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99 年的今天,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回答
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大使馆进行轰炸,造成3名中国公民死亡,20多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这起事件至今仍是中国与美国关系中的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议题。

事件经过:

背景: 1999年,北约以南联盟军队在科索沃地区对阿尔巴尼亚族居民进行种族清洗为由,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中国政府一直反对北约的军事干预,认为此举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并对科索沃的局势表示担忧。
轰炸发生: 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晚11点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美国使用“精确制导炸弹”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袭击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名中国公民——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不幸遇难。大使馆馆长、参赞、武官等多人受伤,馆舍也被严重毁坏。

轰炸发生后的反应与官方解释:

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向美国提出最强烈最严正的抗议,并要求美国方面立即停止对中国主权和安全的侵犯。中国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抗议活动,许多城市的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前挤满了愤怒的民众。
美国的道歉与解释: 美国政府随后向中国道歉,并表示这是一次“不幸的错误”。美国方面的解释主要有:
情报失误: 美国称,在轰炸前,美方情报部门错误地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识别为南联盟军事情报部门的办公地点。他们声称,据信该建筑是塞尔维亚情报机构的秘密指挥和通讯中心。
地图错误: 有说法指出,当时使用的地图不准确,或者炸弹瞄准的坐标有误。
“北约不确定性”: 一些评论员也提及,在军事行动的高强度和复杂性下,存在信息传递和确认的疏漏。

中国的态度与看法:

中国政府和人民普遍认为,美国的轰炸并非一次简单的“失误”,而是蓄意为之或至少是极度的疏忽和不负责任。主要观点和看法包括:

主权侵犯与国家尊严受损: 轰炸大使馆是对中国主权最严重的侵犯,是对中国国家尊严的公然践踏。在国际法上,大使馆是主权国家的延伸,其神圣不可侵犯。
“误炸”的说服力不足:
目标的明确性: 中国认为,作为联合国会员国,其大使馆的位置是公开信息,且早已向北约方面表明过此信息。在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军事行动中,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大使馆误认为军事目标,其说服力有限。
技术能力: 当时美国拥有先进的情报收集和精确打击能力,理论上不应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
炸弹型号与预警: 有分析认为,所使用的炸弹是精确制导炸弹,且轰炸前应有严格的确认程序,而非轻易下达攻击指令。
暴露的战略意图: 一些中国人认为,这次轰炸暴露了美国及其盟友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力量的潜在担忧。他们认为,在北约并非为了自卫而行动的情况下,轰炸中国大使馆可能是一种政治信号,意在警告中国不要干预其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
民族情绪的激发: 这次事件在中国国内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加深了对美国的不信任感,也成为后来中国加强国防和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对国际法的挑战: 中国认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轰炸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国际法,而轰炸大使馆更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严重破坏。

事件的长期影响:

中美的关系: 尽管美国随后进行了道歉,并在事后进行了一定的赔偿(赔偿金额在中国看来远远不够,且不接受“赔偿”的说法,而认为是“道歉和善后”的费用),但这次事件对当时以及之后的中美关系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它导致两国关系一度跌至低谷,并增加了中国对美国战略意图的警惕。
中国的外交政策: 事件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重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并加快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国更加强调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这次轰炸也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了在军事干预中使用武力时可能引发的国际法和外交风险,以及国家主权和外交豁免权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应如何看待?

时至今日,看待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 历史事实与教训的认知: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和平时期”中国主权和公民生命安全遭受的严重侵犯。事件本身提供了关于国际政治、军事行动的风险以及国家实力对安全保障作用的深刻教训。我们不能忘记死难者,也不能淡化事件带来的伤痛。
2. 对“误炸”的理性分析: 尽管有各种解释,但事件的“误炸”论的说服力在中国社会一直受到质疑。理解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北约的军事行动逻辑以及中国在该事件中的立场,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这一事件。我们应该基于事实进行分析,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3. 主权、安全与国际法的重要性: 事件再次凸显了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外交使馆不可侵犯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遵守和捍卫国际法,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一直强调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这一点在这类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4. 对中美关系的启示: 这次事件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表明,即使在合作与对话的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和潜在的冲突风险。如何处理分歧,避免战略误判,以及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是中美两国都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决立场。
5. 民族情感与国家发展: 这次事件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也激发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情感是推动中国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这种历史记忆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继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6.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角度解读: 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复杂性,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该了解美国及其盟友的说法,理解其军事行动的逻辑(即使我们不认同其行为),同时也坚定地表达中国在此事中的立场和感受。历史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可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时至今日,我们应以史为鉴,更加珍视和平,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更加努力地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继续推动中美两国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共同发展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集体记忆中深埋的痛苦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锚。它们不会经常浮现,但当我们想起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处,谁是我们的同胞,谁是我们的敌人。

user avatar

有些事我们不说,不代表我们不记得。



逝者不死,必将归来,其势更烈。

user avatar

伟人70年前的话拿到现在依然适用。

一、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

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有什么用呢?你越是害怕,战争也许还会来得早一些。因此,我们有两条:第一条,坚决反对战争;第二条,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二、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三、今后,敌人还可能打,就是不打,也一定要用各种办法来捣乱。只要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我们是有办法来对付他们的。

四、可让的或不能不让的,看准时机让。美国蛮横无理时不能让步,虚张声势时不能让步,不起作用时不能让步,让步必须能扭转局势。

五,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2462442913312768

我们来看一个人,这个演讲的人很出名,他是韦斯利·克拉克,是美国退役的四星上将。

他是当时北约轰炸的最高指挥官。

他说了很早的时候就确定了五年内摧毁七个国家: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利比亚,索马里,苏丹和伊朗。

这里面还提到一个人,保罗·沃尔福威茨,当这个人和克拉克将军见面后,保罗·沃尔福威茨提到一个事情,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了美国一个提示:即便发生战争,没有人会阻止美国。

我们确实没有想到,1991年海湾战争本身是联合国授权的,本来是合法的,却给了这帮人一个想肆意使用武力的机会,此后,保罗·沃尔福威茨,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基本上接管了美国。

克拉克非常明确的说,这帮人希望破坏中东的稳定,将其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而伊朗和叙利亚非常清楚这件事。

所以“问题的根源不在伊拉克”,“当你有一把锤子,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这是他的原话。

所以为什么中东那么乱,当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战略就是在中东制造混乱的时候,它怎么能不乱?

你们还记得吴国盛的「落后不一定挨打」,需要克拉克将军来给这位提示一下:你就要被打。

user avatar

我们现在不一样了



我小时候被老爹带着,在国内参加过很多次游行示威活动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时候,骑在老爹肩膀上往美国领事馆里面扔塑料瓶

南海撞机的时候,骑在老爹肩膀上往美国领事馆里面扔过生鸡蛋

那个年代还没有互联网,没有键盘侠空洞的呐喊,基本都是真刀真枪的线下活动

每次国家被欺负一下,我们就去欺负一下领事馆的清洁工

所有人都知道领事馆是本国领土,炸弹掉在了自家领土上,对方自罚三杯,我们只能强烈抗议

那时候,憋屈啊,但是能怎么办?

1999年的时候,我们GDP还没有意大利高

一场海湾战争让我们如梦初醒,才刚开始军事改革




那时候的世界局势就像小时候的校园一样,高年级的欺负低年级的,个子大的欺负个子小的

信奉的都是达尔文法则,别人打你一下,就要立刻龇牙咧嘴的打回去,哪怕打不过也要闹出点动静,不然以后会被按着欺负

如果是高年级的来欺负,如果没人旁观,就咬着牙受了,如果有人看着,那就要挥着小拳头,垫着脚尖打回去

力气小,爱面子,睚眦必报,虽远必诛

后面长大了,面对别人的挑衅就更加自信了,大部分的都清风拂山岗,脸上笑嘻嘻心中妈卖批的时候也有,回击的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贸易、金融、文化、军事

小时候谁都能来踩上一脚,现在只有班上最大个的还有力气能和我叫板一下

大个子以前的小弟们都时不时来找我叫嚣一下,现在大个子不在的时候小弟们都绕着我走,还隔三差五的来讨好一下

小时候过道里面挤挤就能让我热血沸腾杀气冲天,现在你拿走我一个橡皮扣着不还,我就顺手拿走你三个作业本叫你难堪

最好玩的,还是一个远房表哥(TW省),以前总是看不起我,嫌我穷嫌我土,现在依然嘴里不干不净的却还死皮赖脸的贴上来

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只是我们成熟了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

在我们还弱小的时候,有些苦我们只能咽下去,但是我们不会习惯被欺压,也永远不会习惯被欺压

这样才能对得起当年客死他乡的三位同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