了,关键财政收入这种东西是恶性循环,越缺钱越要想办法吃拿卡要,或者降低公共福利支出,越是给地方居民施加成本和降低福利,人口流失越快,人口流失越快,创造财富的人越少。

良禽择木而息,年轻人还是要好好考虑下自己的选择,建议的参数有几个:收入/房价比,高学历落户政策,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教育资源尤其是本省高等教育资源(本省招生有优待),营商环境,政务透明度,GDP基数与增速等等。落户不仅仅拼的是房价,还有收入以及其他潜在公共福利返还情况,比如教育和高校科研经费都是要靠财政大额补贴,通过房子收你的钱你也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一些返还比较低的城市,往往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分食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现在创造再多钱不能返还到大众的福利或者地方经济发展中,这类城市在人口结构变动下基本是缺乏竞争力和潜力的,甚至还会出现更加悲观的结果。

科技和教育只能改善人口结构失衡下的财富创造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财富分配问题,年轻人也只能选择去一个公共福利返还比相对更高的城市,城市间的发展分化将迅速扩大,甚至70个大中型城市之间也会出现分化,这些都将是未来能看到的趋势,并且还会加速,毕竟创造财富的人永远都是稀缺的。

user avatar

居然回答里面很少关注死亡人数。

我个人更加关心目前的每年死亡人数。

我觉得这个作假,比出生人数作假更容易,更有动机,更加难戳穿。

比如:我觉得2015-2019年,死亡人数可能低估了。

2020年普查,可能从980万提升到1150万左右


类似的提问,应该合并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有哪些数据是值得期待和分析的? - 知乎 (zhihu.com)

user avatar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显示: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九)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对我们的影响

1、房价短期内还要继续涨。也许有人会质疑,人口增长率都已经下降0.04个百分点了,生育率更是跌破警戒线,人口一少,房价不就跌了吗?


增长率和生育率下跌对房价的影响是长期的,起码30年以内效果还不会很明显。


我们要看下面这些数据:户别人口与城乡人口。


本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只有2.62人,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数据是3.10人。同等人数下,家庭规模户越小,家庭户总数就越多,对房子的需求也会更大。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城里人,推动了对房产的需求。


不过,政策干预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价的涨跌,一方面,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对土地极度依赖,让他们穷尽一切手段推高房价。


另一方面,中央多次明确住房不炒的概念,让大多数进城的农民买得起房,新型城镇化进程才有可持续性。中央与地方的搏弈仍将继续。



2、结婚将更加困难,生育率持续下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男女比例失调、女权不断提升、经济持续发展,导致结婚成本越来越高。结婚三大件已由八十年代的手表、单车、缝纫机,演变为现在的现金、房子与豪车。结婚几乎要耗尽一个家庭所有的财力。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大学毕业一般在24岁左右,毕业后起码要奋斗三五年才能买房、买车。待工作与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开始考虑结婚时,一般在30岁以上。人口更新换代的脚步会越来越慢。


男女比例失调,会导致家庭条件差的男子找不到结婚对象,这种情况在农村越来越普遍。而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年轻人又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而越来越不想结婚,结婚率会越来越难看。


结婚率越来越低,生育率就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已经结婚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也越来越低。毕竟人是感情动物,养娃不是养猪,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加剧,许多年轻人都害怕孩子未来会活得跟自己一样,于是逐渐放低生育欲望。


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比如投入大量资金鼓励生育、改革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统计局的表述就很有意思:我国目前还在人口红利期,但人口增长放缓也是实情。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撑起制造业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对于个人来说,无儿无女一身轻。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越来越低的生育率,昭示着这人口红利在不久的将来会难以为继,目前尚无解决办法。


3、延迟退休势在必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进入老龄化后,消费能力和创新能力均会出现不足,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养老问题。从个人养老方面来说,由于前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再过十来年,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的情况将会大面积爆发。


而从社会层面来说,交养老金的人比领养老金的人少得多,养老金资金缺口无疑将是个天文数字。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肯定有很多,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将会从最简单、见效快的方法着手。政府也一样。


打个比方,一个人脚上患了脓疮,用中药治疗肯定能治好,但时间长,花费也高,而且要经常抓药、熬药,费时费力。动手术截肢也可以治好,而且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也相对较低。于是,很多人都会选择截肢。


所以,延迟退休是势在必行,因为他是解决养老问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user avatar

挺好的,让我看看90后三千万光棍的数据是不是真的。

再看看是不是有人又在忽悠00后,10后有三千万光棍。

user avatar

几大悬念(更新版)

第一,出生人口会否再创新低?

新低。国家统计局:七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而2019年是1465万人,全面二孩放开的2016年则高达1786万人。

第二,汉族人口比例会不会继续下滑?

普查结果: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相比2010年降低0.4个百分点,相比1964年降低3.1个百分点。

第三,性别比恶化还是好转?

普查结果: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有所改善。

第四,老龄化率再创新高,深度老龄化还有多远?

普查结果: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接近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门槛。

第五,七普查人又查房,全国住房情况如何?

普查结果:暂无

第六,每个家庭户平均人数会不会跌破3人?三口之家之说不复存在?

普查结果: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

第七,南方城市人口会不会暴增?北方城市会不会缩水?哪些省市会被挤水分?

普查结果:东部地区人口大增,中部、东北减少。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第八,生育政策会不会迅速调整?

国家统计局: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user avatar

太阳照常升起吧。

相较于人口数据总量增减的潜在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关心具体城市的兴衰才更重要。

就像日本人口降低,经济衰退后东京的迅速扩张一般,东亚地区中心城市化应该是不可逆的。

因为大城市有太多选择了。

我们先姑且不讨论大城市房价高低的问题,但只要这些重点城市能放开落户限制,略微宽松限购政策,资本和人口都是会迅速地向这些城市集中的。

这是一个不用质疑的倾向,也是不需要我们去过多考究的。

也不用提出质疑说大城市不会,因为能不能,会不会是两个问题,有选择的人向来任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大家还会有一个新的意识觉醒,那就是大城市所赋予的东西可能更多,大城市除开房价的生活成本可能更低。

而南北差异这块也是问题,当然这块也基本是被说烂了,但其实这背后是一个资本外流的问题。

人口流出地区流失的不仅是人口,更是资本,那些离开家乡走向大城市的群体为了偿付高额的入城费只得选择将他们原有的资产进行套现,然后进一步加剧原地区的衰弱。

深远一点来考虑的话,大城市的未来是一定光鲜没有问题的,甚至说是感受不到衰败的,因为源源不断的人口会流入到这里,不管人口的多寡。

因为人口越少,你在小城市的机会就越少,你就越不容易在小城市获取自己生存的资源,你就必须逼着自己去大城市去找机会。

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就是如此,资本和人口迅速地向大城市转移,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越早转移对个人来说选择最优。

.......

这可能是大家所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即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入出情况来做相关判断。

就像美国生育率衰退但移民数量有增无减一般,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大城市新生人口下降的问题。

生育对城市本身是负担,但外来人口却是红利。

谁承担了代价,谁享受了收益,这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我来对 @凯风 提的问题做个回答。

(以下全为猜测,请勿信以为真)

第一,出生人口会否再创新低?

会。

2019,1465w。

2020,1350w。(此前有1290w一说)

第二,汉族人口比例会不会继续下滑?

2010,91. 51%

2020,90%

第三,性别比恶化还是好转?

好转


第四,老龄化率再创新高,深度老龄化还有多远

不知。

第五,七普查人又查房,全国住房情况如何?

不知

第六,每个家庭户平均人数会不会跌破3人?三口之家之说不复存在?

不知


第七,南方城市人口会不会暴增?北方城市会不会缩水?哪些省市会被挤水分?

南方,尤其是发达城市人口暴增。

北方,尤其是西北、东北人口缩水

第八,生育政策会不会迅速调整?

会。放开2孩政策被证明不够有力。

因此会有更有力度的政策。比如直接打钱。

user avatar

我们常说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人口数据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对于这次发布我觉得有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1、35岁以下女性人口数量。也就是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1985年之后出生的女性人口数量。这一数据将会决定我国未来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人口数量。或许,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出中国人口在21世纪的峰值。

2、60岁、65岁、7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个数据将会反映出我国目前老龄化进展的趋势。我们应该会看到我们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在提升,则反映出我国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人均寿命稳步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劳动力数量会有一定下降。

3、一线城市、全国重点城市(新一线)、省会或强二线城市的人口。这个数据如果可以看到,那么可以反映出人口流动问题。我们的绝对人口或许在未来的增长会放缓甚至下降,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越来越卷了,因为我们的选择变得高度集中。比如当老师就去深圳,选调就去成都,江浙沪。个人预计,部分全国重点城市(即最近的一些网红城市)人口可能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增长。一线城市当中的广州和深圳,人口也会有一定提升。

上面的三个数据是我所关注的数据。同时这三个数据会影响的东西可能有方方面面。下面稍微提一下:

1、年轻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

2、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影响医疗行业的发展。

3、人口的流动性,将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房价。

总之,这一次的数据公开,至少未来5-10年的发展会受到该数据的影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相关著作,迎接七普数据的公开:

1、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1]

2、大国空巢 [2]

3、空荡荡的地球 [3]

4、人口原理 [4]

5、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史论 [5]

前三本基本上都是论述人口减少的种种危害。第四本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最后一本为全面介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书籍,了解过往的历史。

阅读完上述五本书,或者1-3选一本,4和5都阅读一下,基本上就可以一个较为专业的眼光来迎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了。

参考

  1.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232/
  2.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46717/
  3.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456251/
  4.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74030/
  5.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69720/
user avatar

参考2010年六普的【主要数据公报】,

如果数据项还是跟六普的数据一样,5月11号当天主要是看全国汉族比例;

0-14岁人口由于2016、2017开放二胎的关系,全国来说反映不出什么,不用特别关注。

另外,2020出生人口 本来是不会出现在普查公报,因为这不属于11月1号普查内容。但是这个数据到现在都没有,也许有可能会在5.11一起公布吧,这个数据应该会比较爆炸性。


全国数据公布之后,各省的公报会陆续出来,六普是2011.4.28公布全国数据,这之后:

江苏 4.30;黑龙江、山东 5.5;吉林、浙江 5.6;河北 5.8;广东5.9;辽宁 5.11;福建 5.25。。。

等等,各省的0-14岁 会陆续出来。但六普的时候很多省没有公布本省汉族比例。

——各省的0-14岁,信息量就很大,早在2010年,除去京津沪以外,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的0-14岁占比就已经低于日本


其他资料应该都得等2022年之后,而且多数要用钱买。

user avatar

2021年物价将温和上涨。

别慌,2021年人口也温和增长。


房价将持续缓慢上涨。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


工资将缓慢上涨。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


工作时间在短期内不会减少。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


调休拼假将长期保持。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


人口少的话,就失去人口红利优势,发展就难了!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不参与发展。


如果发展出现困难,普通人也没好日子过的!

别慌,人口也缓慢增长,直接不过了。


人口要如何才能大幅度增长?

改革分配,提升待遇,合理工作时间,多点假期。


那人口还是缓慢增长吧,那样太肉疼了。

别慌,人口本来就缓慢增长啊。有什么好担心的。

user avatar

我在朋友圈看到某答主回答下的一些评论,原来敌视其他族群人口的不止是维族分裂分子啊。这个评论是什么意思?谁没有给西北汉人活路?西北少民是西北汉民的威胁?西北少民人口会堵汉人活路?呼吁团结的网友是汉族罪人?反对仇恨中国族群是那么不堪的反汉罪行?

这些言论怎么跟分裂分子两面人攻击汉族人口、敌视化污蔑化建国后汉族人口增长的犯法言论那么的一样啊。分裂分子一直敌视内地汉族同胞到新疆安家,造谣汉族人口是威胁,造谣汉族人口增长会带来危险,意图敌视化汉族人口增长,妄图借此在各民族之间制造不信任与敌视和制造仇恨。

敌视其他族群人口为威胁的言论危害极大,会被居心叵测之徒用来挑拨族裔仇恨与对立,所以在我老家这种敌视汉族人口的言论属于破坏民族团结的搞分裂罪行会被判刑的。不管是那个民族的人,敌视其他族群及其人口,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应该每个人反对和抵制。

反对鼓吹仇恨,反对敌视中国族群及其人口比例,应该是人人做的事情。每个人应该知道,汉族人口的增长不是维吾尔族的威胁,同样维吾尔族人口增长也不是汉族的威胁,因为汉族与维吾尔族是命运连在一起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user avatar

【#全国人口超14.1亿#,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十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央视) ​​

少子化说明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责任感的一代人,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社会、时代的现状,并且不把这种现状强加给下一代

事实上人类的存续并不需要很多人口,但这与是否消灭现有人口无关

补一个可能有点意思的

少生和高自杀有叠加可能

user avatar

比预计公布的晚,估计去年新生婴儿出生数不高……

去年生我家姑娘时,医院楼道有个显示器,显示着宝妈们的开指情况,麻醉情况等等……

我在楼道椅子上就看上面的进展……

然后第二天,这个屏幕没有变化,也就是当天没宝宝出生。

第三天还是没有变化……

我当时包了一个单间,医院规定当有空房间时,可以包单间。晚上溜达时,整个楼层一半是空的。

沿海一个300多万人口城市,其中一家三甲医院母婴楼的见闻。

user avatar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现代资本家的两大剥削手段,房地产和金融。马云要是成功了,未来压在人们身上的大山就是30年的房贷和数不清的消费贷两座大山。

共产主义才能做到生产——消费——生产扩大——消费增加——生产继续扩大的无限正循环。这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方向。

资本主义模式下,生产——消费——生产扩大——消费减少——生产减少——消费萎缩,公司倒闭,然后社会崩溃,再来一轮。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关键的区别就是在于生产扩大后这个环节,也就是生产力提升后,是否向人们分配发展红利,

user avatar

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人口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人口问题是根本的问题。

因为人口,是最终目的。

生命的最终目的是生存繁衍。

人作为一种生命,最终目的也是生存繁衍。

国家作为人的集合,其最终目的也是保障其成员的生存繁衍

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卢梭就说过,人口的增减,就是国家发展好歹的最重要标志。

人口如果能保持增长,说明发展势头是良性的,人口如果持续减少,说明出了大问题。

什么叫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人就是一切。我们换个说法,一切为了人口,人口就是一切。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怪?怪就对了,因为人口这个词,在过去30年当中,在很大程度上被被污名化了。

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用解决人的办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因为人,本身就是最终目的。

什么意思?我打个比喻:

有个人的小孩消化不良,去看儿科,医生诊断一番后说,你这个小孩吃不好饭,治疗得花钱,你养着也浪费钱,不过我有一个国外专家给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接着不由分说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手枪把小孩一枪爆头了。医生吹了吹枪管的硝烟,接着说,你看,小孩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了,你也会更加富有,这是我们巨大的成就。不用谢我了

这就是用解决人的办法来解决人面临的问题,这绝对是荒谬的、错误的。因为人,是最终目的。

我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这些基本的道理和逻辑,因为我见过太多的糊涂虫,弄不清楚人口问题如何看待,总是把自己民族的后裔当成洪水猛兽一样看待。令人心塞。

所以,重复一下这个最简单的直白的逻辑:

生命的最终目的是生存繁衍-》人是一种生命,所以人的最终目的也是生存繁衍-》国家是人的集合-》因此,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其成员的生存繁衍。同时,因为人是最终目的,所以不能用解决人的办法来解决人面临的问题。

以上加黑的几条道理,就是再过一万年,都不可能出错。历朝历代的哲学家也都支持和不否定。

======

我们很多人哪,哲学不好,数学也不好。1+1=2都没弄明白。一对夫妻2个人,必须生2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不增不减,这是1+1=2最简单的算数,为何只生一个好还搞了30多年呢?实际上考虑到夭折率,一对夫妇必须生2.1~2.3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不增不减,这也就是最低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2.1~2.3,所以,一对夫妇必须至少生3个孩子,才能保持这个群族不消亡。只生一个,每个世代人口会消失一半,指数式的崩塌。现在这个总和生育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有0.7左右,这么低,200年差不多就没了。可怕不可怕?我们看看七普是多少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