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大规模封建化堡垒群是不是成功抵挡游牧部族的关键?

回答
欧洲大规模的封建化堡垒群,在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唯一的“关键”。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欧洲的社会、军事和地理环境。

堡垒群的出现与演变:一个防御体系的形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规模封建化堡垒群”的形成背景。欧洲历史上,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阿瓦尔人(公元6世纪至8世纪)、马扎尔人(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以及后来的蒙古人(公元13世纪),都曾对欧洲大陆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些游牧部落以其强大的骑兵、迅猛的进攻速度和破坏力而闻名。

面对这种威胁,欧洲各地并非一开始就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防御体系。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一度陷入了权力的真空和混乱。地方领主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军事力量。这种分散的防御需求,催生了城堡(Castle)的出现和发展。

早期城堡: 最早的城堡可能是一些简陋的土石结构,作为当地贵族的住宅和防御据点。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让居民在遭受袭击时能够避难,同时也是地方军事力量的集结点。
封建制度的催化: 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堡的扩张和普及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国王或皇帝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诸侯),而这些贵族则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援助,并且需要自行组织和训练自己的军队。城堡就成为了这些贵族履行义务的物理载体。建造和维护城堡需要巨大的资源和劳动力,这也使得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贵族才能拥有和巩固自己的城堡。
“堡垒群”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独立的城堡开始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支援的网络。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或者那些游牧民族频繁出没的区域,城堡会更加密集地分布。这些城堡之间可能通过信号塔、信使网络进行联络,一旦发生警报,附近的城堡可以互相支援,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例如,在东欧地区,面对马扎尔人的袭击,许多城镇和村庄都围绕着城堡建立,形成了“城堡城镇”(Burgstadt)的模式。

堡垒群在抵御游牧民族中的具体作用

那么,这些堡垒群是如何抵挡游牧民族的呢?

1. 消耗战与疲惫战: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野战能力。然而,攻打坚固的城堡是他们的弱项。围攻城堡需要时间和资源,并且容易遭受守军的骚扰和反击。欧洲的城堡通常拥有高大的石墙、厚重的城门、塔楼以及深邃的护城河,这使得它们在正面战场上难以被攻破。游牧部落虽然擅长骑射,但缺乏攻城器械和重步兵,很难在短时间内摧毁这些防御工事。因此,城堡能够有效地消耗游牧军队的体力和士气,迫使他们撤退或转向其他目标。
2. “点”的据守与“面”的防御: 游牧民族更像一股洪流,其优势在于其流动性。他们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内快速移动,寻找薄弱环节进行攻击。而城堡则像一个个坚固的“点”,有效地阻止了这种洪流的肆意扩张。即使一个城堡被攻陷,其他的城堡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保护周围的地区。当游牧部落在某个区域停留过久进行围攻时,他们的补给线会拉长,也更容易被地方的骑兵进行袭扰。
3. 储存与集结: 城堡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集结点。在游牧民族到来之前,周围的农民和牲畜可以撤入城堡内避难,城堡也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支持长期的防御战。同时,这些城堡也为地方领主集结军队、进行反击提供了基地。
4. 削弱游牧民族的战术优势: 游牧民族的战术往往依赖于快速突击和迂回包抄。然而,在坚固的城堡面前,他们的骑兵优势很难发挥。一旦被围困在城堡区域,他们的机动性就会受到限制,反而容易被数量占优或地利优势的守军包围。

并非唯一的关键:其他重要因素

尽管堡垒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其视为抵御游牧民族的“唯一关键”则过于片面。欧洲能够成功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还依赖于其他诸多因素:

欧洲骑兵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重装骑兵。这些骑兵虽然不像游牧骑兵那样灵活,但在正面冲击和格斗能力上非常强大,能够与游牧骑兵进行有效对抗。尤其是在战术运用上,如利用地形、步兵配合等,欧洲骑兵也逐渐成熟。
步兵的配合与战术创新: 欧洲也涌现了许多训练有素的步兵,他们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著名的“方阵”战术,能够有效地抵御骑兵的冲击。
地理环境的优势: 欧洲大陆的地形复杂,多山地、森林和河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也为防御者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政治和军事组织的进步: 尽管初期分散,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增强,国家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军队,并投入资源建设更强大的防御工事和军事力量。
文化与经济的适应: 长期与游牧民族的接触,也使得欧洲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威胁,发展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经济模式,例如边境地区的军事化和贸易的限制等。
人口与资源的消耗: 游牧民族的入侵往往伴随着掠夺和破坏,这会对欧洲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打击,但也同样会对远征的游牧民族自身造成消耗,限制其长期的征服能力。

总结

因此,欧洲大规模的封建化堡垒群无疑是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一项 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手段。它们通过消耗敌军、提供避难所、集结军事力量以及限制敌军的机动性,有效地削弱了游牧民族的攻击力,为欧洲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时间。

然而,将堡垒群视为唯一的“关键”是片面的。欧洲能够成功抵御这些强大的外部威胁,是 综合了地理优势、军事战术的进步、政治军事组织的成熟、经济的适应以及人口资源的支撑 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堡垒群是这个复杂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但它需要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抵御外敌的目的。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盾牌,但如果没有坚实的臂膀和精湛的技艺,盾牌也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放结论:

1. 欧洲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堡的风潮实际上开始于封建社会早期的大规模外部入侵结束之后,主要起到贵族权力中心而非防御外敌的作用。

2. 军事上,设防要塞对于防备入侵,并作为反击使用的支点具有一定意义,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强有力的机动军事力量而非要塞本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设防城堡(或者说要塞)起到作用的战线很多,显然我们不可以将长腿爱德华面对的威尔士人和在地中海活跃的阿拉伯人称作“蛮族”;同时,虽然城堡和贵族的权力紧密相关,但并非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封建”的。在不具有封建制度的,由伟大者阿尔弗雷德治下的英格兰南部也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要塞的活动;各个市镇和公社建起保护自己的围墙和壁垒,也不属于“封建化”的范畴。因此,笔者实际探讨的问题更像是“堡垒在中世纪欧洲起到的作用”。

城堡:城市驻防与设防的贵族宅邸

防御工事本身和封建制度的出现并没有直接联系。将聚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隔离,并且为聚居的人群提供保护,或者是防御某些敌人是防御工事建立的初衷。就算是所谓的“蛮族”也会建立城堡。不必说早期凯尔特人的“奥皮杜姆”和高卢人在阿莱西亚的堡垒。查理曼在自己的萨克森战争当中,也曾经组织“一个猛攻队,非常勇敢地破坏了一座极其坚固的城堡的城墙”。[1]同时,中世纪的很多城镇都保存了罗马人统治时期建立的城墙,受劳动组织能力和国家行政能力的限制,皇室、长官或者主教没有建设新的城墙,而是维修罗马时期的旧城墙,因此这些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发挥着作用。路易七世就曾经下令修缮巴黎的罗马城墙。直到菲利普·奥古斯都统治的初期,由于旧的城墙限制了建设用地,他才将下令这些旧城墙拆除,并建立了新的城墙,将城墙之内的面积扩大了25倍(从25英亩扩张到625英亩)。[2]同时,很多堡垒也兼做军营的用途,驻扎有军队。无论是罗马人、高卢人还是日耳曼人都建设这样的堡垒。例如,查理曼就曾经多次在征服萨克森的过程当中建设护墙保护的军营。[3]

所谓的“封建化堡垒”则可以被视作是贵族的设防住宅的一种延续。罗马帝国晚期,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和平秩序的衰落,许多地主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产免遭攻击,将自己的庄园宅邸进行加固,并招募私募士兵进行防卫。法兰克人的入侵并未根本上改变罗马人的制度,因此这种传统也许在各地得到了延续。有证据指出,墨洛温王朝的贵族居住在有围墙的庄园中,但这可能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没有防御作用[4]但同时,这种城堡的集中出现虽然受到了外来入侵的激发,但是却集中在外来入侵的结束之后。奥利弗·克雷顿教授在书中指出,城堡数量在相对稳定的11世纪才呈爆炸性增长。就在915年,一支庞大的基督教联军(包含希腊和拉丁基督徒)在加里利亚诺击败阿格拉布王朝的军队,标志着穆斯林势力退出亚平宁半岛的南部。[5]紧随其后,意大利的“城堡化”(incastellamento)进程在920年突然加速。考察加泰罗尼亚境内在1350年之前的城堡建设时,克雷顿指出,边境地区的城堡少于原先巴塞罗那伯国的城堡。在维京人依然活跃的864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也下令拆除许多城堡——显然在他看来,这些城堡是贵族势力的根据地而非抵抗维京人用的堡垒。[6]因此,不能够将蛮族入侵归结为封建城堡大规模建设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许多防御工事的确是为了防备劫掠者而修建的。880年之后,莱茵河流域的许多市镇和大修道院都建设了防御工事;885年维京人攻击巴黎时,也止步于翻新的防御工事之前。维京人在两地皆受阻挠,而正当他们将重心转向英格兰时,伟大者阿尔弗雷德也扩张了自己的要塞体系,一些环绕着旧的罗马城市,另一些则保护着新的政府中心。[7]10世纪,德意志地区的领主们同样建设堡垒以抵抗匈牙利人的劫掠。捕鸟者海因里希就建设了要塞作为军事基地,这些要塞再后来帮助奥托一世在938年打败了入侵的匈牙利人。为了防备匈牙利人对施瓦本的攻击,奥格斯堡主教乌达尔里希翻新了奥格斯堡的城墙,并且在莱希河原野之战的前一天挡住了匈牙利人的强攻。[8]我们注意到,这些防御工事当中的一大部分与“封建”显然搭不上边。因此,虽然堡垒对于防备外敌入侵有一定意义,但这些堡垒未必是“封建堡垒”。

野战的重要性

考察完堡垒的“封建性”之后,笔者接下来将要探讨的是防御工事在作战当中起到的实际作用。中世纪时期的堡垒在战争中承担多重任务:作为防御工事,一座堡垒可以抵御围攻。一个位置良好的堡垒同时能够控制一片地区,驻扎在其中的机动部队能够覆盖一定的范围,对越过边境的劫掠队做出快速反应,进行会战,阻截或者伏击。引诱敌人离开筑垒阵地,或者“围城打援”自然也是中世纪战争当中的经典桥段。要塞的控制区域可以延伸为对于重要交通线的控制,在中世纪盛期,许多贵族城堡控制河道,或者占据为数不多的道路桥梁,以收取通行费用。假如在战争期间,一支部队试图越过要塞进军敌军腹地,其交通线就会受到要塞以及其驻军的威胁。指挥官会力求避免这一威胁。例如,奥托二世在征伐西法兰克王国时,其攻占了兰斯等多座城市之后,才进攻更靠西的巴黎城。争夺要塞同样是中世纪战争的重要特征——1194-9年之间,菲利普·奥古斯都与狮心王在诺曼底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围攻竞赛,而狮心王的围城速度占了上风。[9]

但是在拉丁欧洲与外来的入侵者在9-10世纪之间的战争中,能够驱逐敌军的并不是要塞,而是下定决心与敌军决战的野战部队。要塞起到消耗作用的同时,只有通过野战消灭劫掠者的主力,才有可能打消这群机动灵活的敌人继续作战的意志。“白蜡树堡”(Fraxinetum)的穆斯林劫掠者并没有因为普罗旺斯地区要塞的增多而放弃;但是,当南法和北意的基督徒在普罗旺斯的纪尧姆伯爵和都灵的阿尔杜因(Arduin)伯爵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发动坚决的扫荡和攻坚,在图尔图尔(Tourtour)击败了敌军之后,穆斯林也被迫举手投降。[10]883年,海因里希·巴本堡藩侯和美因茨主教柳特伯特在杜伊斯堡附近击败入侵的维京人,使其退缩数年之久;当维京人于891年再度侵犯时,东法兰克的阿努尔夫国王在鲁汶对其予以迎头痛击。在此之后维京人在莱茵河流域的劫掠便逐渐销声匿迹了。[11]在955年决定性的莱希河原野之战后,匈牙利人也不得不放弃了大规模劫掠。

因此,一支足够强大的西欧军队,通过野外决战将集中的劫掠者队伍予以重创甚至歼灭,才能够阻止敌人得到持续劫掠,让敌人意识到武力抢劫要付出的代价比收益要大得多,甚至通过一场会战和随后的追击逼迫敌人乞求和平。当然,维京人的基督教化在他们停止劫掠当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显然,克努特对待英格兰的态度不是劫掠而是征服),但匈牙利人的基督教化则是其失败的结果之一。要塞在阻挡外来侵袭当中扮演着辅助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西欧各国阻止维京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的侵袭当中,最为关键的力量。

一点补充

关于匈牙利在蒙古入侵前夕的要塞化情况:

“除了埃斯泰尔戈姆和塞克什白堡之外,只有少数经过加固的修道院和石质城堡能够抵抗蒙古人。在入侵结束之后的几年后,石质城堡的快速扩散是令人感到颇为惊讶的变化。”

“Apart from the walled cities of Esztergom and Székesfehérvár, there were only a few fortified monasteries and stone castles that were able to resist the Mongols. The most spectacular change of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invasion was, therefore, the rapid spread of stone-built castles. ”

出自Engel, Pax, "The Realm of St Stephen -A Medieval History of Hungary"

本人自认为写得还可以的一些其他回答

如何评价神罗皇帝奥托三世?zhihu.com/question/4635

东西方历史上有哪些国王御驾亲征却战死沙场的战役? zhihu.com/question/4964

世界大战以前,德意志民族历史上有哪些英雄和战神?zhihu.com/question/3443

参考

  1. ^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所著《查理大帝传》,选自《查理大帝传》,pp. 71-72. 商务印书馆
  2. ^ Bradbury, Jim, "Philipp Augustus King of France 1180-1223", pp. 70-71. Routledge.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xon_Wars
  4. ^ 《封建社会》, [法]马克·布洛赫著,pp. 496. 商务印书馆;Creighton, Oliver, Early European Castles, “Aristocracy and Authority AD800-1200". pp. 44. Bloomsbury.
  5.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Garigliano
  6. ^ Creighton, "Early European Castles". pp. 45-46
  7. ^ Sawyer, Peter H., "Kings and Vikings. Scandinavia and Europe AD 700–1100", pp. 91-92. Routledge.
  8. ^ Leyser, Karl, "The Battle at the Lech, A Study in Tenth-Century Warfare." pp. 7; pp. 14. http://www.jstor.org/stable/24406171
  9. ^ Bradbury, "Philip Augustus". pp. 114-124
  10.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xinetum
  11. ^ http://www.rheinische-geschichte.lvr.de/Epochen-und-Themen/Themen/wikinger-am-mittelrhein/DE-2086/lido/57d11ffb5b1dd7.60977295#toc-2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大规模的封建化堡垒群,在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唯一的“关键”。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欧洲的社会、军事和地理环境。堡垒群的出现与演变:一个防御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规模封建化堡垒群”的形成背景。欧洲历史上,来自东方的游.............
  •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在历史上,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瘟疫的传播,例如: 隔离检疫: 在瘟疫爆发时,中国官员会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将患者与健康人分开,防止疾病蔓延。 公共卫生设施: 中国古代就建造了公共卫生设施,如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医.............
  • 回答
    “布查事件”无疑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个极具震慑力和象征意义的节点。它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战争背后可能隐藏的真相迷雾,也极大地激化了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愤怒情绪。就在事件曝光后不久,欧洲多国迅速采取行动,以“布查惨案”为导火索,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浪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值.............
  • 回答
    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时隔24年,终于在期待中再次点燃了氘氚(DT)聚变之火,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验重启,更是人类迈向清洁能源未来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这次大规模DT实验之所以如此备受瞩目,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技术看点,足以让任何对能源和科学进步的关注者为之振奋。1. 终极燃料的真实演练:.............
  • 回答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不得不重新启用甚至加大对煤炭的使用。这个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夹杂着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也有对能源安全和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环境”和“生存”之间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权衡。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 回答
    话说中世纪欧洲的大家族,那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光是想想那些宏伟的城堡,领地横跨千里,麾下骑士、农奴无数,他们的餐桌自然也得配得上这身份。别以为他们整天就是啃干粮、喝稀粥,那可就太小看他们了。首先,说到吃,就不能不提肉。在中世纪,肉类可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最受欢迎的,那绝对是烤肉。但不是随便什么肉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同为发达国家(第一世界),美国在福利、工作强度等方面与欧洲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 一、 福利体系的根本差异:自由市场 vs. 社会民主模式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美国: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优先 .............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现代火炮的性能、二战时期B17轰炸机的特性,以及超远距离作战的挑战。用更朴实的说法,就是看看我们今天造出来的“大炮”能不能打得中,并且打得死,那些老掉牙的“铁鸟”。现代火炮的实力:远程打击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火炮的厉害之处。这里说的“先进火控”可不是简单的瞄.............
  • 回答
    欧洲12大俱乐部宣布创立欧洲超级联赛(European Super League,简称ESL)的事件,无疑是近年来欧洲足球界乃至全球体育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俱乐部之间的商业合作,更是一场对现有足球体系、联盟权力结构、球员福祉以及球迷文化的深刻冲击。其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 回答
    欧洲大陆为何未出现过像中国那样的大一统王朝,却孕育了现代文明?这个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确实包含了地理,但绝非“地理决定论”可以简单概括。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拂去历史的层层迷雾,审视那些塑造了欧洲独特面貌的多种力量。地理的“不便利”与多样性的种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欧洲的地理格局与东亚(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文明发展轨迹的微妙变化。如果欧洲没有经历那场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世界文明的主导者是否会是中国?我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充满复杂变量的推理。首先,我们得明确“大航海”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发现,更重.............
  • 回答
    中世纪时期,教皇的权势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常常被形容为“一手遮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即使拥有如此巨大的宗教和(在某些时期)政治影响力,欧洲大陆却并未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而是呈现出分裂的局面。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
  • 回答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消费者偏好、法规环境的差异,也有日本车企自身战略定位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那些细致入微之处。北美市场:日系车的“主力舰”在日本车企的全球战略中,北美市场无疑是它们最重要的“根据.............
  • 回答
    华为P20 Pro在欧洲市场表现抢眼,销量暴增316%,并且获得了海外用户的一致好评,这无疑是华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华为P20 Pro的突出产品力,才是赢得欧洲市场的根本我们不能仅仅将此归结于营销手段,华为P20 Pro本身所具备的硬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翻译运动,特别是其中涉及的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是一个庞大且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关于当年阿拉伯原本是否保存至今,以及运动的细节,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番。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翻译运动”并非一个单一、有组织的官方项目,而是一个在多个欧洲国家、历时数百年、由不同群体推动.............
  • 回答
    新冠疫情对老年人的冲击之大,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然而,将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契机”,并寄望于某些国家(如欧洲和日本)“不重视”就能自然“解决”老龄化,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有些残酷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
  • 回答
    欧洲大陆上,统一的呼声从未断绝,但历史的洪流,总是在关键时刻卷走那些可能将这片大陆真正捏合在一起的“大一统”机会。这些错过,有的如稍纵即逝的晨雾,有的则如命运的嘲弄,留下了无数的“假如”。一、罗马帝国的余晖: संधी的破灭与碎片化要谈欧洲的大一统,绕不开罗马帝国。当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轰然倒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国家形态形成的核心动因和历史路径的差异。要回答为什么欧洲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国家,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向小国寡民的状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文化、政治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A不如B”的判断,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演化逻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从欧洲中世纪后期到大航海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探索与冲突的时代,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史料。一、 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留存至今的文献与实物要理解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掘。1. 文献资料:最直接的叙事者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