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999 年王朔对金庸的批评?

回答
1999年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次颇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事件。王朔作为一位以其尖锐、戏谑、反传统和对大众文化持复杂态度的作家,他的批评自然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触及了金庸武侠小说在当时中国社会引发的广泛接受度和崇拜现象。

要详细理解这场批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一、 王朔的文学立场与风格

首先,要理解王朔的批评,必须先了解他本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王朔以“痞子文学”的代表人物闻名,他的作品语言通俗、幽默、尖刻,善于解构宏大叙事,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戏谑,并且非常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他常常将严肃的社会问题融入到看似荒诞和搞笑的故事中,其核心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怀。

王朔的批评对象往往是那些被主流文化过度推崇,或者存在着虚伪、造作的地方。他对一切“装”的现象都深恶痛绝,无论是人还是文学作品。

二、 批评的背景与触因

1999年,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的流行已臻于巅峰。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和信息传播的开放,金庸的武侠小说如潮水般涌入,迅速俘获了无数读者。从白领到学生,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市民,似乎人人都在谈论金庸、阅读金庸。金庸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化偶像,他的武侠世界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能够抚慰现实失落感的“心灵鸡汤”。

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王朔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些他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觉得这种对金庸小说的“一边倒”的赞扬,可能存在着一种盲目和过于简化的倾向,掩盖了作品本身的局限性,也反映出当下社会在精神层面的某种迷失。

三、 王朔批评的核心观点

王朔对金庸的批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没劲”和“二”: 这是王朔最常用来形容金庸小说的词语。他认为金庸的小说虽然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但整体上“没劲”,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用“二”来形容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侠义世界,认为这种“侠”的概念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是一种“文人的幻想”。他觉得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要么是完美的符号,要么是被情感困扰的机器,缺乏真实的情感逻辑和复杂性。

2. 低俗和通俗的边界: 王朔自己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但他认为金庸的通俗与自己的通俗有着本质区别。他认为金庸的语言虽然流畅,但整体上还是属于一种“成人童话”,是“高级的通俗”,但本质上没有触及更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而王朔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在用通俗的语言,探讨当下社会真实的“脏乱差”和人性的阴暗面,这是一种更具批判性的通俗。

3. 虚假的“英雄主义”和“民族情结”: 王朔对金庸小说中贯穿的“侠义精神”和有时渗入的“民族主义情绪”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种“侠”是脱离了现实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工具。他觉得在这种“英雄主义”背后,掩盖的是普通人在现实中的无力感和对秩序的渴望,而这种渴望被金庸以一种浪漫化的方式满足了。

4. 对金庸小说“文化价值”的解构: 很多评论家和读者将金庸小说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认为其发扬了武德、侠义、忠孝等传统美德。王朔则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反驳,他认为金庸小说中的很多“美德”是被简化和歪曲的,甚至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包装”。他认为金庸小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消费和改编,而非真正的传承。他尤其反感将金庸小说上升到“文化经典”的高度,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崇拜。

5. 对金庸的个人评价(侧面): 虽然王朔的主要批评对象是作品,但有时也触及到金庸本人。他认为金庸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作家,其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而非纯粹的艺术追求。他会用一些带有嘲讽意味的言语来形容金庸的“商业头脑”,认为他的小说是一种“商品”,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消费”。

四、 批评引发的争议与影响

王朔的批评一出,立即在中国文坛和读者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支持者: 一部分认同王朔文学理念的评论家和读者,认为他的批评切中了时弊,敢于挑战金庸的“神坛地位”,揭示了部分读者对金庸小说的盲目崇拜和过度解读。他们认为王朔的语言尖锐而精准,戳破了金庸小说“光鲜外衣”下的某些本质。
反对者: 大部分金庸小说的忠实读者和一些评论家则对王朔的批评感到愤怒和不解。他们认为王朔是以一种狭隘、功利甚至带有嫉妒的心态来攻击金庸,忽视了金庸小说在文学上的成就、在普及武侠文化方面的贡献以及其作品所能带来的阅读乐趣和精神慰藉。他们认为王朔的批评是“酸葡萄心理”,是对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现象的恶意贬低。
金庸本人的反应: 金庸本人对此事的回应相对平静和理性。他曾表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对王朔的批评并不介意,也承认自己的小说有局限性。他认为文学创作是多元的,能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宽容的态度也让一些原本支持王朔的读者感到一丝失望,认为金庸没有像王朔那样“针锋相对”。

五、 总结王朔批评的意义

尽管王朔的批评方式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攻击性,但其影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1. 引发了对大众文化和文学经典的辩论: 王朔的批评,使得“金庸热”下的中国社会,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在崇拜什么?我们为何如此推崇金庸?大众文化与严肃文学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种辩论促进了对当下文化生态的更深入理解。
2. 挑战了“成人童话”的流行: 王朔的批评,客观上提醒人们,过度沉溺于虚构的“侠义世界”,可能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他促使人们思考,文学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是纯粹的娱乐,还是对现实的映照与批判?
3. 凸显了王朔的文学立场和批判精神: 尽管这场批评让他饱受争议,但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文坛“敢说真话”、“不畏权势”的形象。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当下文化现象的质疑,也为其他作家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视角。
4. 促进了金庸小说更深层的解读: 王朔的批评,虽然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金庸小说产生负面印象,但从长远来看,也促使更多的读者和评论家开始以更批判、更独立的视角去审视金庸的作品,去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快意恩仇的故事层面。

总而言之,1999年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是一场充满火药味但极具启发的文学论战。它不是简单地对金庸作品的“好坏”下定义,而是王朔作为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家,对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普遍现象所做出的深刻(尽管尖锐)的反应。这场批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对于文学、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复杂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啊,

这是大院高干子弟对波流落香港的落魄士绅,

这是倭仁对喷盛宣怀,

这是老满洲对阵江浙世族,

这是僧格林沁大战英法常胜军,

这是学院派瞧不上流行文化新贵,

这是八旗子弟看不惯殖民地帮闲,

这是老北京通天纹怼到了青岛下水道,

一个是仗着阿玛49年入关吃饱了没事儿干,专门反建制,整得尼堪们都以为这是自家人。

一个是49后流落他乡靠抨击内地建制俨然一代文宗,受诏安后转而拥护建制,整得泥腿子们也以为这是自家人。

一个出身八旗、大院

一个出身士绅、名流

一个够封建

一个够殖民

这大清朝要是没亡,估计两人还能同殿为官,有此二宝,天朝幸甚。

神仙和佛爷打架,我们这帮平头老百姓哪有资格评价。

user avatar

金庸谁都可以批评,毕竟人无完人,金庸的作品也绝对不完美,但你的批评能否让人信服,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资格。

比如我这种无名小卒,就算把金庸骂成屎也不会有人把我的批评当回事;王朔虽然是个名人,写过一些还不错的作品,但一来他的名气不如金庸,二来他写的东西跟武侠完全不沾边,如何让人相信他有资格批评金庸呢?

就像你一画国画的,批评一个画西洋画的画的东西都是垃圾,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说的对?很简单,只要你也画一幅西洋画,而且画得比他更好就行了——我能在你的领域碾压你,你想不服都不行,不是么?

所以王朔也一样,既然批判金庸言语陈腐、人物虚伪、格调低下,那何不自己也动笔写一部语言新锐、人物真诚、格调高尚,还能让大多数普通读者都看得津津有味的武侠小说来?告诉那些金庸的粉丝,武侠是可以这么写的,用实力碾压对手,谁不服就把书怼他脸上,这才叫底气,这才叫牛逼。

不过这样的作品王朔大概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嘴炮终究只能是嘴炮。

user avatar

只是文人墨客酸腐本质罢了。

通篇要求武侠小说去按照通俗小说路子去写。这和要求大刘写《三体》必须表现出《甲方乙方》中的喜剧色彩一样,非得把逻辑塑造成葛优?

本身立意不同的作品不能没有比较的必要,更何况王朔借着“评价”金庸,疯狂夹杂道德和人文谴责。本质上和欧美攻击中国疫情没两样。

王朔也好,金庸也罢本质都是写文字谋生活的。相互吹捧也好,贬低也罢,终究是个人感觉喜爱不同罢了。

难不成要求不论写什么小说,不论是武侠,通俗,穿越,科幻,修真,末日等等类型小说必须按照王朔文字排班来?

王朔也不是神,当一个人支持任意一个人全部作品都好的时候和喜欢吴亦凡的人没本质区别。同样,金庸也是如此。

user avatar

说两点。

王朔这篇文章的用意根本不在批判金庸上面,而是在自怜。

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实际上是在感慨为什么他们那圈“内核西方的先进的”人,在流行文化上不如金庸这类写“自我神话的,旧的”的东西受欢迎。




王朔在文章里原话节选:

【我自认为是新北京文化圈中人,这个文化脱胎于49年以后的革命文化,其精神实质是向西方的。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所以王朔甚至没搞清金庸小说的特点,甚至可能读都没读,就开始批了。

(王朔说他买的《天龙八部》是7本的,但是实际上这套书是5本,也就是说,王朔要么买的盗版,要么他连看都没看就开始批了)


这点金庸也很清楚,他一眼就能看出王朔发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有真正读过或者了解过自己的小说,所以他在给王朔的回复里主要也攻击了对方“根本没买对书”这点。


但是由于王朔本人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他这篇“自怜文”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以这篇文章对金庸本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甚至改变了他后续很多很多的决策。这些都能从他2002年给新修版金庸小说写的总序言里看出。


一方面是,金庸从此对无授权的盗版书深恶痛绝。估计是金庸可能觉得,是某些借他名字乱改乱写的人,影响了普通人对他的小说的看法。


另一方面是,金庸对王朔这种京圈学院派的人变得异常在乎了起来。或许是因为金庸发现,这帮人即使看都没看你的小说,胡乱说几句都有重大影响力的缘故吧。

所以金庸一方面批评那帮学院派的人,一方面又对他们有些“诚惶诚恐”,生怕得罪了他们。



2002年,金庸新修版序言节选:


翻版本不付版税,还在其次。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 揭露,大表愤慨。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好在现已停止出版,纠纷已告结束。】


这是金庸小说新修版的序言中的一段,写于2002年,其中有些信息非常意味深长。


首先就是大批盗版。这个挺正常。


其次是在批判胡乱点评,而且借着点评的机会出书来牟利的那些人。

要知道,当年有不少人借着“点评金庸”的名义又重新印制金庸小说,也就是在金庸14本原著里加少许点评,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出版盈利了。比如这段里说的冯其庸、严家炎、陈墨这三人就干过这事。

他们出过一套“点评本金庸”,基本上就是把金庸小说翻印一遍,加上一些评价,就出版赚钱了。这套书很多人会以为是金庸授权的,但看金庸在新修版序里提到这几个人前面说的这句“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能看出,这几位做的也是盗版的事。


最有意思的是,金庸一面提出冯严陈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一方面说他们评得认真,功力深厚。

有不少人就以此认为,金庸是真的很佩服这帮“点评学者”,是真的觉得这帮人点评到了他心坎里去了。


其实我认为根本不是。他只是畏惧学院派的人的影响力,不得不给这些人面子罢了。

自从出了王朔那事后,金庸很显然是不欢迎别人盗印或者借着点评而乱印的这书的,这一整段都是在骂盗版的。

但是对于一些出身学院派却又做盗版的人(比如他在序言里提到的这几位),他又不敢过于得罪,只能用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法,一面淡淡地说这帮人未经授权就乱印他的书赚钱,一方面说他们点评得还可以。



从这些事情里,能间接看出金庸这个人骨子里有非常脆弱的一面,但我却也能理解他。

因为我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某个名人评价了我,但他实际上并不了解我,只是借着评价我来推销他自己的话,我肯定会非常愤慨。

而且如果他在点评我的时候,还胡乱编造,可是基于对方的影响力,不管对方说啥都有人以为是真的,我肯定更生气了。

而最让人憋屈的是,虽然对方是错的,但是因为对方那帮人的地位,我还不能过于得罪他们。哪怕他们实际上侵犯了我的利益,我还得说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挺不错的。

这种感受,能体会吗?


所以要问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金庸小说,金庸本人确实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网络上大量点评金庸的人,其实都和王朔一样,本质上对金庸小说不太了解,只是借题发挥,或者是蹭热度说自己想说的别的话罢了

想了解金庸,光是看这些评论家的话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在推销自己的私货,而非真的在用心评文。


不只金庸,网络上其他事情也是一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难的,但是求证精神还是应该要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