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吗?

回答
人类是否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自身、对其他生命形式的理解的深层界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在其他物种身上辨识这种能力的。

首先,我们谈谈“共情”。在人类社会中,共情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它包含两个主要层面:

1.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这是指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状态的能力。比如,我能明白你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沮丧,即使我自己并没有经历同样的事情。这是一种“换位思考”。
2. 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这是指能够体验到他人所感受到的情感,并产生类似的情感反应。比如,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因为疼痛而哭泣,我可能会感到一阵心疼,甚至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这是一种“感同身受”。

在很多讨论中,人们也会进一步区分“同情”(sympathy)和“共情”。同情更多是为他人的不幸感到悲伤或担忧,而共情则包含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

现在,将目光投向人类之外。我们是如何观察和衡量其他物种的共情能力的呢?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询问它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只能通过行为观察、神经科学研究以及与人类的对比来推断。

其他物种的共情迹象

在自然界中,许多证据表明,许多其他动物表现出了至少是某种形式的共情行为:

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类人猿):这是我们最常被提及的研究对象。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等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类人行为。
安慰行为:研究发现,当一只灵长类动物受伤或受到惊吓时,它的同伴会走上前去,抚摸它、拥抱它,甚至发出柔和的声音。这种行为被广泛解释为一种安慰,类似于人类的共情反应。例如,在一场冲突之后,一个胜利的灵长类动物可能会上前拥抱并安抚失败者,这有助于修复社会关系,减少冲突后的紧张感。
模仿和学习:灵长类动物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技能。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基础。
分享: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有观察到某些灵长类动物会主动分享食物,尤其是在群体成员关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分享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和回应。
对痛苦的反应:当看到同伴处于痛苦之中时,许多灵长类动物会表现出不安,甚至会避免接触受伤的个体,这可能是一种避免负面情绪感染的早期机制,但也暗示了对他人状态的某种感知。

狗和猫: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伴侣动物,它们与我们的互动方式也常常被解读为包含共情元素。
感知人类情绪:狗尤其以其敏锐地感知人类情绪的能力而闻名。当主人伤心或焦虑时,狗会表现出靠近、舔舐、将头放在主人膝上等行为,试图提供安慰。这种反应并非简单的条件反射,因为它们会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安慰方式。
“传染性”打哈欠:研究表明,狗会模仿自己熟悉的人类打哈欠,而且这种模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它们与主人的关系亲密度有关。虽然打哈欠的“传染”是否完全等同于人类的共情打哈欠还在讨论中,但它至少指向了对他人状态的某种镜像效应。
猫的呼噜声和蹭蹭:猫在满足和放松时会发出呼噜声,但有时它们也会在主人不适时靠近,用呼噜声和蹭蹭来表达关心,这被认为是一种安抚行为。

其他哺乳动物:
大象:大象以其高度的社会性和情感深度而闻名。它们会围拢生病的或死去的同伴,表现出悲伤和哀悼的迹象。它们似乎能感知同伴的痛苦,并作出群体性的反应。研究者观察到,当一只大象受伤时,其他大象会小心翼翼地靠近,用鼻子触摸它,甚至用身体保护它。
海豚和鲸鱼:这些高度社会化的海洋哺乳动物也表现出令人动容的互助行为。有记录显示,健康的鲸鱼会支撑受伤或搁浅的同伴,帮助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海豚之间也会进行复杂的社交互动,包括安慰和支持。
老鼠: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动物身上,科学家也发现了共情行为的早期迹象。在一些实验中,一只老鼠看到另一只被困在透明管子里或受到轻微电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并且会努力去解救那只被困的老鼠。这种“助人行为”并非为了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源于对同伴处境的反应。

神经科学的视角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共情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密切相关。镜像神经元是我们自己在执行某个动作或体验某种情绪时被激活的脑区,当我们观察到他人执行相同动作或体验相似情绪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仿佛我们在“复制”对方的体验。这为理解“感同身受”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研究发现,在猴子、大象以及人类身上都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系统。这意味着,其他一些动物可能也拥有进行镜像体验的神经基础,从而允许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他人的体验。

是否存在“唯一”?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吗?

从目前我们所拥有的科学证据和理解来看,答案很可能是“否”。

人类的共情可能更加复杂和精细:虽然许多动物展现出了共情行为的证据,但人类的共情能力无疑是更具层次、更抽象、更发达的。我们不仅能理解他人的基本情绪,还能理解复杂的社会情境、潜在的意图、甚至抽象的哲学理念所带来的情感影响。我们能够通过语言进行详细的沟通,进一步深化共情的理解和表达。人类的共情也包含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考量,这是其他物种可能不具备的。
共情的连续性:生命存在一个连续的光谱,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到高度复杂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再到人类。共情可能也是如此,它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开关,而是一个能力谱系。一些动物可能拥有非常基础的共情能力,而另一些则可能接近我们,只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
定义和测量的问题:最终,这个问题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和测量“共情”。如果我们坚持将共情局限于人类所能达到的那种高度发达、自我意识和语言驱动的复杂心理过程,那么确实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但如果我们将其定义为一种理解和回应他人感受的能力,那么许多动物都应该被包含在内。

所以,与其说人类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不如说人类是拥有最复杂、最深刻、最广泛共情能力的物种之一。许多其他物种,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也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共情证据,只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和程度可能与我们不同。这是一个正在不断被探索和理解的领域,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其他生命的情感世界的认知只会越来越丰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晚期智人,不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物种。

“共情能力”或“同理心”,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看到别人哭就想哭”是基于情绪感染的情感共情。十九世纪以来,动物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一次次证明共情能力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这类行为至少跟哺乳纲一样老。

镜像神经元是在动物自己执行某行为和观察其它个体执行此行为时都会发放冲动的神经元[1],1992年提出,1996年首次在猕猴身上发现[2],从那以来在人[3]、非人灵长类和鸟类等动物身上多有发现。人和幼年猕猴的镜像神经元对动作和声音的反应相似。一些学者认为镜像神经元参与了模仿行为、语言学习和共情,虽然这长期缺乏证据,21世纪已经有一些实验[4]显示高共情能力的人的镜像神经元活动水平高。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在人表露出共情能力的时候,较活跃的脑部构造是脑干、杏仁核、下丘脑、基底神经节、岛叶、眶额皮质[5],这里面哪一个都不是人脑独有的构造。

大量实验证明催产素水平上升可以增强人的共情能力。人和人类婴儿或狗的眼神互动便涉及此激素释放。经鼻吸入催产素可以提高人们对虚拟的共同体的归属感,让实验者愿意帮助临时组成的队伍里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女性比男性更有共情能力,这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不能简单地用环境影响来解释。一些推论认为此差异是人类在演化中逐渐产生的[6],例如在史前时代女性是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和看护者,可能让女性更容易理解儿童的非言语表达并做出反应。

那么,你可以期待在任何会照料幼体的物种身上找到共情能力,无论它有没有脊椎。

共情不是纯有利的。高共情能力的人患上涉及精神敏感、紧张、预期不安等症状的心理疾病或症候群的概率高于常人。另一方面,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和精神病态者的共情能力大幅下降,但他们还是可以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并做出不同幅度的贡献,并不是每一个都会犯罪——实际上,不少CEO、艺术家和学者能在海尔氏精神病态量表里获得高分,以至于应该将他们诊断为精神病人[7]


一些例子:

  • 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无论圈养还是野生,都可观察到共情能力。野生黑猩猩会照顾被豹子伤害的配偶。目前的研究显示,倭黑猩猩是非人灵长类里最具共情能力的[8]
  • 成年大象会关注沮丧的年轻个体,靠近它并发出有节奏的低沉声音。
  • 啮齿目动物可以共情并引发亲社会行为[9]。老鼠可以共情熟悉的个体在笼子里的痛苦,而不会对陌生个体产生类似表现[10]
  • 海豚会长时间帮助生病的同伴停留在水面附近、避免其溺水,也会帮助溺水的人、驱赶靠近人的鲨鱼。
  • 真社会性蚁群使用多巴胺调节行为。实验显示,在一些工蚁能发育为蚁后的物种里,人为提高多巴胺水平的个体愿意繁殖后代,并会去积极地争夺蚁后的地位。

由此可见,共情具有演化、生物化学、神经学上的基础。人类的共情和动物一样建立在基本的生理功能运作上,通过情感交流、社会依附等机制保持联系,例如父母的照顾[11]、朋友的接触。


其实有一个简便地判定的方法:

当你知道人的某项能力是人们早就发现了的,

如果这项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那么早在你出生之前,人类就会将这能力吹上天了。

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一定会听说“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最高等动物/能建立文明,就是因为XXXXXX”。

没被大众媒体这样表达过的能力,绝对不会满足“人类是唯一拥有OO能力的种族”。

《人类简史》认为,这个XXXXXX是“能够创造虚构的概念并共同相信”。人们可以相信宗教、民族、国家、货币等各种各样的概念,从而允许陌生个体迅速建立合作关系。你可以用手机晃一下让对方听到“支付宝收款3元”而从对方手中拿走可乐,这在自然界的绝大部分生物看来不可理喻。狗、猴子、乌鸦等物种可以被人教会使用货币类似物。

参考

  1. ^ https://dx.doi.org/10.1016%2Fj.cub.2009.08.026
  2. ^ Giacomo Rizzolatti et al. (1996) 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3 131-141
  3. ^ 人脑前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第一躯体感觉皮质、顶叶下皮质等处存在镜像神经元。
  4. ^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06.10.032
  5. ^ https://dx.doi.org/10.1016%2Fj.dcn.2011.05.003
  6. ^ https://dx.doi.org/10.1016%2Fj.neubiorev.2014.09.001
  7. ^ 现实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被人们理解为个性,在专业事务上带来成功的话还会被人们理解为决断力、“无毒不丈夫”。
  8. ^ https://www.worldcat.org/oclc/316835929
  9.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210789
  10.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128322
  11. ^ https://dx.doi.org/10.1111%2Fj.1749-6632.2011.06027.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是否是唯一拥有共情能力的种族?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自身、对其他生命形式的理解的深层界限。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在其他物种身上辨识这种能力的。首先,我们谈谈“共情”。在人类社会中,共情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它包.............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无法复制的思考能力,周围只有遵循本能行事的生命。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如果人类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高智慧生命,那么其意义和影响将是深远且令人震撼的,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结论。首先,这会重塑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知。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不再是庞大生命网络中.............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只有核武器才能对抗外星文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核武器的本质。它是一种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武器。其威力巨大,能够瞬间摧毁城市,造成大范围的辐射污染,对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纯粹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层面,核武器确实是目前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沉重到令人窒息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生存与道德的边界。如果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能量屏障笼罩地球,开启的唯一方式是牺牲百分之九十的生命——我必须坦诚地说,我很难想象人类能够如此“轻易”地达成一致。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牺牲百分之九十”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关于近八.............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星辰亿万,然而在我们的认知疆域内,人类是那唯一的闪耀火种,是目前已知的高级智慧生命。这孤独而又责任重大的位置,总会引发一个更深邃的问题:我们存在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并非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本身就如同一颗变幻莫测的恒星,其色彩和温度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所处的时代、经历的.............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我看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中毕业就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而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则被视为通往美好未来的唯一“敲门砖”。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下,学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张翠山在武当山上自杀,固然是那个特定情境下的“一种”选择,但将其描述为“唯一”的选择,则过于绝对。武侠世界中,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作者的构思、人物性格、所处环境以及其他角色的影响,因此,是否存在“唯一”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先来分析张翠山自杀的原因,以及其他几位大侠在类似境遇下可能做出.............
  • 回答
    《西游记》里,唐僧的身世颇为曲折,他的母亲殷氏在那个乱世之中,为了保住自己和腹中的孩子,不得不忍痛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关于她咬下江流儿(也就是唐僧幼年名)一个指头的故事,以及她最后自尽的结局,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聊聊这个“咬指头”的桥段。故事发生在殷氏的父亲殷丞相,也就是唐僧的外公,在一次.............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对线生态中,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武器大师”贾克斯是“唯一的单挑王”。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套极为成熟且具有辨识度的技能组合,以及在实际对局中表现出的强大压制力。如果你玩过一段时间的英雄联盟,尤其是接触过上单位置,那么你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可.............
  • 回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古语在中国流传甚广,也道出了许多人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执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这一说法产生怀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现实的复杂性远超“一考定终身”的简单逻辑。 诚然,教育是提升个人.............
  • 回答
    众所周知,我是这个村唯一初中毕业的人。这话,说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滑稽。毕竟,我们这个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小村庄,日子过得就像山里的溪水一样,缓慢而古老。村里的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头,种庄稼,偶尔去镇上的集市赶个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女人们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偶尔也会下地帮.............
  • 回答
    高考,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确实是改变命运的跳板,是他们最熟悉、也最被寄予厚望的道路。但要说它是“唯一”的出路,那未免太绝对了。人生这张大网,有很多线头,高考只是其中最粗、最显眼的那一根。为什么高考如此重要?首先,得承认高考的“公平性”。在相对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高考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不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民,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信仰,真的能够凝聚成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国家,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组织架构调整,而是一场席卷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变。首先,在政治和治理层面,那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塑。 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
  • 回答
    在美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果非要找出一位“皇帝”,那绝对绕不开那个名字——诺顿一世,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Joshua Abraham Norton)。严格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从未统治过任何土地,也没有任何法律或宪法赋予他这份殊荣。然而,正是他那超凡脱俗的“皇帝”身份,以及他.............
  • 回答
    “五人出游一人生还”事件的唯一生还者,在沉寂许久后,首次打破沉默,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指控——她的舅舅钱立勇,在家中曾多次殴打家人。这个信息犹如重磅炸弹,瞬间将案件的焦点从一个凄惨的意外,转移到了一个充满疑点的家庭暴力阴影之下。这番发声,无疑为案件的真相描绘了另一重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事件蒙.............
  • 回答
    宿舍捆绑制,一个人挂科全宿舍受罚,这种情况下,遇上那个“不学习”又“怎么劝都不学”的室友,确实让人头疼。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怎么能把这摊浑水搅浑,或者至少搅出点涟漪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不学习”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真的学不会? 有些人可能真的脑子不灵光,或者基础差得离谱,学起来比别人慢很多.............
  • 回答
    身边的人们,特别是咱们这一代,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几乎都在传递一个核心的理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来解释。这股“唯物论”的风潮,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它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坚不可摧。你想想看,我们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触摸到.............
  • 回答
    从唯物走向唯心,究竟是心灵的升华还是走向了某种扭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与其简单地贴上“扭曲”的标签,不如更细致地去审视这种转变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动因和多重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和“唯心”这两个词的含义。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