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吗?

回答
人类是否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自身、对其他生命形式的理解的深层界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在其他物种身上辨识这种能力的。

首先,我们谈谈“共情”。在人类社会中,共情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它包含两个主要层面:

1.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这是指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状态的能力。比如,我能明白你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沮丧,即使我自己并没有经历同样的事情。这是一种“换位思考”。
2. 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这是指能够体验到他人所感受到的情感,并产生类似的情感反应。比如,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因为疼痛而哭泣,我可能会感到一阵心疼,甚至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这是一种“感同身受”。

在很多讨论中,人们也会进一步区分“同情”(sympathy)和“共情”。同情更多是为他人的不幸感到悲伤或担忧,而共情则包含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

现在,将目光投向人类之外。我们是如何观察和衡量其他物种的共情能力的呢?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询问它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只能通过行为观察、神经科学研究以及与人类的对比来推断。

其他物种的共情迹象

在自然界中,许多证据表明,许多其他动物表现出了至少是某种形式的共情行为:

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类人猿):这是我们最常被提及的研究对象。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等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类人行为。
安慰行为:研究发现,当一只灵长类动物受伤或受到惊吓时,它的同伴会走上前去,抚摸它、拥抱它,甚至发出柔和的声音。这种行为被广泛解释为一种安慰,类似于人类的共情反应。例如,在一场冲突之后,一个胜利的灵长类动物可能会上前拥抱并安抚失败者,这有助于修复社会关系,减少冲突后的紧张感。
模仿和学习:灵长类动物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技能。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基础。
分享: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有观察到某些灵长类动物会主动分享食物,尤其是在群体成员关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分享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和回应。
对痛苦的反应:当看到同伴处于痛苦之中时,许多灵长类动物会表现出不安,甚至会避免接触受伤的个体,这可能是一种避免负面情绪感染的早期机制,但也暗示了对他人状态的某种感知。

狗和猫: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伴侣动物,它们与我们的互动方式也常常被解读为包含共情元素。
感知人类情绪:狗尤其以其敏锐地感知人类情绪的能力而闻名。当主人伤心或焦虑时,狗会表现出靠近、舔舐、将头放在主人膝上等行为,试图提供安慰。这种反应并非简单的条件反射,因为它们会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安慰方式。
“传染性”打哈欠:研究表明,狗会模仿自己熟悉的人类打哈欠,而且这种模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它们与主人的关系亲密度有关。虽然打哈欠的“传染”是否完全等同于人类的共情打哈欠还在讨论中,但它至少指向了对他人状态的某种镜像效应。
猫的呼噜声和蹭蹭:猫在满足和放松时会发出呼噜声,但有时它们也会在主人不适时靠近,用呼噜声和蹭蹭来表达关心,这被认为是一种安抚行为。

其他哺乳动物:
大象:大象以其高度的社会性和情感深度而闻名。它们会围拢生病的或死去的同伴,表现出悲伤和哀悼的迹象。它们似乎能感知同伴的痛苦,并作出群体性的反应。研究者观察到,当一只大象受伤时,其他大象会小心翼翼地靠近,用鼻子触摸它,甚至用身体保护它。
海豚和鲸鱼:这些高度社会化的海洋哺乳动物也表现出令人动容的互助行为。有记录显示,健康的鲸鱼会支撑受伤或搁浅的同伴,帮助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海豚之间也会进行复杂的社交互动,包括安慰和支持。
老鼠: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动物身上,科学家也发现了共情行为的早期迹象。在一些实验中,一只老鼠看到另一只被困在透明管子里或受到轻微电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并且会努力去解救那只被困的老鼠。这种“助人行为”并非为了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源于对同伴处境的反应。

神经科学的视角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共情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密切相关。镜像神经元是我们自己在执行某个动作或体验某种情绪时被激活的脑区,当我们观察到他人执行相同动作或体验相似情绪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仿佛我们在“复制”对方的体验。这为理解“感同身受”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研究发现,在猴子、大象以及人类身上都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系统。这意味着,其他一些动物可能也拥有进行镜像体验的神经基础,从而允许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他人的体验。

是否存在“唯一”?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吗?

从目前我们所拥有的科学证据和理解来看,答案很可能是“否”。

人类的共情可能更加复杂和精细:虽然许多动物展现出了共情行为的证据,但人类的共情能力无疑是更具层次、更抽象、更发达的。我们不仅能理解他人的基本情绪,还能理解复杂的社会情境、潜在的意图、甚至抽象的哲学理念所带来的情感影响。我们能够通过语言进行详细的沟通,进一步深化共情的理解和表达。人类的共情也包含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考量,这是其他物种可能不具备的。
共情的连续性:生命存在一个连续的光谱,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到高度复杂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再到人类。共情可能也是如此,它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开关,而是一个能力谱系。一些动物可能拥有非常基础的共情能力,而另一些则可能接近我们,只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
定义和测量的问题:最终,这个问题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和测量“共情”。如果我们坚持将共情局限于人类所能达到的那种高度发达、自我意识和语言驱动的复杂心理过程,那么确实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但如果我们将其定义为一种理解和回应他人感受的能力,那么许多动物都应该被包含在内。

所以,与其说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不如说人类是拥有最复杂、最深刻、最广泛共情能力的物种之一。许多其他物种,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也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共情证据,只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和程度可能与我们不同。这是一个正在不断被探索和理解的领域,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其他生命的情感世界的认知只会越来越丰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晚期智人,不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物种。

“共情能力”或“同理心”,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看到别人哭就想哭”是基于情绪感染的情感共情。十九世纪以来,动物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一次次证明共情能力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这类行为至少跟哺乳纲一样老。

镜像神经元是在动物自己执行某行为和观察其它个体执行此行为时都会发放冲动的神经元[1],1992年提出,1996年首次在猕猴身上发现[2],从那以来在人[3]、非人灵长类和鸟类等动物身上多有发现。人和幼年猕猴的镜像神经元对动作和声音的反应相似。一些学者认为镜像神经元参与了模仿行为、语言学习和共情,虽然这长期缺乏证据,21世纪已经有一些实验[4]显示高共情能力的人的镜像神经元活动水平高。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在人表露出共情能力的时候,较活跃的脑部构造是脑干、杏仁核、下丘脑、基底神经节、岛叶、眶额皮质[5],这里面哪一个都不是人脑独有的构造。

大量实验证明催产素水平上升可以增强人的共情能力。人和人类婴儿或狗的眼神互动便涉及此激素释放。经鼻吸入催产素可以提高人们对虚拟的共同体的归属感,让实验者愿意帮助临时组成的队伍里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女性比男性更有共情能力,这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不能简单地用环境影响来解释。一些推论认为此差异是人类在演化中逐渐产生的[6],例如在史前时代女性是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和看护者,可能让女性更容易理解儿童的非言语表达并做出反应。

那么,你可以期待在任何会照料幼体的物种身上找到共情能力,无论它有没有脊椎。

共情不是纯有利的。高共情能力的人患上涉及精神敏感、紧张、预期不安等症状的心理疾病或症候群的概率高于常人。另一方面,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和精神病态者的共情能力大幅下降,但他们还是可以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并做出不同幅度的贡献,并不是每一个都会犯罪——实际上,不少CEO、艺术家和学者能在海尔氏精神病态量表里获得高分,以至于应该将他们诊断为精神病人[7]


一些例子:

  • 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无论圈养还是野生,都可观察到共情能力。野生黑猩猩会照顾被豹子伤害的配偶。目前的研究显示,倭黑猩猩是非人灵长类里最具共情能力的[8]
  • 成年大象会关注沮丧的年轻个体,靠近它并发出有节奏的低沉声音。
  • 啮齿目动物可以共情并引发亲社会行为[9]。老鼠可以共情熟悉的个体在笼子里的痛苦,而不会对陌生个体产生类似表现[10]
  • 海豚会长时间帮助生病的同伴停留在水面附近、避免其溺水,也会帮助溺水的人、驱赶靠近人的鲨鱼。
  • 真社会性蚁群使用多巴胺调节行为。实验显示,在一些工蚁能发育为蚁后的物种里,人为提高多巴胺水平的个体愿意繁殖后代,并会去积极地争夺蚁后的地位。

由此可见,共情具有演化、生物化学、神经学上的基础。人类的共情和动物一样建立在基本的生理功能运作上,通过情感交流、社会依附等机制保持联系,例如父母的照顾[11]、朋友的接触。


其实有一个简便地判定的方法:

当你知道人的某项能力是人们早就发现了的,

如果这项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那么早在你出生之前,人类就会将这能力吹上天了。

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一定会听说“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最高等动物/能建立文明,就是因为XXXXXX”。

没被大众媒体这样表达过的能力,绝对不会满足“人类是唯一拥有OO能力的种族”。

《人类简史》认为,这个XXXXXX是“能够创造虚构的概念并共同相信”。人们可以相信宗教、民族、国家、货币等各种各样的概念,从而允许陌生个体迅速建立合作关系。你可以用手机晃一下让对方听到“支付宝收款3元”而从对方手中拿走可乐,这在自然界的绝大部分生物看来不可理喻。狗、猴子、乌鸦等物种可以被人教会使用货币类似物。

参考

  1. ^ https://dx.doi.org/10.1016%2Fj.cub.2009.08.026
  2. ^ Giacomo Rizzolatti et al. (1996) 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3 131-141
  3. ^ 人脑前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第一躯体感觉皮质、顶叶下皮质等处存在镜像神经元。
  4. ^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06.10.032
  5. ^ https://dx.doi.org/10.1016%2Fj.dcn.2011.05.003
  6. ^ https://dx.doi.org/10.1016%2Fj.neubiorev.2014.09.001
  7. ^ 现实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被人们理解为个性,在专业事务上带来成功的话还会被人们理解为决断力、“无毒不丈夫”。
  8. ^ https://www.worldcat.org/oclc/316835929
  9.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210789
  10.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128322
  11. ^ https://dx.doi.org/10.1111%2Fj.1749-6632.2011.06027.x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