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思考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好多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中却不怎么样?
这其实和一种「零维」的思维方式有关。
「零维」是一种点状思维,它来源于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
某个知识点,我不需要知道它从何而来,也不需要知道它能用在何处,更不需要知道它与其他知识有何关联,只是因为考试需要,所以它需要被我记住!
这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可一旦毕业或者考试结束,这个知识点,就像宇宙中的一粒星辰,再也找不到,也没有任何用处了……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问你这个定义是什么意思,那个定义是否正确……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你运用学过的知识,连接到现实中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很多好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是习惯使用这种「零维」的点状思维,遇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依然是:「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查询相关知识点,结果查无此物。
「这个问题我之间没有学习过啊,这该怎么办?」
大脑中一片空白,双眼中一片茫然。
「这题太难了!做不来……」
应试教育,训练出了一堆思考能力是零维的人,虽然已经毕业很久了,但思考方式,可能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想想也是蛮可悲的……
那怎么办?
我们要从「零维」的状态,上升到「一维」的思考方式:线性思维。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将两件事、两个概念像一条线一样串联起来,彼此关联,相互连接。
我们的学习就是靠连接完成的。
比如小时候我们是怎么学汉字的?
就是把看到的某个事物,对应到某个汉字,再对应某一个读音,我们就知道这个汉字怎么读,代表什么意思:
没有这些图片或者实物的连接,小孩子学汉字的难度会增加很多。
我们思考问题,也可以靠连接来完成,由 A 推导出 B,由 B 联想到 C:
比如《论语·子路》中的经典语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个彼此连接,逐步推导的过程,就是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逻辑思考的基础。
如果无法有效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你的思维就会变得一片混乱,甚至表达都成问题,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听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点;突然蹦出一个结论,也没有证明的过程,让人听了发蒙。
那我们该如何从零维的「点状思维」升级到一维的「线性思维」?如何建立各种概念、事物之间的链接呢?接下来,我就来讲一下建立连接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连接方式:演绎法。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演绎法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如果这个没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个言论就会像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推敲。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论有无逻辑?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类的神逻辑,乍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细细一想,这逻辑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儿,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自己的逻辑变得无懈可击,你就需要学习演绎法中的核心思维方式: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过程。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大前提是什么,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么小前提也是什么。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嗯,无可辩驳。
也许你以前已经听过三段论,但感觉这种说话方式好费劲,平时我们也不是这样说话的啊,只有科学研究、学术论文需要用得到吧?
其实三段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大到治理公司、设计产品;小到说一句话、写一段文字,其实都需要用到三段论,它是你逻辑的基础。
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是那样标准的三段形态,或者是隐去了大前提,或者是隐去了小前提,或者是隐去了结论,因而,才让你忽略到了它的存在。
我们回到前面的三句神逻辑:
「你别看×××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
这位同学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他的大脑中,可能有一个这样的价值论断: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这个就是他的大前提。
我们用三段论的方式,拆解一下他的逻辑推断:
所以,他得出了×××的捐钱是为了逃税的结论。
只不过,他在表达的时候,把这个大前提给隐藏了,因此我们才会觉得这个逻辑听着有些不对劲儿,这个不对劲儿,就是指对那个没露脸的错误的大前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这句话可能隐藏了什么大前提?
我猜,他脑海中的大前提可能是:受害者必有罪过。
所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可是,这个大前提是对的吗?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罪吗?穿着暴露也是一种罪过吗?他的逻辑千疮百孔。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因果推论,其实都符合三段论的形态,只是隐去了大前提,而错误恰恰就发生在这个大前提上。
当你能熟练运用三段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推论的时候,就能很快地找到对方逻辑的谬误点。所以,想要让自己的逻辑变得严密,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使用三段论。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三段论」呢?
1. 用于逻辑推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便将自己的部队隐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
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有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时,突然发现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
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点,找到了法军指挥所,并一举摧毁!
一只波斯猫竟然毁了一支部队,这是如何推理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