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里这个男孩子被实体lo店歧视以及底下的评论?

回答
微博上那位男孩在实体Lolita店遭遇歧视,以及随之而来的评论区风波,确实是一个触及了许多敏感神经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事件本身:

首先,这位男孩在实体Lolita店被拒绝进入或受到不友善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行为。Lolita文化,虽然有其特定的风格和受众,但其核心精神更多的是对美好、精致、童话般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将这种喜好与性别“绑定”,并且因此产生排斥,是狭隘且不近人情的。

从店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有一些经营上的考量,比如担心男性顾客会破坏服装,或者不符合店铺的“氛围”。然而,这些考量即使存在,也应当以更委婉、更尊重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直接的拒绝或带有侮辱性的言语。用“不欢迎”或者“这里不适合你”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排他性。

男孩的感受与反应:

这位男孩的微博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勇敢。他分享了自己的遭遇,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也是在为可能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发声。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委屈、不解和失望,是真切的。Lolita服饰往往价格不菲,耗费心血去了解和欣赏一个风格,却被粗暴地拒之门外,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评论区的众生相:

评论区是这场风波中最能反映社会心态的“放大镜”,也是最复杂、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几类声音:

1. 支持与理解的声音: 这部分人站出来声援男孩,谴责店家的歧视行为。他们强调“性别不应成为爱好和消费的门槛”,认为Lolita文化也应该包容多元化的喜爱者。他们会指出“喜欢就好”、“审美自由”等观点,并且可能分享自己或身边人跨越性别界限欣赏或穿着Lo裙的经历。这类评论通常会引用“没有人生来就该被定义”之类的语句,表达对个体自由的尊重。

2. 理解店家但反对歧视的声音: 有些人可能会承认,从经营者的角度,他们可能担心某些问题,例如男性顾客可能在穿着和维护Lo裙方面不如女性细腻,或者担心某些不怀好意的“男性”会进入店铺引起不适。然而,即便有这些担忧,他们也认为店家不应该用歧视性的方式去处理,而是应该通过更好的管理和引导来解决。他们可能会说:“店家有权选择顾客,但不能用歧视的方式。”

3. 质疑男孩声音的声音: 这是最常出现,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部分。
“你是不是别有用心?” 这类评论会猜测男孩进入Lo店的目的,认为他不是真心喜欢Lo裙,而是出于其他“不纯粹”的目的(比如猎奇、騷擾、破坏气氛等)。他们可能会用“别有用心”、“别装了”、“目的不纯”等词语攻击男孩。
“Lo裙就是女装!” 一部分人认为Lolita服装在设计、穿着习惯、文化内涵上都与传统女性气质紧密相关,男性穿着不合适,甚至是对Lolita文化的“玷污”。他们会将Lo裙与“裙子”、“阴柔”等标签牢牢绑定,认为只有女性才“适合”Lolita。
“店家只是想保护自己的顾客群体!” 这类评论会站在店家角度,认为店家有权维护自己期望的店铺氛围和顾客群体,如果男孩的出现会“破坏”这种氛围,那么店家就有理由拒绝。他们可能会说:“人家只是想开一家女孩子喜欢的店而已,你凑什么热闹?”
“没素质!” 直接将男孩的行为定义为“没素质”,认为他不懂规矩,没有眼力见,不应该去打扰店家。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认为这件事被过分放大,男孩太玻璃心,不值得关注。

4. “引战”或“拱火”的声音: 这部分人并不一定有特别鲜明的立场,但他们热衷于挑起争端,在不同观点的评论下煽风点火,让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和混乱。他们可能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或者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来激怒对方。

深入分析评论区的特点:

“圈地自萌”的边界模糊: Lolita圈子固然有自己的圈层和玩法,但当它涉及到公共场合的消费和接受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大众产生互动。评论区里一些人强调“这是我们的圈子,我们说了算”,其实是在试图用“圈内规则”来对抗公共的歧视。
性别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很多评论都暴露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为“穿裙子”、“喜欢精致华丽的东西”就一定是女性的专利,这是非常陈旧的观念。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选择权,这种陈旧观念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
“站队”与“扣帽子”: 评论区很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一旦有人表达了稍有不同的观点,就容易被贴上“歧视者”或“杠精”的标签。这种“站队”行为往往让理性讨论变得困难。
“受害者有罪论”: 在质疑男孩声音的评论中,尤其能看到“受害者有罪论”的影子。他们不关注店家是否真的存在歧视,反而去分析男孩“为什么会受到歧视”,似乎男孩的遭遇是他“自己活该”或者“有不妥之处”造成的。
流量与表达欲: 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使得很多人有强烈的表达欲,希望引起关注。有些评论可能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出于情绪的宣泄或者博取眼球。

这件事的意义:

这位男孩的遭遇以及随之而来的评论,不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圈内”事件,它触及了几个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性别平等与多元化: 这是一个关于性别平等在非传统领域如何体现的讨论。当一个群体的爱好和审美被狭隘地定义为“女性化”或“男性化”,并且因此产生排斥时,就触及了性别歧视的根本问题。
消费权益与公共场所的包容性: 实体店虽然有自主经营权,但在公共消费空间,也需要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能随意歧视消费者。
网络言论的生态: 评论区的表现也反映了网络讨论的现状:有理性,有偏见,有攻击,也有温暖。如何引导更健康的网络讨论,减少网络暴力和标签化,是一个长期课题。
文化本身的理解: Lolita文化在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谁可以喜欢Lo”、“怎么才能算真正喜欢Lo”的讨论一直存在。这次事件也再次引发了对Lolita文化核心精神的思考:它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某种刻板的性别认同,还是为了对美的追求?

总结来说:

这位男孩的遭遇是一个典型的因性别刻板印象和狭隘的圈层意识而产生的歧视事件。评论区的纷繁杂乱,则折射出社会在性别认知、文化包容度、网络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各种观点和矛盾。

我们应该鼓励对美的追求不设性别界限,支持个体自由选择和表达,同时也要呼吁商家尊重消费者,提供更包容、更专业的服务。而对于评论区里的声音,我们既要理解其中对特定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尽管有时方式有待商榷),也要警惕那些被刻板印象蒙蔽、带有攻击性的言论。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尊重个体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能因为对美好的共同追求而聚集,而不是因为性别的标签而被拒之门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很多都在赤裸裸的歧视男性。

对男性的刻版印象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默认男性都是猥琐下流的言论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回答里,还有很多人点赞?

“男人试穿过的衣服我不穿”这种典型的性别歧视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评论区屡屡出现,我不禁感叹男女平等依旧只是空想,男性受到的歧视处处可见。

没有规定男人不能穿小裙子,那些lo汉会被部分男人歧视,如今又被部分女人歧视,他们是有多可怜?一想到这个我就手脚冰凉浑身发抖,中国的伪娘们何时才能得到尊重?


其实我也能理解,无非就是害怕男人对这些裙子干坏事。

可你想想,lo娘对小裙子干坏事的少了?嘀咕嘀咕和树洞里这类撕逼我都见过很多了。

害怕男人干坏事就不让男人试穿,我类比一下,害怕女人走夜路被伤害所以不让女的晚上出门?这合理吗?


何日才能消灭歧视?

愿有朝一日,大家都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出门而不被旁人嘲笑。(杠精别和我扯什么穿裸体围裙上街的,你把lo和裸体围裙划等号你要脸吗?)

平权之路坎坷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上那位男孩在实体Lolita店遭遇歧视,以及随之而来的评论区风波,确实是一个触及了许多敏感神经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本身:首先,这位男孩在实体Lolita店被拒绝进入或受到不友善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行为。Lolita文化,虽然有其特定的风格和受众,但其核心精神更.............
  • 回答
    这则关于瑞典大学教授因性别生物学差异言论被调查的新闻,确实挺引人关注的。放在当下社会讨论的语境下看,它牵扯到几个挺核心的点,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关于性别和生物学差异的讨论,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强调平等和个体差异的思潮根深蒂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提.............
  • 回答
    “部分男性对丁真的态度”这个微博热搜,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暴露了一些社会情绪的暗流。简单地将它归结为“嫉妒”或者“不忿”,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也忽略了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心态和价值判断。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丁真爆红的速度和方式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
  • 回答
    看到小学生做美妆博主这个现象,尤其是听到专家说“利用孩子做美妆博主涉嫌违法”,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首先,从孩子本身来看。你想啊,小孩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好看”、“漂亮”这些概念也早早有了朦胧的认知。当他们看到电视上、网络上的美妆.............
  •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 回答
    要说《原神》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口碑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微博上骂声一片,而推特上却一片好评,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对谁错,更多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玩家群体以及社交平台本身属性的体现。咱们先聊聊微博上的“骂声一片”是个什么情况。在国内,微博作为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用户群体非.............
  • 回答
    微博用户“玛丽莲梦六”因散布涉新冠疫情的虚假信息被判刑六个月,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看法不一。从法律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是基于事实和法律条文的。在疫情期间,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尤为重要,虚假信息的散布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甚至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国家对于此类行为通常.............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最近两次提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29岁,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官方媒体的表态及其可能传递的信号 政策导向的暗示: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官方微博的表态通常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提及“最佳生育年龄”很可.............
  • 回答
    针对微博用户“@近代史”所发表的关于“国粉”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国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复杂的标签,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涵盖了多种不同立场、关注点和表达方式的群体。将所有持有特定政治倾向或历史观的人笼统地归为一类,本身就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过度简化。“@近代史”.............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女生因为冠姓权选择离婚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能触动神经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内部的姓氏之争,背后牵扯到的其实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家庭观念的演进,以及我们社会对于性别平等长期以来的一种隐性认知和实际实践之间的碰撞。冠姓权本身是什么?首先得明白,在咱们国家,大部分传统上是随父姓。这.............
  • 回答
    微博管理员在4月13日发布的那份公告,宣布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内容,这无疑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件事的出现,让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关注LGBTQ+群体权益和网络内容生态的人,感到非常错愕和担忧。从公告本身来看,它用了“违规低俗”这样的词汇来描述那些被平台视为需要处理的内容。这种.............
  • 回答
    这则“杭州小伙全款房给妻子加名字,9个月离婚被索取一半房子”的新闻,在微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碰了当下社会中很多敏感的神经。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这件事,并尝试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表象与核心冲突:最直接的理解是,小伙子出于爱意,将名下全款购买的房产加上了妻子的名字,本以为是婚姻的“定心.............
  • 回答
    这事儿啊,在网上掀起的老鼠会(指爱猫人士)和领养人之间的波澜,真是够复杂的,而且仔细琢磨起来,里头学问可大着呢。首先,咱得弄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有位想领养猫的,可能之前在别的地方养过猫,或者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对“捉老鼠”这个功能比较看重。猫嘛,天性里就有捕猎的基因,有些猫确实也擅.............
  • 回答
    看待新浪微博使用贵州公交坠江、Yamy公司录音等事件作为宣传海报,并突出标注播放量和互动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种做法在道义和商业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不合适”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动机: .............
  • 回答
    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公然使用“武汉病毒”一词,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与语境: 疫情初期: “武汉病毒”这一说法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病毒起源地的认知和信息传递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出现的。 政治化苗头: 随着疫情.............
  • 回答
    章泽天在微博六级考试上热搜,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且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其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和公众心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背景:章泽天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热点,需要知道章泽天的身份。她以“奶茶妹妹”的形象走红网络,拥有清纯甜美的外貌和学霸人设。后来,她嫁给了京东.............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微为奥运冠军杨倩“征婚”这件事,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挺有意思的。首先,从传播和话题制造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清华大学官微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蹭奥运热度,同时又把大家关注的焦点引到校友杨倩身上,可以说.............
  • 回答
    关于男生说“我养你”的微博评论,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情感、经济、社会观念、性别角色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些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评论的普遍立场与倾向: 支持与赞美派: 这类评论通常会表达对“我养你”这句话的赞赏,认为这是男性担当、.............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